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课件-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资料.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海洋生态学课件-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资料.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 生态学 课件 第四 生态系统 中的 生物 种群 资料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了解种群统计学的基本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了解种群统计学的基本参数、生命表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参数、生命表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掌握掌握K K-、r r-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在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实践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在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实践意义、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意义、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解种群调节及种群衰退与灭绝的机制,解种群调节及种群衰退与灭绝的机制,并理解应
2、用种群生并理解应用种群生态学有关理论对待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意态学有关理论对待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义。第一节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 一、种群概念一、种群概念 1、物种与种群定义:物种与种群定义:种群种群(居群、繁群、居群、繁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
3、界中存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生物种生物种:是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是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之间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之间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理、行为与遗传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理、行为与遗传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2、自然种群三个基本特征:、自然种群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3、研究意义、研究意义(1)种群生态学处于个体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两个层次之间,并起)种群生态学处于个
4、体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两个层次之间,并起到连接作用的中间层次;到连接作用的中间层次;(2)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害种类的防治有指导意义)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有害种类的防治有指导意义;(3)探索自然界物种进化等)探索自然界物种进化等。(一)种群的密度(一)种群的密度(population density)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1、绝对密度:、绝对密度:所有个体的直接计数所有个体的直接计数 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去除取样法取样调查:样方法、标志重捕、去除取样法
5、2、相对密度、相对密度 遇见率、捕获率、粪堆、毛皮收购量、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遇见率、捕获率、粪堆、毛皮收购量、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量 (二)阿利氏规律(二)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一 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二、种群密度与阿利氏规律图41(三)集群现象(三)集群现象(schooling)及其生态学意义)及其生态学意义 有利:有利:繁殖繁殖、防卫防卫、索饵索饵、提高、提高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
6、,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存能力更强。不利: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不利: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 成因: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成因: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四)物种内竞争(四)物种内竞争 动物为争夺有限的食物与空间资源、产卵场所、异性,动物为争夺有限的食物与空间资源、产卵场所、异性,植物为争夺有限的土壤和空间资源发生着的形式多样的竞植物为争夺有限的土壤和空间资源发生着的形式多样的竞争争。1、争夺竞争(、争夺竞争(contest competition)当种群数量小于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小于环境容纳量(K
7、)时,物种内个体都能获)时,物种内个体都能获得足够的物质得足够的物质;当种群数量超过当种群数量超过K时,种内竞争胜利者将获时,种内竞争胜利者将获得足够的物质,失败者则因不能得到充分的食物将死亡,种得足够的物质,失败者则因不能得到充分的食物将死亡,种群群 数量维持在负荷量水平。如领域性鸟类。数量维持在负荷量水平。如领域性鸟类。2、分滩竞争(、分滩竞争(scramble competition)所有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去竞争有限的资源,竞争没有产生完全的胜所有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去竞争有限的资源,竞争没有产生完全的胜利者。当种群数量未超过利者。当种群数量未超过K时,种群如同争夺竞争一样,死亡率为零;时
8、,种群如同争夺竞争一样,死亡率为零;当种群超过当种群超过K时,种群将全部死亡。时,种群将全部死亡。自然界的竞争类型是从争夺竞争到分滩竞争的连续谱。自然界的竞争类型是从争夺竞争到分滩竞争的连续谱。3、负竞争、负竞争 一定范围内一定范围内密度提高对成活率有利,即密度提高对成活率有利,即阿利氏效应阿利氏效应。物种内竞争的类型:物种内竞争的类型:(一一)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1、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的百分比 种群个体可分为三个生态时期: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种群个体可分为三个生态时期: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 后
9、期。后期。年龄分布图(年龄金字塔):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与下降型种群,年龄分布图(年龄金字塔):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与下降型种群,可预测未来种群的动态可预测未来种群的动态。三、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三、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图图422、稳定年龄结构、稳定年龄结构:从理论上说,种群在一个恒定的:从理论上说,种群在一个恒定的环境里,迁入及迁出保持平衡或者不存在,且当其环境里,迁入及迁出保持平衡或者不存在,且当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基本上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基本上保持不变。理论上的概念,实际不可能,但在研究保持不变。理论上的概念,实际不可能,但在研究方法上很重要
10、。方法上很重要。3、优势年龄组、优势年龄组(dominant age class):如美洲兔和):如美洲兔和加拿大猞猁每隔加拿大猞猁每隔910年,都可见到一个数量高峰年,年,都可见到一个数量高峰年,平均是平均是9.6年年。图图43表表4.1 东东海海大大黄黄鱼鱼的的种种群群数数量量与与年年龄龄结结构构 年 份 资 源 生 物量 (万t)资 源 尾 数 (亿 尾)年 龄 范 围 优 势 年 龄 组 平 均 年龄 产 量 (万t)1957 57.6 14.96 114 95.2%28 79.6%5.5 17.8 1967 49.9 13.28 114 97.8%27 81.8%4.5 19.6 1
11、977 15.6 3.78 114 99.7%14 96.9%2.7 8.9 种群的年龄结构既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具体种群的年龄结构既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具体的环境条件,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关系。的环境条件,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关系。(二)性比(二)性比(sex ratio)大多数种群倾向于保持大多数种群倾向于保持1:1。种群性比的变化是种群自然调节的一种方式。种群性比的变化是种群自然调节的一种方式。鱼类鱼类:食物保障变化:食物保障变化物质代谢过程改变物质代谢过程改变内分泌作用内分泌作用改变改变性别形成性别形成 捕捞的影响也会影响种群的性别组成捕捞的影响也会影响种群的性别组
12、成(一)出生率与死亡率(一)出生率与死亡率 最大出生率(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实际出生率(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或生态出生率)或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最低死亡率(最低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生理寿命(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vity)四四、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生命表和存活曲线(二)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不同年龄死亡率或存活率不同,生态学用生命表来分析死亡不同年龄死亡率或存
13、活率不同,生态学用生命表来分析死亡过程过程。1 1、动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 (dynamic life table)或称股群生)或称股群生命表(命表(cohort life table)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表表4.2 藤壶(藤壶(Balanus glandula)的生命表)的生命表*对对1959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1968年全部死亡。年全部死亡。各参数关系各参数关系:lx nx/n0 dx nx nx1
14、qx dx/nx计算平均期望寿命计算平均期望寿命ex:先计算每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目:先计算每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目:最后计算:最后计算:ex表示某年龄阶段(表示某年龄阶段(x期)开始平均还可能活多少时间的估计值。期)开始平均还可能活多少时间的估计值。其次计算其次计算“个体年个体年”的累积数:的累积数:Lx nx+nx12 Tx xxL ex Tx nx 2、静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又称为特定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时间生命表。1960 1961 19
15、62 1500 510 490 2290 300 310 3190 205 200 2.1 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关系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关系图44 图图 4.3 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关系(引自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的关系(引自Begon&Mortimer,1981)静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特定年龄生命表)生命表)t0 t1 t2 t3 时时 间间 年年 龄龄 3 3、存活曲线、存活曲线图图 4.4 存活曲线的类型(引自存活曲线的类型(引自 Odum,1971)存存 活活 数数 年龄(平均寿命)年龄(平均寿命)A B1
16、B2 B3 C 图45 1、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rm 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即种群的最大增长率(maximum rate of increase):当):当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瞬时增长率最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也称。也称生物潜能(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或生殖潜能()或生殖潜能(reproductive potential)。五、种群内禀增长率五、种群内禀增长率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净生殖率净生殖
17、率R0=lxmx(mx代表特定年龄出生率代表特定年龄出生率)R0是子世代个体数与母世代个体数的比值是子世代个体数与母世代个体数的比值R0 NTN0 e rT 取对数后得:取对数后得:r ln R0T T:母世代生殖到子世代生殖的平均时间:母世代生殖到子世代生殖的平均时间T xlx mx lx mx x lx mx R0 2、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瞬时增长率r的计算:的计算:第二节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生态对策 一、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型(一)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型 假设:空间、食物无限,种群增长率不随密度变化假设:空间、食物无限
18、,种群增长率不随密度变化1、离散增长:、离散增长:假定:假定:增长无限;增长无限;世代不相重叠;世代不相重叠;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具年龄结构不具年龄结构 N0 10 N1N0 10220 N2N120240 N3N240280 N tN t1 或或 N tN0 t :种群的周限增长率(:种群的周限增长率(reproductive rate)N tN t1 N0 t log10 N t log10 N t1 t log10 dN/dtN log10 rN(指数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即:即:N t N0ert 2、连续增长(世代重叠)、连续增长(世代重叠)dNdt rN 图图4.
19、5 种群指数生长曲线种群指数生长曲线(引自(引自Emmel 1976)指数生长指数生长 dNdt rN 趋于无限趋于无限 个体数(个体数(N)时间(时间(t)图图46 r ln,e r 指数增长模型显然不切实际,但很重要:指数增长模型显然不切实际,但很重要:其他更复杂模型的基础其他更复杂模型的基础短时间内某些生物(细菌、浮游植物等)在短时间内可出短时间内某些生物(细菌、浮游植物等)在短时间内可出现指数增长,人类在最初也是如此。现指数增长,人类在最初也是如此。自然种群只有在食物丰盛、没有拥挤现象、没有天敌等等自然种群只有在食物丰盛、没有拥挤现象、没有天敌等等条件下才能表现出短时间的指数式增长。条
20、件下才能表现出短时间的指数式增长。3、瞬时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的关系瞬时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的关系 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时,物种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时,物种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上式上式(dN/dt)(1/N)代表每一个体的瞬时增长率,)代表每一个体的瞬时增长率,N t 0时,增长率为时,增长率为r,N t K,增长率,增长率0,假设这种,假设这种制约是线性的制约是线性的,见图。,见图。(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饱和增长)模型(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饱和增长)模型 图图4.7 引入竞争机制的种群增长过程引入竞争机制的种群增长过程 直线方程:直线方程:dNdt 1N rK Nr dNdt
21、 rN(1NK)整理得整理得图图4-8 种群增长型种群增长型 逻辑斯谛方程有一个隐含假设:负反馈立刻起效应种逻辑斯谛方程有一个隐含假设:负反馈立刻起效应种群密度上升而引起种群增长率下降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往群密度上升而引起种群增长率下降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往往不是立即就起作用的,负反馈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机制生往不是立即就起作用的,负反馈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机制生效都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时滞在高等动物(生活史越长,效都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时滞在高等动物(生活史越长,时滞越明显)更为普遍,可相隔一代以上。时滞越明显)更为普遍,可相隔一代以上。种群增长模型变为:种群增长模型变为:dNdt rNKN(t T)K (
22、三)具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三)具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 由于时滞效应,由于时滞效应,种群增长出现波动,其波动特征与瞬时增长率种群增长出现波动,其波动特征与瞬时增长率r及时滞及时滞T有关,有关,r越大,越大,T越长,波动越剧烈。越长,波动越剧烈。rT由小到大,种群增长出现由小到大,种群增长出现单调平滑地趋向稳定点;单调平滑地趋向稳定点;趋趋向平衡点的减幅振荡;向平衡点的减幅振荡;围绕平衡点的周期性振荡围绕平衡点的周期性振荡图图4-9 (一)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一)自然种群数量变动 1、季节变化(、季节变化(seasonal variation)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主要与
23、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2、年(际)变动(、年(际)变动(annual variation)旅鼠、北极狐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和美洲兔、加拿大猞猁年周期和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年周期 有人提出,太阳活动及其关联的具有一定周期性的气候变动有人提出,太阳活动及其关联的具有一定周期性的气候变动可能是影响种群周期性变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影响种群周期性变动的主要原因。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 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环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
24、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如蝗灾、赤潮)二、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二、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图410 图图4.8 北海北海Pleuronectes platessa 的洄游环路的洄游环路(引自(引自Barnes&Hughes,1982)成体种群成体种群 产卵区域产卵区域幼苗区幼苗区英格兰英格兰 欧欧 洲洲 200 km 漂流漂流洄游洄游洄游洄游 1905 1910 1915 1920
25、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08 109 1010 挪威鲱鱼(Clupea harengus)西格陵兰普鳕(Gadus morhua)108 109 冰岛普鳕(Gadus morhua)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07 108 乔治滩黑线鳕(Melanogrammus aeglefinus)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1955 1960 1965 102 103 10 数 量 数 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