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控制-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微型计算机控制-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型计算机 控制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第四章 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指在给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指在给定系统性能指标系统性能指标的条件下,设计出的条件下,设计出控制器的控制规律控制器的控制规律和和相应的数字控制相应的数字控制算法算法。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术。常规控制技术介绍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常规控制技术介绍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和离散化设计技术;和离散化设计技术;复杂控制技术介绍纯滞后控制、串级控制、前复杂控制技术介绍纯滞后控制、串级控制、前馈馈反馈控制、解耦控制、模糊控制。反馈控制、解耦控制、模糊
2、控制。第四章第四章 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4.1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4.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4.2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技术4.3 纯滞后控制技术4.4 串级控制技术4.5 前馈反馈控制技术4.6 解耦控制技术4.7 模糊控制技术4.1 4.1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l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它们是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它们是模型、指模型、指标和容许控制标和容许控制,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缺一不可。+_ _图图4-1 4-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图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数字数字控制器控制器零阶零阶保持器保持器被控被控对象对象e
3、 e(t t)e e(k k)u u(k k)u u(t t)r r(t t)y y(t t)T TT T扰动扰动v v(t)(t)数字控制器控制对象+_r(t)e(t)u(t)y(t)图 1 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图(不带干扰)零阶保持器u(k)e(k)D(z)G(z)+_r(k)e(k)u(k)y(k)图 2 离散化后结构图性能指标性能指标:(1)时域指标:过渡过程时间,超调量等;)时域指标:过渡过程时间,超调量等;(2)频域指标:剪切频率、相角裕度、闭环)频域指标:剪切频率、相角裕度、闭环幅频峰值等;幅频峰值等;(3)零、极点分布;)零、极点分布;(4)二次型积分指标。)二次型积分指标。)(
4、),()(lim为输出要求值为输出要求值tytytyereqreqtss稳态误差:稳态误差:一个稳定系统在输入量或扰动的作用下,经历一个稳定系统在输入量或扰动的作用下,经历过渡过程进入稳态后,稳态下输出量的要求值和实际值之过渡过程进入稳态后,稳态下输出量的要求值和实际值之间的误差。记为间的误差。记为sseG(s)k-r(t)y(t)e(t)()()()()(),()(tytyktkytrtetkytrreqreq)(limteetssl4.1.1 4.1.1 稳态性能指标稳态性能指标为计算稳态误差,应用为计算稳态误差,应用Laplace终值定理,即终值定理,即)()(1lim)(lim)(li
5、m00sRskGsssEtesst当输入信号为以下三种典型信号之一时,稳态误差为当输入信号为以下三种典型信号之一时,稳态误差为单位阶跃函数:单位阶跃函数:单位斜坡函数:单位斜坡函数:单位加速度函数:单位加速度函数:)(11lime ,1)(,1)(0ssskGssRtrs)(1lime ,1)(,)(0ss2sksGssRttrs)(1lime ,1)(,21)(20ss32sGksssRttrs4.1.2 动态性能指标动态性能指标 研究线性系统在零初始条件和单位阶跃信号输入下的响应过程曲线,研究线性系统在零初始条件和单位阶跃信号输入下的响应过程曲线,超调量超调量:响应曲线第一次越过静态响应曲
6、线第一次越过静态 值达到峰值点时,越过部分的幅度值达到峰值点时,越过部分的幅度 与静态值之比,记为与静态值之比,记为;调节时间:调节时间:响应曲线最后进入偏离响应曲线最后进入偏离 静态值的误差为静态值的误差为 5(或或2)的范围的范围 并且不再越出这个范围的时间,记并且不再越出这个范围的时间,记 为为ts;振荡次数:振荡次数:响应曲线在响应曲线在ts之前在静之前在静 态值上下振荡的次数;态值上下振荡的次数;延迟时间:延迟时间:响应曲线首次达到静态响应曲线首次达到静态 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记为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记为td;动态性能指标动态性能指标 上升时间上升时间:响应曲线首次从静态值的:响应曲
7、线首次从静态值的10过渡到过渡到90所需所需的时间,记为的时间,记为tr;峰值时间峰值时间: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峰值点的时间,记为: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峰值点的时间,记为tp。系统动态特性可归结为:系统动态特性可归结为:1、响应的快速性,由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表示;、响应的快速性,由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表示;2、对所期望响应的逼近性,由超调量和调节时间表示。、对所期望响应的逼近性,由超调量和调节时间表示。由于这些性能指标常常彼此矛盾,因此必须加以折衷处理。由于这些性能指标常常彼此矛盾,因此必须加以折衷处理。4.1.3 抗干扰性能抗干扰性能 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连续控制系统一样,都会受到一定的干扰作用,系统
8、输出对于干扰就会有一定的响应。通常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时希望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但是干扰在系统中的作用点不同,所引起的输出响应也不同。1、干扰作用在前向通道、干扰作用在前向通道)(zY)(zG)(zR)(zE)(zV)(zD设参考输入为零,即设参考输入为零,即R(z)=0,则干扰作用的表达式为:,则干扰作用的表达式为:)()(1)()()()()()(zGzDzVzGzYzYzRzE若若1)()(zGzD低频段满足此要求。有低频段满足此要求。有)()()(zDzVzE(1)D(z)增益越大,稳态误差增益越大,稳态误差E(z)越小;越小;(2)D(z)中有积分环节,稳态误差为零。中有积分环节
9、,稳态误差为零。2、干扰作用在反馈通道、干扰作用在反馈通道)(zY)(zG)(zR)(zE)(zV)(zD设参考输入为零,即设参考输入为零,即R(z)=0,则干扰作用的表达式为:,则干扰作用的表达式为:)()()(1)()()()()()(zVzGzDzGzDzYzYzRzE因此,为了减小干扰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小干扰的影响,D(z)G(z)增益应尽可能小。增益应尽可能小。1、控制量的幅度受到限制,即、控制量的幅度受到限制,即 ,如阀门等。,如阀门等。muu 2、控制能量受到限制,即、控制能量受到限制,即 ,如电机等。,如电机等。012Jdtu3、消耗的燃料受到限制,即、消耗的燃料受到限制,即
10、 ,如飞行器等。,如飞行器等。20|Jdtu常规设计方法中,应在设计完成后校核。常规设计方法中,应在设计完成后校核。4.1.3 4.2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返 回4.2.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4.2.2 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4.2.3 数字PID控制器的改进4.2.4 数字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几种常规方法,这些设计方法以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几种常规方法,这些设计方法以Z变换理论变换理论为基础,以为基础,以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为工具。设计方法分为两大类:为工具。设计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连续系统的设计方法;一类是基于连续系
11、统的设计方法;一类是直接离散化的设计方法。一类是直接离散化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本思路:设计方法基本思路:指标模型设计常规控制规律的设计常规控制规律的设计 工程上多数情况下被控对象是连续的。工程上多数情况下被控对象是连续的。这样组成的计算机系统人们称之为这样组成的计算机系统人们称之为“混合混合系统系统”,习惯上也常称为,习惯上也常称为“离散系统离散系统”。被控对象被控对象:其输入输出均为模拟量,是系:其输入输出均为模拟量,是系统的连续部分。统的连续部分。数字控制器数字控制器:可以是计算机,工业控制机或可以是计算机,工业控制机或数字控制器等。数字控制器等。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按设计特点分为两大
12、类: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按设计特点分为两大类:1、连续化(模拟化)设计方法、连续化(模拟化)设计方法设计方法: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是忽略控制回路中所有的零阶保持器和采样器,在S域中按连续系统进行初步设计,求出连续控制器D(S),然后通过某种近似(离散化方法),将连续控制器离散化为数字控制器,并由计算机来实现。2、离散化设计方法、离散化设计方法 已知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或特性已知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或特性G(Z),根据所要,根据所要求的性能指标,设计数字控制器求的性能指标,设计数字控制器D(z)。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由计算机及相应的信号变换装由计算机及相应的信号变换装置置取代了常规的模
13、拟控制器,基于此,将原来的取代了常规的模拟控制器,基于此,将原来的,变为,变为,并由计算,并由计算机实现,便可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即机实现,便可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即所所谓谓。连续域连续域离散化设计离散化设计是一种是一种,其实质,其实质是将数字控制器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并等效为连是将数字控制器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并等效为连续传函续传函,从而用连续系统理论来设计从而用连续系统理论来设计,再将其离散化而得到再将其离散化而得到。4.2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图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简化结构图 4.2.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数字控制器的连续
14、化设计步骤 连续化设计方法的假设是认为连续化设计方法的假设是认为采样频率足够高(相采样频率足够高(相对于系统的工作频率),对于系统的工作频率),以至于采样保持所引进的附加以至于采样保持所引进的附加误差可以忽略误差可以忽略,则系统可以用连续系统来代替。,则系统可以用连续系统来代替。设计思想:根轨迹法根轨迹法频率特性法频率特性法算法编程,近似算法编程,近似设计思想:连续系统对象与指标连续控制器模型D(s)连续系统设计方法离散控制器模型D(z)离散化处理一、连续化设计的过程一、连续化设计的过程 1、数字系统模拟化、数字系统模拟化 问题:根据给定的系统性能指标和已知的问题:根据给定的系统性能指标和已知
15、的对象对象G(s)来设计出模拟控制器来设计出模拟控制器D(s),再离散化再离散化为数字控制器为数字控制器D(z)。(1)等效的模拟化(连续化)结构图)等效的模拟化(连续化)结构图如图如图4.2所示。所示。D(z)计算机调节模型;计算机调节模型;H(s)零阶保持器,零阶保持器,G(s)被被控的连续对象;控的连续对象;D(s)等效的等效的模拟调节器。模拟调节器。图图4.2 数字系统连续化结构图数字系统连续化结构图(2 2)模拟化的目的)模拟化的目的 把把混合计算机控制系统混合计算机控制系统转化为转化为等效的模拟控制系统等效的模拟控制系统,以,以便按照模拟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调节器便按照模拟系统的设
16、计方法,设计调节器D D(s s)。)。(3 3)模拟化的条件)模拟化的条件用数字控制器近似连续控制器,用数字控制器近似连续控制器,采样周期足够短采样周期足够短。22)21(2)(111)(TSSTTeTSTSSTSTSeSH 零阶保持器:零阶保持器:结论:结论:可用半个采样周期的时间滞后环节近似。可用半个采样周期的时间滞后环节近似。频率频率是连续控制系统的剪切是连续控制系统的剪切ccT ,1)5.015.0(连续化设计的关键连续化设计的关键:模拟控制器的离散化模拟控制器的离散化2、模拟化设计过程、模拟化设计过程第一步第一步:用连续系统的理论确定控制器:用连续系统的理论确定控制器D(s);第二
17、步第二步:选择采样周期:选择采样周期TCT 1)5.015.0(C:为连续系统剪切频率:为连续系统剪切频率第三步第三步:用合适的离散化方法由:用合适的离散化方法由D(s)求出求出D(z);第四步第四步: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算法: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算法。将。将D(z)变为差分方变为差分方程或状态空间表达式形式,并编制计算机程序程或状态空间表达式形式,并编制计算机程序;第五步第五步:校验。检查系统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用混合仿:校验。检查系统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用混合仿真的方法检查系统的设计与程序编制是否正确。真的方法检查系统的设计与程序编制是否正确。若不符合要求则需改进设计,从以下几方面
18、:若不符合要求则需改进设计,从以下几方面:重选合适的离散化设计方法;重选合适的离散化设计方法;提高采样频率;提高采样频率;修正修正D(s)的设计;的设计;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逻辑判断能力强的优势,对利用计算机运算速度快,逻辑判断能力强的优势,对控制算法作改进。控制算法作改进。3、分析、分析 不是按真实情况不是按真实情况(即采样系统即采样系统)来设计的,而是按模拟系来设计的,而是按模拟系统设计的。因此称为间接方法。统设计的。因此称为间接方法。缺点:缺点:当当T较大时,系统较大时,系统实际达到的性能往往比预期的设计指标差。因此对实际达到的性能往往比预期的设计指标差。因此对T有严有严格的限制。当对
19、象是慢过程时,可得到满意的结果。格的限制。当对象是慢过程时,可得到满意的结果。二、模拟调节器离散化的方法二、模拟调节器离散化的方法 (离散化前后的频谱特性尽量接近)(离散化前后的频谱特性尽量接近)D(S)D(Z)双线性变换法;前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双线性变换法;前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阶跃响应不变;阶跃响应不变法;脉冲响应不变法;零极点匹配映射法等。法;脉冲响应不变法;零极点匹配映射法等。1、双线性变换法、双线性变换法 梯形积分法或梯形积分法或Tustin变换法,是基于梯形积变换法,是基于梯形积分规则的数值积分法。分规则的数值积分法。推导推导1:级数展开:级数展开z=esT,T很小。很小。11
20、2 zzTs推导推导2:梯形法数值积分:梯形法数值积分 积分控制器积分控制器用梯形法求积分运算用梯形法求积分运算两边求两边求z变换变换两边取模的平方2212212121TjTTjTTsTsz 22222)2(21)2(21TTTTz js 以以 代入置换公式,得代入置换公式,得112)()(ZZTssDzD (平面虚轴),映射为 (对应于单位圆);(左半平面),映射为 (对应于单位圆内);(右半平面),映射为 (对应于单位圆外)。1 z1 z1 z双线性变换的特点双线性变换的特点:(1)应用方便。应用方便。(2)双线性变换不会引起高频混迭现象。双线性变换不会引起高频混迭现象。(3)如果如果D(
21、s)稳定,则稳定,则D(z)亦稳定。(亦稳定。(S平面的左半平面平面的左半平面映射为映射为Z平面的单位圆内部)平面的单位圆内部)(5)它不能保持它不能保持D(s)的脉冲响应和频率响应,高频段有的脉冲响应和频率响应,高频段有较严重的畸变。但低频特性保存完好。当较严重的畸变。但低频特性保存完好。当T较小时,较小时,具有较好的近似程度。具有较好的近似程度。除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中有广泛应用外,还可除在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中有广泛应用外,还可用于快速数字仿真及数字滤波器设计等。用于快速数字仿真及数字滤波器设计等。)(lim)(lim10zDsDzs 2、前向差分法推导1:级数展开z=esT,T很小。Tz
22、s1 推导推导2:用一阶前向差分近似代替微分。:用一阶前向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微分控制器微分控制器 用前向差分近似代替用前向差分近似代替令令n=k+1,并对两边作,并对两边作z变换有:变换有:得出:由 ,并令可得取模令 (即对应单位圆),则有Tzs1 TjTTsz )1(1 js 222)()1(TTz 1 z222221)1(1)()1(TTTT 映射为映射为 s 平面左半平面以点平面左半平面以点为圆心,以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为半径的圆。由此可见,只有当连续环节由此可见,只有当连续环节 的所有极点均位的所有极点均位于于 左半平面左半平面,才能将离散化后,才能将离散化后 的极点映射到的极点映
23、射到 。所以所以 稳定,经置换后,稳定,经置换后,不一定稳定。不一定稳定。推导推导2:用一阶向后差分近似代替微分。:用一阶向后差分近似代替微分。用向后差分近似代替用向后差分近似代替推导推导1:级数展开:级数展开z=esT,T很小。很小。得到得到3、后向差分法、后向差分法 对两边作z变换有:由 可得Tzzs1 TsTsTsz11212111移项后,取模的平方,有移项后,取模的平方,有22222)()1()()1(4121TTTTz l当 =0(s平面虚轴),映射为 (对应于圆)l当 0(s 右半平面),映射为 (对应于圆外)2121 z2121 z2121 z的主要特点与相同,仅映射关系不同,且
24、 D(s)稳定,D(z)一定稳定。比更具使用价值,在工业控制中常有应用。后向差分法将后向差分法将 左半平面映射为左半平面映射为 平面单位园内以(平面单位园内以(为圆心,以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一个小圆内。为半径的一个小圆内。4、各种离散化方法的比较、各种离散化方法的比较根据根据A.本茨和本茨和M.普里斯勒的研究可知最普里斯勒的研究可知最好的离散化方法是好的离散化方法是双线性变换法双线性变换法。5、另一种常用的方法介绍、另一种常用的方法介绍 写出与写出与D(S)相应的微分方程;相应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差分处理,得相应的差分方程微分方程差分处理,得相应的差分方程(控制算法)。(控制算法)。差差分分方
25、方程程(算算法法)代代入入微微分分方方程程;kjtkekekTetdeTtdtkTktt00)1()()()(适用于常规的反馈控制系统,例如数字适用于常规的反馈控制系统,例如数字PID控制。控制。返回三、三、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算法设计由计算机实现的控制算法 数字控制器数字控制器D(Z)D(Z)的一般形式为下式,其中的一般形式为下式,其中nm,nm,各各系数系数a ai i,b,bi i为实数,且有为实数,且有n n个极点和个极点和m m个零点。个零点。U(z)=(-a U(z)=(-a1 1z z-1-1-a-a2 2z z-a-an nz z-n-n)U(z)+(b)U(z)+(b0 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