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6周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5-16周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5 16 第十三 生态环境 保护 可持续发展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v第一节、第一节、全球变化全球变化v 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v第三节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一、概述二、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三、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一、概述n1、全球的环境问题n2、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n3、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n4、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变化1、全球的环境问题n当今世界主要有三大(或五大)问题n人口,资源与环境(粮食、能源)n全球环境问题有八个n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n臭氧层的破坏n酸雨n土地荒漠化n热带雨林减少n生物多样性减少n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n海洋污染n
2、全球变化的研究n以气候变化为研究核心2、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n1)温室气体n2)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n3)全球气候变暖n4)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1)温室气体n大气中对长波辐射有屏蔽作用的气体。包括CO2、CH4、N2O以及CFC(碳氟氯烷)和水蒸气等。nCO2的作用占50%以上。nCO2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的初级生产,也能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和地球的长波红外辐射,维持着太阳入射能量和地球的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地球的平均气温保持不变。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
3、短波吸收很弱,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上升,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3)阳阳光光某些太阳辐射被地球和大气反射某些红外辐射被温室气体吸收并重又放射出,这种效应使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地球地球地表放射的红外辐射太阳辐射穿过晴空大气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地表吸收使地表变暖温室效应示意图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大气2)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nCO2在大气中的浓度(
4、ppm)干洁空气 1880 80年代 2000年 315 284 330 379 预计2050年达415480 ppmnCO2在浓度的月变化(见图1)n与工业革命前比较nCO2、CH4、N2O分别增长了30%、145%和15%,n氟氯烷的体积分数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迅速增加到2.6810-10。nCO2在源和库的年平均值见表1。nCO2对气候变暖的不确定性。图1 CO2浓度的月变化1958年4月到1991年6月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曲线。夏天,北半球(大部分陆地在北半球)的植物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曲线下降;冬天落叶,曲线再次上扬。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毁坏森林的行为,曲线总的趋势稳定升高。表1
5、 1980-1989年CO2源和库年平均值CO2对气候变暖的不确定性孤立看,将地球上的碳氢化合物燃料全部消耗,并假定其产生的CO250进入大气,则空气的平均气温将升高12。但其他因素也影响大气的性质。如19201940:气温升高了0.41940后燃料增加:气温反而下降(十几个火山尘埃吸收了能量)实际上,70的海洋面积是地球的一个大空调。海水温度升高,CO2逸出量大,将加速气温升高。气温升高,将导致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含量高,云量增加,阻碍太阳辐射,提高地球反射率,将导致气温下降。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反机制,所谓不确定性,取决于反机制的存在。3).全球气候变暖n近100年北半球的气温变化见图2
6、;n气象资料表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3-0.6;n根据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预测,从1990到2100年,全球陆面气温将增加2;n运用气候模式进行的预测,气候变暖的趋势见图3。图2 近100年北半球平均气温变化n全球气温在过去100年内上升了0.30.6,同时,有6个全球最暖年(分别为 1980,1981,1983,1987,1988,1989)均在80年代。图3 运用气候模式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预测有三种趋势:n温室体排放量趋势不变,每 1 0 年 气 温 增 长 约03n加速温室气体的排放,每 1 0 年 气 温 增 长 约08n基本不排温室气体,每10年气温增长约00
7、6n第2种趋势存在90的可能性。4)、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n(1)、直接结果n(2)、间接结果(1)、直接结果n直接结果海平面上升n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是世界各地冰川的溶化(后退),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升高了1020cm,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严重的,将直接威胁世界沿海城市及30多个岛屿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的专家小组认为:当205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3050cm时,世界各地约1亿人口受到海等水灾的影响;美国环保专家预测,再过5070年,东京、大阪、曼谷、威尼斯、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以及中国等一些沿海城市会被完全和局部淹没。n2003年7月新快报报道:因全球气候变暖,广东沿海的海平面正
8、以每年1cm的速度升高,至2030年,将升高30cm,可淹没1154平方公里,数以百万计的人口需要迁移,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32亿元;若升高1m,淹没面积将达6520平方公里。对三角洲威胁最大的是广州市、佛山市和斗门县(2)、间接结果气候变暖的间接结果是灾害性气候:厄尔尼诺现象。a.厄尔尼诺及其成因 厄尔尼诺(elnino):西班牙语“圣婴”,“耶稣之子”,因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故称厄尔尼诺现象。是热带太平洋水域受到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信风(洋面上的一股强风)的影响,造成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cm,使得与信风相反方向上空形成一股暖流,这股暖流就叫厄尔尼诺。(见图4)。b.厄尔尼
9、诺形成的机理n地心岩浆从海底结构板块间喷发,其能量相当于3000座核反应堆,加热了上部海水;n可能与海底地震有关;n可能与海水含盐量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单位面积100米深的海水温度增高01,其上的大气温度将会增高6。由此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的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一般37年发生一次,且持续1224个月,平均17个月左右,近45年已发生13次,97-99年为14次。c.厄尔尼诺的危害 图4 厄尔尼诺的成因(a)正常情况下,信风(东风)将表层暖水向西集结,冷水从南美海洋深处向上涌动,使海面水温西高东低;积雨云在暖水上空形成;(b)厄尔尼诺:信风因某种原因变弱,使得集结在西部的暖水东移,使赤道东太
10、平洋附近洋面上的海水异常增温,即平均温度增高0.52以上。积雨云也向东移动。3、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n1)概念n2)土地利用与覆盖的变化类型n3)变化的影响1)概念n土地覆盖(land cover)n陆地表面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生物的和地理的特征,如森林,草原,农田等;n土地利用(land use)n对土地的利用方式n前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因素,后者明显加入了人为因素,多数情况下难以区别。2)变化类型n森林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n黄土高原,三江源等。n草原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n草原的退化。n湖泊转化为农田,人工设施等。n湖泊面积已经大幅度缩减。3).变化的影响n森林砍伐后,CO2的吸收量降低,
11、焚烧和分解又释放出大量的CO2;n温室效应n直接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n古文明的衰落n影响区域范围内的能量和水分收入,并进一步影响气候特征;n亚马逊河流域的部分地区的严重干旱4、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n生态系统的变化n主要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n结构的变化。表现在n种群构成n群落结构n景观格局n功能的变化。表现在n初级生产力n生理生态过程n生物多样性变化n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n生物灭绝的速度急速加剧;n生物多样性变化受到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二、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n生态后果的评价是极其困难的;n生态系统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变异难以区分;n
12、不同生物种对变化的反应有时截然不同;n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于同一种环境变化也有不同的反应;n气候和气候变化本身具有时空分布的异质性。n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变化后果n1、生产力、呼吸和分解n2、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n3、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n4、生态系统的结构n5、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产力、呼吸和分解n全球变暖有助于高纬度地区植物生产力的提高;n在高温、干旱地区,将降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n间接证据表明,全球气候的波动使整个生物圈的呼吸和分解能力提高了10%,但生产力并无明显变化。2、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n全球变暖将使气候向高纬度地区迁移n地表温度升高23.5,气候带向高纬度迁移1,向高海拔迁移100m;
13、n生物的生境是由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综合决定的,并长期演化形成的,气候的迁移将造成生物与生境关系的损害;n气候的变化将使生物群落在地理空间上重新分布(再分布)。3、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n生物群落的迁移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平移,而是依据其生态位在生长发育和繁殖上进行调节和适应,造成各种群在其大小和作用上发生重组;n重组将使新环境下竞争力弱的物种淘汰,降低生物的多样性;n新环境也可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n环境变化的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生态系统的结构n宏观结构的变化比较容易识别;n微观结构的变化影响深远;n温度升高使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劣;n次生荒漠区的荒漠化进程加快;n主要建种群和次要建种
14、群的更替。5、生态系统的功能n宏观功能包括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各种必需品,以及人类的生境;n功能的变化不易觉察,但非常重要;nSARS病毒及许多疾病的变异。n研究指出:80的癌症是环境因素造成的。n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三、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n引起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n人口的增长;n人类对大自然的盲目开发和破坏;n减缓的途径n1、减缓气候变化n2、加强生态系统管理n3、建立减缓的机制1、减缓气候变化n控制温室气体和大气颗粒物的排放n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n提高化石能的能效n开发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核能(特别是核聚变能);n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n植树造林2、加强生态系统管理n提高认识n人是整
15、个自然环境的一部分;n适应并管理环境n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与整体的持续性;n将生态管理的概念应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3、建立减缓的机制n技术n技术是一柄双棱剑n管理n主要是政府的管理n法律n包括各国的法律与国际协约n教育n提高环境意识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n一、一、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概念n二、二、生物多样性的格局生物多样性的格局n三、三、濒危生物的评估与分级濒危生物的评估与分级n四、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n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n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variety)的多样化和变异性(variabilit
16、y);n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综合体。n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图5)n遗传多样性n物种多样性n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图5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1、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n概念n所有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n物种和物种之间基因的多样性,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度,因而成为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n一个物种的遗传基因愈丰富,它对所生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愈大,进化潜力也愈大。n遗传多样性n世界上的生物大约存在109种不同的基因;n控制生命基础的基因在物种之间差别不大,少量特殊的基因控制着物种的差异。2、物种多样
17、性(species diversity)n概念n生物类型及种类的多样性;n代表物种演化的进程,是进化机制的主要产物。n物种多样性n地球上的物种估计有500万种,也有估计为2500万种或5000万种,已被描述的有170万种;n还有科学家指出:现存物种与已灭绝的物种之比达1:10000。n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n世界上90%的食物来源于20个物种,75%的粮食来源于7个物种。3、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n概念n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n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丰富度;n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n与环境
18、和植被具有动态联系的景观缀块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多样性。n生态系统多样性n生态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复杂性使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划分难以进行;n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必须考虑生物群落、生境以及气候条件;n景观多样性n景观多样性包括了所有其他层次的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n生物多样性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n不同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具有一致的趋势n特定生物类群在特定地区可以达到最大的物种多样性n1、空间分布格局n2、分布格局成因1、空间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呈现出宏观规律n在平面格局中,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n在垂直格局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图6);n受水分的影响,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降低;n受盐
19、分的影响,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先降低而后升高。图6 生物多样性的宏观格局a.安第斯山脉鸟类种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图6 生物多样性的宏观格局b.美国亚利桑那山植物种类随海拔高度的变化2、分布格局成因n成因: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力n主要成因:n地质历史n地质历史越古老,越具有生物的多样性n环境异质性和资源多样性n生境如含有多种不同的资源比,就有较多的物种共存n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n岛的面积越大,且离大陆越近,生物多样性越高n生物因素n生物因素包括种间关系,生态位幅等,如共生、寄生、传粉、捕食、竞争等,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n尺度因素n大尺度上物理因素起主导作用,小尺度上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三、
20、濒危生物的评估与分级n濒危生物的评估n根据生物保护的目的确定需要保护的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n生物濒危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确定生物濒危程度的因子也是多方面且相互影响的(表2);n濒危生物的分级n确定保护的优先级:Mace和Lande评估系统(表3)n根据生物多样性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将物种分为5个等级:TNC(世界自然保护协会)系统TNC系统nG1全球极度危机的物种n在分布区有小于5次的出现记录,或少于1000个成熟的个体,如我国的熊猫;nG2全球危机的物种n在分布区有6-20次出现记录,或仅有1000-3000个成熟个体;nG3不常见但不危机的物种n分布区有21-100次出现记录,或30
21、00-10000个个体;nG4较常见非濒危的物种n应做长远考虑nG5在分布区具有高丰富度,没有濒危危险的物种n也可能是稀有物种(如梵净山的银杉)表2 用于确定植物种濒危程度的因子表3 确定濒危种保护优先等级的方法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就地保护(重点)(二)、迁地保护 (三)、离体保护(一)、就地保护n是一种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全世界已建成1000ha以上的自然保护区4500多个,列入联合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清单的有3500多个,总面积达425万km2,其中最大的格陵兰国家公园,占地7000万ha。我国已建700多个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5.54%:如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
22、贵州梵净山,湖北神龙架等。我国还有480个风景名胜区,和510个森林公园。1、保护区的规划与建立2、自然保护区与持续发展1、保护区的规划与建立确定保护对象的标准保护区规划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立保护区的基本原则(重点)保护区的一般模式确定保护对象的标准n特色性n具有稀有物种的生物群落具有优先保护权;n危机性n存在濒危物种的生物群落应优先考虑;n效用性n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或潜在利用价值的物种具有优先等级。保护区规划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n保护区的面积以多大为宜;n以大面积保护还是以多个小面积保护n保护区的形状与最佳效益的关系;n保护区内濒危物种的个体数量与灭绝的关系;n确保不灭绝的最小个体数量应为多少
23、n保护区之间应彼此联系还是可以独自分离建立保护区的基本原则na保护区的面积n应尽可能大,但须遵循物种数-面积曲线原理(图7);nb保护区的形状n主要考虑边缘效应;nc破碎化影响n减少人工设施对保护区的分隔;nd优先保护对象n确定优先保护的植物或动物及其生境;ne保护区之间的联系n应避免保护区处于完全孤立的状态;nf人为活动的影响n应考虑人为活动,但要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图7 物种数目与物种迁入率及灭绝率的关系保护区的一般模式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见图8。n保留未受干扰的核心区,并受绝对保护;n建立一个缓冲带,允许研究人员进行检测和管理,并进行无破坏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