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最新空间经济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94518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78
  • 大小:60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最新空间经济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最新 空间 经济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 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维度纳入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维度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活动空间集中机制,模、不同形式的生产活动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与途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 保罗克鲁格曼,1991新经济地理学(也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也称空间经济学)单个企业层面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要求最低限度的工厂规模总产出必须在某一区位集中存在前后向联系效应企业间竞争不是完全竞争有关

    2、区位的关联效应而言,运输成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模型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如何进入模型中的问题。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最精美的一般均衡模型,因而也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参照系。在阿罗-德布鲁一般竞争均衡模型中,当生产技术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时,如果满足如下条件,即每一种商品供给等于需求、厂商和消费者各自在自己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那么每一种商品、厂商和消费者都存在唯一的均衡价格、生产技术和消费。阿罗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 传统的空间经济学研究学者,常把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视为参照系,试图尽可能把空间维度纳入到阿罗-德布鲁

    3、框架中。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把空间(也就是区位)视为商品属性的一个重要的变量,也就是把不同区位上的同质产品视为两种不同的产品,如霍特林(1929)的线型市场模型。然而,斯塔雷特(1978)证明,在均质空间和有运输成本的阿罗-德布鲁框架中,不存在包含区际贸易的空间均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间不可能定理。为什么传统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无为什么传统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无法对上述诸多问题给出令人满意法对上述诸多问题给出令人满意地解释地解释 如果用规范的语言表述斯塔雷特的空间不可能定理,则:在存在有限个代理商和区在存在有限个代理商和区位的经济系统中,如果空间为均质,存在位的经济系统中,如果空间为均质,存在运输成本,

    4、且所有需求在本地无法得到满运输成本,且所有需求在本地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就不存在有关运输成本的竞争均足,那么就不存在有关运输成本的竞争均衡衡。空间不可能定理空间不可能定理显然,这种情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此时没有城市、区际贸易以及区际分工。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是帕累托有效的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存在规模经济,则经济活动是不完全可分的均质空间对阿罗-德布鲁一般竞争均衡框架而言就不存在均衡传统空间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特征,就是因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的存在和生产或消费中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然而在标准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这两个重要的特征

    5、被删掉了。规模收益不变且不存在运输成本无法确定经济活动规模和经济活动区位规模收益不变但存在运输成本,或者规模收益递增且存在运输成本任何人(企业)都在本地解决(生产)所需的消费品(或投入品),不会输入任何消费品(或投入品)规模收益递增但不存在运输成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区位上规模收益可变但不存在运输成本所有经济活动都在本地不变规模水平上进行,但无法确定各种要素和商品在空间中的转移存在运输成本且规模收益递增不仅能确定经济规模也能够确定生产区位均质空间意味着,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存在资源禀赋、人们的偏好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正因为这样,空间问题不可能在标准的阿罗-德布鲁框架中进行讨论,标准

    6、的阿罗-德布鲁框架把运输成本和在生产或消费中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删去了,或者尽管空间为均质空间但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则此时在阿罗-德布鲁框架内不存在均衡。如果把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视为经济学研究的参照系,那么也可以把斯塔雷特的空间不可能定理作为研究空间经济问题的参照系。如果认为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且把经济活动区位的不同状况归结为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则可以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如果认为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此时的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无法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以及

    7、后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诸多模型。最初的区位理论就是为了解释如何组织农产品生产而发展起来的,最典型且具有互补性的理论,分别是由杜能(1826)和李嘉图(1821)提出的,杜能建立了根据运输成本的农业地租及农业区位理论,但假设土地是均质的;李嘉图建立了一种根据相对肥力的农业地租理论,但忽略了运输成本 李嘉图的理论可以进一步扩展到空间的非均质性方面,比如资源禀赋,因而就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理论,这也就是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正因为李嘉图理论的空间非均质性以及区际无运输成本的特征,李嘉图的理论完全可以纳入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之中且存在均衡,然而他却不能告诉有关生产区位和生产规模的任何信

    8、息,因而作为区位理论来讲这种均衡没有任何意义。在杜能的理论中,存在一个城市(是外生给出的城市),人口相对集中在该城市里;不同的农场主(全部为价格接受者)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且在同一个中心城市上出售各自的农产品;离城市中心的距离的不同,土地的租金也不同(租金就等于总收益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土地由开价最高的农场主使用。因此,实现区位均衡时,将出现一组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集约化程度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变化的同心圆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杜能环”。杜能的理论第一圈:自由农业区(集约农业),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园艺作物,饲养奶牛等;第二圈:林业圈(森林)。产品重量大,供城市建筑和薪柴用

    9、.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三年轮作)。六区轮作制;马铃薯-大麦-苜蓿-黑麦-碗豆-黑麦。耕地的50种植谷物。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谷物。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第六圈:畜牧业圈 杜能的理论 首先,农产品和运输价格可以作为内生变量,由此可以延伸出关于农业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一般均衡理论;其次,可以用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最早从事此种研究的就是阿隆索(1964),认为城市中商业活动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以由杜能模式来决定,只不过中心商务区取代了城市中心,不同的企业取代了不同的农产品。在杜能的模型中,人口相对集中在外生给出的城市,这意味着市场需

    10、求是非均匀的,因此当存在农产品运输成本的情况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必然表现出从城市中心到外围的差异性。杜能理论进一步扩展 杜能模型的核心是存在一个外生给出的城市,因此杜能的理论无法解释经济活动区位的形成机制,只能用一种已经存在的经济活动区位(中心城市与外围区)来解释另一种经济活动区位(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具体区位)。尽管杜能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然而杜能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的先驱,他的研究可以视为在完全竞争框架下对经济活动区位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现我们转向当空间导致非竞争性行为时人们采取战略性行为的问题,我们称这种理论为战略性区位理论。我们到处可以发现空间导致非竞争性行为的例子:街道拐角处的超市

    11、 冰淇淋销售的故事 霍特林模型,最小差别化定理最小差别化定理战略性区位理论后来,霍特林模型向许多方向扩展,如分析定价策略、同时选择价格-区位策略、序贯的价格-区位策略、相继的价格-区位策略等,也讨论了富有弹性的需求、运输和生产函数多样化、不确定性、区位调整成本等情况下的区位问题。然而遗憾的是,霍特林模型的这些扩展分析往往不存在均衡,或者尽管存在均衡,但其特征对进行分析时的假设条件非常敏感。前面所指出的那样,有关空间经济研究仍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主要是因为空间不可能定理的缘故,也就是空间这一极其重要的经济学变量无法进入阿罗-德布鲁的一般竞争均衡模型中的缘故。竞争性均衡,如果存在,必然与规模经济

    12、不相容。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区位均衡并非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分布,而是存在经济活动聚集或城市且存在区际贸易和区际分工的均衡,而这种均衡必然伴随着规模经济,如果存在规模经济现象,那么这种区位均衡不可能是阿罗-德布鲁的竞争性均衡。尽管不能满足阿罗-德布鲁的竞争性一般均衡,但现实中却大量存在着经济活动的聚集现象。对这种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经济活动的聚集现象,传统上主要用如下三种方式来进行解释的。第一种解释认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可以用类似于李嘉图土地差异的差别化来解释。德布鲁(1959)在其价值理论中,根据不同产品的具体生产区位,对不同产品进行了指数化处理,这样使得每一种产品都

    13、有其均衡价格,但他的这种处理空间因素的方法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它与经验观察相矛盾,因为不存在任何差异的均质空间上也存在经济活动在某一区位上的聚集现象;其次,运输技术一般不具有凸性,通常是随运输规模(或距离)的增加运输成本递减;第三,不管消费者提供多少单位劳动,他在通勤中所支付的交通成本总是一样的;第四,因不同区位之间出行成本的存在,代表性消费者只在一个区位上购买土地或住房,其结果代表性消费者对不同区位土地和住房的消费组合,实际上是非凸性的。第二种解释认为规模经济具有聚集特征,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是存在的,但这种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部而不是内部规模经济,此时对作为价格接收者的厂商来讲,存在一种均

    14、衡,但这种均衡不是阿罗-德布鲁意义上的竞争均衡,也不具有帕累托效率,因为这种区位均衡与厂商扩大产出的正的外部性无关。这种解释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这种观点承认在空间经济研究中的非战略性均衡的特征,即在空间经济中规模经济的存在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将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然而,在现实中有可能存在某个厂商收买所有厂商并控制所有本地市场,因而通过把外部性内部化的方式获得高额利润的现象。如果每个厂商都这样想,那么必然存在企业之间争夺某一市场区或区位的竞争,这种竞争必然导致在这些市场区或区位上以最低的总成本进行生产,此时只能以边际成本定价因而利润为零,如果竞争的结果只能导致零利润,则任何企业都

    15、不愿意在此地进行生产因而也就不可能发生经济活动的聚集。第三种解释认为,如果考虑空间,则每个厂商都具有某种市场力,因此必须考虑厂商以这种力量为基础的某种战略性行为,这种战略性行为不仅要考虑价格、产出量、成本函数等等,还要考虑区位战略。然而,根据前面的讨论,在大多数战略性区位理论都不存在均衡,这对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有些学者断言,在均质空间(不存在外部性)且存在规模经济假设下,一种包含运输成本的一般均衡,如果运输成本趋于零,则将逼近阿罗-德布鲁类型的竞争性均衡。不过,这种主张至今还没有系统的严谨的数学表述。不管非战略性区位理论研究还是战略性区位理论研究,都说明传统空间经济学的处境很

    16、尴尬,延续传统的研究,则永远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正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为上述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释,且因使用了主流经济学的建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许多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开始融入主流经济学,这同时为主流经济学开启空间维度的窗口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使得空间经济研究脱离了过去的尴尬处境,成了当代最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之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实际上直接脱胎于新贸易理论,与这两个领域关系最密切的经济学家无疑是保罗克鲁格曼。要讨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创立,还得从D-S框架、克鲁格曼以及新贸易理论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克鲁格曼,主要是表彰

    17、他在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分析方面的贡献。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领域和经济活动区位分析领域的成就,分别体现在他开创的新贸易理论和他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得以创立从而空间维度能够进入主流经济学的关键是有了合适的技术工具,也就是D-S模型(Dixit&Stiglitz,1977)把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到一般均衡框架中。D-S模型建立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选择如何实现均衡的框架。在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具有细微差异化的产品,尽管彼此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但本质上是不同的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者都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然而因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厂商之间为争夺市场进行激烈的竞争。消费者具

    18、有多样化偏好,或者商品的多样化能够增加消费者的效用。这样,对生产者来说,产品的种类越少越好,因为单个厂商只有专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才能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或者在资源约束下,只有产品的种类越少,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才能越大,产品的生产成本才能越低。但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种类则越多越好。这样就产生两难冲突,而市场竞争能够权衡这种两难冲突并实现垄断竞争均衡。尽管每个厂商都是在某一产品生产领域的垄断者,但存在无数的潜在进入者,因而不能制定垄断价格而按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新厂商的自由进入不仅意味着均衡时所有厂商获得零利润,同时也意味着单个厂商对产品价格没有影响能力。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可用资源的增加,也就是

    19、统一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使得生产效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于是两难冲突解决时的空间范围得以扩大。D-S模型 在上述过程中,商品贸易起着关键作用,它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甚至达到整个世界,使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或区域可以相互分享大规模生产(规模经济)和商品种类不断增加(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或者贸易使得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更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提高福利水平。按照这个逻辑,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是产生贸易。实际上这正是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新贸易理论产生前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

    20、较劣势的产品,因此,贸易应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国家之间发生,例如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而欠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然而二战以来,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却并不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而是发生在某一行业内部,例如一个国家既出口汽车也进口汽车。传统贸易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现象。商品贸易 上世纪70年代末,克鲁格曼、迪克希特和诺曼、兰卡斯特等一些学者利用D-S模型,各自独立地规范化了不存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可以导致贸易的思想。艾瑟尔不考虑最终产品而只考虑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建立了产业

    21、内贸易的模型。这些研究导致了新贸易理论的诞生,并被誉为经济学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革命的第二次浪潮。新贸易理论解释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贸易大量发生于技术和禀赋条件相同或近似的发达国家之间且盛行产业内贸易的事实,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现实解释能力的不足。商品贸易 在众多学者中,克鲁格曼使用简单而清晰的模型表述了规模经济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观点,同时强调因产业内贸易,专业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又因这种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产品价格更低廉,产品种类更趋多样化。其核心思想是:规模经济内在于企业,企业通过增加产出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此时市场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克鲁格曼的贸易观点 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不

    22、完全竞争由于解析的复杂性而被加以避开,曾有一些学者也意识到规模经济可以导致国际贸易,但没能把这种思想模型化并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克鲁格曼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能处理垄断竞争的D-S框架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构建了全新的新贸易理论模型,并把上述思想整合到一个统一而严谨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他1979年发表的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所做出的贡献。这篇论文仅有10页,但包含了新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同时也蕴含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雏形,可以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内分析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区位。克鲁格曼的贸易观点 1980年,克鲁格曼又发表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贸易模式一文,引入运输成本,进行了进一步的

    23、分析。为分析的方便,他借用了萨缪尔逊在50年代提出的“冰山运输成本”概念,假定运输成本是运输量的某一比例,运到目的地时像“冰块”一样“融化”掉一部分。根据冰山运输成本假定,克鲁格曼用数理方法分析了“本地市场效应”。在规模较大的市场,企业聚集程度会超过市场规模扩大程度,因为规模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的存在,在接近市场区的某个区位集中生产,既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又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因此接近大市场区进行生产是有利可图的。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相同,因此根据“本地市场效应”,消费者集中居住在规模较大的经济体可以使自身的福利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在规模较大经济体生产的消费品种类较多,从其他地区输入的消费品种类较少,而输入

    24、消费品必须支付运输成本,在本地生产的消费品种类越多,则输入消费品所支付的运输成本越少,因此规模较大经济体的消费品价格水平较低,进而实际收入水平较高。本地市场效应揭示了企业空间集聚的内在动因,同时从需求角度对某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优势进行了解释,或者解释了各国往往倾向于出口那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市场的产品德原因。显然,本地市场效应也涉及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内容。冰山运输成本和本地市场效应 尽管早于克鲁格曼,阿布德尔-拉赫曼和藤田在1988年分别建立了基于D-S垄断竞争框架的具有聚集力的区位模型,提出了均衡的区位模式,但在他们的模型中,不存在农业部门也没有人口转移。克鲁格曼于1979年发表的收益递

    25、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尽管蕴含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雏形,但对经济活动区位或新经济地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于1991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建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心-边缘(CP模型),建立了立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奠定了经济活动区位或空间分析的微观基础。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在大多数国家,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少数几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地区(核心区),而少数人口在居住在广袤的农村地区(边缘区)。克鲁格曼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揭示这种空间模式盛行的原因。为此,克鲁格曼把运输成本和劳动者(消费者)的转移纳入到模型中。一是农业部门(或农

    26、产品),农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为同质产品且以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二是工业部门(或工业品),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为异质产品,生产的工业品种类很多,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每种产品都以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且每个厂商所面临的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消费者的偏好用包含农产品和工业品组合的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来表示,而工业品组合的子效用函数为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两种部门(或产品)假设 现在考虑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就是生产函数)和消费者偏好都相同的两个区域。区域之间可以相互出口商品,农产品区际贸易无成本(后来的研究放松了这一假定)但工业品区际贸易有成本,其贸易成本遵循冰山运输成本

    27、;存在两种劳动者(或消费者),一种是区域间自由迁移,追求最高效用水平的制造业工人,另一种是不能迁移的农业劳动者。两个区域假设 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的内在动力是厂商和劳动者(消费者)的区位选择行为。任何厂商都选择较大市场区作为其生产区位,因为市场规模大,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又因为接近市场区,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每个人也想迁入大市场区,因为规模较大的市场可以提供较高的实际工资;因为大市场区集中了大量的厂商,可以提供类型更多的商品。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本地市场效应。因这种趋势,在市场规模大小不同的两个区域之间,将出现厂商和劳动者转移行为,一旦发生厂商和劳动者的转移,则进一步放大市场规模差

    28、异,将形成一种循环累积因果链。是否会出现制造业向一个地区集中的趋势?是否会出现人口在制造业中心和农业区分化的现象?先考虑初始两个区域各自拥有一半劳动力的情况。如果两个区域完全一样,这显然是一个均衡,此时两个区域各占一半的资源禀赋,故称这种均衡为对称均衡。核心-边缘均衡现在,由于一个偶然事件(我们无法预测的事件),这种对称均衡遭到破坏了,其中某个区域的劳动者(或消费者)数量稍多于另一个区域,即发生了人口转移。那么,是否存在人口进一步转移的趋势?如果此时本地市场效应和实际工资效应足够强,那么初始人口扰动进一步刺激人口向人口较多区域转移。这将引起一个累积过程,人口迁入进一步增加人口较多区域的人口,人

    29、口增加扩大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又提高实际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又导致更多人口的流入。这样,人口大量流入地区成为核心区,人口大量流失地区成为边缘区,这种过程持续到人口不再流动为止,此时出现新的均衡,但此时的均衡与初始均衡完全不同,我们称它为核心-边缘均衡。当所有企业都区位在人口聚集区(核心区)时,如果某个企业迁到人口稀少区(边缘区),则会成为边缘区某种制造业产品生产的垄断者,它向本地居民(此时几乎全部是农民)和它的雇员出售自己的产品,而此前当地居民只能在当地进口商那里购买该种商品,这种进口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成本。由于本地不能生产制造业产品而全部依靠进口,居住在人口稀少区的居民的

    30、实际工资水平要足够高,才能当地居民不会转移到人口聚集区。这种较高的实际工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想迁移到该地的企业的制约因素(高劳动力成本)。对于迁移到人口稀少区的企业的劳动者而言,他们的福利水平取决于该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该企业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用支付运输成本,故价格相对较低)以及要支付运输成本的进口品价格。这三个方面综合的结果,可能不止一家而是好几家企业选择人口较小区域。这意味着,也可能存在分散化趋势,此时两个区域都生产制造业产品。这种分散化趋势的存在与否,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的权衡。其他因素,例如人口规模较大区域的拥挤成本或不断上涨的土地价格也可能导致分散化趋势取代聚集

    31、趋势(在克鲁格曼的原始模型中不存在这些特征)。分散化趋势 克鲁格曼核心-边缘结构模型告诉我们,当运输成本下降或规模收益递增得到加强时,将发生城市化过程,而且经济系统转变为核心-边缘结构。显然,对工业化过程而言,这种聚集趋势或城市化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该模型还解释为什么区位模式“突发性”地发生变化的问题。假设初始对称均衡时每个区域拥有一半人口。当贸易成本开始下降时,人口和生产区位不会立刻受到影响,但当贸易成本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开启在上面多次提到的循环累积过程。这种循环累积过程将导致区际不平衡,即使在所有外部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也发生这种区际不平衡,因为这种不平衡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因此

    32、,我们平时可以观察到,在发展过程的某一特定时点上聚集趋势突然会得到加快。核心-边缘结构模型的贡献 缺乏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技术工具,是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维度的主要原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经济地理学为解决诸多空间经济现象提供了技术支撑。新经济地理学建模技术所涉及到的并不是如何理解现实经济现象的问题,而是告诉我们如何把复杂的现实问题在不失基本信息的情况尽可能简化处理。新经济地理学分析经济现象时的基本方法,来自于D-S框架的垄断竞争模型。在D-S模型中,消费者效用函数不是全面地考虑各种差异化的产品和这种产品背后的诸多经济资源间的相互关系,而是假定它采取比较特殊的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ES函

    33、数)形式。正因为如此,D-S模型已成了解决国际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等诸多领域经济理论问题的基础。D-S模型 D-S模型,并不是单纯地分析单个企业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本身,而是通过这种分析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尽管我们假定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部门都满足D-S模型,但我们不是一一研究不同的寡头垄断模型,而是在保持内部整体性的前提下重点分析市场结构。同时,D-S模型也可以应用在那些收入来自于何处以及如何消费等一般均衡分析方面。在市场中存在许多企业的情况下,一般难以解决每个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整数性(因而每个消费者的选择是离散变量)和所有消费者选择总和的连续性之间的关系。然而,D-

    34、S模型可以解决这种单个消费者选择的离散性和市场整体的连续性问题,即在考虑收益递增前提下个人选择的整数性的同时,把这种选择的加总看成是连续变量。也就是说,在D-S模型中,对离散变量是可以进行微积分的。在现实经济中,任何产品并非都在一个地区生产。那么如何把这些在多个地区生产的产品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与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不同,新经济地理学为这些多地区经济建立模型时提出一些假设,其中最为有效而现实化的假设为运输费用的“冰山交易”成本假设。D-S模型和冰山交易技术相互结合,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处理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新贸易理论或新增长理论不同,新经济地理学是从演化角度来解释和理解静态模型的。企

    35、业和家庭根据自身的理性预期,在不同时点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如果新经济地理学必须把这种不断的调整过程加以模型化,那么原本很复杂的问题变成更加复杂了。但是,我们可以先建立静态模型,比如我们假定工人愿意选择实际收入较高的地区,但因各种约束条件的存在,工人的转移较为缓慢,然后再加进动态要素,那么我们可以讨论到底何种均衡为稳定均衡以及何种均衡为不稳定均衡的问题,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大大简化,新经济地理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讨论诸多经济现象的。在经济学中,动态研究仍是很复杂的。那么如何解决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常出现的复杂的多重均衡问题?演化动态过程 博弈论研究者提出了细分不同均衡的多种方法。生物在自然淘汰的压力

    36、下所采取的战略是不断演化的战略。经济学界也接受类似于生物界自然淘汰的原理,根据有效性战略来评价均衡稳定性的方法。很有意义的是,作为新经济地理学基本模型的核心-边缘模型中的动态研究方法,与现代博弈论学者所重视的“重复动态”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新经济地理学并没有以不同时点上的行为选择为基础建立动态过程,但采取了根据演化动态过程来分类均衡的方法。要指出的是,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包含的变量和参数很多,许多变量之间关系却不能以显函数形式给出,许多函数关系仍以隐函数形式给出。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仍是对不同参数代入一定的数值,然后求解均衡的方法。因此,区别于新贸易理论或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的特点就是利用计算

    37、机进行数值分析,然后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或补充。计算机方法 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在垄断竞争、规模经济和多样化偏好这几个已经被新贸易理论模型广泛应用的基本概念基础上增加劳动力从而企业的自由迁移以及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特征的农业部门,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当贸易自由度很低时,生产和人口呈稳定的分散分布;当运输成本开始下降,则在初期,人口和生产区位不会受到影响;但运输成本下降到某个临界点以下时,工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向某一个区域迁移,工业生产也向该区域转移,且这种循环累积过程不断得到加强,最终形成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这就解释了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迅速发展,大量出现大都市且城市外围乡村地区人口锐减等现象。尤其

    38、,贸易成本的下降会导致产业的聚集和快速城市化的结论,无疑具有重要的解释力,因为在整个20世纪,不仅狭义的贸易成本如运输成本呈持续下降,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广义的贸易成本例如搜寻成本、交流成本等的大幅度下降。核心-边缘模型的核心结论 目前已发展成熟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有两大类、三种类型,两大类主要指“经济关联”(E-Linkages)、“知识关联”(K-Linkages)两大类。三种类型是指经济关联模型又划分为第一类经济关联模型和第二类经济关联模型,再加上知识关联模型。第一类经济关联模型仍沿用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思路,没有摆脱D-S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消费者的偏好用两个层面的效用函

    39、数来表示,即工业品集合和农产品的消费用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来表示,多样化的工业品组合的消费用不变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来表示;利用“冰山”型交易技术假设。第二类经济关联模型可以称之为线性模型,放弃柯布-道格拉斯型效用函数和不变替代弹性效用函数以及“冰山”型运输成本假设,利用准线性二次效用函数及线性运输成本,并把这种假设与第一类经济关联不同模型结合起来,从而摆脱了困扰核心-边缘模型的非线性关系。由于准线性二次效用函数的一阶条件满足线性关系,因而大大简化了模型,并且长期均衡下的内生变量也可以得到显性解。伯利安特和藤田(2006,2007)建立的模型,则将引领关于“知识关联”(K-Linka

    40、ges)的研究,将代表新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主要类型 由于诞生的时间比较短,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相对于其理论框架的容量或开放性而言,仍显得比较狭窄,模型所展示的非线性动态特征也使通过传统的计量方法对理论结论展开经验研究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对理论运用于政策分析并制定可操作性的措施增加了难度。这些都曾使新经济地理学在早期遭到主要来自地理学界的批判和质疑。但是,这些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分析工具(例如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运用而不断得到克服,展示出诱人的前景。重要的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是完全开放的,现有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它还使我们看到了长期缺失空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全面获取

    41、空间维度的希望。新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 新经济地理学把经济空间高度抽象为同质平面,从没有任何外生差异的前提条件出发讨论经济空间的内生演化,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它否认外生差异的存在。可以说,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即使不存在外生差异,经济空间也必然会发生演化分异,在本来就存在外生差异的条件下,经济空间的演化更在情理和自然之中,并且,偶然的历史事件等外生因素经常起重要作用。新经济地理学基本模型的数理分析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且不存在外力作用,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终将使区域演化分异,产业集聚不可避免,甚至形成极端的核心-边缘结构。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向非集聚区(边缘区)输出商品。核

    42、心区的市场需求远大于边缘区,并成为它进一步吸纳人口和产业转移、促进资本积累和知识创造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除了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以外,由于运输和贸易成本的节省,核心区相对于边缘区还拥有成本低廉的优势,成本低廉涵盖各种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对产业和人口形成巨大吸引力。核心区需求大和成本低的优势既各自自我加强又相互加强,使得核心区的集聚力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不断增强自身的优势。核心区的巨大优势往往由最初微弱的优势在演化中不断累积而成,最初的优势则可能来自先天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偶然的历史事件或随机的微小扰动,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存在,累积过程无需借助外力就能持续进行下去。但是,经济空间中

    43、也并非只是存在着集聚力,如果只有越来越强的集聚力存在,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岂不是将全部集中到一个点,或者形成唯-一个超级城市。土地在空间上不能移动、土地租金、某些不可流动或只具有部分流动性特征的生产要素、运输成本、贸易成本、拥挤导致的负面效应或不经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与集聚力相反的力量-分散力的存在。分散力与集聚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或权衡导致了现实世界经济空间的复杂多样和富于变化,两种力量之间时刻处于“拉锯战”状态,随着对立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经济空间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的关键在于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一个基本的规律是在贸易自由度很低时,人口和产业呈分散布局,在中等水平的贸易自由度条件下,人口和

    44、产业在空间上迅速集聚,当贸易自由度很高时,人口和产业又倾向于分散布局。当然,具体的前提条件不同,集聚和分散的规律将十分复杂。新经济地理学的众多模型深刻揭示了规模经济、贸易自由度、要素流动等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需求规模、市场关联、需求偏好、知识溢出、心理预期、外生差异等具体因素作用其间,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而起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是导致经济集聚的关键,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对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新经济地理学诸多模型针对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揭示了多种各自有别的聚集机制,但不管是在何种模型下的聚集机制,这些集聚机制的本质特征可以概

    45、括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下面以核心-边缘模型为例较详细地说明其中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由于核心-边缘模型是其他诸多模型的共同基础,理解了核心-边缘模型中的经济活动聚集机制,理解其他模型中的聚集机制和进一步推及其他产业并向现实情形延伸、拓展就将变得比较容易。核心-边缘模型通过数理分析表明的是一个最初具有对称结构的经济系统(假定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构成)如何通过工业人口(工人)的迁移内生地演化为核心区与边缘区。演化过程中的关键是,当广义上的运输成本或贸易成本降低到某个特定临界值时,制造业必然向两个区域中的某一个区域集中,而且这种聚集过程一旦开始就将自行维持下去并不断自我加强,直到一个区域拥有全部制造业

    46、成为核心区而另一个区域完全失去制造业沦为边缘区为止。核心-边缘模型中经济活动集聚的实现,依赖于两个重要的经济效应产生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这两个重要的效应就是所谓的“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市场接近效应,也称本地市场效应,指在同等条件下,工业企业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偏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因为此时不仅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生产地接近大市场还能节省销售环节中的运输和贸易成本,因此市场接近效应必然产生吸引企业向市场规模较大区域集中的力量集聚力。本地市场效应本地市场效应 生活成本效应,也称价格指数效应,指企业多的区域生活成本低,因为企业数量多的区域当地生产的工业品种类和数量自然也多,需从外地输入的

    47、产品种类和数量就少,从而转嫁给消费者的输入外地产品的运输和贸易成本较少,于是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或商品价格指数较低),生活成本较低,生活成本效应也必然会产生吸引制造业人口向企业数量多的区域集中的力量集聚力。价格指数效应价格指数效应 企业数量多意味着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多,在农业人口均匀分布的条件下,企业数量多的区域正是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这样,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产生的集聚力本质上来源于大规模生产和节省运输成本、贸易成本的经济性。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产生的集聚力都有自我强化的特征,原因在于其中包含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借用系统动力学的术语,这种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在性质上相当于一种正反馈

    48、机制。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根据假定,构成经济系统的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在初始时是对称的,农业人口不能跨区流动,但制造业人口即工人可以跨区自由流动。在区域对称的情形下,假设两区域的初始对称状态受到轻微的扰动,这种扰动是由少量制造业工人的跨区迁移引发的,例如哪怕只有一名工人从南部迁移到北部,都将导致北部的消费需求从而市场规模变大,南部的消费需求从而市场规模则相应变小,因为工人在所在地花费自己的收入。这样,原有的区域对称状态就遭到了破坏,根据市场接近效应,就吸引制造业企业而言,北部的优势强于南部,从而南部的企业有向北部迁移的倾向,这就产生了集聚力,它将吸引更多南部企业向北部迁移,在模型

    49、的假定条件下,工人的迁移和制造业企业的迁移是等价的。工人向北部的迁移,意味着北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南部市场规模的萎缩,如果没有阻碍迁移的力量,这种迁移将持续进行下去,且不断得到加强,直到所有制造业企业集中到北部为止。这显然是一个具有自我强化特征的循环累积过程,是市场接近效应产生的集聚力自我增强的过程。工人最初由南部向北部迁移造成的扰动还产生另一种影响,这就是增加北部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根据生活成本效应,这将导致北部生活成本的下降,也就是相当于北部实际工资(效用)水平的提高,南部的情形则正好相反,这将进一步吸引工人从南部向北部迁移,如果没有阻碍迁移的力量,由扰动引发的制造业人口从而制造业的迁移也

    50、将持续进行下去,并且也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具有累积效应的循环过程,是生活成本效应产生的聚集力自我增强的过程。两区域的分析两区域的分析 这里还需指出的是,在上述经济活动聚集过程中,抑制聚集的力量-分散力也同样存在,除了贸易自由度时时刻刻起作用抑制经济活动聚集以外,模型的数理分析还刻画了产生分散力的另一种效应-市场拥挤效应,也称“本地竞争效应”。它指企业空间分布的集中会使彼此争夺消费者的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尽管每个企业生产的都是差异化产品,但任意两种产品之间都存在不变的替代弹性,正因为这种替代弹性的存在,企业之间存在争夺消费者的竞争),降低盈利能力,因此企业选择生产区位时会考虑竞争者数量因素,有偏好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最新空间经济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9451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