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部编版 六年级 下册 全册说课稿 下载 _六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 部编部编版版六六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下下册册全册全册 说说 课课 稿稿 2020 年 05 月 1 1 1 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介绍了丰富 多彩的民间风俗。老舍先生的这篇老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 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人们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购买年货、 过小年 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初一、元宵,最后写正月十 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 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
2、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 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说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15 个生字,正确读写“货摊、通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 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根据本单元的编排主题及阅读要素,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将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学的重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 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为难点。 【说教法学法】 新课
3、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本课也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采用了启发诱导法、精读感悟法、多媒体辅助 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则主要采用自读自悟、圈点勾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营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感受学习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以北京的春节童谣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简介作者,学生初步认识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了解写作顺序
4、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字读词。 引导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给了你什么印象? 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 (本文以时间 (腊 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 (3)思考: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铺户上年货、儿童大人忙 乱准备过年、小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除夕、初一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
5、特点。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换词理解“农业产品展览会” 。联系腊八粥的材料 理解“农业产品展览会” ,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4.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引 导抓住“翡翠” 、 “色味双美” ,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5.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 6.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设置情境,体会孩子看到货摊上卖起年货时激动 的心情。 7.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找出“忙乱”和“紧张”的具体表现。 (四)分清详略 1.
6、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 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五)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仔细读读,勾画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结 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体会。 2.学生自由读。学生交流。 3.感受除夕。指名读第八自然段。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4.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人们的活动。从味、色、声的描写。 5.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学生自由说。
7、6.感受正月初一,指名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 的呢? 7.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 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8.感受元宵节, 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 读读这部分, 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灯) 9.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出示灯的图片。 (六)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三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 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
8、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详、略 2.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 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 色。 (七)课文小结 本文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 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 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层次清晰地概括各部分内
9、容,帮 助学生把握春节各个时期的特点,体会其中的喜庆欢乐气氛。 北京的春节 年前 忙碌 过年 热闹 喜庆 欢乐 年后 平静 2 2 腊八粥腊八粥 【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中国传统佳节 的传统食品。本课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 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详写等粥,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 价,到惊讶,对话贯穿全文,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3 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
10、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 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 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 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说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 13 个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 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 八儿的心理变化
11、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读思议相结合以及 引扶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描写中蕴含的浓浓真情。而教师引导流程, 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点拨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以老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衔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阅读感受,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 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效果。 启发思考,引导整体感知:
12、(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 节来。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 的这种感情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衬托 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运用排比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 腊八粥的喜爱)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介绍腊八粥的手法。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 2-17 自然段) 1.指名学生回答用一个词概括这
13、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等粥) 2.想一想,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精读感悟。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 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 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4.盼粥。默读 28 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 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2) “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
14、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第 4 自然段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 4、5 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 物对话。 (4) 怎样理解第 8 自然段的反问句?提示: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板 4 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 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5.想粥。分角色朗读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的分粥计划体现了什么?(纯真可爱) (1)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2) 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15、6.猜粥。男生齐读第 13 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1)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2)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7.看粥。师读第 14 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 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1)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十 7 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 18-19 自然
16、段) 1.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喝粥) 2.齐读第 19 自然段,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腊八粥的美味,家庭氛围的温馨) 3.与“等粥”部分相比, “喝粥”写得比较简略,思考这种写法的好处。 提示: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4.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那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的积累本上。 (六)课文小结 本课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 的图景。课文详写了“等粥”的过程,略写“吃粥”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质朴。 【说板书设计】 板书与讲解一样,贵乎“少而精” 。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 “精书” , 板书
17、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上,起到“画龙点睛” “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次板书以八儿的心理变 化为轴,直观展现了详写的“等粥”部分,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腊八粥 盼 迫不及待 想 苦苦等待 猜 美 妙 看 惊 异 吃 十分美味 3 3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说教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从 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首先写 春天京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 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
18、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 这首诗, 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 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 写出距离之远; 第二句既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女的姿态美和勤劳 形象,五六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 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了织 女离愁别绪的哀怨。最后两句中“盈盈” “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 5 绵情意。这首诗一韵
19、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 “迢迢” “皎皎” “纤纤” “札札” “盈盈” “脉 脉” ,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 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 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 寒食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 迢迢牵牛星借七夕节牛 郎织女的传说,想象了织女与牛郎分离后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 十五夜望月通过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说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 7
2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 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 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 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以古诗中的节
21、日记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 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 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寒食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 赐蜡烛,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 二句。 从 “无处不飞
22、花” 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 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 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 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 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 描绘了春意浓郁、 笼罩全城的画面, 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四)学习迢迢牵牛星 1.简介古诗十九
23、首 。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 “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 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 6 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 ,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 动人。 8.归纳主旨: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主
24、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 ,到“零 如雨” ,再到“不得语” ,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 ,将这种悲苦 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五)学习十五夜望月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 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 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 怡人的情景。 )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