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97745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104
  • 大小:4.7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历史观 中学历史 教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作者在这里强调里强调 A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

    2、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D先看几道试题先看几道试题234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A.生态史观生态史观 B.B.全球史观全球史观 C.C.社会史观社会史观 D.D.革命史观革命史观5一、一、影响历史知识建构的几个因素影响历史知识建构的几个因素n历史教材的主体是

    3、历史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历史教材的主体是历史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史实的随意堆砌,而是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史实的随意堆砌,而是用一定的理论观点、按照历史叙述的规范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按照历史叙述的规范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n历史知识的建构,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历史学科内容的分类;第二,历史观;第三,历史阶段的划分。6(一)历史学科内容的分类(一)历史学科内容的分类 n历史学科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历史学科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n(一)按研究的(一)按研究的空间范围空间范围分类:世界史、地区史、分类:世界史、地区史、国别史和乡土史

    4、国别史和乡土史n(二)按照史学研究对象的(二)按照史学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时间跨度分类:通史分类:通史和断代史和断代史n(三)按照历史的不同(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领域分类:专门史分类:专门史7n案例:案例: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n第第1课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发达的古代农业n第第2课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n第第3课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n第第4课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n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

    5、市场的形成和发展n第第5课课开辟新航路开辟新航路n地地6课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n第第7课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n第第8课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n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n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n第五单元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n第六单元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n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n第八单元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

    6、球化趋势8n历史必修历史必修1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n第第1课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n第第2课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n第第3课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n第第4课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n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n第第5课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古代希腊民主政治n第第6课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n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n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中国反

    7、侵略、求民主的潮流n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结构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专门史的历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结构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专门史的历史学科体系。史学科体系。9n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国历史、世界教材采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分编,用历史分编,用时序时序和和主体主体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内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从单元和课的标题看容,从单元和课的标题看不出时间顺序,但是内容不出时间顺序,但是内容基本上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基本上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排列。只是知识点比新只是知识点比新课程改革以前减少了许多。课程改革以前减少了许多。10(二)历史观(二)历史观n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

    8、体系,是一种历史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又又称称“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n 20世纪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史观。他。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确的历史观。”什么是什么是“史观史观”?李大钊说,史?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

    9、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11n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历史教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的历史教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以书的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

    10、史观、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球史观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n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早已存在着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早已存在着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和和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两种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强调,一切历史活两种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正如其动、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正如其代表人物、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所言,代表人物、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所言,“一切历史都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思想史”,历史是没有规律的。科学主义则认为历史历史是没有规律的。科学主义则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11、是有规律可循的。12(三)历史时段的划分(三)历史时段的划分n历史知识一般是按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历史知识一般是按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组织。为了体现历史的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组织。为了体现历史的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还需要将漫长的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然后分规律,还需要将漫长的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然后分阶段组织内容。阶段组织内容。n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多种。例如,以往马克思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多种。例如,以往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根据主义史学家根据“五种社会形态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把人类社会的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原是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史

    12、分为五个阶段:原是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持文明史观的学者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持文明史观的学者则把人类社会历史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则把人类社会历史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时代)。13案例:案例: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试行草案)n中国古代史内容中国古代史内容n第一编第一编原始

    13、社会原始社会n第一章第一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n第二章第二章氏族公社氏族公社n第二编第二编奴隶社会奴隶社会n第一章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夏、商n第二章第二章强盛的奴隶制社会强盛的奴隶制社会西周西周n第三章第三章奴隶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春秋n第三编第三编封建社会封建社会n第一章第一章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战国、秦、汉n第二章第二章民族大融合和封建社会的繁荣民族大融合和封建社会的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隋、唐n第三章第三章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

    14、济的继续发展辽、宋、夏、辽、宋、夏、金、元金、元n第四章第四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明、清(鸦片战争以前)(鸦片战争以前)14n不同时代内容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作进一步不同时代内容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作进一步的划分。的划分。例如,根据革命的性质可以把中国近例如,根据革命的性质可以把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命时期。还可以将具有相似特点的朝代归类,还可以将具有相似特点的朝代归类,划分历史阶段,一个历史阶段为一个教学单元。划分历史阶段,一个历史阶段为一个教学单元。新课

    15、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代史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代史也是这样划分时段的。也是这样划分时段的。15二、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二、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 1 1.义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版)中的有中的有关表述关表述 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在“前言前言”一开始的叙述中,指出一开始的叙述中,指出“义务教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对“课程性质课程性质”的叙述中,提出了思想性的要求,指出的叙述中,提出了思想性的要求,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

    16、的发展与变化”。在对在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的叙述中指出:“引导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史问题。”16在对在对“情感情感态度态度价值观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平

    17、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视野和意识。”“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进了社会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17在对在对“实施建议实施建议”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要,要“以以唯物史观为

    18、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

    19、观为指导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18 2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有关表述中的有关表述在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的叙述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师教学理念的更新”。19在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通过历史必修课,

    20、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在“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通过学习,通过学习,“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索”,了解,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

    21、问题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逐步形成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20在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2、汲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界意识。”21在在“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的叙述中提出:的叙述中提出:“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

    23、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问题。”22 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的研究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整体(全球)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观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历史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的更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的更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都淡化了五种社会形用。中学历史新课标及新

    24、教材都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史观,较少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态史观,较少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23历史新课标中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历史新课标中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24 20112011版初中新课标版初中新课标虽在文明史观方面的表述比旧课虽在文明史观方面的表述比旧课标有较大减少,但仍有不少内容。如标有较大减少,但仍有不少内容。如“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25、形成了中华民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25 26 高中历史课标高中历史课标27高中历史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课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明成果”,“热爱

    26、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优秀文明成果”等。等。28 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在学科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我们

    27、要在已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明的发展历程。”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文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29 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

    28、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剧变建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剧变和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和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段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段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说法,有的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的说法,有的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中国在农耕文明轨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

    29、明演进的趋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向”。(。(曹大为等主编曹大为等主编历史(必修历史(必修),长沙:岳麓书社,),长沙:岳麓书社,2008)30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1861年改革也都置于

    30、工业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31 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角度看,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述文明史特别是精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五种文明:五种文明: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生态32三、几种历史观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三、几种历史观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运用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

    31、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一)唯物史观(一)唯物史观(二)文明史观(二)文明史观(三)整体(全球)史观(三)整体(全球)史观(四)现代化史观(四)现代化史观(五)社会史观(五)社会史观(六)生态史观(六)生态史观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3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历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史观。1919世纪世纪4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作为科学的历史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过去

    32、的一切历史理论。观,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历史理论。其其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有:。34 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是一个具有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实现了整,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它创立以来,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它创立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35 五种社会形态史观五种社会形态史观 1 1、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直以来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

    33、统的历史观,一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该史观认为该史观认为: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36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20世纪世纪30年代的年代的苏联苏联。它。它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

    34、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史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苏联史书都以阶级斗争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苏联史书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变成了完全的阶级斗争史。为纲,历史变成了完全的阶级斗争史。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一卷中指第一卷中指出:出:“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形

    35、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外衣外衣”。37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历史学家罗荣渠所说: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历史学家罗荣渠所说:“按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按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为被概括为两个过程两个过程论。论。在这个革命史框架下在这个革命史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

    36、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对待世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对待世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38(1 1)其时代性很强。其时代性很强。该史观是在苏联和我国的特该史观是在苏联和我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该史观已丧失了其时代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该史观已丧失了其时代性。性。(2 2)它包容性小它包容性小。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提出。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题、文明多样性问题。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题、文明多样性问题。(

    37、3 3)解释能力有限解释能力有限。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某些历。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某些历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该史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该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也缺乏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也缺乏解释能力。解释能力。2、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局限性、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局限性39 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不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不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史观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史观的基线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贯穿整的基线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贯穿整个历史。个历史。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

    38、时代都存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时代都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若将这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若将这个命题解释为个命题解释为“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斗争斗争”,就显得太狭窄,抹杀了内涵丰富,就显得太狭窄,抹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内容,的历史内容,需要对它作重新审视。需要对它作重新审视。40唯物史观在历史知识建构中的应用唯物史观在历史知识建构中的应用n唯物史观在历史知识结构、内容选择、历史叙述等方唯物史观在历史知识结构、内容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都有指导作用。面都有指导作用。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物质生产活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历史的起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39、生产关系也会动是历史的起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出现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出现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动起义、革命和改革等。革命和改革的结果是上起义、革命和改革等。革命和改革的结果是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反过来有促进生产力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反过来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这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知识体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这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知识体系的思路。按照这种思路,需要把反映生产力发展、生的思路。按照这种思路,需要把反映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变化的内容作为重点,大致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变化的内容作为重点,大

    40、致按照生产力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顺序编排。上层建筑的顺序编排。41n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各类历史教材,具体内容有差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各类历史教材,具体内容有差异,但是大的结构基本一致,都要反映历史发展异,但是大的结构基本一致,都要反映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内容的安排上,要么先叙述在历史内容的安排上,要么先叙述生产力的发展,再叙述革命或改革,以体现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再叙述革命或改革,以体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继而导致上层建筑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继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这一历史规律;要么先叙述一个新政权的的变化这一历史规律;要么先叙述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和采取的

    41、政治经济措施,再叙述社会经济和建立和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再叙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局面,以体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文化的繁荣局面,以体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的时候叙述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的时候也是如此。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也是如此。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因素,但不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各种因素经济因素,但不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历史的发展。共同作用推动历史的发展。42(二)(二)文明史文明史观及其应用观及其应用 -胡锦胡锦涛涛 -刘宗绪刘宗绪 -马克垚马克垚 43v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文明史

    42、观,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在国际学术界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在国际学术界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尔泰的风俗史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西方的没落的没落。英国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光大,英国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在其他在其历史研究历史研究中,对中,对60006000年来的年来的2626种文明形态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创立挑战和迎战说,阐

    43、释了各种文明形的比较研究,创立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明史观的哲学体系。44 20世纪世纪90年代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的研究热潮,的研究热潮,我国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文明史我国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文明史的专著,的专著,一些高校和研究部门,专门设立了一些高校和研究部门,专门设立了研究文明史的学术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于研究文明史的学术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于1999年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中心。年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马克垚马克垚是我国

    44、文明史是我国文明史观的主要倡导者。他所主编的观的主要倡导者。他所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4年)年)是我国面向是我国面向2121世纪的课程教材,他在该书世纪的课程教材,他在该书“导言导言”中,中,集中阐释了文明史观。集中阐释了文明史观。45 马克垚认为:马克垚认为: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念,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是世界通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是世界通史。但另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

    45、不同的文明、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不同的文明、不同类型的文明。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表现出阶段性。46 1 1、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说的现代化。农业农业文明文明时期各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农业成为文明时期各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农业成为文

    46、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分原始农业文明和古典农业文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分原始农业文明和古典农业文明两个阶段。明两个阶段。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以时代以18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为开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可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端,可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两大阶段。两大阶段。文明史观有如下几个内容和特点:文明史观有如下几个内容和特点:47 48 16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理解为现代文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理解为现代文明的形成和演进历程。明的形成和演进历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可能的表现形式可能有多种,本质特征是有多种,本质特征是科

    47、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三位的三位一体,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一体,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是一种更宏观、更科学的历史观。史观,是一种更宏观、更科学的历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强调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强调的是的是1500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49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

    48、用 1 1、以文明演进为基本线索对历史分期、以文明演进为基本线索对历史分期 以文明演进为基本线索,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以文明演进为基本线索,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发展的历史。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为新石器文明时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为新石器文明时代、青铜文明时代和铁器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分为手代、青铜文明时代和铁器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要掌握文明史的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要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中外文明史的重要人物、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中

    49、外文明史的重要人物、事件和重要制度、优秀成果的基本内容,并简单解释事件和重要制度、优秀成果的基本内容,并简单解释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502、纵横结合,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纵横结合,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 纵向来说,文明史经历蒙昧野蛮时代纵向来说,文明史经历蒙昧野蛮时代 农业文农业文明时代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知识文明时代知识文明时代 横向来说,新的文明结构理论认为,人类文明由横向来说,新的文明结构理论认为,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组成。三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组成。三部分又各有具体内容。分又各有具体内容。从横向

    50、看,还可从文明类型及其交流、融合构建从横向看,还可从文明类型及其交流、融合构建相关知识体系。相关知识体系。513 3、理清文明史重点、理清文明史重点、难点难点 1)1)根据文明史观,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根据文明史观,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是文明史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是文明史的两个重要时段。的两个重要时段。2)2)政治文明史是文明史的重要方面,其政治文明史是文明史的重要方面,其中政治制度史是其核心和难点。中政治制度史是其核心和难点。3)3)根据文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与现实的根据文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与现实的关系,确定文明的重要成果。关系,确定文明的重要成果。524)4)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9774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