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30第七章审美交往与对话理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98344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40
  • 大小:1.0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30第七章审美交往与对话理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30 第七 审美 交往 对话 理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七章审美交往与对话理论+将人类包括审美在内的精神活动视为一种交往实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和核心观点。+不过,从对交往实践的重视到审美交往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理论主张和研究路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也开始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广泛关注。第一节第一节 从交往实践到审美交往从交往实践到审美交往+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及其特点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及其特点+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写给安年科夫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正式对“交往”进行了界定。+马克思对交往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在马克思思想

    2、的不同时期,“交往”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并形成了普遍交往、现实交往、交往异化、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世界交往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交往理论。+其二,马克思更多的精力花在具体的、现实的、物质的交往方式、形态、活动的研究上。+马克思将人类交往行为中的理想形态命名为“普遍交往”,其特征是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有民族、种族、阶级的隔膜,不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这种普遍交往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后才能实现,它具有跨地域性、超民族、国家、种族、阶级的特点,它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基础之上。+与这种交往的理想形态相对应的,还有现实交往问题。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

    3、往的本质是有诸多限制的,受到现实性因素的制约。作为社会中的个人,其交往都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中的交往,交往的社会属性成为现实交往的根本特点。+从交往的现实性、社会性角度出发,马克思提出了“交往异化”问题。+此外,马克思还区分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认为精神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物质交往物质交往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相联系的交往活动;精神交往精神交往是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交往关系。+这里的精神交往既包含宽泛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活动中的交往,也包含具体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活动中的交往,其中也内含了与文艺活动密切相关的审美交往。+二、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的当代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交

    4、往思想的当代发展+首先,列宁、毛泽东等人结合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际,在具体的现实交往领域中发展了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并致力于将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结合起来,在物质第一性的原则之下,讨论现实的审美交往关系及其特点。+其次,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也做出了重大发展,其标志就是哈贝马斯通过对语言哲学的引入,使法兰克福学派实现从批判理论到交往理论的重大转型。哈贝马斯哈贝马斯+最后,真正从交往的角度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的,是前苏联的巴赫金。巴赫金主张通过“我与他人”间的对话、交往来解决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断裂。+到了巴赫金那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才真正转化为审美

    5、交往理论。+在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中引入审美活动主体的因素,巴赫金提出了审美交往的理论。其要点包括:+其一,审美交往具有与其他精神交往(尤其是“意识形态交往”)形态的独特性,这是审美交往具有独特价值的根本原因;+其二,审美交往包括两个重要的环节:艺术家的创造和观赏者的再创造;+其三,审美交往也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精神交往形式具有积极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三、审美交往的特点及其所讨论的主要问三、审美交往的特点及其所讨论的主要问题题+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存在两种彼此不同又相互关联的“审美交往”问题:+一种是现实社会中现实社会中的审美主体(作家、读者与世界以及文本与他们间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等)之间的

    6、关系;+另一种是文本中文本中的具有社会性的审美主体(作者形象与主人公、理想读者)之间的关系。+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本雅明举了俄国作家特列契雅科夫的例子,分析了现实社会中的审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巴赫金则更多地在话语的层面关注文本中的具有社会性的审美交往问题,如巴赫金对文本中的“作者形象”问题进行的分析。在分析中他重点关注的是审美交往行为的主体的情感意志语调。+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审美交往活动,但在具体的文学现象中,这两种审美交往往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文学家往往持截然相反的看法。+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学自律/他律、启蒙/审美现代性等问题的学术史考察在揭

    7、示文学审美特性的悖论与现实语境意义时,也同时把审美的实践性与社会价值问题显示出来,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重新进入理论解读的范围。第二节第二节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的概念一、政治的概念+马克思对政治的表述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即是制度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筑。+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政治,由于它与制度的上层建筑不是处于同一层面,因而其内涵必须遵从观念的上层建筑的规定,主要是指在人类物质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意识等。政治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质。+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来看,政治是人呈现给自身的视域和空间,是人给予自己的一个观察和判断自我与他者的视角

    8、,通过这个视角,审美主体就建立了与世界和他者的交往对话关系。+未来的解放不是对现代解放的抽象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是以现代解放为基础的全面解放。这是文学与政治关系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和审美前提+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时代、民族、阶级、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心理等内容,是文学作品社会政治属性的具体体现,这种政治性并不是以牺牲作品的独立性为前提,而是强调审美主体的独特性的,因为只有独特性才能保证对话的形成和持续。+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文学的倾向性的同时并没有将文学的倾向性绝对化,而是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要让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出来。+二、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现代语境

    9、二、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现代语境+在中国,文学从20世纪初就开始担负改造现实的重任。对特定时段现实政治的承担也体现了文学价值的合理性。+在20世纪50至70年代之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被进一步理解为文学为政治服务,甚至要求文学绝对服从于政治。历史证明,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妨碍了文学在自身意义上的创造性生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文学审美本质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成为的文学理论的热点话题。+文学主体论、文艺心理学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等都在文学审美本质的问题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各派间观点虽然不同,但是在强调“美的规律”、摆脱“从属论”、为文学的“去政治化”等方面提供了文学之所以能够独立的充足理由。+从

    10、1982年起出现的“审美反映”与“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实现了两个突破:+其一,文学的审美特性不是仅指文学的形象特性,前者远比后者深刻与全面。+其二,“审美反映”作为一种独特的反映形式,不同于逻辑的反映,前者是非认识的,是情感的,但可包含认识;后者是认识的,可以包含情感,但却是理性的。+文学理论“去政治化”的工作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的,以“先锋小说”和“第三代诗”的创作为表征,纯文学的创作开始表现出“去政治化”的美学追求,其美学基础建立在审美理论的转向上,即从文学他律论向文学自律论的转向。+然而,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自律诉求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难题。+关于文学

    11、“自足”的想象事实上将文学“悬置”在一个无法落实其现实性的“空位”上,文学已经丧失了介入社会现实的能力。+从90年代开始文学不仅“失效”而且“失势”了。+三、公共空间与文学价值三、公共空间与文学价值+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要取得一个明确的结果,需要摆脱“工具论”与“自主论”之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从属于谁的从属关系,或者互不相关的平行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审美交往与对话的关系。它们中的每一方都在向另一方发出召唤,并有意无意地要求对方作答,由此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从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来看,一方面,政治作为统治关系是社会最重要、最广

    12、泛、最有影响、最具有覆盖性和渗透性的因素,总是要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发出认同性召唤,将它们纳入自己的世界;另一方面,文学总要自觉不自觉地对政治的召唤以自己的方式作答。+文学与政治的这种对话关系,可以在实现对话性的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中来完成。+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哈贝马斯曾经对对话性的“公共领域”做出过定义。+文学的文学性特质决定了文学在社会公共领域中既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同时也成为公共领域中沟通个体与社会、感性和现实的特殊区域或空间。+这决定了文学与政治的对话关系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学通过在公共领域中与政治的交往对话而生成文学的公共性。+第二,文学在不同的社会政治语境中的审美

    13、活动具有不同的本质。+第三,文学通过审美交往为政治实践注入积极的建构性价值,同时也内在地培育其自身品格。+真正将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发展为审美交往理论的,是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在自己独创的行为哲学的理论基础上,以审美活动为对象,引入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的审美交往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作为审美交往活动的作为审美交往活动的“复调复调”和和“对话对话+一、作为交往行为的审美活动一、作为交往行为的审美活动+要真正把握巴赫金思想的源头,必须回到其早期的哲学美学思想中。+首先,巴赫金的行为哲学是其审美交往理论的基础。+其次,基于“我与他人”的审美关系,巴赫金创造性地引入

    14、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弥合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诗学的审美交往基本原则:其一,审美活动的整体性原则;其二,艺术交往既建立在物质交往、现实交往、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三,审美交往以话语为材料。+再次,巴赫金认为审美交往有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即话语。+审美交往行为的话语有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之分。二者既有很大的区别,亦有联系。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不能只满足于从语言学层面分析其内部构成,而应纳入审美交往的维度,考察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交往关系,分析其未言说的非语言语境,挖掘其暗示性内涵。+二、复调小说理论二、复调小说理论+首先,作者的危机动摇了审美活动

    15、中并非天然稳固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对作者与主人公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先声。+作者对主人公的控制权并非天赋的,而是通过斗争得来的,如果作者失去了斗争的主动性,主人公巧妙地窃取了审美活动的实际控制权,便会出现“作者的危机”。+其次,多声部性成为复调小说的根本特征。+判断复调小说的标准首先是看小说中是否存在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即复调小说的观察角度是从审美主体的交往关系出发的,且主要是从小说中的主人公及其与作者的关系角度出发的。+再次,复调小说的全方位的对话性在艺术上的体现,可以分为大型对话、公开对话和微型对话三种类型。+复调小说的主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多声部性和不

    16、协调性的结合。+三、走向对话主义三、走向对话主义+首先,要想更好地理解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或对话主义思想,“超语言学”是绕不开的首要问题。+在巴赫金看来,“超语言学”即是对严格依照语言学理解的语言的超越,用另一术语表达是“克服材料”。他认为“艺术创作受材料的制约,但又是对材料的克服制胜。”+其次,如果说“超语言学”从语言学角度解决了对话主义的媒介属性,那么,备受巴赫金青睐的“外位性”则确立了对话主义的主体属性。+巴赫金将彼此自主、互不融合的位置和立场命名为“外位性外位性”+外位性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外位性是相对的概念,即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参照物,才可能出现相对于这一参照物的外位性。+第

    17、二,外位性是一个价值的概念,物理上并不具有外位性。+第三,外位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交往主体思想观念、情感价值的变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再次,与“外位性”这种空间性原则相呼应,巴赫金提出了“长远时间”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对话主义在审美主体性问题上的时间性原则。+其理论要点有:+第一,“长远时间”(“大时代”)是相对于“暂短时间”,严格地说就是“现时代”而言的。+第二,巴赫金进一步提出“遥远语境”问题。他完全不赞同“长远时间暂短时间”之间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立足当下,响应过去,想象未来,才是具有巴赫金对话主义精神的文化立场。+第三,正因为有了长远时间的维度,任何作品、思想都拥有了复活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30第七章审美交往与对话理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9834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