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讲解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4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讲解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 伤痕 小说 反思 讲解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第一节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及其作家作品一、伤痕小说1、概念内涵:“伤痕小说”是指“文革”结束后头两年的时间里出现的一批描写“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国家、社会、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带来深重灾难的小说。它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是新时期最早引起轰动效应的一个小说潮流。代表作品还有周克芹的许茂和她的女儿们、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莫应风的将军吟、从维熙的第十个弹孔和大墙下的红玉兰、王蒙的最宝贵的、叶辛的蹉跎岁月、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等。2、产生背景:“伤痕小说”的出现具有深刻
2、的社会政治背景,它集中出现于“文革”结束后头两年的时间里面,是当时人民群众无情揭露“文革”荒谬、直接宣泄愤慨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揭批“文革”及其“四人帮”的政治斗争在文学创作中的必然反映。3、主要特征及主要缺陷 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伤痕小说具有鲜明的批判意识、浓重的悲剧风格和强烈的宣泄热情。但正由于有这方面的特征,所以它明显地存在着重感情宣泄、轻理性认识、多现象描述、少本质揭示的缺陷。艺术上,尚未完全摆脱“文革”遗风。另外,由于是情绪化的产物,所以展示生活肤浅,艺术表现方法单一(全知全能),存在着人为雕琢的戏剧化痕迹。4、文学史意义 “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
3、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政策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种种题材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悲剧;第一次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发挥了光荣的先导作用。总之,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回归,而且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繁荣时代的全面到来。“伤痕小说”的出现在政治上也很有意义。它对于人们深刻认识“文革”,继而彻底否定“文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5、代表作品简析 伤痕(
4、卢新华):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最为传统的伦理情感角度入手,揭露了“文革”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主要写了封建“血统论”对一代青年人的巨大伤害。(王晓华、苏小林)“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通过一个单纯而善良的女青年对文明的追求而惨遭虐待的故事,控诉了野蛮对文明的戕害。(王木通、盘青青、李幸福)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通过一个女青年面对爱情而又不敢接受的残酷事实,控诉了“文革”时代的荒谬,反映了因为文化生活单调而造成的爱
5、情悲剧在一代青年人心上烙印下的沉重阴影。(沈荒妹、许荣树、沈存妮、小豹子)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通过省劳改局劳改处处长葛翎的遭遇,写了十年动乱对公检法、正义与良心的破坏,反映了荒谬年代的人心向背。(葛翎、马玉麟、章龙喜、秦副局长)“不要把毛泽东看成神秘的,或者是无法学习的领袖”“大墙文学”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写了“左”倾路线对农民的巨大伤害。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写了“四人帮”迫害老干部的故事。郑义枫写了武斗(卢丹枫、李红钢);冯骥才啊!(吴仲义)写了小人物的悲剧。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写了音乐教师梁启明辛苦培养伐木工人孩子孙常宁的故事。表面看来歌颂了梁启明的无私美德,实际上批判了十
6、年动乱。文字优美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夏季的夜晚是短的,黎明早早地来临。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以前,森林、一环一环的山峦以及群山环绕着的一片片小小的平川,全都隐没在浓滞的雾色里。只有森林的顶端浮现在浓雾的上面。随着太阳的升起,越来越淡的雾色游移着、流动着、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思着的森林,平川上带似的小溪全都显现出来,远远近近,全是令人肃穆的、层次分明的、浓浓淡淡的、深深浅浅的绿色,绿色,还是绿色。森林啊,森林,它是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和蜂
7、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接着,它们像对歌似的一声迭一声地叫了起来。引起了许许多多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鸟儿的啼鸣,像有着许多声部的混声合唱。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倒树木的呼声:“顺山倒”;“横山倒”。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漾开去:“顺山倒”;“横山倒”。悠远而辽阔。森林里,一片乐声6、刘心武的班主任及其他创作 在新时期,刘心武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被誉为“伤痕文学”之父。1977年11月,他发表的班主任不仅首开了新时期第一个重要的文学潮流“伤痕文学”的先河,而且揭开了新时期文学
8、的真正序幕。刘心武(1942),四川省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后执教于北京第十三中学。195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80年调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工作。班主任一炮打响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拾,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逐渐成为80年代具有贯穿性和代表性的作家。刘心武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题材不断开拓、主题逐渐深化、艺术风格不断花样翻新等方面。其小说创作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A、问题小说阶段。时间从1977年发表班主任到1979上半年。他以一个曾经担任过十多年中学班主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出身的作家独有的视角出发,写了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十多部“问题”短篇小说,揭示了
9、当时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深思、令人警醒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班主任是刘心武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被誉为是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春雷”。它通过对光明中学初三三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接受小流氓宋宝琦插班的矛盾过程的生动描绘,深刻揭露了十年动乱对一代青少年造成的心灵戕害,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强烈呼声。宋宝琦、谢慧敏形象分析及典型意义宋宝琦是一个深受“左”倾教育路线毒害的青少年形象,从中寄寓着许多令人感慨的社会内容。宋宝琦之所以堕落为小流氓,走上犯罪道路,绝不象当时有些人认为得那样,是“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
10、育路线”毒害的,是“智育第一”、“白专道路”、“成名成家”思想毒害的,恰恰是“什么书也不读”造成的必然结果。不是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而是因为没有知识、不辩是非而堕落。谢慧敏是一个更有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精神、思想受到严重伤害的畸形儿形象。表面上看,她品行端庄,无比正确,作为班上的团支书,一直向往“成为一个好的革命者”,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实际上,在“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的统治教育下,她成了思想教条、行为僵化的“左”倾观念的忠实代表。正如作者所说,“谢惠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令人焦虑的畸形儿”。从审美的角度看,由于“问题小说”过多拘囿于“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议论过
11、多、说教色彩过重、思想大于形象的现象,所以致使作品的文学价值受到了损害。这是作家本人的局限,更是时代的局限。对此,刘心武有着清醒地认识:“我强迫自己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提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最后我就遭到了文学本身的沉重反击。”但尽管如此,这些作品无论是对作家本人,还是对整个新时期文学来说,都依然是重要的。它们在历史转折时期,需要勇敢者出来呐喊的时候,率先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反映了种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表现出了可贵的探索精神。这也是这些小说之所以在当时博得赞誉今后能够永存文学史册的主要原因。B、“写人生”阶段。时间从1979年发表我爱每一片绿叶到1981年。作品还有如意、这里有黄金等。人生是文学创作
12、的永恒母题,在当时新时期文学开展的关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中,刘心武显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他转移了创作重心,将精力投放到了对人物命运和遭遇的关注上,深刻挖掘了人际关系、人的心灵、人性、人情等一系列关于人的问题,刻画了一些极富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情味的人物形象。我爱每一片绿叶是由“问题小说”向“人生小说”过渡的标志。在这部作品中,写了一个平凡但又怪异的中学教师魏锦星的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沉重。中篇小说如意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对一个中学的老校工石义海形象的塑造,实践了刘心武对于人的全部认识。“人要善待人”是石义海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很普通,但却有着丰富的
13、内涵。尤其是在十年动乱中,它是匡扶正义、尊重他人、安定社会的一道底线。小说主要写了三个故事来歌颂石义海的人道主义精神。1)给批斗死的资本家盖塑料布;2)给受批斗的曹支书解下沉重的哑铃;3)与前清贵族小姐金绮文的传奇式爱情故事。C、都市文化小说创作阶段。1982年,刘心武发表了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进入了“都市文化小说”阶段。在这篇小说中,通过一户北京普通居民家庭(侯家)由于居住空间拥挤而导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表达了现代都市人心灵方面的窘迫压抑,传达出了人们强烈要求在居住空间和心灵空间上建造彼此沟通的“立体交叉桥”的迫切愿望,活画出了北京市民的世相心态,展现出了一幅缤纷
14、多彩的人间百态图。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984年发表长篇小说钟鼓楼。钟鼓楼是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1985年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写的是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从早上6点到傍晚6点发生在北京钟鼓楼附近的一座典型的小四合院里的故事。通过对其中9户人家三、四十个人物的经历、心态、命运和种种矛盾纠葛的描绘,立体地展示了八十年代初北京这个大都市的市民生活的全部景观,不仅从历史深层和当下状态整体上对现代都市生活做了史诗般的艺术概括,而且对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极为有力的探索,形成了一部极具文化意味的风俗画小说。薛家的婚事(薛大娘、薛纪跃、潘秀娅、薛纪微、孟昭英、
15、七姑、路喜纯、卢宝桑、姚向东)是小说主要线索,又写了发生在荀家(荀兴旺、荀大娘、儿子荀磊、冯婉珠、杏儿、张秀藻)、澹家(澹台智珠、工人丈夫李铠)、詹家(詹丽颖)、张家(爸爸张奇林、女儿张秀藻)、慕家(女医生慕樱)、韩家(编辑韩一谭)、海家(海老太太、儿子西宾)、梁家 艺术特点:1)“浓缩一代风貌于一天的社会剖面图”,“清明上河图式的风俗画”描写;2)“花瓣式”的艺术结构,又称流动的网络结构;3)京味京腔的北京语言D、纪实小说阶段。写完钟鼓楼后,刘心武的创作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由虚构转向纪实,将创作镜头对准了日益变化的现实生活本身。1985年,他独辟蹊径,创作了反响强烈的纪实小说519长镜头
16、和公共汽车咏叹调,由此,开拓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519长镜头写的是1985年5月19日晚上发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足球骚乱事件,通过一个亲身参与骚乱事件的普通青年滑志明在事件发生前后心态和行为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普通北京市民迷茫浮躁的心态,较真实地再现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回击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国人对事件的无端猜测和谩骂。公共汽车咏叹调写的是北京市民乘车难的问题,通过司机与乘客、售票员与乘客之间的矛盾冲突,呼吁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和同情。还有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簿等纪实小说。纪实小说是一种兼有报告文学和小说的双重特色的新的文体,是现实新闻题材和文化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特点是虚实结合,往往
17、以理论思考来统帅感性生活,直逼人的灵魂,具有很强的思辨力量。刘心武的纪实小说有力地开拓和倡导了了这种小说文体。E、多元化时期。1987年发生的“舌苔”事件,使刘心武受到很大影响,一度身心俱疲,直到90年代,才又写了四牌楼、过风耳、小墩子等小说,但影响大不如前。后来又写过随笔、专栏文章,现在主要研究红楼梦。马健:伸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人民文学1987年1、2期合刊二、反思小说 1、概念内涵 指“伤痕小说”之后出现的那些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生活、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进行重新审视的小说。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是伤痕小说的继续和发展。从作家来源说,主要是一批饱经磨难的人。较早出现的“反思小说”是19
18、79年出现的张弦的记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等,后来作品联袂出现。代表作品还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的蝴蝶、布礼、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陆文夫的美食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方之的内奸等。2、产生的历史背景 总体来说,反思小说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伟大产物。1978年5月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三中全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作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对林彪、“四人帮”反动罪行的鞭挞与揭露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对十年动乱给人们造成的肉体与心灵创伤的简单描写与控诉上,而
19、是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制高点上来观察与反思以往的经验教训,思考和总结产生十年动乱悲剧的深层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于是导致出现了反思文学作品。反思小说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文学的进步。它以文学艺术形象的方式,参与到了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中去,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产生了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伟大作用。3、主要特征 1)“反思小说”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描写时间从“文革”一直上溯到建国之初,对建国以后所有的社会生活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尤其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危害、各种历史是非、党群关系的变异、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建国后各种政策的成败得失。“反思小
20、说”与“伤痕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伤痕小说”将“伤痕”当作现象描写,而“反思小说”将“伤痕”当作反思的对象描写;“伤痕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文革”,而“反思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建国以后整个的社会历史,当然也包括“文革”。A、极”左”思想的危害 张弦记忆(秦慕平、方丽茹)B、历史是非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罗群、吴遥、宋薇、冯晴岚、周瑜贞 C、党群关系的变异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农民老寿、干部老甘)王蒙蝴蝶(张思远、海云、美兰、张秋文、冬冬)D、知识分子的命运 张贤亮灵与肉(许灵均、李秀芝、清清)、绿化树(章永璘、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璘、黄香久)E、建国后各种政策的成败得失 高晓声
21、李顺大造屋(李顺大)2)作品具有更多的“自审”、“自醒”等理性色彩。如果说“伤痕文学”着重是从“情”的角度去表现历史,“反思文学”则着重从“理”的角度去沉思历史;“反思文学”也写“伤痕”,但意在启人深思:何以会出现这“伤痕”?怎样才能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记忆:“如果说,今日的痼疾已到了难于针砭的地步,那么,起初的癣疥之患,不就发生于你秦慕平这块基本健康的肌肤之上吗?”3)塑造了一批真正的悲剧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了悲壮的美学品格。由于反思小说很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命运浮沉与时代的关系,注重从历史的深处来刻画主人公,所以,反思小说无一例外都塑造一个或几个极具历史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大都命运坎坷,
22、遭受了生活和精神的双重磨练。由于他们的存在,反思小说无一例外都有悲壮美的品格。如李顺大、李铜钟、胡玉音、陆文婷、章永麟、罗群、朱自冶、张思远等。这些悲剧人物之所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家们体验深刻,反思小说的作家绝大多数是“右派”出身的作家。4)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出现了时空交错蒙太奇、意识流等艺术表现方法,开启了艺术变革的先河。如果说“伤痕小说”还是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在艺术上的主要功绩是恢复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那么“反思”小说在发扬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同时,开始了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借鉴。如剪辑错了的故事,蝴蝶、布礼、春之声等。伴随着反思小说的出现,中篇小说获得了
23、重大发展。4、历史功绩:“反思文学”大大拓展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它不仅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历史深度和历史容量(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强的现实感),而且用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对我们人民共和国以及更久远的历史进行了第一次严肃的审视,更重要的是,它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开启了读者的反思意识。从此,“反思”意识贯穿整个新时期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5、王蒙的小说创作与“意识流”小说 1)王蒙简介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我国当代才华横溢的作家,曾任人民文学主编和文化部部长。其创作活动自50年代始,贯穿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文坛,是当代文坛最富创新精神和创作活力的
24、作家之一。作品多,影响大。王蒙曾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提名信中曾这样评价王蒙:“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作家。他在近五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创作六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近百部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多次荣获中国国家级文学大奖和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国际性文学大奖。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不仅包括他与生俱来永不停止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还包括他通过作品所洋溢出来的联系时代、关注社会和人生的人文情怀和生命之火。他个人不平凡的经历、卓越的才华、敏锐的思维、过人的思辨力、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加上他惊人的毅力和勤
25、奋,还有宽容大度、善于自我调整的文化性格,共同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王蒙的小说创作,以“文革”为界,典型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50年的小说创作,后一个时期是新时期的小说创作。2)50年代的创作A、50年代,王蒙是一个少年布尔什维克,14岁入党,与政治上的早熟一样,王蒙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了早熟的态势。在1953年19岁的时候,开始构思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成名作、代表作之一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赢得了巨大的声誉。王蒙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1955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豆儿。B、青春万岁:1953年11月动笔,1955年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