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大气环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就是大气环流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就是 大气 环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四篇第四篇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流过来填补它的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流过来填补它的空缺,造成的空气循环流动现象,称为空缺,造成的空气循环流动现象,称为环环流流。就全球而言,就是大气环流。如赤道。就全球而言,就是大气环流。如赤道地区比较热,两极地区比较冷,赤道地区地区比较热,两极地区比较冷,赤道地区的暖空气上升,由高空流向两极,两极的的暖空气上升,由高空流向两极,两极的空气则向赤道移动,造成环流。根据环流空气则向赤道移动,造成环流。根据环流范围的大小,通常分为三种。范围的大小,通常分为三种。主环流主环流:覆:覆盖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指全球性风系。盖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指全球性
2、风系。次环流次环流:比主环流的范围小一点,包括气:比主环流的范围小一点,包括气团和锋面在内。团和锋面在内。局部环流局部环流:范围更小,存:范围更小,存在时间很短暂但可以发展成剧变的天气,在时间很短暂但可以发展成剧变的天气,包括海陆风、山风、谷风、雷雨、积云、包括海陆风、山风、谷风、雷雨、积云、龙卷风等。龙卷风等。大气环流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水平尺度横跨数千公里,垂大气环流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水平尺度横跨数千公里,垂直尺度延伸数十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直尺度延伸数十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 105 S以上的平均运动。以上的平均运动。所谓环流,指的是空气沿一封闭的轨迹移动,或有沿着某一封所谓环流,指的是
3、空气沿一封闭的轨迹移动,或有沿着某一封闭轨迹循环运动的倾向。闭轨迹循环运动的倾向。显然,气流治经圈方向运动称为经圈显然,气流治经圈方向运动称为经圈(向)环流,沿纬圈方向移动称为纬圈(向)环流。(向)环流,沿纬圈方向移动称为纬圈(向)环流。从一般意义而言,大气环流强调的是空气的运动,包括大从一般意义而言,大气环流强调的是空气的运动,包括大气中一切以运动形式存在的总体。本章主要讨论全球范围、长气中一切以运动形式存在的总体。本章主要讨论全球范围、长时间平均的大气运动及其变化规律。各种短期天气现象和过程时间平均的大气运动及其变化规律。各种短期天气现象和过程必定以其相关的平均大气环流过程为背景,而平均大
4、气环流的必定以其相关的平均大气环流过程为背景,而平均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必然会导致天气、气候的异常。异常变化必然会导致天气、气候的异常。4.1 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尺度范畴尺度范畴尺度分类尺度分类时间尺度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空间尺度大气现象举大气现象举例例 大尺度大尺度气候尺度气候尺度年代年代1000 40 000 km全球变暖现全球变暖现象象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季节、年季节、年季风季风天气尺度天气尺度数天到数周数天到数周100 5000 km台风台风大气环流的尺度特征大气环流的尺度特征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1)经典方法)经典方法 尺度和量纲分析尺度和量纲分析 尺度分离尺度分离 定性描述定
5、性描述 推理推理(2)现代方法)现代方法 定量观测分析(卫星、雷达等)定量观测分析(卫星、雷达等)数值模拟(数值模拟(GCM 等)等)4.2 大气环流的研究方法大气环流的研究方法v 造成大气环流变化的复杂性造成大气环流变化的复杂性:不单由大气内部过程决定,还由:不单由大气内部过程决定,还由大气上、下边界处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决定。大气上、下边界处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决定。大气一海洋一冰雪一陆地和生物圈所组成大气一海洋一冰雪一陆地和生物圈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示意图的复杂系统示意图(1)地球)地球大气流体大气流体的层结性的层结性和旋转性;和旋转性;(2)各种)各种尺度的运尺度的运动及其相动及其相互作用
6、;互作用;(3)地球)地球系统各圈系统各圈的相互作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用和影响。4.3 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v 大气环流研究方法大气环流研究方法-尺度分离:尺度分离:大气环流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大气环流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将大气环流看成是相对较小尺度流将大气环流看成是相对较小尺度流体运动的平均背景场,而较小尺度运动则是大气平均环流场上叠加的扰动流体运动的平均背景场,而较小尺度运动则是大气平均环流场上叠加的扰动流场。场。例如,天气尺度涡旋和中小尺度局地环流,相对于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例如,天气尺度涡旋和中小尺度局地环流,相对于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均被认为是平均环流背景场
7、上叠加的次尺度涡动(扰动)部分,即均被认为是平均环流背景场上叠加的次尺度涡动(扰动)部分,即距平距平,或,或在平均值附近的有限振荡。如图是求算实测风沿纬圈(大气环流的空间特征在平均值附近的有限振荡。如图是求算实测风沿纬圈(大气环流的空间特征尺度可以用部分或整个纬圈的长度尺度可以用部分或整个纬圈的长度L表示)的平均值和距平值的示意图。表示)的平均值和距平值的示意图。纬圈上实测风的纬圈上实测风的平均量和涡动量平均量和涡动量值得强调的是,相对于时间平均的扰动部分(即类似于对纬圈平均时称为值得强调的是,相对于时间平均的扰动部分(即类似于对纬圈平均时称为涡动涡动 的部分),称为的部分),称为瞬变量瞬变量
8、,记为,记为AAAA。假设时间取足够长,则。假设时间取足够长,则A将不随将不随变化。一般地,它意味着时变化。一般地,它意味着时间间应大于天气系统的典型生命期。应大于天气系统的典型生命期。-中纬度,中纬度,应当大于应当大于1520天;天;-热带,热带,要小些。要小些。-全球环流而言,全球环流而言,要小于季节循环周期,即要小于季节循环周期,即3个月,约个月,约9192天。天。以公式表达:以公式表达:A=A+A*A 代表大气运动代表大气运动沿纬圈的平均状况沿纬圈的平均状况,定义为,定义为A=1/L0L Adx。A*为叠加在平均值上的为叠加在平均值上的距平(扰动)部分距平(扰动)部分。相似地,对。相似
9、地,对A在时间尺度上在时间尺度上取平均记为取平均记为A,同样可以分解为时间尺度上的平均值和距平值。,同样可以分解为时间尺度上的平均值和距平值。A 1/0 Adt,代表所取平均的时间长度。,代表所取平均的时间长度。今天看来,今天看来,Hadley环流理论是太过于简单,但其基本观点环流理论是太过于简单,但其基本观点即即热力驱热力驱动了风动了风,大气环流得以形成及维持的,大气环流得以形成及维持的 最终原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的热量最终原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的热量分布不均匀,却是大气环流理论极为重要的基本观点。分布不均匀,却是大气环流理论极为重要的基本观点。v热力驱动的环流热力驱动的环流风是人们在日常生
10、活中直接感受到的大气运动形式。简而言之,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大气运动形式。简而言之,大气环流就大气环流就是研究风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揭示风的形成、维持和消亡的变化规律,是研究风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揭示风的形成、维持和消亡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此规律分析风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能够预测它的演变并利用此规律分析风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能够预测它的演变。然而,大气然而,大气流体运动的复杂多变,人类至今还不能完全掌握它的演变规律。千百年来,流体运动的复杂多变,人类至今还不能完全掌握它的演变规律。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探索着大气运动的奥秘。人类孜孜以求,探索着大气运动的奥秘。Halley(16
11、87)和)和Hadley(1720),),通过对信风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赤道和高纬度极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是地球上通过对信风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赤道和高纬度极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是地球上的大规模风系形成的根本原因。的大规模风系形成的根本原因。Hadley指出,在炎热的赤道,空气受热上升,而在寒冷的极指出,在炎热的赤道,空气受热上升,而在寒冷的极地空气遇冷下沉。因此赤道上空源源而来的空气向极地流动,地空气遇冷下沉。因此赤道上空源源而来的空气向极地流动,并在极地产生下沉,然后再从低空折向赤道运动。并在极地产生下沉,然后再从低空折向赤道运动。这就是著名的这就是著名的Hadley环流理论的基本思想。环流理论的基本
12、思想。地一气系统所吸收的太阳短波射入辐射随纬度变化,辐射的最大值在赤道地一气系统所吸收的太阳短波射入辐射随纬度变化,辐射的最大值在赤道,并向极地减少;与此同时,地一气系统所发射的长波辐射随纬度变化要比,并向极地减少;与此同时,地一气系统所发射的长波辐射随纬度变化要比太阳短波射入辐射的变化平缓得多。在低纬度地区有热量的净收入,而在高太阳短波射入辐射的变化平缓得多。在低纬度地区有热量的净收入,而在高纬度地区有热量的净支出。因此热量的净收支不均匀的分布是随纬度变化的纬度地区有热量的净支出。因此热量的净收支不均匀的分布是随纬度变化的。因此大气温度的纬度分布必然取决于热量净收支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因此大气
13、温度的纬度分布必然取决于热量净收支随纬度变化的规律。(1)Hadley环流环流热力作用所产生的大气环流,这是单纯的热力环热力作用所产生的大气环流,这是单纯的热力环流。习惯上称纯热力驱动的大气环流流型为流。习惯上称纯热力驱动的大气环流流型为Hadley环流环流。辐射收支的辐射收支的纬度变化纬度变化地一气系统沿纬圈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净收支是不均匀分布地一气系统沿纬圈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净收支是不均匀分布的。赤道地区获得的净辐射热量远多于极地地区。的。赤道地区获得的净辐射热量远多于极地地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理,辐射加热的不均匀将产生大气温度的变化根据热力学第一定理,辐射加热的不均匀将产生大气温度的变化地一
14、气系统的太阳短波射入辐射和地一气系统的太阳短波射入辐射和长波辐射通量随纬度变化的情况长波辐射通量随纬度变化的情况射入辐射射入辐射射出辐射射出辐射 由由 ECMWF 分 析分 析资料计资料计算的大算的大气温度气温度随纬度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的情况情况(0C)纬度纬度 summerwinter 在设有一薄层流体夹于两个水平隔板面之间,流体的厚度为在设有一薄层流体夹于两个水平隔板面之间,流体的厚度为H,比其水,比其水平宽度平宽度L小得多。施加外部约束即对下层流体加热,使得下层隔板的温度小得多。施加外部约束即对下层流体加热,使得下层隔板的温度高于上层隔板的温度。当约束较弱时,热量从下层隔板扩散到上层流体。
15、高于上层隔板的温度。当约束较弱时,热量从下层隔板扩散到上层流体。这种现象称为这种现象称为热传导热传导,它是靠分子的热运动来传递热量的,流体总体是,它是靠分子的热运动来传递热量的,流体总体是“静止的静止的”,无宏观运动,这种运动是分子尺度的。若下层隔板继续加热,无宏观运动,这种运动是分子尺度的。若下层隔板继续加热,当达到某一临界数值观时,可观测到流体内部突然有上下流动,整个流体当达到某一临界数值观时,可观测到流体内部突然有上下流动,整个流体层分成许多比较规律的封闭单元,液体呈一串串对流结构,称为层分成许多比较规律的封闭单元,液体呈一串串对流结构,称为Benard对对流流。只要温度固定不变,则这种
16、对流是稳定的。事实上,当温差增大到一。只要温度固定不变,则这种对流是稳定的。事实上,当温差增大到一定值时,靠分子的热运动传递热量已经不够,于是,要形成更大尺宽的宏定值时,靠分子的热运动传递热量已经不够,于是,要形成更大尺宽的宏观对流来传递热量。观对流来传递热量。(2)温差造成的热力对流温差造成的热力对流1901年,年,Benard 就发现大气温度的就发现大气温度的差异将产生热力对流。他在实群室曾差异将产生热力对流。他在实群室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经做过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Benard对流对流 热力对流的热力对流的 Benard实验实验(a)Benard对流实验结果照片;对流实验结果照片;
17、(b)Benar对流实验主视图对流实验主视图 大气温度的变化表现在低纬度地区大气温度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层大气大气温度的变化表现在低纬度地区大气温度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层大气温度低于低层大气温度低于低层大气。在地一气系统接收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分布状况下,。在地一气系统接收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分布状况下,低纬低层大气为热源低纬低层大气为热源,高层和极地大气为热汇(冷源)高层和极地大气为热汇(冷源)。设想低纬大气相。设想低纬大气相当于当于Benard对流实验装置中的高温下层隔板,具有温度为对流实验装置中的高温下层隔板,具有温度为T2,而极地的温,而极地的温度为度为T1,T2T1。于是与。于是与Ben
18、ard对流形成的过程相同,当对流形成的过程相同,当T=T2-T1超超过一临界值时,对流出现。相似的对流也发生在低层(热源)与高层(冷过一临界值时,对流出现。相似的对流也发生在低层(热源)与高层(冷源)大气之间。因此,流体为了平衡流体内部不平衡的热量分布,将会自源)大气之间。因此,流体为了平衡流体内部不平衡的热量分布,将会自发地产生了宏观的发地产生了宏观的由南向北,由低向高的定向运动由南向北,由低向高的定向运动。这就是。这就是Hadley单圈环单圈环流的形成机制流的形成机制(如下图)。(如下图)。实际大气中实际大气中Benard对流的现象对流的现象夏日因热力强迫形成的对流夏日因热力强迫形成的对流
19、云(或所谓的对流单体)云(或所谓的对流单体)沿海地区的海陆风沿海地区的海陆风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城区城区气温高气温高郊区郊区气温低气温低郊区郊区气温低气温低城市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城市风城市风海陆风的形成海陆风的形成Hadley环流理论模型和观测事实(a)Hadley环流理论模型(b)Hadley环流观测事实(利用实际资料滤波分离出的实例)(a)(b)(a)Hadley环流理论模型环流理论模型(b)Hadley环流观测事实(环流观测事实(利用实际资料滤波分离出的实例利用实际资料滤波分离出的实例)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大气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
20、等密度面应该与地表面平大气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等密度面应该与地表面平行。由于极赤温差、高低空温差的出现,温度的变化将引起密度的变化行。由于极赤温差、高低空温差的出现,温度的变化将引起密度的变化,根据,根据静力平衡关系,得到:静力平衡关系,得到:ln(p0/p1)=g H1(z)-H0(z)/RT H1(z)是从大气上界到大气下界的高度,并假设大气下界是从大气上界到大气下界的高度,并假设大气下界H0(z)是平坦是平坦的,的,P0=常数;常数;T 是此层的平均温度。将此式对是此层的平均温度。将此式对y求导得到:求导得到:p1/y=p1 g H1(z)-H0(z)/RT2*T/y 上式说明温度梯度的
21、上式说明温度梯度的南北差异南北差异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而气压梯度,而气压梯度力最终驱动了大气力最终驱动了大气,风风(c)进一步分析)进一步分析Benard实验只能定性说明大气环流现象。实验只能定性说明大气环流现象。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南北配置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南北配置-等压面;等压面;等温面等温面;空气运动的环流轨空气运动的环流轨迹迹(3)环流的形成环流的形成 我们已经了解到,大气环流的形成及维持的最终原动力我们已经了解到,大气环流的形成及维持的最终原动力来自太阳辐射,因此不难理解,大气和海洋中的来自太阳辐射,因此不难理解,大气和海洋中的全球平均水全球平均水平温度场的分布则是由全球平均太
22、阳辐射差额水平分布所决平温度场的分布则是由全球平均太阳辐射差额水平分布所决定的。定的。为了深入地了解地一气系统加热的全球分布,我们不为了深入地了解地一气系统加热的全球分布,我们不仅要了解太阳辐射收支的纬向分布(如上述图),还需要了仅要了解太阳辐射收支的纬向分布(如上述图),还需要了解太阳辐射差额的全球平均分布。解太阳辐射差额的全球平均分布。v热力驱动的环流热力驱动的环流大气平均加热场大气平均加热场(l)全球平均辐射收支)全球平均辐射收支太阳辐射是指由太阳表面以电磁波方式向宇宙空间传递能量。太阳辐射是指由太阳表面以电磁波方式向宇宙空间传递能量。太阳辐射是由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尽管地球只截获约太阳
23、辐射是由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尽管地球只截获约20亿分亿分之一的太阳辐射,但却占加热地球大气能源的之一的太阳辐射,但却占加热地球大气能源的99%,其余微不,其余微不足道的能量来源于月球和其他星球,以及地球内部的地热。因足道的能量来源于月球和其他星球,以及地球内部的地热。因此可以认为此可以认为太阳短波射入辐射是地太阳短波射入辐射是地气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气系统的唯一能量来源(长波射入辐射数量很少,可以忽略)。(长波射入辐射数量很少,可以忽略)。按照按照stefan定律定律FT4地球作为圆球体,它的球体面积为地球作为圆球体,它的球体面积为 4a2(a是地球半径),因是地球半径),因此球面平均的在大气上
24、界的太阳辐射通量此球面平均的在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I=S(4a2)344 W m-2。567 10-8w m-2 K-4 stefanBoltzmann常数,常数,T 是绝对温度,是绝对温度,F是辐是辐射通量。射通量。太阳表面发射的辐射通量太阳表面发射的辐射通量 Fsun=62 107 W m-2假设太阳是理想黑体,具有假设太阳是理想黑体,具有 5750K的温度的温度考虑到日地距离考虑到日地距离地一气系统在大气上界(即不考虑空气的吸收、衰减作用)接地一气系统在大气上界(即不考虑空气的吸收、衰减作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通量收到的太阳辐射通量 S=1380 Wm-2左右,称左右,称太阳常数。太阳常
25、数。考虑到整个薄层处于热平考虑到整个薄层处于热平衡,并作为理想黑体射出长衡,并作为理想黑体射出长波辐射波辐射E,即,即E=A,整个薄,整个薄层的平均温度层的平均温度T满足满足 T4 E 227 W m 2 T=25l K-21oC 远小于平均的实际大气温远小于平均的实际大气温度(度(150C),显然这是忽略),显然这是忽略大气层厚度所导致的结果。大气层厚度所导致的结果。(a)最简单的全球平均辐射平衡模式)最简单的全球平均辐射平衡模式假设地假设地系统是一个没有厚系统是一个没有厚度的薄层度的薄层吸收、反射太阳短波射入辐射吸收、反射太阳短波射入辐射发射长波辐射发射长波辐射如果整个薄层表面的平均反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