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代表人物赖和生平思想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心代表人物赖和生平思想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心 代表人物 生平 思想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解嚴前的台灣小說 組員名單組員名單 98420009 陳芸芝 98420011 吳芳郁 98420015 黃 隆 98420018 江宜錡 98420036 董致廷 98420040 黃建憲壹、文學發展概況 台灣文學台灣文學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在發展上即受到相當大的壓抑。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的書寫系統使台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原住民的口傳文學、中國古文(台灣傳統文學)、白話文、日文、台語引發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一、清領以前(含清領)台灣文學歷經日治時期新文學、反共文學與西化現代主義文學的發軔萃煉過
2、程後,1970年代之後的懷鄉、鄉土、政治、女性文學於2000年代仍以嶄新型態呈現,且佔台灣文學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暢銷的勵志文學、新興的網路文學和同志文學也在這波多元化的並存發展中,競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寫作技巧上,重整台灣的新世紀文學圖像。台灣傳統文學 就廣義而言,以詩詞古文為主的台灣傳統文學源遠流長,從明鄭一直都有其延續發展。明鄭時期沈光文的文集、鄭經的東壁樓集甚為有名,東吟詩社創立開台灣詩社之先河。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紀遊、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被葉石濤稱為台灣傳統散文的雙璧。清代本土文人諸羅的王克捷、澎湖的蔡廷蘭、彰化的陳肇興、淡水的黃敬、曹敬、新竹的鄭用錫、林占梅甚有盛名。宦遊人士劉家謀的海音詩
3、、觀海集頗能反應社會實況。唐景崧任職於台南及台北時,帶動地方文風,有功於詩歌傳播。二、日治時代 1919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改組原先的啟發會成立新民會,展開這一階段各項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的序幕。這些擺脫古詩的近代文學,為台灣白話文運動的肇始者。1930年代初期,影響台灣文學、語言、族群意識的台灣鄉土話文論戰正式展開。1934年之後兩年,集結台灣進步作家的台灣文藝聯盟、台灣新文學相繼成立。表面標榜為文藝運動,實則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學結社。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台灣總督府隨即設立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皇民化運動於是正式展開。台灣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為主的團體,如1939年成立的台灣詩人協會或19
4、40年擴大改組的台灣文藝家協會。三、戰後到解嚴前 二戰後,台灣從日治時期邁入中華民國時期。台灣文學與政治環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氣壓。這些低迷氣壓除了來自國民政府語言政策束縛:如國語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加上呂赫若、張文環、楊逵及王白淵等知名作家遭到程度不一的政治迫害後,半數作家因此不再寫作;台灣文學作品銳減。而就在此情況下,戰後戒嚴初期;1960年代之前狹義台灣文學呈現停滯狀態,而盛行的儘是與台灣本土不相關的反共文學與外省籍作家的懷鄉文學。貳、新舊文學蛻變關鍵日治時期代表作家 張我軍(張我軍(19021902年年19551955年)年)原名張清榮,筆名有一郎、野馬、M.S.、廢兵、
5、老童 生、劍華、以齋、四光、大勝等。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臺灣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我軍全集內容包含詩、小說、散文與評論 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文中主張改造社會和改造文學兩項重點,指出傳統文學界每日只知道做些似是而非的詩,來做詩韻合解的奴隸,或講什麼八股文章,替先人保存臭味 糟糕的台灣文學界一文,形容傳統文人是戀慕著墓中的骷髏,情願做個守墓之犬,在那裡守著幾百年前的古典主義之墓張我軍(張我軍(19021902年年19551955年)年)呂赫若呂赫若(1914(1914年年19511951年年)原名呂石堆,畢業於台中師範,兼具教員、音樂家與作家身分,
6、更曾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一九三五年,呂赫若的第一篇小說(牛車)於日本(文學評論)發表,當時他年方二十二,初試啼聲即備受文壇矚目。呂赫若的作品以反對封建與家庭的病態為主要創作對象,但是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題材也是比較特殊的。其中暴風雨的故事、婚約奇談、女人心等作品。特別能反映時代、描繪出當時女性與殖民地人民受壓迫的悲哀。呂赫若呂赫若(1914(1914年年19511951年年)楊逵,本名楊貴。筆名楊逵、楊建文等。童年受瞧吧哖屠殺影響,民族意識逐漸萌芽。一九二四年東渡日本攻讀文學,受馬克斯及無政府主義影響甚深。其作品有鵝媽媽出嫁送報伕 水牛壓不扁的玫瑰花等。楊逵楊逵(1905(1905年年19851
7、985年年)賴和的生平與思想簡介 賴和,本名賴河,另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筆名公元一八九四年出生於彰化,畢業於台北醫學校,其後在彰化開設醫院,懸壼濟世之餘,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等社會、文化運動團體,為日治時代台灣人抵抗運動的要角,一九二三年十一月治警事件發生時,他被捕入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再度無故被捕入獄五十日,因病重出獄一年後,於一九四三年一月病逝。詩人、小說家,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大力發掘、培養青年作家,是三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航者。王詩琅在賴懶雲論稱 賴和是培育台灣新文學 的父親或母親,有 台灣新文學之父與 台灣魯迅之美譽。賴和先生在賴和醫館的診療室(約
8、1930年代),一襲台灣衫,和八字鬍是賴和先生的標誌 賴氏原為舊詩人,加入文化協會後,因積極投入抵抗運動化身的文化鬥爭及思想啟蒙運動,改寫新體詩和小說。一九二五年開始,陸續以白話文發表隨筆、新詩和小說,成為號稱日治時代台灣人喉舌的台灣民報上的骨幹作家。1926年5月文化協會在台中霧峰萊園召開理事會,中座為林獻堂,後排右2賴和 賴和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初期,不僅是最有力的實踐者,也是運動價值觀的主導者,他把新文學定位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台灣人民,抵抗壓迫,文化鬥爭的手段和台灣人民思想的啟蒙運動。賴和先生的字與畫,詩云:影漸西斜色漸昏 炎威赫赫更何存 人艱苦熱無多久 回首東山月一痕。参、賴和作品導
9、讀 一、散文兩篇無聊的回憶 前進二、古詩紅毛井 新詩南國哀歌三、小說蛇先生 一桿秤子無聊的回憶重要段落:我起初被那比較大些的朋友,放風箏、擲干樂的遊伴所唬嚇,對著學校也有些畏懼,他們說:讀日本書會被捉去當兵,且一進學校,頭鬃也會被剪去。在那時候 當兵我還不明白是什麼事,以為兵就是日本人,轉有些欣羨。只有剪髮是件不得了的大事,因為頭鬃不是隨便就可剪去 文化與物質間的衝突文化與物質間的衝突家裡不許我進上級學校,自己又覓不到合意的頭路,家裡的事情,田裡的工作,又多粗重艱苦,使我做不來,而且我想,這樣工作,應該是不讀書的粗人去做,思文人不宜做這下賤的事,所以我終日悶坐便央人介紹到一家雜貨店去學做生意。
10、可憐!我永忘不了我是畢業生,自以資格比同夥高,凡事又不肯下人,無如初進生意場裡,眼目所接一切生疏唉!哪知!在校裡所學得的,到這場合,一點點的路用也無。知識分子的困境知識分子的困境 到我畢業的時候,學校已經大發展了,新生的募集,不需在像以前那樣鼓舞誘惑。雖然如現時對於學齡兒童,也實施選拔試驗,實在是當時的人意想不到的事。有著這樣事實,愈使我對讀書是作人頂要緊的定理的懷疑,更添一些確信。因為學校也再拒絕一部分兒童的讀書。時代果真進步了,但是人民的權利與幸福呢時代果真進步了,但是人民的權利與幸福呢?時代說進步了,的確!我也信牠很進步了,但時代進步怎地轉會使人陷到不幸的境地裡去?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
11、幸福原來是兩件事,不能放在一處併論的喲。時代進步與人民幸福竟是互相違背 !解讀:副標題畢業生的能力一段,非常寫實的記錄下了當一切荒謬、不公平的社會條件充斥在整體社會氛圍中時,最終將導致的悲慘性結局。而這樣的結局,往往使得人們在現實中四處碰壁(學無所用、受人輕視侮蔑等),而漸漸在心理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自卑傾向,開始不論是對學問的信仰、社會的信賴、自我的價值都有了殘酷的根本懷疑,可以說是人性價值的徹底扭曲。賴和看到了日治教育最後的終極目的:以威脅誘惑為手段,迫使人民無形中接納日本統治思想,以時代進步為藉口,使人民發生台灣也進步了的錯覺。中山國小今昔對照:中山國小今昔對照:賴和作品導讀前進 本文選自林
12、瑞明主編,前衛版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原文於一九二八年五月七日,作者發表於台灣大眾時報創刊號。在一個晚上,是黑暗的晚上,暗黑的氣氛,濃濃密密把空間充塞著,不讓星星的光明,漏射到地上。那黑暗雖在幾百層的地底,也是經驗不到,是未曾有過駭人的黑暗。在這被黑暗所充塞的地上,有倆個被時代母親所遺棄的孩童。他倆的來歷有些不明,不曉得是追慕不返母親的慈愛,自己走出家來,也是不受後母教訓,被逐的前人之子。他倆不知立的什麼地方,也不知什麼是方向,不知立的地面是否穩固,也不知立的四周是否危險,因為一片暗黑,眼睛已失了作用。他倆已經忘卻了一切,心裡不懷抱驚恐,也不希求慰安;只有一種的直覺支配著他們,前進!他倆感到有一
13、種,不許他們永久立存同一位置的勢力。他倆便也攜著手,堅固地信賴、互相提攜;由本能的衝動,向面的所向,那不知去處的前途,移動自己的腳步。前進!盲目地前進!無目的地前進!自然忘記他們行程的遠近,只是前進,互相信賴,互相提攜,為著前進而前進。他倆沒有尋求光明之路的意識,也沒有走到自由之路的慾望,只是望面的所向而行。礙步的石頭,刺腳的荊棘,陷人的泥澤,溺人的水窪,所有一切前進的阻礙和危險,在這黑暗統治之下,一切被黑暗所同化;他倆也就不感到阻礙的艱難,不懷著危險的恐懼,相忘於黑暗之中;前進!行行前進,遂亦不受到阻礙,不遇著危險,前進!向著面前不知終極的路上,不停地前進。在他倆自始就無有要遵著人類曾經行過
14、之跡的念頭。在這黑暗之中,竟也沒有行不前進的事,雖遇有些顛蹶,也不能擋止他倆的前進。前進!忘了一切危險而前進。在這樣黑暗之下,所有一切,盡攝伏在死一般的寂滅裡,只有風先生的慇懃,雨太太的好意,特別為他倆合奏著進行曲;只有這樂聲在這黑暗中歌唱著,要以慰安他倆途中的寂寞,慰勞他倆長行的疲憊。當樂聲低緩幽抑的時,宛然行於清麗的山徑,聽到泉聲和松籟的奏彈;到激昂緊張起來,又恍惚坐在卸帆的舟中,任被狂濤怒波所顛簸,是一曲極盡悲壯的進行曲,他倆雖沁漫在這樣樂聲之中,卻不能稍超興奮,併也不見陶醉,依然步伐整齊地前進,互相提攜走向前去。不知行有多少時刻,經過幾許途程,忽從風雨合奏的進行曲中,分辨出浩蕩的溪聲。
15、澎澎湃湃如幾千萬顆殞石由空中瀉下。這澎湃聲中,不知流失多少人類所托命的田,不知喪葬幾許為人類服務的黑骨頭;但是在黑暗裡,水面的夜光菌也放射不出光明來,溪的廣闊,不知橫亙到何處。他倆只有前進的衝動催迫著,忘卻了溪和水,忘卻了一切。他們倆不是先知,在這時候眼睛也不能遂其效用。但是他倆竟會自己走到橋上,這在他們自己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只當是前進中一程必經之路,他倆本無分別所行,是道路或非道路,是陸地或溪橋的意志,前進!只有前進,所以也不擔心到,橋梁是否有斷折,橋柱是否有傾斜,不股慄不內怯,泰然前進,互相提攜而前進,終也渡過彼岸。前進!前進!他倆不想到休息,但是在他們發達未完成的肉體上,自然沒有這樣力量
16、現在的人類,還是孱弱的可憐,生理的作用在一程度以外,這不能用意志去抵抗去剋制。他倆疲倦了,思想也漸糢糊起來,筋骨已不接受腦的命令,體軀支持不住了,便以身體的重力倒下去,雖然他倆猶未忘記了前進,依然向著夢之國的路,繼續他們的行程。這時候風雨也停止進行曲的合奏,黑暗的氣氛愈加濃厚起來,把他倆埋沒在可怕的黑暗之下。時間的進行,因為空間的黑暗,似也有稍遲緩,經過了很久,纔見有些白光,已像將到黎明之前。他倆人中的一個,不知是兄哥或小弟,身量雖然較高,筋肉比較的瘦弱,似是受到較多的勞苦的一人,想因為在夢之國的遊行,得了新的刺激,又產生有可供消費的勢力,再回到現實世界,便把眼皮睜開。因為久慣於暗黑的眼睛,將
17、要失去明視的效力,驟然受到光的刺激,忽起眩暈,非意識地復閉上了眼皮;一瞬之後,覺到大自然已盡改觀,已經看見圓圓的地平線,也分得出處處瀦留的水光,也看得見濃墨一樣高低的樹林,尤其使他喜極而起舞的,是為隱約地認出前進的路痕。他不自禁地踴躍地走向前去,忘記他的伴侶,走過了一段里程,想因為腳有些疲軟,也因為地面的崎嶇,忽然地顛蹶,險些兒跌倒。此刻,他纔感覺到自己是在孤獨地前進,失了以前互相扶倚的伴侶,蔥惶回顧,看見映在地上自己的影,以為是他的同伴跟在後頭,他就發出歡喜的呼喊,趕快!光明已在前頭,跟來!趕快!這幾聲呼喊,揭破死一般的重幕,音響的餘波,放射到地平線以外,掀動了靜止暗黑的氣氛,風雨又調和著節
18、奏,奏起悲壯的進行曲。他的伴侶,猶在戀著夢之國的快樂,讓他獨自一個,行向不知終極的道上。暗黑的氣氛,被風的歌唱所鼓勵,又復濃濃密密屯集起來,眩眼一縷的光明,漸被遮蔽,空間又再恢復到前一樣的暗黑,而且有漸次濃厚的預示。失了伴侶的他,孤獨地在黑暗中繼續著前進。前進!向著那不知到著處的道上。表現手法象徵主義的意象 前進一文中,有兩個意象貫穿全文。一是兄弟兩人協力前進,象徵台灣文化協會,左、右翼並存,更擴大來說,也寓意被殖民的台灣百姓。另一個意象就是駭人的黑暗,永無止境,不知到著處的黑暗,代表日本政府的殖民政權。文章起始,以生母和後母,分別代表中國和日本。用追慕不返與不受教訓,深刻地展現期待和不屈服。
19、被黑暗所充塞的地上,指的是被殖民政權攏罩的台灣社會,種種的艱辛,表徵前進路途的艱難坎坷。在思想也漸糢糊,筋骨已不接受腦的命令,左、右傾辯論之後,埋下了分裂的伏筆。受到較多的勞苦的一人顯然暗指以勞工、農民代言人自居的左翼新文協。兩兄弟都有夢之國的期待,左、右翼所期待的夢之國,當然是為台灣人民謀求最大的幸福,但是左翼的無產階級天堂夢,和右翼的台灣民族自治夢,顯然是不同的。而且用夢作為目地,也暗示作者深刻的絕望。文末不落曙光乍現,前途光明的俗套,反而說暗黑的氣氛,被風的歌唱所鼓勵,又復濃濃密密屯集。作者以悲觀的預告作結,讓人深刻地感覺到,在本文創作的當下,殖民權的幽靈在台灣的上空徘徊盤據,壓在讀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