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新儒家伦理的成果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王阳明新儒家伦理的成果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 儒家 伦理 成果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儒家倫理的新發展:中篇 陳亦竺 林書安負責許雅棠修補一 新儒家的興起與禪宗的影響新儒家的興起新儒家的興起n新儒家(Neo-Confucianism)興起背景:1.唐代 佛教佛教是當時中國思想和信仰的主流,在一般人的日 常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儒學儒學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脫節,淪為南北朝以來繁 瑣的章句之學的延續 儒學傳,禮樂成為虛名 新唐書。2.韓愈、李翱韓愈、李翱為倡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欲樹立 人倫日用的儒學,想要使儒學能重新全面 地指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新儒教的濫觴新儒教的濫觴 和韓愈思想與禪宗的交融和韓愈思想與禪宗的交融n韓愈原道: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
2、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1.倡導的是人倫日用的儒學。2.儒家之道無孔不入、無所不包,唯有如此,道才能真正取佛教道教而代之。3.表現儒家的入世轉向,使其成為名符其實的世教n陳寅恪:韓愈直指人倫,掃除章句之繁瑣乃取法於新禪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韓愈以降的新儒家全力排斥佛教,陳氏卻說新儒家是繼承 禪宗的入世精神而發展出來,是否有矛盾?禪宗的入世精神禪宗的入世精神n世間所有森羅萬象,君臣父母,仁義禮信,此即世間法,不壞。是故經文:不
3、壞世法,而入涅盤。若壞世法,即是凡夫。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1.新禪宗沒有也不會改變對此世的基本態度:否定此世,捨離此世。2.新禪宗對於儒家最重視的人倫世界無法給予正面肯定 3.新禪宗所能達到的極限是不破壞世教而已。新儒教思想與禪宗新儒教思想與禪宗 -兩者入世思想的分野兩者入世思想的分野 1n朱熹批評佛教:釋氏論理,其初既偏,反復譬喻,非不廣矣。然畢竟離於正道,去人倫,把世事為幻妄,後來亦自行不得。到得窮處,便說走路,如云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豈非遁辭呼?佛氏本無父母,卻說父母經。新儒家即在新禪宗止步之地,再向前跨越,全幅肯定人倫世事是真實而非虛妄 1.新儒家在終極歸趨的方面和新禪宗截
4、然不同。2.就歷史進程言,新儒家是受到新禪宗入世轉 向的衝擊而激發內在動力。新儒教思想與禪宗新儒教思想與禪宗 -兩者入世思想的分野兩者入世思想的分野 2n韓愈原道劃分儒釋疆界 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大學新的意義:1.正心、誠意為儒家治天下之根基,也是 佛教的根本重地。2.但是,佛教的治心是為了捨離此世,大學的 治心卻是為入世、經世做準備。新儒家的道統論新儒家的道統論 韓愈入新禪宗之室操其戈而來韓愈入新禪宗之室操其戈而來n新儒家的道統論:個人之間代代相傳的道統 原道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
5、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壇經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n新禪宗對韓愈的影響淵源:陳寅恪言:韓愈年幼居韶州,新禪宗的發祥地,負值此學說宣傳極盛之時,退之在此學說濃厚的環境中接受感發。則然退之道統之說表面由孟子卒章之言啟發,實則因禪宗教外別傳之說所造成。韓愈師說的背景韓愈師說的背景 及其之於新儒學思想的意義及其之於新儒學思想的意義n唐代儒家師道衰微的背景:柳宗元師友箴 序今之世,為人師者眾笑之。舉世不師,故道益離。唐代只有章句之師無傳道之師,師為社會所鄙視。即便上層社會重
6、視的師生關係,也是科舉制度下座主與門生的關係,並非儒家之道。n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韓愈師說精神取法禪宗韓愈師說精神取法禪宗n師與道合而為一的傳道之師;新禪宗以心傳心。n韓愈反覆強調傳道、解惑;達摩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n無貴無賤;慧能是不識字的領南獦獠,得道後卻能得 到士庶的禮敬。無長無
7、少;印宗和尚年長慧能十歲,卻稱其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皆淵源於禪宗。n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見過於師,方堪傳授。、智慧過師。n受到新禪宗的刺激,新儒家為重立師道尊嚴,開拓了道路。新禪宗對宋代新儒家新禪宗對宋代新儒家 傳道方式的影響傳道方式的影響n百丈清規n宋代書院的規制與百丈的叢林制度有關:程明道公開表示他對禪林制度的傾服和欲仿效之意。明道先生嘗至禪寺,方飯,見趨進揖遜之盛,歎曰:三代 威儀,盡在是矣。南宋朱熹與陸九淵以書院為新儒學的根據地。陸子壽嘗言:古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以至灑掃應對之類,皆有所習,故長大則易語。今自小即教做對,稍大即教作虛誕之文,皆壞其性質。某當思欲做
8、一小規,使人自小教之便有法,如此亦須有益。先生曰:只做襌苑清規樣做亦好。襌苑清規是北宋末盧宗頤,根據百仗原意重撰。朱子對此書曾詳加研究,朱、陸此南宋新儒家的兩大宗派,儒門學規就以 襌苑清規為範本。佛教入世轉向與新儒家的相通。二二、天理世界的建立天理世界的建立 -新儒家的彼世新儒家的彼世禪宗的心性功夫與儒家困境禪宗的心性功夫與儒家困境(一一)n在韓愈的時代,禪宗以心性功夫見長,求心見性提供俗世士大夫精神上最後歸宿之地,即安身立命。n新儒家要想從佛教手上奪回久已失去的精神陣地,就要發展一套自己的心性論。n李翱為新儒家的心性論開先河:企圖以中庸、易傳為根據,有復性書三篇,然其論點仍不能盡脫佛教影響。
9、新儒家的心性論要至宋代才臻成熟。n自南北朝以來,佛教徒以及一般士大夫幾乎都認定儒家只有此岸而無彼岸。以宋儒語言表示,即有用而無體,有事而無理。禪宗的心性功夫與儒家困境禪宗的心性功夫與儒家困境(二二)n孤山智圓和尚,宋代天台宗山名僧,自號中庸子,佛教為體儒學為用的兩分論:以修身、齊家、治國歸之於儒,獨以修心屬之於佛教。n智圓中庸子傳說:儒者飾身之教,故謂之外典也;釋者修心之教,故謂之內典也。蚩蚩生民,豈越於身心哉?儒乎?釋乎?豈共為表裏呼?世有滯於釋氏者往往以儒為戲。啟知夫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n從三界唯一心的觀點來說,儒家世界是虛妄的,是由一心而造,而唯
10、一真實的心卻落在佛教手中。此即宋代新儒家不得不努力建立自己的彼岸的基本原因。心性論的儒釋疆界心性論的儒釋疆界(一一)n新禪宗對新儒教最大影響不在此岸在於彼岸n佛教內部對心眾說紛紜,但都是歸於空寂的,因為佛教最後目的是捨此岸而登彼岸。新儒家的的彼岸一定要不同於佛教,必須是實有而非空寂,否則無從肯定此岸。n朱子:儒釋言性異處只是釋言空、儒言實,釋言無、儒言有。吾儒言雖虛而理則實;則釋氏則一向歸空寂了。所以新儒家最後建立的彼岸必然是理或形而上的世界。心性論的儒釋疆界心性論的儒釋疆界(二二)n程伊川:天地是理,聖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聖人本天,釋氏本心。儒家不能採佛教立場把客觀世界完全看作由無明所生,
11、理上添一個天字即為保證世界為客觀實有而設。n程明道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禪宗和尚也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1.天地萬物必須是實有的,因為仁者是經世的儒 家,否則即滑入出世的禪師了。2.宋明新儒家對理的解釋皆無法丟開天。n契嵩批評韓愈:徒守人倫之近事,而不見乎人生之遠理,豈暗內而循外歟?宋代新儒家的理論建構便以展示人生之遠理為中心任務,以破 佛教為體,儒學為用之說。心性論的儒釋疆界心性論的儒釋疆界(三三)程朱與陸王學派程朱與陸王學派n陸王學派:主張心即理 將價值之源收歸於心,但不能真將理 與天切斷。上承孟子四端之心仍是天之所以與我者。陽明常說良知即天理或天理之良知,天的意義較為空靈。
12、n程朱學派:主張性即理 在天為氣者,在人為心;在天為理者,在人為性天是價值之源。n兩派皆欲建立一超越的理的世界,以取代新禪宗之道。其具體結果之一則是釋氏本心,聖人本天的判劃。天理是超越而又有用的世界,它為儒家的 人倫近事提供形而上的保證。n新禪宗窮極心的目的,是為捨此岸登彼岸。n新儒家因新禪宗的挑戰全面發展自己的天理世界:新儒家天理世界的建立新儒家天理世界的建立 -天理及人欲之間的緊張天理及人欲之間的緊張n儒家的此世確實以人間世為其主要內容,對自然界則較傾向去適應。但是儒家對 此世絕非僅止於適應,而是依據他們所持的道或理,採取積極改造的態度,目的在使此世從無道變有道,無理到有理。n因著儒家積極
13、改造的態度,天理及人欲之間的緊張在新儒家的倫理中才特別顯得嚴重。n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n何為天理人欲?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正當的生命慾望是天理(人欲中自有天理);過份的慾望稱作人欲私慾(壞的,應被消滅的)。n朱子說:人只有箇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凡人不進便退也。朱子把天理和人欲(私慾)的關係描寫成一種長期拉鋸的戰爭。新儒家彼世新儒家彼世、此世觀念此世觀念 的脫胎與再造的脫胎與再造n新儒家彼世與此世觀念的發展,能夠成為宋明理學的特殊型態,則是和佛教轉向的新禪宗分不開的。n形式上,新儒家借鏡佛教建立自
14、己的理世界和事世界。n實質上,新儒家是從內部根本的改造了佛教的兩個世界(彼岸及此岸):把佛教的空幻化為儒家的實有。1.此世:新儒家是理氣(天理與人欲)不相離、但理弱氣強的存有。佛教是由心的負面(無明)所生。2.彼世:新儒家不若佛教最後歸於空寂的心體,而是本於天的實體。3.方向:新儒家的彼世面對此世,與此世不相隔絕。佛教的彼世背離此世。n由於上述新儒家的兩個世界關係如此,才發展出一種積極入世作事的精神。三、敬貫動靜三、敬貫動靜-入世作事的精神修養入世作事的精神修養朱子謂敬貫動靜n新儒家進一步將理世界與事世界隔閡打通,落到修養論層次的敬字頭上。n敬不限於存心養性之上,亦是成就此世之事的精神憑藉。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