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三章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93921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132
  • 大小:867.0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三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网络新闻 传播学 第三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 本章将以中国的网络媒体为主要对象,分析网络中新闻传播者的构成及其各自的特性。第一节 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 一、网络新闻传播者构成的多元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事新闻传播的都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媒体机构。但是,这种局面在网络中收到了挑战。从传播资源方面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过去只为大众传媒组织享有的“特权”,也开始被广大公众享用。传统的公共传播资源由大众传媒独享,但网络作为一种公共传播资源,却可以为任何上网的人利用。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新闻采访、制作及发布所需要的设备与成本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一些人形象地称之为“门槛低了”。从网络传播的模式来看,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者与受

    2、众者之间具有连通性,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一些新闻报道的全过程,都有网民的参与,因此,在普遍意义上,网民也成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角色。除了一般受众,政府、各种机构与组织、企业等,也可以利用网络来发布信息,尽管它们发布的内容不全属于新闻,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新闻或新闻素材。网络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这意味着,不同渠道传播的信息会相互交叉、渗透。尽管网络中的新闻传播是以专业新闻机构为主导的,但网络中的新闻传播也是一个多种传播形态共同作用、多种信息源共同作用、多种信息传播中介者共同作用的过程。这样一个复杂开放的过程意味着传播者的多元性。这也是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

    3、播的一个重要区别。从网络媒体的整体构成来看,主力的结构性要素包括专业新闻机构和网民,专业新闻机构又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和商业性新闻网站。二、多元化格局中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角色 网络新闻传播者构成的多元性,是否意味着专业网络新闻机构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地位不再重要?网络新闻传播格局的特殊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模糊,以及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作用的不断加强,曾使一些人认为,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专业的传播者将会消亡。(一)网络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传播者与受众。第一个层面,传播者与受众是指某个特定的信息传播过程的双方。在互动性不够强的传统媒体中,传播过程

    4、基本是单向的,即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即受众。而在网络媒体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变得十分便捷,二者之间的关系甚至超过了简单的互动交流,而是在互动中共同作用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全过程。第二个层面,这两个概念指的是专业分工的两种不同角色。传播者是信息的专业生产者,即指传媒;而受众是信息的消费者。从总体看,网络传播者仍然以专业机构为主力,但个人或非专业组织参与大众传播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但承认非专业人员可以参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专业媒体存在必要性的丧失。这是因为:(1)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一般情况下,人们在网上发布信息,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即当他有了某种需要与他人分享的

    5、信息时,才会将它发布。否则,他不会花费精力去做新闻或信息的搜集、发布工作。这样的信息,也只是出于发布人的愿望,而不是受众的需求,因此,不能保证它总是有价值的。但对现代社会来说,信息是一刻都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保证其全面性、稳定性。只有专业机构才能通过规范的、持续的信息采写、发布活动,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有些个人虽然不从属于任何专业媒体,但其从事的工作性质与专业媒体一样,因此,也应视为专业人员,如前面提到的德拉吉。(2)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使信息质量也良莠不齐。于是,人们在信息时代,面对过剩的信息,反而会有一种信息匮乏感,因为他们很难判断什么信息是准

    6、确的,或者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来证实或证伪信息。因此,从无数传播者中凸显出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发布者,成为一种必然。而从整体看,专业媒体最具备成为权威信息发布者的可能。因为它们身份公开,便于接受监督;它们更具有专业经验、专业规范,也有长期形成的职业道德的约束。一旦它的品牌确立,由此带来的品牌效应,将更加巩固其权威地位。(3)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不仅仅是新闻与信息传播的需要,也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与很多服务性行业一样,它的规模化、高效率,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它也可以带动广告、商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的变化应该从不同层面加以认识。从

    7、第一个层面上看,承认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界限的模糊,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殊性,并加以充分利用。而在第二个层面上,承认界限的存在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帮助网络中的专业新闻机构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国外一些学者曾建议,将传播者与受众的概念演变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信息的消费者”。这种说法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们与传播者与受众的概念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二)多元化新闻传播格局下专业网络新闻机构所扮演的角色 这体现在如下方面:(1)新闻传播的主导者:专业新闻机构用制度化的持续的新闻生产来满足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全面需求,它们的活动构成网络新闻传播的“主旋律”,其他的非专业的新闻生产

    8、,都是对它的补充。没有主旋律的统合,网络中的新闻传播就是杂音、噪音。(2)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专业新闻机构的新闻生产体现了新闻传播的职业水准,在真实性、权威性以及新闻的加工水准上,它们都是一种标杆,可以为受众鉴别其他来源的新闻提供参照。(3)信息海洋的导航者:网络是一个自然形成与扩散的信息海洋,受众要高效率地在这个海洋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需要导航者的帮助。专业新闻机构正是这样的导航者,它们通过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筛选、梳理、整合,为受众指明获取信息的方向与路径。(4)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记录社会发展的轨迹,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网络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参与

    9、者,但是,多数参与者并不会自觉地担负环境监测的任务。而专业新闻传播机构,则会有意识地把新闻传播的任务放在环境监测的框架下。(5)产业的重要支柱:未来的传媒业仍然是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产业的主要支柱,一定是专业的新闻机构,其中网络中的专业新闻机构,其地位将日益上升。第二节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历程 我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队伍,是由两种力量集合形成的,一种力量是上网的传统媒体,另一种力量是国家管理部门认可的某些商业网站。它们都可以称为新闻网站。1995年1月,由教育部(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进入互联网,

    10、向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及时传递新闻和信息,成为我国第一份互联网中文电子杂志。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正式上网,成为中国国内第一家进入互联网发行的报纸。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创刊,揭开了国内媒体大批上网的序幕。1999年是中国媒体上网的一个高潮期。据研究学者进行的个人调查,1999年6月,国内上网的报纸有273家,占1998年全国报纸总量的13.2%,其中有独立域名的为116种,没有独立域名但在网站上设有主页的占157种。另一项调查表明,截至1999年底,全国已建立独立域名的网上新闻报道机构已达700多家。在中国,商业网站介入到新闻传播始于1998年。从1998年下半年起,为了向门户

    11、网站转化,一些中国商业网站开始把“新闻”作为其内容的一个增长点。许多网站开辟了“新闻中心”或“新闻频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这年年底成立的新浪网。1999年以来,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尽管2001年到2002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转入低潮,但是,网络中专业新闻机构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2003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影响全面形成,此后,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传媒业格局的不断变化,促使新闻网站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中国专业网络新闻机构的发展道路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条发展脉络:一、媒体网站从传统媒体附属品向独立的网站发展 媒体上网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传统媒体翻版阶段 对于印刷报纸来

    12、说,它们早期上网的形式,是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将印刷版直接搬上网络。除了版面的设计无法沿袭印刷报纸版面外,其内容基本上与母报没有区别。这种网络版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传统媒体的读者范围,提高其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对于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它们上网初期,重点在于介绍自己,包括一些知名栏目,其作用基本类似于广播电视报。总之,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的网站,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设计比较单调死板。(二)网络化阶段 从1999年开始,上网媒体已开始自觉地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来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取舍,开始真正的“网络化”了。对于报纸网站,这时的内容已与其印刷版有了较大区别,新增加的内容

    13、主要是针对网络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利用网络优势开设的新服务项目。广播电视的网站也开始增加网站的内容与服务,一些网站除了介绍电视或电台新闻外,也开始提供自己编辑的新闻。从形式上看,网站的设计开始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例如,注重时效性,开始建立有关的数据库,对关键词或有关背景建立超链接以方便读者查阅相关信息等。(三)独立、综合发展阶段 媒体网站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是摆脱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与制作方式的影响,使网络成为一种真正的独立媒体,这时它可综合多种媒体形式,即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来进行新闻报道;另一方面,新闻网站不再依附于其母体,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运作与经营。这时的新闻网站也不仅局限于新

    14、闻业务,而是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商务服务、娱乐、网上社区等其他服务手段和赢利模式。以上三个阶段,既是中国网络媒体的成长过程,也是某些新闻网站自身的发展轨迹。二、传统媒体网站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发展 早期的媒体上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但是,形势的发展表明,所有媒体都各自建一个网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这既会带来重复建设的浪费,又会使各个媒体网站的视野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同时还可能造成各媒体网站之间的互相残杀。2000年11月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实际上从政策上做出了限定。因此,很多传统媒体通过横向联合,集中物力、人力和财力,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

    15、。于1998年10月开通的四川新闻网()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仅一年多的时间,它便整合了省内9家综合类报纸、42家专业类报纸、16家杂志、21家广播电台电视台共88家媒体。再如河南报业(),虽为河南报业集团所办,但它已成为河南省内众多报刊上网的平台。2000年5月8日千龙新闻网()开通。它是由北京晨报社、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北京青年报社、北京经济报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有线广播电视台和北京广播电视报社等9家北京市属新闻媒体联合创办的。由上海多家新闻媒体包括解放日报社、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广播电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青年报社、劳动

    16、报社、上海教育电视台集中资源优势共同建设的大型综合网站东方网()也于2000年5月28日零点正式开通。三、商业网站进入新闻传播领域 伴随传统媒体上网的进程,商业网站涉足新闻登载也成为网络媒体发展中一值得关注的现象。作为商业新闻网站中最有影响力的新浪网,其前身为四通利方公司。四通利方本是一家纯技术性的公司,为了进行技术支持它开通了利方在线网站。凭借其在“98世界杯”报道中快速、灵活的反应和全面、丰富的信息以及独树一帜的友评论,“利方在线”的论坛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1998年年底在“利方在线”基础上成立的新浪网,则标志着这家商业网站正式进入了新闻传播领域,这也带动了一批商业网站介入网络新闻传播

    17、。案例:新浪新闻的异军突起 概述:新浪网是中国最早进入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的商业公司,目前它也是中国最要的门户网站之一,它的新闻频道在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浪网的前身是四通利方公司,本是一家纯技术性公司,后来由于其论坛而在中文网络世界产生了影响力。它在报道1998年世界杯赛事方面的出色表现,更是为它赢得了广泛的人气。1998年年底新浪网正式成立,此后新闻成为它的主打内容。凭借“快速、全面、准确、客观”的新闻理念,标准化的新闻生产与管理模式,以及对网民需求的深入把握,新浪新闻频道很快在中国网络媒体脱颖而出。新浪网也以新闻为其主导产品形成了综合门户的优势。案例分析(一)从技术公司到

    18、内容门户的成功转型 新浪网起源于四通利方公司,四通利方的创始人为王志东。1992年4月,技术出身的王志东创办了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出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新天地推出了风靡一时的“中文之星”(Richwin)系统,王志东也成为了中国第二代程序员的代表。后来,王志东离开了新天地。1993年12月,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王志东出任总经理。1995年年底至1996年年初,四通利方决定实施互联网战略,但这时在王志东的眼里,互联网只是一个新的技术增长点。1996年4月底,“利方在线”网站(SISNET)开通,此时它与新闻无关,只是做售后服务、公司介绍等。为了做售后服务,网站开通了BBS,出乎

    19、意料的是,BBS很快吸引到了世界各地的人,而话题也逐渐从技术游离开去,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于是网站的论坛一分为二,一个仍然维持在技术话题,而另一个便是“谈天说地”。尽管“谈天说地”的话题无所不包,但网站发现,这里的网友对体育问题特别热衷,于是在“谈天说地”论坛又派生出一个“体育沙龙”。可以说“体育沙龙”的出现对于新浪加入网络新闻传播的队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体育沙龙”为新浪吸引到了一个重要人物:陈彤。当时还是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的陈彤自称自己对做媒体有种天生的喜爱和敏感,但是他大学本科却是在北京工业大学读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到了中关村去做技术工作。几年后他考研时选择的则是通信专业。1997年年初,

    20、陈彤第一次在一个朋友家拨号上网,他去的第一站是美国的CNN新闻网,那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广播公司设立的网上新闻站点,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及时滚动播出。在认真的浏览中,他懂得了滚动新闻对于新闻网站的重要性。他访问的第二个网站便是“利方在线”。在这里,他进入了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的论坛,酷爱体育的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网络论坛这种平等沟通、畅所欲言的交流方式,他萌生了当“体育沙龙”版主的念头,并且成功地将它付诸实施。在做版主期间,陈彤认真研究网友需求和论坛管理的策略,使论坛一直保持着很高的人气。1997年秋天,中国足球队参加世界杯预选赛,陈彤和后来成为新浪CEO的汪延等人一起在“体育沙龙”做十强赛网上多媒

    21、体直播,为了最快地报道比赛,他们动用了各种方式。1998年年初,四通利方提出了“竞技风暴网刊”计划。命名为“网刊”,这也意味着四通利方已经开始将网络看做一种媒体。有了网刊,就有了编辑,有了稿件来源,也吸引了许多专业记者,因为这里成为了他们新闻线索的来源。而陈彤,是这个网刊的组织者,也被称为网站主编,但他只不过是一个光杆司令。研究生毕业时,他最终选择了加入四通利方公司。1998年的法国足球世界杯,在新浪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体育沙龙”这个论坛几乎成了“世界杯大全”。快速的比赛战况发布、大量的精彩图片、丰富的资料以及邀请来的专家,都成为了“体育沙龙”吸引眼球的法宝。而其他一些网站和

    22、媒体也开始利用“体育沙龙”的内容。据称,“法国98世界足球风暴”网站上有一天有200多篇文章是由四通利方原创的。后来成为新浪CEO的汪延当时在法国,他从世界杯赛场附近发来大量一手的前方消息。在四分之一决赛时“利方在线”创下了300万人次的访问纪录。而1998年世界杯期间,“利方在线”的广告收入达到了18万元人民币,这也是最早的中国网络广告收入。世界杯进行时,四通利方也开始融资。董事会对于四通利方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分歧,王志东看好互联网的发展,而外资投资方华登则坚决反对做网站,因为他们看不到盈利模式,他们甚至逼着关掉或卖掉网站。1998年五六月份,王志东去美国硅谷考察,看到了台湾人办的华渊网站,它

    23、全是台湾的内容,但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当时他们也正在筹划融资。王志东等人看后深受启发,也对董事会要关掉网站的决策产生了质疑。后来,王志东加大了对网站的投入,并有意识地向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方向发展。富于戏剧性的是,不久,四通利方收购了华渊,收购后便成立了新浪,1998年12月1日,新浪网宣告成立,这意味着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转向做门户网站了。对于门户网站来说,新闻提供是最重要的,于是,一个做软件的纯技术公司,不知不觉中跨入了新闻传播的行列。这看上去似乎很偶然。但王志东认为,这个过程是顺着技术的潮流、资本的潮流发展的。新浪由一家技术公司成功转型为门户网站,除了王志东所说的技术与资本的推动因素

    24、外,还与中国的传媒环境有关。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也是中国传媒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但从总体上看,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全面性、客观性等方面,与受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网络恰好可以在这些方面弥补其不足。所以,新浪网的成立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到受众需求的牵引。(二)新闻:新浪的突破口 新浪网正式成立后,新闻成了它的一个主打内容,编辑队伍也不断扩大。新浪成立之初,王志东等人认为,新浪没有采编权,不可能做成媒体,而新 浪专长的地方还是在技术方面,不适合发展媒体。经过研究之后,新浪采取了一个策略,做门户或平台。王志东明确提出一条:新浪没观点。新浪只是发布平台,所起到的作用是发布、组合的地方,在观点上没有加工。虽然

    25、在原则性的东西方面需要加以控制,但一般不加入自己的倾向。这种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 导着新浪的新闻,也使得它由于客观、中立的定位形成自己的优势。新浪成立后,时效性仍然是他们最重要的追求之一。科索沃危机发生时,新浪便建立了24小时新闻滚动播出制度。科索沃战争打响后,新浪的新闻编辑的生物钟都调整到与科索沃时间同步,值夜班成为制度。无论是1999年的“五八”事件还是2000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凡是重大新闻新浪从没有落下。详尽、全面是新浪的另一个追求,于是专题的形式应运而生。“五八”事件、江泽民主席访美、中美入关谈判、朱镕基总理的美国之行以及科索沃事件,新闻中心都设立了专题,及时详尽地做出了大量报道,

    26、成为网上相关报道中最全面、最权威的网上新闻中心。新浪还将新闻放在首页上,使网民一打开新浪,就能看到重要新闻,新闻的地位在整个网站的提升也带动了网站点击率的大涨。新浪新闻的发展原则是“更快,更多,更精”,对于刚刚开始利用互联网获得新闻的网民来说,这种原则与他们的需求是相吻合的。新浪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上的反应速度也提高了它的地位。渐渐地,有许多人养成了每天阅读新浪新闻的习惯,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更是如此。由于在新闻源方面的天然弱势,新浪也开始尝试与一些传统媒体合作,如新华社、法新社、中央电视台等。后来,新浪的合作媒体发展到50多家。在实践中,新浪的新闻理念逐步明确,它被概括为八个字,即“快速、全面、

    27、准确、客观”,新浪人称它为“八字方针”。尽管这八字方针只是传统新闻业基本理念的一个继承,并无创新之处,但可贵的是,新浪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地实践了这八个字。标准化地进行新闻的生产与管理,也是新浪的一个特色。尽管早期新浪的编辑大多并非科班出身,但是,网站所制定的业务规范可以使网站的新闻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准,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地加以巩固。新浪靠着它对中国网民需求的把握,以及不拘一格的探索,在中国互联网起步时期,确立了它作为中国第一大门户网站的地位,而新闻内容的成功对于它地位的确立,贡献巨大。(三)新浪成功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一个没有时政新闻采编权的网站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新闻网站,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

    28、是,新浪的确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务院新闻办授予新浪等商业网站新闻登载权,为新浪的成功提供了政策前提。尽管从现行政策看,新浪等商业网站没有时政新闻的采访权,但是,它们可以获得媒体网站的新闻资源,并根据自己网站的需要来重新组织编排这些新闻,扩大这些新闻的传播面。可以说,传统媒体网站是新浪的强大后盾。正是传统媒体相对开放的态度与丰富的资源支持,为新浪作为新闻网站的成长提供了基础。新浪的“快速、全面、准确、客观”的新闻理念同早期网民对中国网络媒体的期望相吻合,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新浪新闻,弥补了当时中国传统媒体的一些不足。新浪不拘一格,不受传统新闻业务规程与思维的局限,大胆探索

    29、各种符合网络传播特性的业务方式,不断挖掘网络媒体的潜力。它逐渐摸索出来一套独特的新闻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并将它们制度化,这也带来了稳定的新闻产品。新浪的编辑多数是经历丰富的网民,他们更容易把握网民的脉搏,更了解网民的需求,因此,提供的内容会更适合一般网民的口味。在非时政新闻领域,新浪用多种手段探索原创内容的生产之路,逐渐形成了它在体育、娱乐等新闻方面的优势,而在线访谈、博客等也成为它重要的原创手段。新浪在提供新闻的同时,还提供跟帖评论、调查等互动手段,提高了网民对新闻的关注度,也使新浪的新闻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此外,新浪并不把新闻当做唯一支柱产品,它努力开拓多种特色化的内容与服务。这有助于网站经

    30、营的多元化,有利于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从而产生了一种综合优势,正是综合优势造就了新浪的品牌,而网站的品牌为新闻产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作为商业网站,新浪的公司化体制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它的经营更有动力与活力。此外,它可以吸收风险资金,包括国外资金。与此相比,传统媒体网站由于其性质的缘故,在这方面局限性就大得多。因此,新浪等商业网站的整体发展的经营环境更为宽松,这也就为其新闻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济保障。可以说,新浪的成功表明,商业网站这一群体在中国网络媒体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是互联网发展与中国传媒业改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新浪等商业网站的新闻也有它的问题。

    31、过分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过分看重网民的兴趣,使新浪新闻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搜索引擎的兴起,Web 2.0应用的挑战,也使新浪新闻频道的流量受到影响,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新浪新闻的一个改革课题。案例讨论 1.你最常去的门户网站是哪家?它吸引你的因素是什么?2你如何看待新浪新闻的特色和不足?3试比较几家主要的商业网站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网站在同一主题新闻处理上的异同 当然,商业网站涉足新闻登载业务,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商业网站本身不具备传统新闻媒体的资源,因此通常只能采取“整合新闻”的办法,即对国内外网站发布的新闻进行广泛搜集和加工整理。为了适应网民需求,这些网站的策略一靠快,二靠多。这样做的

    32、负面效果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在“求快、求多”的过程,这些网站可能会登载未经证实和有人故意编造的假新闻、假信息,混淆视听,甚至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早期的这些网站往往是在没有取得其他网站同意的情况下就使用其稿件,侵犯了这些网站的知识产权。为此,1999年4月,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23家中国新闻媒体,在北京召开了网络新闻媒体会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其目的是呼吁加强网上新闻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随着2000年11月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商业网站参与新闻传播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在商业网站中,只有综合性网站具有登载新闻的资格,它们登载的

    33、新闻只能出自国家指定的传统媒体;商业网站要与传统媒体签订协议才能使用其新闻;此外,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网站新闻编辑应该具有一定的基本条件。中国网络媒体从1994年开始酝酿,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A、1994年到2003年这10年是中国网络媒体确立自己作为第四大媒体地位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又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4-1995):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第二个阶段(1996-1998):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少到多的发展。第三个阶段(1999-2000):中国网络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第四个阶段(2001-2002):中国网络媒体

    34、实现了向规范化、规模化运营的转折。第五个阶段(2003):中国网络媒体开始跻身主流媒体的行列。B、2004年以来,中国网络媒体则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进入Web2.0时代,也可以说,中国网络媒体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的腾飞时期。随着媒介融合相关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的界限也将日益淡化,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将用不同的方式来利用网络,在那样的前景下,网络中的专业新闻机构,将不再仅仅是新闻网站这一个形式。第三节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要素 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有三大主力要素,即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有新闻业务资质的商业新闻网站以及网民。如果我们把传统媒体网站视为网络新闻传播的第一极力量,那么,商业网站

    35、和网民的加入,就是使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形成了第二极与第三极力量,这三极力量之间产生了新的力量对比关系。三极力量分别位于网路新闻生产流程中不同的环节上,因而也可以看作网络新闻传播能量形成与释放的三个梯度。中国网络媒体的结构,是由传统媒体网站、商业新闻网站以及网民这三极力量的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形成的。总体来看,它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由传统媒体兴办的多种类、多层级、多区域、多行业的网站集群成为中国网络新闻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它们控制着中国网络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的内容门类和数量规模,是基础性的生产力量。第二,商业门户网站以极大的热情全面进入新闻传播领域,成为中国新闻信息的集散平台。这一平台对于传统媒体及

    36、其网站所生产的新闻起着能量聚合与扩张的作用。第三,网民积极加入新闻传播的过程,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结构中影响能量转化的第三极信息力量。他们提供的新闻评论观点为观察新闻提供多元视角,也在解读新闻之中酿造舆论元素。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网民更是能深入到新闻信息的直接生产过程之中,从而对新闻传播的效果产生更大的影响与作用。第四,传统媒体网站、商业网站、网民三者之间已经形成稳定的信息能量交换关系,商业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分别受到这种信息能量交换过程的影响,从而演进出各自的运行结构和运行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网民在网络环境中获取信息、合成信息、传播信息、利用信息的活动在加剧,能量在不断增长,对商业媒体网站

    37、和专业媒体网站的影响不断加大,从而推进了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结构形态的改变。一、结构要素之一:传统媒体网站 传统媒体网站是信息基础生产力量的第一极。作为中国网络媒体核心力量的传统媒体网站,虽然受到种种制约而显示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缺陷,但是它们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基石,是新闻的基础生产者。它们在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比商业网站更为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最早的一批传统媒体上网时,有关的管理政策与法规还未出台,1997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新闻宣传问题下发了一个文件。这是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上网实施管理的第一个以文件形式出现的规定。此后,关于互联网新闻宣传的管理政策与法规越

    38、来越多。这些管理政策与法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体在网络中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网络媒体的格局。目前,传统媒体网站可以分为几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八大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它们是: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站、央视国际网站、中青网、中国经济网;第二层级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如千龙网、东方网等;第三层级为其他传统媒体网站或网络版。国家或地方扶持的重点新闻网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媒体发展模式。建立重点新闻网站的出发点是促进传统媒体网站的发展,使中国网络媒体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新闻传播环境中,报道中国的变动,描绘中国的形象,传递中国的声音,加入国际范围的舆论竞争,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在

    39、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过程中,扶持与限制成为一对相生相伴的矛盾。尽管重点新闻网站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全球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竞争中,普通网民受到国际范围新闻传播市场特别是国内商业网站新闻传播力量的争夺,致使中国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用户群数量和稳固度都受到影响。联合发展模式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媒体网站发展模式。但是多家媒体的联合,往往不是媒体的一种自觉行为,而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多家媒体的资源是否真正能实现有效整合,多家媒体的利益如何协调,网站能否找到有效的运营方式等,这些问题始终在困扰着走这一道路的网站。2005年8月25日,北京青年报社成为千龙网的控股股东,千龙网的董事长、总裁都出自北京青年报社。这

    40、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千龙网过去集九家北京市属媒体资源于一身的联合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湖南红网等其他走联合道路的网站。传统媒体网站似乎拥有政策、母体资源、人才等各方面优势,但其发展却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当它们与商业新闻网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时,与具有强大的运营能力以及灵活的运营体制的商业新闻网站相比,传统媒体网站所受到的媒体体制的约束、传统媒体思维方式与业务方式的束缚以及对传统媒体资源认识与利用上的误区等,都一一体现出来。这一点不仅引起了传统媒体网站从业者的思考,也正在引起国家管理部门的关注。但是,无论怎样,传统媒体网站作为网络媒体基础性生产力量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也是不会被其

    41、他两极力量所取代的。案例:从人民日报网络版到人民网 人民日报的上网起步于1995年10月,当时,隶属于人民日报总编室的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将人民日报的全部信息不加任何编辑用域名“CNWEB”放到了新加坡的一个互联网站上面。这可以说是人民日报最早的上网方式。但是,真正使人民日报在网络中产生影响的,是1996年年底开始酝酿的人民日报网络版。其创始人蒋亚平,原为人民日报经济部资深记者。1996年年底,报社正在筹备参加1997年1月6日在香港举行的首届中国报业博览会,并预定了1号展位与2号展位。刚刚从英国访问回来的总编辑范敬宜和从美国回来的社长邵华泽,看到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运行网络版的情况后深受刺激,

    42、他们表示,人民日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参展时要像欧美大报一样有一个电子版。人民日报如果没有电子版,就不要去参展。于是,11月初,人民日报开始研发它的电子版。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人民日报电子版做出来了。最终邵华泽指出,应该叫网络版而不是电子版,后来的事实说明,这样一个概念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1996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有关领导被请到人民日报社,观看网络版的内部演示。当时中国还很少有媒体上网,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所以必须请领导现场调研决定。这时的网络版除了纸介报纸内容外,还运用了一点多媒体的手段,邵华泽外出活动的电视片断被放在了网上。国务院新闻办领导在看完演示后非常高兴,并表态,人民日报可

    43、以先上互联网。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在互联网上亮相,1月6日,如期在香港的博览会上展示。1月13日,人民日报对外宣称,其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经过3个多月的调试已开始正常运转,它把当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报的全文内容约20万字和部分图片送人互联网络。1997年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批准人民日报及其所属6报4刊进入国际互联网。获得正式批准,不仅意味着人民日报的网络发展有了保障,也意味着整个中国媒体的网络之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7月1日,人民日报及所属其他报刊开始刊登网络版的域名(http:/cn)。人民日报网络版在成立之初采用的是三位一体的机制。作为行政机构,它

    44、是人民日报信息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一身份有利于它整合报社内部资源;作为人民日报的一个内设机构,它的身份是“人民日报网络版编辑部”,这体现了它的媒体性质;作为企业,它开办有“金报电子出版中心”,这是一家注册资金500万的企业,有电子出版的经营权。这样一种体制对于网络版的长久发展是有利的。1997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日本镜像站点开通。1998年1月1日,网络版正式启用自己的平台。1月14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英文版。3月3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在“两会”报道中采用了实时报道手段,在媒体网站中开实时报道先河。1999年“五八”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网络版开设了“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

    45、S论坛”,成为我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时政性论坛。6月19日晚“抗议论坛”改版为“强国论坛”。2000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以人民网的崭新品牌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并提出了“欲知天下事,先看人民网”的口号,此时,人民网已有了中、英、日、法、西5种语言的版本。2000年10月28日,人民网启用了新域名。新域名试图传递给大众一个强烈的信号:作为权威网站的人民网,将在网站内容和网站风格上进行战略转向,在保持其严谨、权威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贴近大众,增强亲和力,树立崭新的品牌形象。2003年5月,人民日报社任命何加正为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主任。何加正原是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曾参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

    46、列经济体制改革和重大经济活动的报道,获得过“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人民网开始实行公司化运营和管理。2008年,人民网日本株式会社在日本东京成立,人民网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实现本土化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网,并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面对Web 2.0技术和媒介融合时代的挑战,人民网陆续开通了人民电视、人民网播客、人民网掘客和手机人民网、手机强坛、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服务。人民网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3G手机视听节目内容服务许可证。“512”

    47、地震一周年时,人民网启用卫星直播车奔赴灾区采访,大大提升了直播能力和快速报道能力。案例分析(一)从人民网诞生看中国网络媒体兴起的背景 首先,人民网的诞生,虽然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又蕴含着很多的必然。它的创始人蒋亚平认为,它的产生既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人民日报社发展的自然结果。从国家背景来看,对外新闻宣传需要是网络媒体诞生的主要的背景,因为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亟须将声音传到世界,但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宣传一直不够客观,而中国历来的对外宣传也不很成功,对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来说,互联网来得正是时候。其次,网络媒体的出现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关。1997年4月,中国信息化工作会第

    48、一次会议召开,会后发表的一篇评论指出,信息产业有四个建设重点,而最重要的是抓信息内容建设。在信息内容建设方面,人民日报理应成为国家队。最后,国家崛起过程需要与西方接轨,网络正是这样一条途径。因此,从成立之日起,人民日报网络版就确立了三个发展目标:做互联网上的龙头老大,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把开放后的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互联网上。搞好经营,做人民日报事业发展的龙头 做中国信息产业内容建设的国家队。在成立之后,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发展称得上一路绿灯,上自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相关部门,下至报社编委会,都对网络版表示了极大支持。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上网,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1997

    49、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就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新闻宣传问题下发了一个文件。这是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上网实施管理的第一个以文件形式出现的规定。1997年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批准人民日报及其所属6报4刊进入国际互联网。此后,各项政策陆续推出,它们为媒体网站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2000年,建设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政策出台,人民网、新华网等9家网站先后成为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一批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也陆续成立。国家或地方扶持的重点新闻网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媒体发展模式。建立重点新闻网站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传统媒体网站的发展,使中国网络媒体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新闻传播环境中报道中国的变动,描绘中国的形象

    50、,传递中国的声音,加入国际范围的舆论竞争。使中国网络媒体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国际信息环境和国际舆论环境的支持。尽管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影响力,但是它们作为中国网络媒体的基础性力量,对于中国网络媒体的繁荣起着关键作用。人民网诞生的背景就是整个中国网络媒体诞生的背景。作为先行者之一的人民网,它的发展道路在整个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必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二)人民网及媒体网站对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贡献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媒体网站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能简单地从网站的访问量或网站排名的数据中去作判断,而需要从中国网络媒体的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三章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9392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