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空间经济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最新空间经济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空间 经济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维度纳入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维度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活动空间集中机制,模、不同形式的生产活动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与途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 保罗克鲁格曼,1991新经济地理学(也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也称空间经济学)单个企业层面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要求最低限度的工厂规模总产出必须在某一区位集中存在前后向联系效应企业间竞争不是完全竞争有关
2、区位的关联效应而言,运输成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模型没有考虑运输成本如何进入模型中的问题。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最精美的一般均衡模型,因而也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参照系。在阿罗-德布鲁一般竞争均衡模型中,当生产技术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时,如果满足如下条件,即每一种商品供给等于需求、厂商和消费者各自在自己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那么每一种商品、厂商和消费者都存在唯一的均衡价格、生产技术和消费。阿罗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 传统的空间经济学研究学者,常把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视为参照系,试图尽可能把空间维度纳入到阿罗-德布鲁
3、框架中。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把空间(也就是区位)视为商品属性的一个重要的变量,也就是把不同区位上的同质产品视为两种不同的产品,如霍特林(1929)的线型市场模型。然而,斯塔雷特(1978)证明,在均质空间和有运输成本的阿罗-德布鲁框架中,不存在包含区际贸易的空间均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间不可能定理。为什么传统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无为什么传统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无法对上述诸多问题给出令人满意法对上述诸多问题给出令人满意地解释地解释 如果用规范的语言表述斯塔雷特的空间不可能定理,则:在存在有限个代理商和区在存在有限个代理商和区位的经济系统中,如果空间为均质,存在位的经济系统中,如果空间为均质,存在运输成本,
4、且所有需求在本地无法得到满运输成本,且所有需求在本地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就不存在有关运输成本的竞争均足,那么就不存在有关运输成本的竞争均衡衡。空间不可能定理空间不可能定理显然,这种情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此时没有城市、区际贸易以及区际分工。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是帕累托有效的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存在规模经济,则经济活动是不完全可分的均质空间对阿罗-德布鲁一般竞争均衡框架而言就不存在均衡传统空间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特征,就是因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的存在和生产或消费中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然而在标准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这两个重要的特征
5、被删掉了。规模收益不变且不存在运输成本无法确定经济活动规模和经济活动区位规模收益不变但存在运输成本,或者规模收益递增且存在运输成本任何人(企业)都在本地解决(生产)所需的消费品(或投入品),不会输入任何消费品(或投入品)规模收益递增但不存在运输成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区位上规模收益可变但不存在运输成本所有经济活动都在本地不变规模水平上进行,但无法确定各种要素和商品在空间中的转移存在运输成本且规模收益递增不仅能确定经济规模也能够确定生产区位均质空间意味着,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存在资源禀赋、人们的偏好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正因为这样,空间问题不可能在标准的阿罗-德布鲁框架中进行讨论,标准
6、的阿罗-德布鲁框架把运输成本和在生产或消费中的规模收益递增现象删去了,或者尽管空间为均质空间但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则此时在阿罗-德布鲁框架内不存在均衡。如果把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视为经济学研究的参照系,那么也可以把斯塔雷特的空间不可能定理作为研究空间经济问题的参照系。如果认为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且把经济活动区位的不同状况归结为空间的非均质特性,则可以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如果认为存在规模收益递增,则此时的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无法在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框架下进行讨论,如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以及
7、后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诸多模型。最初的区位理论就是为了解释如何组织农产品生产而发展起来的,最典型且具有互补性的理论,分别是由杜能(1826)和李嘉图(1821)提出的,杜能建立了根据运输成本的农业地租及农业区位理论,但假设土地是均质的;李嘉图建立了一种根据相对肥力的农业地租理论,但忽略了运输成本 李嘉图的理论可以进一步扩展到空间的非均质性方面,比如资源禀赋,因而就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理论,这也就是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正因为李嘉图理论的空间非均质性以及区际无运输成本的特征,李嘉图的理论完全可以纳入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之中且存在均衡,然而他却不能告诉有关生产区位和生产规模的任何信
8、息,因而作为区位理论来讲这种均衡没有任何意义。在杜能的理论中,存在一个城市(是外生给出的城市),人口相对集中在该城市里;不同的农场主(全部为价格接受者)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且在同一个中心城市上出售各自的农产品;离城市中心的距离的不同,土地的租金也不同(租金就等于总收益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土地由开价最高的农场主使用。因此,实现区位均衡时,将出现一组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集约化程度随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变化的同心圆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杜能环”。杜能的理论第一圈:自由农业区(集约农业),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园艺作物,饲养奶牛等;第二圈:林业圈(森林)。产品重量大,供城市建筑和薪柴用
9、.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三年轮作)。六区轮作制;马铃薯-大麦-苜蓿-黑麦-碗豆-黑麦。耕地的50种植谷物。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谷物。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第六圈:畜牧业圈 杜能的理论 首先,农产品和运输价格可以作为内生变量,由此可以延伸出关于农业土地租金和土地利用一般均衡理论;其次,可以用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最早从事此种研究的就是阿隆索(1964),认为城市中商业活动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以由杜能模式来决定,只不过中心商务区取代了城市中心,不同的企业取代了不同的农产品。在杜能的模型中,人口相对集中在外生给出的城市,这意味着市场需
10、求是非均匀的,因此当存在农产品运输成本的情况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必然表现出从城市中心到外围的差异性。杜能理论进一步扩展 杜能模型的核心是存在一个外生给出的城市,因此杜能的理论无法解释经济活动区位的形成机制,只能用一种已经存在的经济活动区位(中心城市与外围区)来解释另一种经济活动区位(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具体区位)。尽管杜能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然而杜能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的先驱,他的研究可以视为在完全竞争框架下对经济活动区位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现我们转向当空间导致非竞争性行为时人们采取战略性行为的问题,我们称这种理论为战略性区位理论。我们到处可以发现空间导致非竞争性行为的例子:街道拐角处的超市
11、 冰淇淋销售的故事 霍特林模型,最小差别化定理最小差别化定理战略性区位理论后来,霍特林模型向许多方向扩展,如分析定价策略、同时选择价格-区位策略、序贯的价格-区位策略、相继的价格-区位策略等,也讨论了富有弹性的需求、运输和生产函数多样化、不确定性、区位调整成本等情况下的区位问题。然而遗憾的是,霍特林模型的这些扩展分析往往不存在均衡,或者尽管存在均衡,但其特征对进行分析时的假设条件非常敏感。前面所指出的那样,有关空间经济研究仍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主要是因为空间不可能定理的缘故,也就是空间这一极其重要的经济学变量无法进入阿罗-德布鲁的一般竞争均衡模型中的缘故。竞争性均衡,如果存在,必然与规模经济
12、不相容。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区位均衡并非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分布,而是存在经济活动聚集或城市且存在区际贸易和区际分工的均衡,而这种均衡必然伴随着规模经济,如果存在规模经济现象,那么这种区位均衡不可能是阿罗-德布鲁的竞争性均衡。尽管不能满足阿罗-德布鲁的竞争性一般均衡,但现实中却大量存在着经济活动的聚集现象。对这种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经济活动的聚集现象,传统上主要用如下三种方式来进行解释的。第一种解释认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可以用类似于李嘉图土地差异的差别化来解释。德布鲁(1959)在其价值理论中,根据不同产品的具体生产区位,对不同产品进行了指数化处理,这样使得每一种产品都
13、有其均衡价格,但他的这种处理空间因素的方法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它与经验观察相矛盾,因为不存在任何差异的均质空间上也存在经济活动在某一区位上的聚集现象;其次,运输技术一般不具有凸性,通常是随运输规模(或距离)的增加运输成本递减;第三,不管消费者提供多少单位劳动,他在通勤中所支付的交通成本总是一样的;第四,因不同区位之间出行成本的存在,代表性消费者只在一个区位上购买土地或住房,其结果代表性消费者对不同区位土地和住房的消费组合,实际上是非凸性的。第二种解释认为规模经济具有聚集特征,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是存在的,但这种规模经济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部而不是内部规模经济,此时对作为价格接收者的厂商来讲,存在一种均
14、衡,但这种均衡不是阿罗-德布鲁意义上的竞争均衡,也不具有帕累托效率,因为这种区位均衡与厂商扩大产出的正的外部性无关。这种解释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这种观点承认在空间经济研究中的非战略性均衡的特征,即在空间经济中规模经济的存在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将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然而,在现实中有可能存在某个厂商收买所有厂商并控制所有本地市场,因而通过把外部性内部化的方式获得高额利润的现象。如果每个厂商都这样想,那么必然存在企业之间争夺某一市场区或区位的竞争,这种竞争必然导致在这些市场区或区位上以最低的总成本进行生产,此时只能以边际成本定价因而利润为零,如果竞争的结果只能导致零利润,则任何企业都
15、不愿意在此地进行生产因而也就不可能发生经济活动的聚集。第三种解释认为,如果考虑空间,则每个厂商都具有某种市场力,因此必须考虑厂商以这种力量为基础的某种战略性行为,这种战略性行为不仅要考虑价格、产出量、成本函数等等,还要考虑区位战略。然而,根据前面的讨论,在大多数战略性区位理论都不存在均衡,这对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有些学者断言,在均质空间(不存在外部性)且存在规模经济假设下,一种包含运输成本的一般均衡,如果运输成本趋于零,则将逼近阿罗-德布鲁类型的竞争性均衡。不过,这种主张至今还没有系统的严谨的数学表述。不管非战略性区位理论研究还是战略性区位理论研究,都说明传统空间经济学的处境很
16、尴尬,延续传统的研究,则永远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正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为上述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释,且因使用了主流经济学的建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许多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开始融入主流经济学,这同时为主流经济学开启空间维度的窗口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使得空间经济研究脱离了过去的尴尬处境,成了当代最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之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实际上直接脱胎于新贸易理论,与这两个领域关系最密切的经济学家无疑是保罗克鲁格曼。要讨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创立,还得从D-S框架、克鲁格曼以及新贸易理论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克鲁格曼,主要是表彰
17、他在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分析方面的贡献。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领域和经济活动区位分析领域的成就,分别体现在他开创的新贸易理论和他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得以创立从而空间维度能够进入主流经济学的关键是有了合适的技术工具,也就是D-S模型(Dixit&Stiglitz,1977)把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到一般均衡框架中。D-S模型建立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选择如何实现均衡的框架。在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具有细微差异化的产品,尽管彼此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但本质上是不同的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者都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然而因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厂商之间为争夺市场进行激烈的竞争。消费者具
18、有多样化偏好,或者商品的多样化能够增加消费者的效用。这样,对生产者来说,产品的种类越少越好,因为单个厂商只有专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才能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或者在资源约束下,只有产品的种类越少,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才能越大,产品的生产成本才能越低。但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种类则越多越好。这样就产生两难冲突,而市场竞争能够权衡这种两难冲突并实现垄断竞争均衡。尽管每个厂商都是在某一产品生产领域的垄断者,但存在无数的潜在进入者,因而不能制定垄断价格而按边际成本加成定价法定价。新厂商的自由进入不仅意味着均衡时所有厂商获得零利润,同时也意味着单个厂商对产品价格没有影响能力。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可用资源的增加,也就是
19、统一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使得生产效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于是两难冲突解决时的空间范围得以扩大。D-S模型 在上述过程中,商品贸易起着关键作用,它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甚至达到整个世界,使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或区域可以相互分享大规模生产(规模经济)和商品种类不断增加(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或者贸易使得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更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提高福利水平。按照这个逻辑,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是产生贸易。实际上这正是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新贸易理论产生前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
20、较劣势的产品,因此,贸易应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国家之间发生,例如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而欠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然而二战以来,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却并不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而是发生在某一行业内部,例如一个国家既出口汽车也进口汽车。传统贸易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现象。商品贸易 上世纪70年代末,克鲁格曼、迪克希特和诺曼、兰卡斯特等一些学者利用D-S模型,各自独立地规范化了不存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可以导致贸易的思想。艾瑟尔不考虑最终产品而只考虑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建立了产业
21、内贸易的模型。这些研究导致了新贸易理论的诞生,并被誉为经济学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革命的第二次浪潮。新贸易理论解释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贸易大量发生于技术和禀赋条件相同或近似的发达国家之间且盛行产业内贸易的事实,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现实解释能力的不足。商品贸易 在众多学者中,克鲁格曼使用简单而清晰的模型表述了规模经济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观点,同时强调因产业内贸易,专业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又因这种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产品价格更低廉,产品种类更趋多样化。其核心思想是:规模经济内在于企业,企业通过增加产出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此时市场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克鲁格曼的贸易观点 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不
22、完全竞争由于解析的复杂性而被加以避开,曾有一些学者也意识到规模经济可以导致国际贸易,但没能把这种思想模型化并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克鲁格曼的成功之处就是把能处理垄断竞争的D-S框架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构建了全新的新贸易理论模型,并把上述思想整合到一个统一而严谨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他1979年发表的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所做出的贡献。这篇论文仅有10页,但包含了新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同时也蕴含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雏形,可以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内分析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区位。克鲁格曼的贸易观点 1980年,克鲁格曼又发表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贸易模式一文,引入运输成本,进行了进一步的
23、分析。为分析的方便,他借用了萨缪尔逊在50年代提出的“冰山运输成本”概念,假定运输成本是运输量的某一比例,运到目的地时像“冰块”一样“融化”掉一部分。根据冰山运输成本假定,克鲁格曼用数理方法分析了“本地市场效应”。在规模较大的市场,企业聚集程度会超过市场规模扩大程度,因为规模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的存在,在接近市场区的某个区位集中生产,既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又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因此接近大市场区进行生产是有利可图的。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相同,因此根据“本地市场效应”,消费者集中居住在规模较大的经济体可以使自身的福利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在规模较大经济体生产的消费品种类较多,从其他地区输入的消费品种类较少,而输入
24、消费品必须支付运输成本,在本地生产的消费品种类越多,则输入消费品所支付的运输成本越少,因此规模较大经济体的消费品价格水平较低,进而实际收入水平较高。本地市场效应揭示了企业空间集聚的内在动因,同时从需求角度对某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优势进行了解释,或者解释了各国往往倾向于出口那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市场的产品德原因。显然,本地市场效应也涉及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内容。冰山运输成本和本地市场效应 尽管早于克鲁格曼,阿布德尔-拉赫曼和藤田在1988年分别建立了基于D-S垄断竞争框架的具有聚集力的区位模型,提出了均衡的区位模式,但在他们的模型中,不存在农业部门也没有人口转移。克鲁格曼于1979年发表的收益递
25、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尽管蕴含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雏形,但对经济活动区位或新经济地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于1991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建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核心-边缘(CP模型),建立了立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奠定了经济活动区位或空间分析的微观基础。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在大多数国家,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少数几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地区(核心区),而少数人口在居住在广袤的农村地区(边缘区)。克鲁格曼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揭示这种空间模式盛行的原因。为此,克鲁格曼把运输成本和劳动者(消费者)的转移纳入到模型中。一是农业部门(或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