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1.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72560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82
  • 大小:15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1.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 选读 课件
    资源描述:

    1、 从几份问卷谈起 值得注意的,一是马克思的思想影响力,二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是由参与调查的人群得出的统计结论,这恐怕比许多宣传更能说明问题 人们感叹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的批判和洞见,似乎并没有追究他开出的“清单”怎么没有一一兑现?马克思的工作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关于“经典著作”的选读 历史的考察(主要在1840年代):唯物历史观(有德国古典哲学背景)现实的分析(1850到60年代):剩余价值学说(有英国古典经济学背景)未来的构想(187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法国社会主义思想背景)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是一个整体“两个发现”,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与一个构想(科学社会

    2、主义)的关系,前者是理论,后者是诉诸社会运动的理想 可以落实的,也就是具有实践意义并的确产生了巨大历史影响的正是以马克思名义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 从国际情况看 从国内情况看 主要集中在围绕着以“人”(而不是以“物”)为本,如何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层次)社会公正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问题上,也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为人与自然的和解与人与人的和解开辟道路”的政治意愿以专题形式讨论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单元 社会存在论 第二单元 时代精神论 第三单元 实践活动论一、社会的基础二、社会的建构三、社会的演进社会何以产生?从“文化”与“文明”谈起 劳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

    3、形成“文化”(culture)的概念与农耕生产的关系与血缘社会的关系以古代中国为代表“文明”(civil+)的概念 与商品生产的关系 与地缘社会的关系 以古希腊(地中海地区)为代表“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46)“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

    4、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实现这个转变的决定性环节(关键)是劳动(生产),或者说是劳动,而不是别的什么决定了社会的形成 所谓“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也就是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生产关系(人们相处而形成的劳动关系)的统一“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自然辩证法(1873

    5、83)引申出来的意思是:不同的劳动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的面貌,譬如比较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决定了重视血缘关系、比较内向的(东方)社会;而不自足的商品生产方式决定了重视地缘关系、比较外向的(西方)社会“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46

    6、)社会何以形态?社会形态的系统分析 以中国(传统)社会为例“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概念“建构”(con+structure):既是建立,又有结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后者包括政治体制(硬件)与观念体系(软件)构成社会形态的系统特征:一是整体性整体性;二是动态性动态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46)“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

    7、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

    8、适应的现实基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自然经济,重视分配、因而也重视权威,与(欧洲)商品经济不同;宗法政治,具有纵向权力结构的“国”与“家”,与城邦政治不同;人治观念,进一步将“国”“家”人格化的意识形态,与法治观念不同 重要的是,尽管构成社会的要素不同,形成的相互关系也不同,但是作为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结构仍具有普适性的结构仍具有普适性 这就为从整体地把握社会(形态)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启示方法论的启示,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思考、理解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社会何以运作?从中国变化看社会转型 唯物史观的两大规律 社会转型(变迁)就是社会形态的演变 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9、 所谓“传统”,是指仍然具有与传统社会相似的基本特征;所谓“现代”,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近30年的社会变迁,不是某一方面的改变:经济上,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 政治上,从集权专制走向民主法治 思想上,从封闭统一走向开放多元 其实这也是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走向更符合现代要求的社会主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人类社会演进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应适应”与与“变革变革”(革命的、改良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而社会基本矛盾正此谓也!“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

    10、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重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

    11、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85年第三版序言 唯物史观所谓的“物”不是自然物(实体),也不仅仅是人造的财富,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性存在,也就是相对于(社会)意识而言的那个存在。围绕着“社会存在”这个主题,通过社会何以产生(基础)、何以形态(构建)、何以运作(演进)这些层次的展开,可以比较充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改造与超越一、“两种生产”的概念二、思想发展线索三、思维方式比较精神何以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 从“文物”中寻找“历

    12、史”一个饶有意味的问题:先有桌子,还有先有“桌子”?如果说,物质生产主要表现为体力方面的劳动(往往是有形劳动);那么,精神生产则主要表现为智力方面的劳动(无形劳动)其实,任何生产(劳动)都是物质生产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精神生产的统一,这就使生产(劳动)概念得到了更充分的证明 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刷新,生产活动中的智力权数越来越大,“劳动”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引起了有关劳动价值论的热烈争议“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像、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

    13、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46)“历史”(hi+story)是一种叙事方式 重要的是,成为历史的东西必须有传承精神内容的物质载体,亦即所谓“文物文物”(cultural/historical relic)譬如,通过断代工程的各种发掘使我们比较清楚地刻画上古三代的年表 所以,历史是被不断“发现”的,而要成为“信史”,就必须找到体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共同“作品”精神何以发展?时代的精神表现“科学精神”是什么?启蒙运动及其思想家“西方中心主义”了解的思想史:一是周期性,二是代表性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思想就不具备这样的典型特征(远古)神话时期(B.C.

    14、5世纪),大致可对应于原始社会时期(古代)哲学时期(B.C.5世纪5世纪),对应于奴隶社会时期(中世纪)宗教时期(5世纪15世纪),对应于封建社会时期(近代)科学时期(15世纪),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就在于揭示了这条思想思想线索背后的社会(线索背后的社会(“物物”)原因)原因,也就是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且对社会存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共产党宣言(184

    15、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现实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现代”(modern)不仅是时代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模式(model),而具有示范性。而所谓现代化,一是物质方面的工业化,二是精神方面的科学化,把两者联结起来的是技术

    16、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就代表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科学究竟是什么?作为知识的科学 作为方法的科学 作为精神的科学 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摆事实(实证的),讲道理(逻辑的),也就是“实事实事求是求是”精神何以比照?关于“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差异与互补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不同时代的精神(状态)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思维方式,形成思维定势 如果说,科学的思维方式居于现代思想的主导位置;那么,前现代影响人们思维活动的,在西方,主要是宗教神学,在中国,则主要是道德学说 中国思维的宏观特点:一是比较内向收敛,二是执著于修齐治平的“实用理性”综合性(融会贯通),相对于分析 笼统性(不求甚解),相对于

    17、严谨 执中性(中庸之道),相对于推演 体验性(未可言传),相对于训练 重要的是,这些思维特点都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与之互动而强化彼此,逐渐形成完整的中国特色 仅就这些特点而言,无所谓是“好”还是“不好”(价值判断);但是,现代化及其所蕴涵的精神面貌,或科学性要求却使这一切须有所“变革”当然,科学的东西并非十全十美,在许多方面需要人文的东西予以补充与约束,这也是近年来强调人文关怀,包括东方思想备受关注、应用伦理学表现活跃的主要原因 随着各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倡文化互补性也日益受到重视 唯物史观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唯心主义的能动方面,而是以批

    18、判的态度历史地审视精神现象的社会(“物”)根源,发掘出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并且具有相对独立作用的原理。围绕“时代精神”这个主题,通过精神何以生产、何以发展(线索)、何以比照(互补)等层次的展开,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这种批判的真谛一、“实践第一”观点二、辩证法途径三、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何以可能?“实践”这个概念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实践”(practice)的本义是行动行动,狭义地指与理论对应的实际,广义地包括一切属人的属人的活动(“类本质类本质”)。在一般意义上,实践就是生产、劳动的哲学抽象实践的特点:能动性,不是被动的;整体性,不是经验的;社会历史性,不是一劳永逸的 如果把精神生产理解为

    19、认识(包括感受、领悟和体验)性的活动,物质生产理解为改造(包括通过人力改变、制作和创造)性的活动;那么,实践就是认识世界与改实践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造世界的统一 重要的是,认识、改造都是“动词”;这个世界,也不仅仅指自然界,还包括社会和精神世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46)面对积重难返的近代困局,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感召的一

    20、代人,呼吁国人行动起来,救亡图存 以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终于获得对中国革命性质、力量与道路的正确认识,有力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这个过程,既是认识中国、又是改造中国实践何以沟通?何谓“辩证法”“知”与“行”的统一“辩证法”(dia+lect+):即相对,引申为对话;即收集,引申为抽象,因此辩证法的本义就是通过对话提出新的意见 辩证法的传统:从古代到中世纪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把(主观)辩证法发展到极致 马克思把辩证法引申为主观认识与对象化(客观)改造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进而在这两方面的活动上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21、。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1873)因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实践的辩证法,是沟通认识与改造的桥梁、是联结两者的纽带,或者说是使人们不但在认识上,而且在行动上都能有所创新的途径 实践辩证法所强调的,一是交流,二是创新。没有交流就容易偏执,没有创新就不没有交流就容易偏执,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会有发展 中国的“辩家”与辩证法有关的儒家、道家看法“易”:日月(阴阳),变化(易)、交换(易),简

    22、单(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方法、途径)这种辩证法是循环的,而不是开放的“知”,就是认识(引申出来即认知、理论或逻辑的东西),“行”,就是行动(引申出来即实际活动,历史的东西)“知”与“行”通过辩证途径相互沟通,进而形成相对的(或有条件的)“一致”(accord with)这是因为“知”要求逻辑上的可靠性,而“行”则表现为受制于特定条件或历史上的有效性,也就是具有时效性实践何以统一?“真”“假”之辨 实践标准与社会进步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是”即“真”(truth)“真”不是纯粹客观的真实(那是无法言说的),而是与主观(认识)难解难分的“真理”(关于“真”的“说法”)所谓真理,只能是

    23、在一定条件下的“知”(逻辑的、理论的)“行”(行动的、实际的)相对一致相对一致,或者说是可靠性与有效性的相对满足相对满足 因此,有关真实世界的说法(真理)恰恰是以试探性的(科学)学说,即“假说”(hypothesis)形式表达出来的。就此而言,“真”(理)/“假”(说)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这又恰恰使科学活动不断修正、不断创新成为可能“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自然辩证法(187383)为什么是实践标准,而不是事实标准?既然真理不过是谋求“知”(理论)与“行”(实际)的相对一致,那么对真理的验证也必然寻求贯通这种一致的方式,那就只能是实

    24、践 然而,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也就不可能一次性地大功告成,而表现为是一个过程“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限制的而且认识上也受限制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是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穷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反杜林论(187678)同样的道理,此时此地的实

    25、践不同于彼时彼地的实践,革命的实践也就不同于建设的实践;任何真理都不能不加甄别地到处运用 毛成在找到了革命的真理,误在把这个真理推广到建设领域,而提出建设的真理,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以邓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唯物史观决不是见“物”不见人的物质主义,而是突出了人的认识和改造活动相互作用、推陈出新的实践唯物主义。围绕“实践活动”这个主题,通过实践何以可能(观念)、何以沟通(辩证法)、何以统一(真理)这些层次的展开,可以使我们更加确切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革命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与时俱进的实践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1.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7256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