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天台小止观》导读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98743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74
  • 大小:9.9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天台小止观》导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天台小止观 天台 小止观 导读 课件
    资源描述:

    1、天台小止观天台小止观导读导读天台止观 圆顿止观:玉泉寺说,摩诃止观 渐次止观:瓦官寺说,禅波罗蜜 不定止观:六妙法门 小止观:为兄陈针说,实大部(摩诃止观)之梗概。从大智度论有关禅学部门,及印度所传来的坐禅实践法,搜集组织,成为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后来,为初学者方便易于学习起见,遂令其高足慧(净)辩法师,从该书的第二、三、四卷中,略出概要,即为小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天台小止观的影响 华严宗法藏引用本书于解释大乘起信论记 净土宗善导观经疏定善义,依小止观而解释坐禅法 禅宗四祖道信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律宗鉴真高足法进沙弥十戒并威仪经疏、韩国元晓起信论疏都引用小止观不少。宗密圆觉经

    2、道场修证仪,袭用小止观的大部分内容 道家王真人气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神仙绝壳食气法等,及呼吸调息法,都和小止观中的二十五方便相似。尤其道教修炼中心的存三守一、观身守一,更是受小止观的影响不少。国外影响 近代的欧美人士,1870年,就有小止观的上卷英译问世 1951年,有法文小止观的全译,在巴黎出版。有德文小止观的全译本,保存于西德鲁鲁大学拟出版。1972年,日人冈仓天心,将英文小止观的全译稿,寄存于美国波斯顿美术馆。据说已有英文小止观的全卷单行本,在市面上出现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与修行次第小止观的利益 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和这本书的内容相应,相信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所证

    3、得的智德、断德(修观能够有智德,修止能够有断德,所以智德和断德是修习止观的成果),将不可称量;所获得的神通、智慧,更是变化莫测。本书的主要内容 具缘第一 呵欲第二:呵责色声香味触五欲,不受外境影响 弃盖第三:弃除贪瞋睡眠掉举疑五盖,使内障不起 调和第四:外调饮食、睡眠,内调身、息、心 方便行第五:行欲、念、进、慧、一心五方便法 正修行第六:正修止观 善根发第七:修习止观,善根开发情形 觉知魔事第八:修止观中可能出现的魔事 治病患第九:如何对治病患 证果第十具缘第一 欲修止观,必须具足五缘。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具缘第一之持戒清净 第一,持戒清净 上

    4、品持戒:自从受戒以来,能清净护戒不犯,就是上品持戒的人。像这样持戒清净的修行人,修习止观必定证得佛法 中品持戒:在受戒以后,虽然不会犯下重戒,但对于轻戒,却是多有毁损。现在因为修定,如果能如法忏悔,也算持戒清净,也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下品持戒: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若依小乘教门,则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具缘第一之持戒清净具缘第一之持戒清净 比较简单的忏悔方法: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定三昧,自然现前。具缘第一之衣食具足具缘第一之闲居静处 一者

    5、: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舍处,清净伽蓝之中,皆名闲居静处。狮子茅棚南京灵谷寺具缘第一之息诸缘务 一、息生活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具缘第一之近善知识 一者、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勤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世间色声香触,常能诳惑

    6、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世间色声香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之,是名呵欲。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之,是名呵欲。呵呵色欲色欲: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朱唇素: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即生爱,作诸恶业。能令愚人,见即生爱,作诸恶业。(凯撒与安东尼)(凯撒与安东尼)呵呵声欲声欲: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颂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男女歌咏赞颂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业。如五佰仙

    7、人,雪山中住,闻甄陀罗女(欲界天五佰仙人,雪山中住,闻甄陀罗女(欲界天神)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神)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呵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发动)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花池边,闻花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呵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于命终后,即生酪中,受于虫身。(奶酪沙弥)呵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独角仙人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项。呵欲第二之观身不净此五

    8、欲者,得之无厌,恶心转剧,如火益薪,其炎转炽。五欲无益,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须臾。是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此后世,受无量苦。我们的身体就像臭秽的死尸一样,九孔也常流不净,如果我们还是愚疑地贪恋色身,就跟厕所里的蛆,在粪坑里钻进钻出乐不可支,并没有什么差别。呵五欲,是让外境不入,弃五盖,是使内心不起(贪嗔痴)所言弃盖者,谓也。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约内意根生欲。所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心生欲火,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

    9、道甚远。五欲之乐,在追求的时候很苦,得到的时候也苦(时时处在怖畏当中),失去的时候更苦(满怀热恼)。于坐禅时,思惟此人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恼故生瞋,瞋故生恨,恨故生怨,怨故欲加报恼彼,瞋恚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弃睡眠盖者弃睡眠盖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懈怠),以不觉故,难可除灭。(懈怠)呵睡眠盖,警觉无常,减呵睡眠盖,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惛覆。若惛覆心重,当用禅镇,禅杖等却之。损睡眠,令无惛覆。若惛覆心重,当用禅镇,禅杖等却之。弃掉悔盖者弃掉悔盖者:身掉者:身掉者

    10、: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口口掉者:掉者: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世俗言语等。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世俗言语等。心掉者:心掉者: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心掉。弃疑盖者弃疑盖者:障定疑有三种:障定疑有三种:疑自者:疑自者:作如是念,我诸根闇钝作如是念,我诸根闇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罪垢深重,非其人乎。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疑疑师者: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

    11、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即为障定。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疑法者:疑法者:世人多执本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犹豫,即法不染心。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佛法之中,信为能入。佛法之中,信为能入。此五盖包含贪嗔痴三毒,弃此五盖,即相当于去除一切不善法。此五盖包含贪嗔痴三毒,弃此五盖,即相当于去除一切不善法。调和第四之调食调和第四之调食 调五法:调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气息、五者调心。气息、五者调心。如世陶师,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欲造

    12、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软,然后,令使不强不软,然后可就轮绳。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着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出诸妙曲。行着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第一、调食者: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食若过饱食若过饱,则,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若食过少,则,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复次:

    13、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复次:若食秽浊若食秽浊之物之物,令人心识昏迷,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调和第四之调睡眠调和第四之调睡眠 第二、调睡眠者:第二、调睡眠者:如果睡得太多,不但荒废了修学圣法,又如果睡得太多,不但荒废了修学圣法,又使功夫丧失,更让我们心识昏昧、善根沉没。使功夫丧失,更让我们心识昏昧、善根沉没。应当经常修习念死无常来调伏睡眠。如此神清气爽、意识清应当经常修习念死无常来调伏睡眠。如此神清气爽、意识清明,才能够栖心于圣境,使三昧境界现前。明,才能够栖心于圣

    14、境,使三昧境界现前。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此三应合用。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此三应合用。由于由于有初、中、后方法的不同,因此就有入、住、出三相的差别有初、中、后方法的不同,因此就有入、住、出三相的差别调和第四之初入禅定的调和 入定之前的调和:入定之前的调和:必须先调好身体才行,也就是说,身体的必须先调好身体才行,也就是说,身体的行、住、坐、卧都要详细地审察清楚,调合到最

    15、适宜的情况行、住、坐、卧都要详细地审察清楚,调合到最适宜的情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果我们的动作粗犷,气息随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果我们的动作粗犷,气息随着粗犷,气息粗犷,心就跟着散乱而难以收摄。之后在修定时粗犷,气息粗犷,心就跟着散乱而难以收摄。之后在修定时,便会觉得心烦愦闹,不能安然恬静,而成了入定的障碍。,便会觉得心烦愦闹,不能安然恬静,而成了入定的障碍。初入禅定调身的方法:初入禅定调身的方法:坐姿:蒲团高度;坐姿:蒲团高度;半跏趺坐,跏趺坐;衣带;手印半跏趺坐,跏趺坐;衣带;手印 摇动身体和肢节七、八次(和最后的按摩法相同),等手脚摇动身体和肢节七、八次(和最后的按摩法相同)

    16、,等手脚都调好了之后,就端身正坐,背脊骨打直,身体不弯曲也不都调好了之后,就端身正坐,背脊骨打直,身体不弯曲也不高耸。高耸。头摆正,使鼻与脐在同一条直线上,头不偏左偏右,不向左头摆正,使鼻与脐在同一条直线上,头不偏左偏右,不向左右倾斜,也不下低或上仰,如此平面正住。右倾斜,也不下低或上仰,如此平面正住。调和第四之初入禅定的调和 次当开口,吐去胸中秽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悉放随气而出。出尽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上下嘴唇和牙齿轻轻相触,举起舌头顶住上腭。眼睛闭起来,隔断外面的光线。这样端身正坐,稳如奠石,不要使自己的身、头、四肢随意摇动。禅

    17、禅定定观观音音相相调和第四之初入禅定的调和 初入禅定调息方法:调息凡有四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为息相。如果想调到息相,就应当依照下面的方法来做,一是把心放轻松;二是把身体也放轻松;三是观想气息周徧全身,随着八万四千个毛孔,同进同出,没有丝毫的障碍。这样心渐渐变得微细,气息也跟着微细了。只要息调,一切的毛病就不会发生,心也容易安定下来。禅定观音调和第四之初入禅定的调和 初入禅定调心方法:初入禅定调心方法:一是调伏心中的乱念、杂念,不让它超越、放逸;一是调伏心中的乱念、杂念,不让它超越、放逸;二是

    18、将沉浮、宽急调合到恰当。二是将沉浮、宽急调合到恰当。什么是沉相?如果在打坐时,心中陷入一片昏暗、无记,头什么是沉相?如果在打坐时,心中陷入一片昏暗、无记,头也经常往下垂,就是沉相也经常往下垂,就是沉相(昏沉相)(昏沉相)。昏沉时,应该如何对。昏沉时,应该如何对治呢?这时应当系念鼻端,使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这样就可治呢?这时应当系念鼻端,使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这样就可以对治昏沉。以对治昏沉。什么是浮相?如果在打坐时,心时常喜好飘动,身体也坐不什么是浮相?如果在打坐时,心时常喜好飘动,身体也坐不安稳,心念总是忙着攀缘不同的境界,这就是浮相安稳,心念总是忙着攀缘不同的境界,这就是浮相(散乱相(散乱相)。

    19、)。散乱时,应该如何对治呢?这时应当把心念往下放,系散乱时,应该如何对治呢?这时应当把心念往下放,系念在脐中,就能制伏妄想杂念,而使心安住。念在脐中,就能制伏妄想杂念,而使心安住。调和第四之初入禅定的调和 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望因此入定,是故气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游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入定时,是从粗入细。由于身是最粗,息在中间,心是最细,所以先调身,次调息,后调心,如此调粗就细,使心安静,就是入定的最初方便。调和第四之住定时的调和 住定时调身息心方法:住定时调身息心方法

    20、:修行人在一坐之中,不论时间的长短,或许两个小时、或许修行人在一坐之中,不论时间的长短,或许两个小时、或许四个或六个小时,必须收摄心念,善用其意。但是在这摄念四个或六个小时,必须收摄心念,善用其意。但是在这摄念用心的同时,也应该用心的同时,也应该善于分别身、息、心的调不调相善于分别身、息、心的调不调相。在一坐之中,虽然入定时已调好身,但可能因为久坐疲劳,在一坐之中,虽然入定时已调好身,但可能因为久坐疲劳,而使身体变得太松、太紧;或者头部有偏斜、低仰等现象。而使身体变得太松、太紧;或者头部有偏斜、低仰等现象。一经察觉,就要立即纠正。一经察觉,就要立即纠正。一定要让身心感觉安稳、没有太一定要让身心

    21、感觉安稳、没有太松或太紧的情况发生。如此平直正住,就是住定时的调身相松或太紧的情况发生。如此平直正住,就是住定时的调身相 在一坐之中,有时身体虽然调好了,但气息却不调和。所谓在一坐之中,有时身体虽然调好了,但气息却不调和。所谓的不调相,就是前面所说的呼吸有声(风相)、不顺畅(喘的不调相,就是前面所说的呼吸有声(风相)、不顺畅(喘相)、太粗(气相)、太急、身体胀满等。每当有这些情形相)、太粗(气相)、太急、身体胀满等。每当有这些情形发生,就要用前面所说的方法(放松心、放松身、想息气徧发生,就要用前面所说的方法(放松心、放松身、想息气徧毛孔出入无障无碍)对治,毛孔出入无障无碍)对治,一定要调到绵绵

    22、密密、若有若无一定要调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这就是住定时的调息相。,这就是住定时的调息相。调和第四之住定时的调和 在一坐之中,也可能身、息都调好了,而心却不调。或许昏沉、或许散乱、也可能太松(放逸、散漫)或太紧(用心过度,胸臆急痛)。如果察觉有这些情况发生,就要用前面所说的方法对治(昏沉时系念鼻端;散乱时系念脐中;太松时收摄身心提起正念勿向外驰;太紧时把心放松想气息皆下流),一定要调和到适中,这就是住定时的调心相。调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障妨不生,定道可克。调和第四之出定时的调和调和第四之出定时的调和 出定时如

    23、何调身息心?出定时如何调身息心?首先应该首先应该放松心念放松心念,离开原先的所缘境;,离开原先的所缘境;接着开口接着开口吐浊气三口吐浊气三口,观想气息从百脉随意流散;,观想气息从百脉随意流散;然后然后慢慢摇动身体慢慢摇动身体七、八次,再动肩膀、两手、头颈、两脚七、八次,再动肩膀、两手、头颈、两脚,使全身肌肉、关节不再僵硬;再用两手,使全身肌肉、关节不再僵硬;再用两手摩擦全身毛孔摩擦全身毛孔(因(因为在静坐时,全身毛孔张开,如果不摩擦,风气进入体内,为在静坐时,全身毛孔张开,如果不摩擦,风气进入体内,就容易得风湿症),最后两个手掌摩擦生热后,盖在两个眼就容易得风湿症),最后两个手掌摩擦生热后,盖

    24、在两个眼皮上,再张开眼睛皮上,再张开眼睛。应该注意的是:应该注意的是:一定要一定要等到身体发热、发汗的情况减缓之后等到身体发热、发汗的情况减缓之后,才可以随意地,才可以随意地进出门户。进出门户。如果不按照以上的方法出定,由如果不按照以上的方法出定,由于在坐中定心已于在坐中定心已久,若出定久,若出定时快速急促,停留在身中的细法时快速急促,停留在身中的细法未散,就会患头痛之症、全身的骨节也变得僵硬,像是得了未散,就会患头痛之症、全身的骨节也变得僵硬,像是得了风劳(患湿之病)一样。风劳(患湿之病)一样。方便行第五 云何名方便行?所谓行于五法,五法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一、欲者:(愿

    25、望)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禅定智慧法门。二、精进者:坚持禁戒,弃舍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废。譬如钻火,未熟终不休息,是名精进。三、念者:念世间为欺诳可贱,禅定智慧为尊重可贵。四、巧慧者: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五、一心者: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抉定修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异,是名一心。修止观,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第一、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乃皆得学道,坐为最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略出五意不同:一者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二者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三者随便宜修止观,四者对

    26、治定中细心修止观,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第一、云何名为对治初心乱修止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修止不破,即应修观。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念心不散。系心不放逸,亦如猴着锁。二、制心止者:所谓随心所起,即使制之,不令驰散。三、体真止者: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体真止与诸法本源:体真止与诸法本源:因为不论是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因为不论是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法;生死因果法,都是因心而有。法;生死因果法,都是因心而有。(三界唯心)(三界唯心)

    27、如果修行人了知心的空无自性,就知道并没有诸法的真实存在;如果修行人了知心的空无自性,就知道并没有诸法的真实存在;若没有诸法的真实存在,就说明它是虚妄不实的;既然是虚妄不若没有诸法的真实存在,就说明它是虚妄不实的;既然是虚妄不实的,就空无有主;既然空无有主,就不可取着;既然是不可取实的,就空无有主;既然空无有主,就不可取着;既然是不可取着,则妄心自息而到达寂然无为的境界;着,则妄心自息而到达寂然无为的境界;这寂然无为的境界,就这寂然无为的境界,就是诸法的本源;安住在这种本源当中,心自然就不染着;心不染是诸法的本源;安住在这种本源当中,心自然就不染着;心不染着,则一切的生死业行就会止息,这就是证得

    28、涅槃。着,则一切的生死业行就会止息,这就是证得涅槃。所以经中说:一切凡夫都有真心,但却浑然不知;所以经中说:一切凡夫都有真心,但却浑然不知;妄心起时,妄心起时,是不见真心的;要待妄心息灭后,真心才会显现。是不见真心的;要待妄心息灭后,真心才会显现。因此心起妄想因此心起妄想是愚痴;无想无念是涅槃。是愚痴;无想无念是涅槃。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二者正观。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二者正观。一、对治观者:一、对治观者:如不净观,对治淫欲;慈心观,对治瞋恚。如如不净观,对治淫欲;慈心观,对治瞋恚。如是等观,皆名对治观。是等观,皆名对治观。二、正观者:二、正观者:即是观诸法实相智慧,如经中具说:诸法不牢固即

    29、是观诸法实相智慧,如经中具说:诸法不牢固,常立在于念。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常立在于念。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心之本性:心之本性:若念一切世间之事,若念一切世间之事,即当反观,所起之心。即当反观,所起之心。如是等如是等心,为是有耶?为是无耶?若是无者,无则无心。云何有心?若心,为是有耶?为是无耶?若是无者,无则无心。云何有心?若谓心是有者,为在是过去、未来、现在耶?若在过去,过去已灭谓心是有者,为在是过去、未来、现在耶?若在过去,过去已灭,何得有心?若在未来,未来未至,何得有心?,何得有心?若在未来,未来未至,何得有心?若是现在,现在若是现在,现在不住,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则无有心。不住,

    30、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则无有心。复次:若言心在现在,复次:若言心在现在,即当谛观,现在之心,有何等相貌,谛观不见相貌,则心不可得即当谛观,现在之心,有何等相貌,谛观不见相貌,则心不可得,若不可得,则无有心。,若不可得,则无有心。既然所观的心不可得,那么能观的智慧也同样不可得。既然所观的心不可得,那么能观的智慧也同样不可得。如此如此能观、所观的心不可得,则一切心不可得;能观、所观的心不可得,则一切心不可得;一切心不可得一切心不可得,则一切则一切由心所生的法由心所生的法也不可得;一切的法不可得,则心就无也不可得;一切的法不可得,则心就无所依;所依;心无所依心无所依,则无所忆念;,则无所忆念;无所忆念

    31、无所忆念,则,则颠倒想断颠倒想断;颠;颠倒想断,则倒想断,则心无分别心无分别;心无分别,则;心无分别,则诤论心息诤论心息;诤论心息,;诤论心息,则则无爱恚无爱恚;若无爱恚,则;若无爱恚,则攀缘心不起攀缘心不起;攀缘心不起,则;攀缘心不起,则身心身心寂然寂然;身心寂然,就得正定;若得正定,便能开发真实智慧;身心寂然,就得正定;若得正定,便能开发真实智慧而断生死。而断生死。第二、对第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者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其心闇塞,:行者于坐禅时,其心闇塞,无记瞪懵,或时多睡,尔时应当,无记瞪懵,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

    32、时应当,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修止止之。止之。第三、随便宜修止观者:第三、随便宜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虽为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沉对治心沉故,故,修于观照,而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于观照,而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修止止之。若。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明净,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明净,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若行者于坐禅时,虽为若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浮动对治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利,当试修观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静安稳,当知,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静安稳,当知宜观,即应用观安心。宜观

    33、,即应用观安心。第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者:这时微细的心念,有时感觉自身是空寂的、有时又觉受到快乐、甚至能在定中变化种种境界,此时很容易走入偏邪的道路上去。如果不知道定中的境界是虚诳的,就会产生贪着;一旦产生贪着,就会执着这些境界以为真实。如果了知定中的细心,只是法尘分别影事(是虚诳不实的),就不会生起分别执着;不生起分别执着,则爱见不起;爱见不起则心地清净,这就是修止。若是修止,自心仍然迷恋贪着种种境界,爱见烦恼也不曾停息,这时就应当修观来照破。反观定中这一念细心究竟是何相貌?发觉它了不可得。既然定中的细心了不可得,就不再执着定中所见,不执着定中所见,则爱见烦恼不生,这就是修观。第五、为均齐

    34、定慧修止观者:第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虽得入定,而无观慧而无观慧,若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若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析!尔时应当修观破析!若于定中若于定中,智慧开发,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智慧开发,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若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或因修止,若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或因修止,即发智慧,而无定心即发智慧,而无定心,智慧既多而心豁然开解,智慧分明,而

    35、不得定心,定心少故,智慧既多而心豁然开解,智慧分明,而不得定心,定心少故,则则心动散,故如风中灯,照物不了心动散,故如风中灯,照物不了!故释论云:若无定心,虽有!故释论云:若无定心,虽有观空、无相等智慧,是为颠倒智慧,是为观空、无相等智慧,是为颠倒智慧,是为狂智慧狂智慧,不能出离生死,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止尔时应当复修止,以修止故,即得定心,得定心故,如密室中,以修止故,即得定心,得定心故,如密室中灯,则能破闇,照物分明。是即略说为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相。灯,则能破闇,照物分明。是即略说为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相。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观意,取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

    36、用此五番修止观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恒修定慧方便,当知!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恒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六

    37、种缘:一行、二住、三: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音:佐,意:劳动)作、六言语。坐、四卧、五作(音:佐,意:劳动)作、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行者约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行者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行,若为不善、无记事,则不应行,若能善利益,为如法事,即应行。(考察行为目标)云何名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当了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善恶等

    38、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身故,有去来往反,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行,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行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次:若于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住,若为不善次:若于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住,若为不善、无记事,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无记事,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云何名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当了知,因于住故,则有云何名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当了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

    39、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制御,竖身安立,因此则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制御,竖身安立,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住,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住,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修观。住中亦预有,五!住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修观。住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坐卧作语亦复如是。坐卧作语亦复如是。卧时应如师子王卧。卧时应如师子王卧。对境修止观:对境修止观:云何名眼见色时修止?云何名眼见色时修止?随见色时,即知如水中月,无有定实随见色时,即知如水中月,无有定实,若见,若见顺情之色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若,不起

    40、贪爱,若见违情之色见违情之色,不起恚恼,若,不起恚恼,若见见非违非顺之色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应作是念,云何名眼见色时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无见相随有所见,即无见相,所,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别,和合以者何?于彼根尘,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别,和合因缘,出生眼识,眼识因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分因缘,出生眼识,眼识因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分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别,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之心,不见相貌

    41、,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观。眼见色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眼见色中,亦预有五番修止观意,如前分别。耳闻声、耳闻声、鼻嗅香、舌受味、身受触等亦复如是修止观。鼻嗅香、舌受味、身受触等亦复如是修止观。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复次:若人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上最胜,无与等者。闲坐林树间 寂然灭诸恶 澹泊得一心 斯乐非天乐 人求世间利 名衣好床蓐 斯乐非安稳 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无伦匹 善根发相善

    42、根发相 第七第七 由于善巧修习前面所说的止观,所以经常会发动宿世的善根由于善巧修习前面所说的止观,所以经常会发动宿世的善根,修行人应当一一分辨清楚,才不致因为认识不清而误入邪,修行人应当一一分辨清楚,才不致因为认识不清而误入邪道或退失道心。道或退失道心。一、外善根发相。一、外善根发相。如果在修习止观时,突然发起一种喜欢如果在修习止观时,突然发起一种喜欢布施、持戒、孝顺父母、恭敬尊长、供养三宝,读诵经论、布施、持戒、孝顺父母、恭敬尊长、供养三宝,读诵经论、听经学教的心,就是所谓的外善根发相。听经学教的心,就是所谓的外善根发相。云何名云何名内善根发相内善根发相?有五种善根,发相不同:一、息道善根?

    43、有五种善根,发相不同:一、息道善根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相;四、观因发相;二、不净观善根发相;三、慈心善根发相;四、观因缘善根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缘善根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一、云何息道善根发相?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不起,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发。八触者:所谓觉身,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当触发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数息根本禅定善根发相。或者行人在欲界未到地定当中,忽然觉

    44、得鼻中的气息,不但经由鼻中出入,也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同时出入。心眼能清楚看见身内的三十六物,就像打开仓库能看见麻、麦、谷、豆等一样的清楚分明。这时不禁心中惊讶、喜悦、寂静、轻安、快乐。这就是随息特胜善根发相。不净观善根发相。修行人在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然寂静,忽然见到男、女死亡,死后身体由肿胀、青淤、烂坏,血涂、脓烂、虫噉、散坏、见白骨交错狼藉,心中顿时悲喜交加、倍感厌恶,不再贪爱男女身分(属外贪)。这就是九想善根发相。或者在静定当中,忽然见到自身、他身的不净相。或见膖胀狼藉;或见自身白骨,从头到脚节节相拄。见到这些境相后,定心安稳,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再执着人、我之相(属内外贪)。这就

    45、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房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慈心善根发相。修行人在欲界未到地定中,有时突然发起慈念众生的心,或缘亲人得乐之相而发深禅定,这时内心的清净、喜悦,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其它或缘中人(非亲非怨)、怨敌、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得乐之相的情况都是相同。出禅定之后,内心充满喜悦快乐,不论见到任何众生,神情都是柔和慈善的。这就慈心善根发相。其它如悲、喜、舍等善根发相,也可模拟得知。、因缘善根发相。修行人因为修止观证得欲界未到地定,有时在身心静定当中,忽然心生觉悟。这时推寻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三世十二因缘的关系,发觉它只是三世相续因缘和

    46、合而有,若要寻求人、我则了不可得。这时自然破除以为有我、有人的邪见;也能离断、常两边(三世迁谢故不常,三世相续故不断,过去破常、未来破断、现在双破断常)。由于得定安稳,所以能开发智慧、心生法喜。从此不再缘念世间的事,也不再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事。这就是因缘观善根发相。五、念佛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稳,无诸恶想,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人所爱敬,是为念佛三昧善

    47、根发相。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澄静,或得发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死、断、离、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空、无相、无作、六度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发相,是中应广分别。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二)分别真伪。内善根发相的第二部分,是分别真伪。内容有二:一、明邪伪相;二、辨真正相。云何名邪伪相?行者!若发如上诸禅时,随因所发之法,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时时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闇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难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

    48、,或时恶触,身毛皆惊竖,或时大乐昏醉,如是等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着此,即与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染,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惑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坐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着,即当谢灭,若不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二、次明正禅发相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随正禅发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发,信敬增长,

    49、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虚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发相。第三、明修止观长养诸善根者: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云何修令增进?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则以观修之!觉知魔事 第八 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以破除众生善根,令流转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以破除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正道,方知道高魔盛,故须善识魔事。但魔有四种生死为事。若能安心正道,方知道高魔盛,故须善识魔事。但魔有四种: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前三种魔,皆是世之常:一烦恼魔、二阴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前三种魔,皆是世之常事,今

    50、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今当略说:鬼神魔有三种:一精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今当略说:鬼神魔有三种:一精魅鬼、二堆惕鬼、三魔罗鬼。魅鬼、二堆惕鬼、三魔罗鬼。一、精魅者:一、精魅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相等,种种非一,以恼惑行者。此诸精魅,饮恼行者,各当其及可畏身相等,种种非一,以恼惑行者。此诸精魅,饮恼行者,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于寅时来者,必是虎豹等,若多于卯时来者,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于寅时来者,必是虎豹等,若多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麞鹿等;若多于辰时来者,必是龙鳖等;若多于巳时来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天台小止观》导读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9874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