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地震勘探地震资料的采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勘探 资料 采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地震资料的采集地震资料的采集3.1 3.1 野外工作基本概况野外工作基本概况3.2 3.2 有效波和干扰波有效波和干扰波3.3 3.3 地震测线布置和观测系统地震测线布置和观测系统3.4 3.4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3.53.5 观测参数的选择观测参数的选择3.6 3.6 多次覆盖原理和叠加技术多次覆盖原理和叠加技术第一节第一节 野外工作基本概况野外工作基本概况地震勘探三大环节:地震勘探三大环节:陆地地震勘探陆地地震勘探海洋地震勘探海洋地震勘探n2 2)生产工作)生产工作测量人员用测量人员用GPS定位定位后续施工工序标志:测后续施工工序标志:测量人员埋置的小旗量人员埋置的小旗
2、灌木从中,小旗要大些,灌木从中,小旗要大些,以便于后续工序寻找以便于后续工序寻找放线工放线工在插在插检波器检波器收放检波器收放检波器打钻埋炸药打钻埋炸药打钻埋炸药打钻埋炸药山地地震勘探山地地震勘探仪器操作员在工作仪器操作员在工作海上地震勘探海上地震勘探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定义有效波: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干扰波: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对有效波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的波。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有效波和干扰波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可相互转化。相互转化。2 2、干扰波的种类、干扰波的种类:1 1)规则干
3、扰)规则干扰:具有一定的频谱和视速度,能再地震剖面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直达波、面波、折射波等。2 2)随机干扰)随机干扰:没有一定规律也没有一定的传播方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主要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等。与地震勘探有关的波与地震勘探有关的波各种波的时距关系各种波的时距关系 为解决地质任务,应设法突出有效波,躲开、压制和消除干扰为解决地质任务,应设法突出有效波,躲开、压制和消除干扰波,提高信噪比。波,提高信噪比。信噪比: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强度之比。即: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强度之比。即:信噪比S/N3 3、各种干扰波的来源和特征、各种干扰波的来源和特征(1)、声波产生
4、条件:井浅、坑中,空中用炸药或使重锤撞击地面。特点:1)速度稳定(340m/s),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强的初至波;2)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呈窄带状出现,时距曲线为直线;压制方法: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井中注水,埋井,大偏移距压制方法:改善激发条件、井中注水,埋井等压制方法:改善激发条件、井中注水,埋井等(2)面波)面波面波:产生条件:震源较浅、坑炮、表层具有明显的成层性。特点:1)能量强,频率低(5-30Hz),沿地表垂直方向衰减快,沿横向衰减慢,振动时间长,速度低(100-1000m/s);2)面波的时距曲线为直线;3)具有频散的特征,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振动时间也越大,速度是变
5、化的,形成“扫帚”状;压制方法:检波器组合法;滤波法;井中、含水层、致密层中激发面波 面波压制效果对比图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爆炸井深时面波减弱,井浅时面波增强。AB(3)多次反射)多次反射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产生多次反射。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特点:与一般反射波相似,但视速度稍低,通过时差分析来识别。(4)随机干扰)随机干扰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定义:指无一定规律、无一定频率及视速度、杂乱无章的振动。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用频率滤波压制。随机干扰频谱很宽,不能利
6、用频率滤波压制。随机干扰分为三类:随机干扰分为三类: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第一类:地面微震和其它外界干扰。如风吹草动、人为因素风吹草动、人为因素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引起的无规则振动,特点是频带宽(1200Hz);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第二类:仪器在接收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第三类:震源激发后产生的不规则干扰。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随机干扰表面上不规则,实际遵循统计规律。(5)相干干扰)相干干扰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
7、的振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频率和视速度。频率和视速度。工业干扰记录工业干扰记录(6)工业电干扰)工业电干扰 在城市工作,当地在城市工作,当地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检波器电缆会感应检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电压,形成工业电干扰。电压,形成工业电干扰。相干干扰产生:在相干干扰产生:在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规律地连续振动,江、规律地连续振动,江、河波浪冲击岸坡等。河波浪冲击岸坡等。4 4、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异、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异(1)、传播方向上的差异)、传播方向上的差异(2)、频谱上的差异)、频谱上的差异(3)、波到达
8、时间的差异)、波到达时间的差异1、地震测线的布置、地震测线的布置第三节第三节 地震测线布置和观测系统地震测线布置和观测系统应考虑:工作任务、探测对象、地质应考虑:工作任务、探测对象、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构造、地形、地貌;应收集:地质、物探资料,尤其钻应收集:地质、物探资料,尤其钻井及测井资料。井及测井资料。1)测线布置原则)测线布置原则(1)测线最好为直线。其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较真实。测线最好为直线。其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较真实。(2)主测线垂直岩层或构造走向。目的:控制构造形态,主测线垂直岩层或构造走向。目的:控制构造形态,利于资料分析与解释。利于资料分析与解释。(3
9、)尽量与其它物探线一致(或过钻孔)。便于综合分析解释。尽量与其它物探线一致(或过钻孔)。便于综合分析解释。(4)疏密程度应据地质任务、探测对象大小及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疏密程度应据地质任务、探测对象大小及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5)考虑地形、地物。复杂条件,弯曲测线或分段观测。考虑地形、地物。复杂条件,弯曲测线或分段观测。地震采集时所布置的检波器所地震采集时所布置的检波器所构成的线,分为三维和二维测构成的线,分为三维和二维测线。三维测线有线号和道号之线。三维测线有线号和道号之分。分。工作中:作辅助测线布置,工作中:作辅助测线布置,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如探测洞穴、古墓、古河床等),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10、如探测洞穴、古墓、古河床等),弥补纵测线的不足。弥补纵测线的不足。2)测线布置形式)测线布置形式1.纵测线接收点、激发点在同一直线上。纵测线接收点、激发点在同一直线上。工作中:多使用纵测线。处理、工作中:多使用纵测线。处理、分析、解释方便。分析、解释方便。2.非纵测线非纵测线 几种测线形式几种测线形式接收、激发点不在同一测线上。接收、激发点不在同一测线上。非纵测线:横测线、侧测线、弧形测线。非纵测线:横测线、侧测线、弧形测线。a)a)、普查阶段、普查阶段了解煤田测区地质构造的轮廓和新生代地层的厚度变化情况,圈了解煤田测区地质构造的轮廓和新生代地层的厚度变化情况,圈出煤系地层分布的范围等出煤系地
11、层分布的范围等测线间距:测线间距:57cm(1:50000)地图地图c)c)、精查阶段精查阶段查明与断层有关的较小的断层等构造。查明与断层有关的较小的断层等构造。测线间距:测线间距:24cm(1:10000)地图地图b)b)、详查阶段详查阶段对有勘探价值的含煤区查明主要的煤层的深度以及区内构造形态对有勘探价值的含煤区查明主要的煤层的深度以及区内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等。和断层分布等。测线间距:测线间距:35cm(1:25000)地图地图2、观测系统、观测系统(1).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定义: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定义: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一般以纵测线观测为主。一般以纵测线
12、观测为主。1)几个基本概念)几个基本概念 中间放炮中间放炮 端点放炮端点放炮(2).道间距道间距X 定义: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定义: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表示。工作中:调查目的不同,工作中:调查目的不同,X不一样。一般,道间距小,不一样。一般,道间距小,测量精度高,综合确定。测量精度高,综合确定。(3).排列长度排列长度XNL)1(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不宜太大,相位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不宜太大,相位追踪追踪 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4).偏移距偏移距定义: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定义: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
13、的距离,用X1表示。表示。工作中:端点不设检波器。工作中:端点不设检波器。一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一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定义: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定义: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表示。最大炮检距最大炮检距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反射:目的层深度的反射:目的层深度的0.71.5倍。倍。(5).最大炮检距最大炮检距O(1)、时距平面图、时距平面图定义:在平面上用时距曲线的方式表示定义:在平面上用时距曲线的方式表示炮点和炮点和观测地段观测地段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地下反射点地下反射点的的相互关系,在横坐标上标明激发点和接收点的
14、相互关系,在横坐标上标明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置,纵轴为时间。位置,纵轴为时间。2)观测系统的表示方法)观测系统的表示方法(2)、综合平面图、综合平面图端点放炮,24道接收,偏移距为一个道间距,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两个道间距。排列中的四种线排列中的四种线(3)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所得地震剖面为单次剖面。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所得地震剖面为单次剖面。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又称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又称双边激发观测系统双边激发观测系统。(4)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O2激发,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接收,用斜
15、线段O2A表示,对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进行了一次观测,叫单次覆盖;单次覆盖;O1激发,又在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接收,用斜线段段AB表示,又对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进行了一次观测,叫二次覆盖。观测,叫二次覆盖。同理,可对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段进行更多次覆盖。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记录的信噪比。对地下界面重复观测多少次就对地下界面重复观测多少次就称
16、为几次覆盖。称为几次覆盖。共中心点共中心点(反射点反射点)叠加叠加第第1 1炮第炮第2121道,道,第第2 2炮第炮第1717道,道,第第3 3炮第炮第1313道,道,第第4 4炮第炮第9 9道,道,第第5 5炮第炮第5 5道,道,第第6 6炮第炮第1 1道。道。下面以简单常用的单边放炮六下面以简单常用的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为例讨论。次覆盖观测系统为例讨论。如图如图5.24示:每放一炮可得地下示:每放一炮可得地下24个反个反射点,放完六炮,可得相应六个反射点,放完六炮,可得相应六个反射界面段。其中射界面段。其中ABCD界面段,每界面段,每次放炮都进行了观测,观测了六次。次放炮都进行了观测,
17、观测了六次。叫六次覆盖。叫六次覆盖。图图5.24 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平面图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平面图其中其中都是来自都是来自A A点的反射,都是点的反射,都是A A的叠加道集。的叠加道集。对其它反射点,也可找到相应的共反射点道集。对其它反射点,也可找到相应的共反射点道集。在放完在放完6 6炮后,继续放第炮后,继续放第7 7炮、第炮、第8 8炮、第炮、第9 9炮、炮、,可得一条连续,可得一条连续的六次覆盖剖面。为了设计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引入一些术语:的六次覆盖剖面。为了设计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引入一些术语:n n覆盖次数;覆盖次数;炮点移动道数;炮点移动道数;N N仪器道数;仪器道数;S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