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招教考试系列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82318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53
  • 大小:198.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招教考试系列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考试 系列 教育 心理学 第四 课件
    资源描述:

    1、招教考试系列教育心理学第四章(优选)招教考试系列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正向正向一致一致负向负向一致一致正向正向不一致不一致负向负向不一致不一致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1.正负看行为,一致性看动机与效果正负看行为,一致性看动机与效果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四、学习动机理论 1.1.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奖惩的作用很大 2.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动机源于人的五种基本需要 3.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威廉阿特金森;最高层次需求有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人际和谐需求。成就动机分成两类:力求成功动机(Ts);避免

    2、失败动机(Taf),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成就动机 Ta=TsTaf 4.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在性内在性)(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稳定性)(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可控性)四、学习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活动成败的原因大致有六个: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关系见下页表格:A.失败归因内部性、稳定性、不可控因素的学生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B.失败归因努力于能力更容易产生满足感 四、学习动机理论 三维度三维度六因素六因素稳定性稳定性可控性可控性内在性内在性稳定稳

    3、定 不稳定不稳定可控可控 不可控不可控内在内在 外在外在外界环境外界环境身心状态身心状态运气好坏运气好坏任务难度任务难度努力程度努力程度能力高低能力高低+四、学习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由班杜拉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避免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6.自我价值理论 科文顿,成就会给人带来价值感,能力、成功与自我价值之间有因果关系,形成了高趋低避型、低驱低避型、低趋高避等类型的人 四、学习动机理论 五.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

    4、机水平(三)明确、及时、经常反馈考评,妥善进行奖惩(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五)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练 习1.学习动机有下列哪些功能?A.激活功能 B.定向功能 C.维持功能 D.强化功能以以2.按照学习动机的诱因来源,学习动机可以分为_和_。3.判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内部动机。()1 ABCD 2 内部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 3 错练 习1.根据奥苏泊尔学习动机分类,学习动机分为()A.学习期待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认知内驱力2.希望得到教师表扬是一种()学习动机 A.学习期待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认知内驱力3.学习行为积极

    5、,学习效果较好,但是学习动机却不是很高,此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A.正向一致 B.负向一致 C.正向不一致 D.负向不一致1 BCD 2 C 3 C 练 习1.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容易的时候,最佳动机水平越_。2.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_的动机和_的动机。3.根据韦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三大维度,工作难度的归因是_、_、_的归因。1 高 2 力求成功 避免失败 4 稳定 外在 不可控制练 习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_首先提出来的。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问题人是_。1 班都拉 3 避免失败者三、影响问题解决的

    6、重要因素1 高 2 力求成功 避免失败 4 稳定 外在 不可控制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正向一致 B.希望得到教师表扬是一种()学习动机1 陈述性知识 程序化知识 2 获得 巩固 应用 3 CD14159,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实际上是一种_策略。原型操作: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按性质和结果分;1 ABCD 2 内部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 3 错概 念:学习形成的合乎逻辑的心智活动方式,包括阅读、写作、运算、教学等技能。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1 水平 垂直 2 正、负 3 ABCD方法:类比法、比较法、

    7、先行组织者、形象夸张法、情景构建法、谐音联想法等启发法:根据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搜索第二节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一、学习策略概述: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达到学习目的,有目的地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二、学习策略分类二、学习策略分类: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的环境和资源1.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的过程。复习方法

    8、:复习方法:1.及时复习;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相结合;4.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复习方式多样化;6.过度学习(150%)二、学习策略分类 1.认知策略(二)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方法:方法:类比法、比较法、先行组织者、形象夸张法、情景构建法、谐音联想法等(三)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方法方法:归类策略;纲要策略(主题纲要法、符号纲要法)二、学习策略分类 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元认知:对认识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调节。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元认知知识、

    9、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控三个成分(自我意识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的策略。包括元认知计元认知计划、划、元认知元认知监控、监控、元认知元认知调节调节等策略。二、学习策略分类 3.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 努力管理 学习环境管理 学业求助资源管理二、学习策略分类 三、学习策略的训练 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内化性(不断实践,内化为学习能力)特定性(适用于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类型)生成性(对学习材料的加工产生新东西)有效监控原则;个体效能原则练 习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达到学习目的,有目

    10、的地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叫做_。2.学习策略可分为_、_、_三个方面。3.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包括_、_、_。1 学习策略 2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3 组织策略 精加工策略 复述策略练 习1.把圆周率3.14159,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实际上是一种_策略。2.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实际上都是一种_策略。3.元认知策略的内部包含有()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D.执行策略1 精加工 2 组织策略 3 ABC 第三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概念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迁移的种类:二、迁

    11、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按性质和结果分;(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按内容抽象程度分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分自上而下迁移(演绎式)和自下而上迁移(归纳学习)二、迁移的种类:二、迁移的种类:(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四)同化迁移、顺应迁移、重组迁移:(四)同化迁移、顺应迁移、重组迁移:同化性迁移

    12、: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旧经验加以概括才能应用与新情境;重组性迁移:需调整各成分间关系或建立新联系应用于新情境 第三节 学习迁移 判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内部动机。(三)问题的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表征)、提出假设(关键阶段)、验证假设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自我意识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一、学习迁移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一、学习迁移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1 班都拉 3 避免失败者纲要策略(

    13、主题纲要法、符号纲要法)下位学习: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联系的过程。1 水平 垂直 2 正、负 3 ABCD5.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优选)招教考试系列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原型内化:心智活动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数量和质量原型内化:心智活动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二、迁移的种类:二、迁移的种类:五)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五)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顺向,后者是后继学习对于先前学习的影响:逆向 六)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六)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自发自动进行的-低路;有意识地去应用-高路 第三节 学习迁移 三、迁移理论 (一)共同

    14、要素说:(一)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实验,两种学习情境中有相同要素产生迁移(二)经验概括化理论:(二)经验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实验证明,概括化的经验或一般原理在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可辨别性等都影响新学习的获得与保持第三节 学习迁移 四、影响迁移的因素(一)相似性: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二)原有认知结构: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先前操作学习引起的,对学习活动的动力准备,对迁移有促进和阻碍的影响(四)学习策略水平高低(五)智力能力(六)教师

    15、指导第三节 学习迁移 五、促进迁移的教学 (一)教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与程序 (三)有效指导学习策略 (四)加快教学方式的改革 (五)采用与真实情景相似的教材呈现方式 (六)改进对学生的评价第三节 学习迁移 练 习1.按迁移内容的抽象程度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_和_。2.按迁移发生的方向不同,学习内容迁移可以分为_和_。3.下列哪些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A.材料相似性 B.原有经验概括程度 C.学习定势 D.学习策略水平1 水平 垂直 2 正、负 3 ABCD练 习1.“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迁移 A.同化 B.顺应 C.重组 D.一般2.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原理规

    16、律对另一种学习具有促进的影响,这种迁移是(),形式训练说所指的迁移本质上是一种()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一般迁移 D.顺向迁移1 A 2 CC 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一、知识学习 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划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不同划分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1.1.符号符号-词汇学习:词汇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包含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2.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共同关键特征和本质 3.3.命题学习:命题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

    17、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联系的过程。分为: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 2.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在原有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上学习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 3.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三、知识学习过程 知识获得:包括感知和理解概括。知识直观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知识巩固(保持):分识记、保持、再认、重现等四

    18、步。问答:问答: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知识应用(提取):语言、实际操作、实际问题解决等形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理解程度、课题性质、智力水平等(五)采用与真实情景相似的教材呈现方式(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与程序成就动机分成两类:力求成功动机(Ts);元认知:对认识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迁移准备期、豁朗期、酝酿期、验证期重组性迁移:需调整各成分间关系或建立新联系应用于新情境垂直迁移(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分自上而下迁移(演绎式)和自下而上迁移(归纳学习)有意识地去应用-高路注意高原现象、要过度学习(150%)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

    19、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避免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1 水平 垂直 2 正、负 3 ABCD方法:归类策略;概 念:学习形成的合乎逻辑的心智活动方式,包括阅读、写作、运算、教学等技能。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四、技能:学习者运用已有经验,通过练习而熟练掌握的合乎法则的操作程序。操作技能:客观、外显、展开 心智技能:观念、内隐、简缩五、操作技能形成:定向、模仿、整合、熟练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六、操作技能种类:封闭技能-由本体的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的技能;开放技能-有赖于周围环境信息的正确感知的技能;精细技能-粗大技能 注意高原现象、要过度学习(150%)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七、心智技能 概

    20、 念:学习形成的合乎逻辑的心智活动方式,包括阅读、写作、运算、教学等技能。形 成:原型定向: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的心智活动方式;原型操作:原型操作: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内化:原型内化:心智活动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打篮球是一种()操作技能(三)明确、及时、经常反馈考评,妥善进行奖惩1 水平 垂直 2 正、负 3 ABCD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达到学习目的,有目的地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叫做_。一般迁移 D.(三)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

    21、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1 水平 垂直 2 正、负 3 ABCD(三)问题的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表征)、提出假设(关键阶段)、验证假设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3.爬山法 D.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达到学习目的,有目的地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叫做_。算法:把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一尝试;六)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原型操作: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练 习1.安德森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将知识划分为_和_。2.知识的学习经历了_、_、_三个阶段。3.学生先学会了“电脑”的概念,之后又学会了“笔记本

    22、电脑”的概念,这种学习过程被称为()A.总括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类属学习1 陈述性知识 程序化知识 2 获得 巩固 应用 3 CD练 习1.教学技能是()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程序知识 D.交际能力2.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原型的_、_、_等三个阶段。3.对“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学习是()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1 A 2 定向 操作 内化 3 C练 习1.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包括操作的定向、_、_、_等四步。2.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成绩暂时性的停滞不前的现象被称为_3.打篮球是一种()操作技能 A.封闭 B.精细 C.开放 D.粗大1 模

    23、仿 整合 熟练 2 高原现象 3 CD 第五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存在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二)问题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初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的目标状态 三是限制或障碍(三)问题的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表征)、提出假设(关键阶段)、验证假设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把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一尝试;启发法:根据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搜索 手段手段-目的分析:目的分析:分解子目标,分别实现 爬山法:爬山法:减少目标与初始状态的距离 逆推法:逆推法:从目标出发,寻找来路第五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三、影响

    24、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1.1.问题情景与表征:问题情景与表征:问题类型、呈现方式 2.2.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数量和质量 3.3.定势定势、功能固着功能固着 4.4.原型启发原型启发、酝酿效应:酝酿效应:从其他事物上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5.5.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个体智力水平、动机、认知风格、世界观以及情绪状态第五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教学(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提升知识储量 (二)提供练习机会,培养思考习惯: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假设,自我评价反思(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四)教授问题解决策略:显性教学、结合具体学科等方式 (五)训练逻辑思

    25、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第五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吉尔福特结构:吉尔福特结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感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第五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失败归因内部性、稳定性、不可控因素的学生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一)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的过程。原型操作: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

    26、环境(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元认知:对认识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调节。六)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叫做_,从其他事物上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叫做_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3.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4.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准备期、豁朗期、酝酿期、验证期第五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

    27、性?)(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三)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第五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练 习1.问题解决的策略有两大类,它们是_和_2.问题解决的启发策略包括有()A.手段-目的法 B.算法 C.爬山法 D.逆推法 3.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叫做_,从其他事物上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叫做_1 算法 启发法 2 ACD 3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练 习1.下列哪些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28、()A.策略掌握 B.问题情境 C.定势思维 D.原型启发2.怎样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3.创造性思维以_为核心,主要有_、_、_等三大特征。1 BCD 3 发散思维 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练 习1.判断:1)迁移是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作用。()2)学习迁移能力高的人,高智商一定高。()2.对于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表达准确的是()A.高智商肯定有高创造性 B.低智商可能有高创造力 C.高创造力肯定是高智商 D.低创造力肯定是低智商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错 错 2 C 14159,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实际上是一种_策略。1 水平 垂直 2 正、负 3 ABCD(一)创

    29、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对“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学习是()(优选)招教考试系列教育心理学第四章一、学习迁移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维持功能 D.(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环境、智力、个性爬山法:减少目标与初始状态的距离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任务越容易的时候,最佳动机水平越_。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自我意识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与程序(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按性质和结果分;按迁移发生的方向不同,学习内容迁移可以分为_和_。一、态度构成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行为成

    30、分二、品德的实质: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包 括:道德认知(核心)、情感、意志、行为(最终环节,衡量标志)四部分,具有多端性。中学生阶段处于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二是品德发展关键期第六节 态度与品德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10岁是转折点。自我为中心阶段自我为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权威阶段:规则固定,仅以行为判断对错。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10岁):所有人都同意,规则可变,他律向自律转折,10岁是他律向自律转变关键期 公正阶段:公正阶段:公正、平等原则四、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9岁下):以具体结果与自身利害关系为判断准则(惩罚服从、相对功利)习俗水平(10-20岁):着眼于社会的要求,以社会成员的角度考虑(人际协调,遵循权威)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以普遍道德原则、正义、尊严为判断标准(社会契约,普遍原则)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六阶段由低到高依次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招教考试系列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8231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