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97067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87
  • 大小:15.5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第三 课件
    资源描述:

    1、12标题添加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总体概述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标题添加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3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5(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A.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A.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B.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C.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2、,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历史观上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而是唯心史观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中国古代有“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思想。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7(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 1、社会存在(1 1)内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8地理环境 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等。人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作为劳动对象。人口因素 包括人

    3、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等。人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主体;人口 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物质内容:生产力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不起决定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9(2)(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n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10(2)(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n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11(2)(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n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

    4、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12(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2、社会意识(1 1)内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 2)社会意识的构成:主体角度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层次高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13(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3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2 2)社会意

    5、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4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1 1)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2 2)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 会意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恩格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1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质的方面:

    6、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社会意识则起阻碍作用。量的方面: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17(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8n理解我国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n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n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19(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 1、生产力(1)(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3)(3)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

    7、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0科学技术(渗透性、智能性因素)科学管理(运筹性、整合性因素)劳动者(首要的主导因素)劳动资料(客观尺度)劳动对象(自然物与人工物)实体性要素非实体要素知识形态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生 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动态过程:科学管理:人与物如何有效结合并发挥作用21(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生产、分配

    8、、交换、消费狭义广义22(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 3)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4)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公有制和私有制23(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241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 机器大工业原始公有制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25(2)(2)

    9、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问题思考: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能否都起促进作用?如何衡量?看它所提供的形式能否使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并合理结合。适合生产力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阻碍作用26(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及其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矛盾运动过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相适合基本不相适合基本相适合27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

    10、、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8(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A.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B.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9(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 2、上层建筑(1)(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2)上层建筑

    11、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组成。(3)(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4)(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30国体与政体n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n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内容形式服务于国体政体决定31(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321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

    12、统一关系(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C.C.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331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2)(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A.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B.B.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342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矛盾运动是复杂的:其

    13、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基本相适合基本不相适合基本相适合矛盾运动过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35其二,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占统治地位经济基础旧上层建筑新上层建筑新经济基础旧经济基础其三,一种社会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上升时期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 求则是不适应的。36(一)社会形态的内涵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的结构: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

    14、一定阶段相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37(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38(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 1、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2 2、多样性:A.A.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殊性。B.B.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39具体国家或民族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攻占巴士底狱日本明治维新法国通过革命

    15、进入资本主义,而日本则通过改革。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40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井田图西欧奴隶主庄园中国实行奴隶主的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欧实行奴隶主私人土地所有制。典型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最具典型意义。中世纪欧洲农民在城堡外劳动 41(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 1、必然性:主要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2 2、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1)(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2)社会形态

    16、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42(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1 1、前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2 2、曲折性和跨越性: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往往不是从旧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曲折性,又为跨越性创造了条件。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是曲折复杂的。43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

    17、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4(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45*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规定并反映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46(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

    18、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47(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1、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阶级产生的经济根源、划分阶级的经济标准。48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革命广州起义秋收起义2 2、阶级斗争

    19、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49(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1 1、原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2 2、表现: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3 3、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50(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

    20、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的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51(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1 1、社会革命的实质标志:国家政权易手(转移到革命阶级手中)52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开国大典2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

    21、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53(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所起的作用,但反对改良主义。54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1、改革的内涵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2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

    22、用表现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商鞅变法百日维新明治维新55n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n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n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n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19921992年,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56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故事辉煌的历史中国改革第一村 19781978年秋天,小岗人用1818个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不尽人意的现状 “一年跨出温饱线,2

    23、020年没过富裕坎”。深化改革,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工业园等。57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58(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59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珍妮纺纱机早期使用蒸汽机的煤矿1807180

    24、7年克莱蒙特号蒸汽船英国早期纺织厂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物质基础60爱迪生发明白炽灯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贝尔试通电话早期的汽车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61第一台计算机ENIAC第一台核反应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信息高速公路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发展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62几次科技革命的另一种划分原子能、计算机和空间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63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生物社会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64(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3)改变了社会

    25、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65信息化时代:幂数效应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作用蒸汽时代:加数效应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科技电气化时代:乘数效应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科技科技66(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 1、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2 2、由于应用不当等原因,科学技术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与认识和制度有关)空气污染臭氧层变薄战争67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

    26、存在的问题,应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科学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科学技术的作用68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爱因斯坦科学技术的作用6970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

    27、造历史。1、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史观(1)认识根源:停留在历史现象表面(2)71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英雄之能事在造时势而已”,“世界何者?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梁启超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胡适72 黑格尔认为,历史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黑格尔拿破仑73(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

    28、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 2、唯物史观主张群众史观74(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 75(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n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

    29、历史创造者问题。n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n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76(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 中的决定作用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77(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 1)经济条件(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2 2)政

    30、治条件(具有直接的影响)(3 3)精神文化条件(制约其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制约条件78(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9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n坚持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n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党实现正确领导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n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生命线,能否坚持群众路线,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80(一)社会历史发展

    31、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反面人物乙甲丙正方向负方向81(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 1、历史事件的当事者;2 2、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 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 3、历史进程的影响者。82(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 的历史作用时势锻炼英雄时势筛选英雄时势召唤英雄83(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要求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84n“共创论”(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是否正确?n能否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n“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各自体现什么历史观?问题辨析:85Q&A问答环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问学问,边学边问。Heisquickandeagertolearn.Learningislearningandasking.86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此处结束语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87谢谢您的观看与聆听Thankyouforwatchingandlistening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9706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