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九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九 微生物 遗传 变异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第九章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1、细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细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2、真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真菌基因重组的原理和方法。3、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4、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5、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的调控。重点:重点:细菌的基因重组细菌的基因重组难点:难点:低频转导,高频转导,准性生殖低频转导,高频转导,准性生殖 2 证明核酸(证明核酸(DNA或或R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简单的细菌(或病毒)解决复杂而重大的问题简单的细菌
2、(或病毒)解决复杂而重大的问题微生物与高等生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本质微生物与高等生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本质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个经典实验结论:3 PrusinerPrusiner(1982)(1982)提出提出羊搔痒病因子羊搔痒病因子是一种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infectious particleparticle),),并将之称做并将之称做PrionPrion或或VirinoVirino。-朊病毒朊病毒1997年,年,Sta
3、nley B.Prusiner荣获诺贝尔奖荣获诺贝尔奖4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朊病毒朊病毒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吗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吗?蛋白质折叠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折叠与功能的关系,是否存在折叠密码?是否存在折叠密码?已知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因已知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因子必须含有核酸子必须含有核酸5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 存在的部位和形式存在的部位和形式(一)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中的存在方式一)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中的存在方式真核生物真核生物 DNA分子与组蛋白结合构成染色体,每条染分子与组蛋白结合
4、构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有单一线性双链色体有单一线性双链DNA分子。一个真核生物细分子。一个真核生物细胞内有多条染色体(脉孢菌胞内有多条染色体(脉孢菌7条,人条,人23条)。高等条)。高等生物中有生物中有2至多套染色体(动物至多套染色体(动物2倍,水稻倍,水稻4倍),倍),真菌有双倍体,但多数微生物是单倍体。真核细真菌有双倍体,但多数微生物是单倍体。真核细胞核物质外有核膜包围,形成完整细胞核。胞核物质外有核膜包围,形成完整细胞核。6原核生物原核生物 DNADNA不与组蛋白结合,染色体仅由一条不与组蛋白结合,染色体仅由一条DNADNA组组成,成,DNADNA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一个细胞内只为共价闭
5、合环状双链,一个细胞内只有一条染色体(单倍体有一条染色体(单倍体haploidhaploid)。)。无核膜膜无核膜膜包围,只在细胞中央形成核区。包围,只在细胞中央形成核区。质粒质粒plasmidplasmid和和转座因子转座因子 原核生物中,除染色体以外,能够自主复制原核生物中,除染色体以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的共价闭合环状DNADNA分子。它们携带少量遗传分子。它们携带少量遗传基因,决定细胞的某些性状,并非细菌生活基因,决定细胞的某些性状,并非细菌生活必需。必需。71、细胞水平、细胞水平2、细胞核水平、细胞核水平3、染色体水平、染色体水平4、核酸水平、核酸水平5、基因水平、基因水平6
6、、密码子水平、密码子水平7、核苷酸水平、核苷酸水平(二)遗传物质在(二)遗传物质在7个水平上的形式个水平上的形式81、细胞水平、细胞水平真核微生物:细胞核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原核微生物:核区原核微生物:核区细胞核或核区的数目在不同的微生物中是不同的细胞核或核区的数目在不同的微生物中是不同的92、细胞核水平、细胞核水平真核生物真核生物 细胞核细胞核 核染色体核染色体原核生物原核生物 核区核区 DNA链链核基因组核基因组在核基因组之外,还存在各种形式的核外遗传物质在核基因组之外,还存在各种形式的核外遗传物质103、染色体水平、染色体水平染色体的数目在不同的生染色体的数目在不同的生物中是不同的物中是不
7、同的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由组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由组蛋白与蛋白与DNA构成的线状构成的线状结构结构真核生物通常为多倍体真核生物通常为多倍体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只有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只有闭合环状的闭合环状的DNA链链原核生物为单倍体原核生物为单倍体114、核酸水平、核酸水平核酸种类:核酸种类:DNA,RNA核酸结构:双链、单链;核酸结构:双链、单链;环状,线状,超螺旋状环状,线状,超螺旋状DNA长度:因种而异长度:因种而异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促进下开始的,最开始是模式生物,后来不断发展,促进下开始的,最开始是模式生物,后来不断发展,已成为研究微生物
8、学的最有力手段。已成为研究微生物学的最有力手段。125、基因水平、基因水平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都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都称为称为基因基因。它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具有特定。它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片段。1909年年 丹麦生物学家丹麦生物学家WJohansen13结构基因:结构基因:是为细胞结构、组成是为细胞结构、组成(如细胞生化如细胞生化反应所需的酶反应所需的酶)及完成细胞功能所需的蛋白质及完成细胞功能所需的蛋白质等进行编码的基因等进行编码的基因。调节基因:调节基因:用于编码调节蛋白的基因用于编码调节蛋白的基因。操纵基因:操纵基因:是位
9、于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是位于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碱基顺序,能与调节蛋白相结合,以此的一段碱基顺序,能与调节蛋白相结合,以此来决定结构基因的转录是否能进行。来决定结构基因的转录是否能进行。重复基因:重复基因:DNA片段重复片段重复跳跃基因:跳跃基因:可在可在DNA上转上转移位置的基因(移位置的基因(ISIS因子、因子、TnTn因子)因子)146、密码子水平、密码子水平15核苷酸是最小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核苷酸是最小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7、核苷酸水平、核苷酸水平16(三)转座因子(三)转座因子转座因子:转座因子:细胞中能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改变自身位置(例如从染色(例如从染色体或质粒转移到另
10、一个位点,或者在两个复制子体或质粒转移到另一个位点,或者在两个复制子之间转移)的一段之间转移)的一段DNA序列序列。插入序列(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座子(转座子(transposon,Tn)某些病毒(某些病毒(Mu噬菌体)噬菌体)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17 型型Compound transposons:两端为两端为IS,抗抗性基因居中。如性基因居中。如Tn5、Tn9、Tn10、Tn4001、Tn4003。型型Complex transposons:两端为两端为IR(30-50bp),中间为转座基因和抗性基因。如中间为转座基因和抗性基因。如Tn
11、1、Tn3、Tn21、Tn1721、Tn551。基因转座基因转座 gene transposition转座子的特征是在两端有转座子的特征是在两端有IR序列序列,分两类:分两类:18转座的遗传学效应:转座的遗传学效应:1)插入突变)插入突变2)产生染色体畸变)产生染色体畸变3)基因的移动和重排)基因的移动和重排19(四四)质粒质粒1、致育因子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因子)3、产细菌素的质粒(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2、抗性因子(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因子)4、毒性质粒(毒性质粒(vir
12、ulence plasmid)5、代谢质粒(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6、隐秘质粒(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20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明确基因组的概念明确基因组的概念 三种代表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特三种代表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特别强调古生菌基因组的独特性及双重特征别强调古生菌基因组的独特性及双重特征21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1、原核生物(细菌)的基因组、原核生物(细菌)的基因组1)染色体为)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体);分子(单体);2)基因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基因
13、组上遗传信息具有连续性;基因数基本接近由它的基因组大小所估计的基因数基因数基本接近由它的基因组大小所估计的基因数 一般不含内含子,遗传信息是连续的而不是中断的一般不含内含子,遗传信息是连续的而不是中断的 3)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4)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的多拷贝;5)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基因组基因组genome:一种生物的全套基因。一种生物的全套基因。22232、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的基因组1)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典型的真核染色体结构;啤
14、酒酵母基因组大小为啤酒酵母基因组大小为13.5106bp,分布在分布在16条染色体中。条染色体中。2)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没有明显的操纵子结构;3)有间隔区(即非编码区)或内含子序列;)有间隔区(即非编码区)或内含子序列;4)重复序列多)重复序列多.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24253、古生菌(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古生菌(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古生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古生菌1)只有只有40的基因与其他两界的生物有同源性的基因与其他两界的生物有同源性2)古生菌的基因组在结构上类似于细菌古生菌的基因组在结构上类似于细菌
15、 1.66x106bp的环状染色体的环状染色体DNA 1682个个ORF(Open Reading Frame)3)负责信息传递功能的基因(复制负责信息传递功能的基因(复制、转录和翻、转录和翻译)则类似于真核生物译)则类似于真核生物26克隆克隆cloneclone 不经过有性细胞的结合,由体细胞发育成不经过有性细胞的结合,由体细胞发育成新个体,即无性繁殖。新个体,即无性繁殖。基因重组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gene recombination 两个不同来源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经过基两个不同来源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经过基因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的过程。因的重新组合,形成新
16、的基因型的过程。原核微生物没有有性生殖,其基因重组通过原核微生物没有有性生殖,其基因重组通过转化、接合、转导转化、接合、转导方式进行。方式进行。第三节第三节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27一、细菌的接合作用一、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1.实验证据实验证据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过程28接合接合(conjugation)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间细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间细胞接触而传递大段胞接触而传递大段DNA1946年,年,Joshua Lederberg 和和Edward L.TatumE
17、.coli k12的多重营养缺陷型的多重营养缺陷型杂交实验杂交实验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交换和重组所致。遗传交换和重组所致。29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的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的“U”型管实验(型管实验(Bernard Davis,1950)30接合机制接合机制(大肠杆菌的接合机制大肠杆菌的接合机制)接合作用是由一种被称为接合作用是由一种被称为F因因子子的质粒介导。的质粒介导。F因子的分子量通因子的分子量通常为常为5107,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性菌毛及控制接合过程进行的性菌毛及控制接合过程
18、进行的20多多个基因。个基因。31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菌落是两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交换和重组所致!遗传交换和重组所致!为何采用多重营养为何采用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缺陷型菌株?尽可能地排除回复尽可能地排除回复突变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突变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21)可经接合作用而获得)可经接合作用而获得2)可通过一些理化因素可通过一些理化因素(如吖啶橙、如吖啶橙、Ni2+、Co2+、利福平、丝裂霉素利福平、丝裂霉素C、硫酸十二酯钠硫酸十二酯钠、亚硝基胍、溴化乙锭、环己亚胺和加热等、亚硝基胍、溴化乙锭、环己亚胺和加热等)的处理,而从细胞中消失。的处理,而从细胞
19、中消失。3)在大肠杆菌中,)在大肠杆菌中,F因子的因子的DNA含量约占总含量约占总染色体含量的染色体含量的2%F因子特点:因子特点:33F因子因子 大肠杆菌是有性别分大肠杆菌是有性别分化的。决定它们性别的因化的。决定它们性别的因子称为子称为F F因子因子(致育因子致育因子或称性质粒或称性质粒),呈超螺旋,呈超螺旋状态,状态,既可以在细胞内独既可以在细胞内独立存在立存在,具有自主的与染色具有自主的与染色体进行同步复制和转移到体进行同步复制和转移到其他细胞中的能力其他细胞中的能力,也可插也可插入入(即整合即整合)到染色体上到染色体上34F F因子的四种形式:因子的四种形式:a)F-菌株菌株(“雌性
20、雌性”菌株菌株),不含不含F因子,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接合作用接收通过接合作用接收F因子而变成因子而变成F+菌株菌株;b)F+菌株菌株(“雄性雄性”菌株菌株),F因子独立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菌毛。35c)Hfr菌株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上,因此只要发生接合转移过程,就可以把部因此只要发生接合转移过程,就可以把部分甚至全部细菌染色体传递给分甚至全部细菌染色体传递给F-细胞并发细胞并发生重组,由此而得名为生重组,由此而得名为高频重组菌株高频重组菌株d)F菌株菌株,Hfr菌株内的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
21、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因子,特称为F因因 子。子。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36 F+菌株菌株含含F质粒,细胞表面产生性毛质粒,细胞表面产生性毛(sex pili),与与F-细细胞相连,在接合后转移胞相连,在接合后转移DNA。F-菌株菌株无无F质粒,不产生质粒,不产生 性毛,可接受外性毛,可接受外 来来F质粒。质粒。37Hfr菌株菌株 高频重组菌株(高频重组菌株(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与与F-接合后,重组频率比接合后,重组频率比F+高几百倍。
22、高几百倍。当当Hfr菌株菌株与与F-菌株菌株接合时,接合时,Hfr染色体在染色体在F因子处因子处发生断裂,由环状变成线状。整段线状染色体转发生断裂,由环状变成线状。整段线状染色体转移至移至F-细胞的全过程约需细胞的全过程约需100 min。由于转移过程常中断,越在前端的基因进入由于转移过程常中断,越在前端的基因进入F-的的机会就越多,在机会就越多,在F-中出现重组子的时间就越早,中出现重组子的时间就越早,频率也高。频率也高。38FF菌株菌株 携带有携带有FF因子的菌株,其性状介于因子的菌株,其性状介于F+F+与与HfrHfr之间,这就是初生之间,这就是初生FF菌株。菌株。初生初生FF菌株与菌株
23、与F F-菌株接合,使后者转变成菌株接合,使后者转变成FF菌株,这就是次生菌株,这就是次生FF菌株。以这种接合来传菌株。以这种接合来传递供体菌基因的方式,称为递供体菌基因的方式,称为F F因子转导因子转导(F F-ductionduction)、性导性导(sexductionsexduction)。在次生的在次生的FF群体中,大约有群体中,大约有10%10%的的FF因子重因子重新整合到染色体组上,而恢复成新整合到染色体组上,而恢复成HfrHfr菌。菌。1)F+F-杂交杂交1 1)F F+细菌通过性毛与细菌通过性毛与F F-细菌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细菌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2 2)F F因子的转移
24、因子的转移:双链之一被切断,一条链进入双链之一被切断,一条链进入F F-细菌细菌3 3)进入进入F F-细菌中的一条链复制出互补链细菌中的一条链复制出互补链,F-,F-成为成为F+F+4 4)原有原有F F+细胞也完成细胞也完成F F因子另一条链的复制因子另一条链的复制F+F+2 2)HfrHfr F-杂交杂交Hfr菌株仍保持着菌株仍保持着F+细胞的特征。细胞的特征。当当OriT序列被缺刻螺旋酶识别而产生序列被缺刻螺旋酶识别而产生缺口后,缺口后,F因子的先导区和染色体因子的先导区和染色体DNA向受体细胞转移。向受体细胞转移。F因子除先导区外,绝大部分处于转因子除先导区外,绝大部分处于转移染色体
25、的末端,因转移过程常被中移染色体的末端,因转移过程常被中断,故断,故F因子不易转入受体细胞中。因子不易转入受体细胞中。HfrF-杂交后的接合子多数仍然是杂交后的接合子多数仍然是F-。染色体上越靠近染色体上越靠近F因子的先导区的基因子的先导区的基因,进入的机会就越多,在因,进入的机会就越多,在F-中出现中出现重组子的的时间就越早,频率也高。重组子的的时间就越早,频率也高。HfrHfr F-3 3)FFF F-杂交杂交FF-与与F+F-的不同:的不同:供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供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一起转入受体细胞a)与染色体发生重组;与染色体发生重组;b)继续存在于继续存在于F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