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95874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36
  • 大小:4.1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心理 行为 特征 课件
    资源描述:

    1、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心理现心理现象与行象与行为构成为构成室内环室内环境中人境中人的心理的心理与行为与行为122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1 3.1 心理现象与行为构成心理现象与行为构成3.1.1 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活动的组成。参阅图 3-1。心理行为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返回3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1.2 3.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2、)Bf P E?式中B行为(Behavior)f函数(Function)P人(Person)E环境(Environment,广义)?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行为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即()Bf P E?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人个体本身,“遗传”、“成熟”、“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行为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B=HM E L

    3、H遗传(Heredity)M成熟(Maturation)L学习(Learn)E环境(Environment)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1.3 3.1.3 行为反应行为反应(感知响应、反射)感知响应、反射)?心理学家将行为的产生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应三项因素研究,即S O R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stimulator)O人体(organism)R行为反应(reaction)刺激、人体、反应三项因素间的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1、刺激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刺激的来源,见图3-2。2、人体、人体人体的神

    4、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与行为的关系,见图图3-3。3、反应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3-4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图图3-2 3-2 刺激分析示意刺激分析示意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图图3-3 3-3 刺激与行为关系示意刺激与行为关系示意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图图3-4 3-4 行为的基本模式行为的基本模式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又会进入新的循环,因为又将有新的刺激作用于人。故满足人的需要是相对,暂时的。行为和需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社会

    5、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行为的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行为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刺激作用需要欲望反应环境个体目标作用行为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23.2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间。3.2.1 3.2.1 心理空间(1)个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6、,这是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如你在一群交谈的人中、在图书馆中、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2 2)领域性)领域性“领域性”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以减少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人也具有“领域

    7、性”,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领域性”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2)领域性)领域性“领域性”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域性”并不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的特点,它倾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提出某种要求或者得到承认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提出某种要求或者得到承认的的“不动产不动产”,“闯入者闯入者”将遇到不快。将遇到不快。领域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办公室中各自的位子,住宅门前的一块区域等。的位子,住宅门前的一块区域等。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人际距离

    8、)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人际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身份的人,人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名 称间距表现亲密距离亲密距离(0-45cm)接近态(接近态(0 15cm)这是一种表达

    9、温柔、舒适、亲密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具有辐射热的感觉,这是在家庭居室和私密空间里具有辐射热的感觉,这是在家庭居室和私密空间里会出现这样的人际距离会出现这样的人际距离正常态(正常态(15-45cm)可与对方接触握手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个体距离(0.45-1.3m)接近态(0.45 0.75m)这是亲近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仍可与对方接触,这是在家庭餐桌上的人际距离接触,这是在家庭餐桌上的人际距离正常态(0.75 1.3m)可以清楚地看到细微表情的交谈。可以清楚地看到细微表情的交谈。社会距离社会距离(1.3-3.75m)接近态(接近态(1.3 2.10m)在社会交往中,同事、朋友、熟人、

    10、邻居等之间日常交谈的距离正常态(2.10 3.75m)交往不密切的距离,这在旅馆大堂休息处、小型会客室、交往不密切的距离,这在旅馆大堂休息处、小型会客室、洽谈室等处,会表现出这样的人际距离洽谈室等处,会表现出这样的人际距离公众距离公众距离(3.75m)接近态(3.75 7.50m)主要表现在自然语言的讲课,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正规而严肃地接待厅正规而严肃地接待厅正常态(7.50m)借助姿势和扩音器的讲演,大型会议室等处,会表现出这样的人际距离这样的人际距离此表中人际距离的大小是适应在不同空间中人际交往的尺度衡量标准。同时也是交往空间的大小和家具设备布置的依据。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

    11、为特征接近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正常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一种是接近态接近态(45 75 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另一种为正常态正常态(75 100 厘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响度。个体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人体工

    12、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 210 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起到传递感情力的作用。正常态为2l0 360 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接近态约360 750 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动。正常态7.5 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

    13、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2.2 3.2.2 人在空间中的定位人在空间中的定位(1)私密性与尽端趋向)私密性与尽端趋向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的时间、方式、程度的需求。它主要以独居、亲密、匿名和保留四种形式出现。私密性是人的本能,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中表现自己。同时,私密性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人际距离,即:人与人或人与群体之间保持的空间距离(或是信息关系、情感距离等)。如:个人的居所、银行的取款一米线等都充分的考虑并运用到人的私密空间概念。领域性在于空间范围,而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领域性在

    14、于空间范围,而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1)私密性与尽端趋向)私密性与尽端趋向为了保护自身的私密性,人在公众空间中总会趋向尽端区域。所谓尽端,是指空间中人流较少且安全有一定依托的地方,通常表现为室内靠墙的座位、靠边的区域等。在参观、就餐、工作选择自身位置时,就经常会体现出尽端趋向。如:餐厅内类似车厢卡座的设立,就是为创造更多的尽端区域,用以满足人们在公众空间中心理和使用的需求。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2)依托与安全感)依托

    15、与安全感在满足人们自身生活、生产和活动中的使用功能之外,在开阔的公众空间中,不一定标志着空间的开阔是人们的趋向。相反,在流动的空间中,人们则往往会寻找有依托的、安全性高的区域。所谓依托,在室内设计中主要表现为空间的构架支柱、实体或稳定的壁面。如:人们在商场、娱乐场、候车厅内聚集的区域等。依托性是人心理的欲求趋向,是安全感存在的基础。所谓安全感,是人在社会中的心理需求,如人在办公室的设置中,常会选择靠近实体墙壁的面来设立办公座位。所以,只有在满足安全感的前提下,人们在空间生活中才能实现各种行为。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人体工程

    16、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3)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归属的表现形式,它在室内设计中也有突出的应用。如在开阔的公众空间中,人们总是选择趋向众人聚集的地方,这会给人以相应的安全感。又如,在商场、展览馆或是娱乐场中,当突发事件(火灾、地震或危险等)给人群带来不安与流动的同时,人们则会忽略指示标志的作用,而会在不考虑对与错的情况下,选择跟随人流行动,这就是从众心理表征现象。表征现象。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4)趋光心理)趋光心理趋光心理是人类的本能。人类离不开光,并在光环境中成长。在黑暗中人类具有选择光明趋向。同样,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

    17、流动的趋向。因此,在室内设计中,不能忽视光的指向作用。如:在各种紧急出口处,都以设置灯光的形式为人引导方向。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5)捷径效应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行为十分相仿。观众一旦走进展览室,就会停在头几件作品前,然后逐渐减少停顿的次数直到完成观赏活动。由于运动的经济原则(少走路),故只有少数人完成全部的观赏活动。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

    18、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抄近路习性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6)识途性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7)左转弯习性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并有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下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认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妥的解释。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8)聚集效应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1.2 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9587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