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2章多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勘探地震学教程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71258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格式:PPT
  • 页数:71
  • 大小:1.3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章多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勘探地震学教程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章多个 界面 地震波 曲线 勘探 地震学 教程 课件
    资源描述:

    1、2023-2-151Seismic Wave time distance Curve2023-2-152地层介质的结构模型地层介质的结构模型 l实际的地层存在着许多分界面,在地震勘实际的地层存在着许多分界面,在地震勘探中对客观存在杂的地层剖面,建立了多探中对客观存在杂的地层剖面,建立了多种地层介质结构模型,主要有种地层介质结构模型,主要有均匀介质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以及以及连续介质连续介质等三种。等三种。2023-2-153l均匀介质均匀介质-认为反射界面认为反射界面R R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层内介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层内介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如地震波速度是一个常数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如

    2、地震波速度是一个常数V V0 0,最简单的最简单的情况,反射界面情况,反射界面R R是平面,可以是水平的或是倾斜面。是平面,可以是水平的或是倾斜面。均匀介质平界面模型均匀介质平界面模型2023-2-154l层状介质层状介质-认为地层剖面是层状结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认为地层剖面是层状结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的速度不相同,介质性质的突变。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的速度不相同,介质性质的突变。这些分界面也可以是倾斜的。这些分界面也可以是倾斜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水平层状介质模型2023-2-155l连续介质连续介质-所谓连续介质是认为在界面所谓连续介质是认为在界面R R两侧介质两侧介质1

    3、 1与介质与介质2 2的速度不相等,有突变。但界面的速度不相等,有突变。但界面R R上部的覆盖层上部的覆盖层(即介质即介质1)1)的波速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最常见的是速度只是的波速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最常见的是速度只是深度的函数深度的函数V(z)V(z)。连续介质模型连续介质模型2023-2-156l不能用虚震源原理简单地推导出时距不能用虚震源原理简单地推导出时距曲线方程。曲线方程。l时距曲线是通过计算地震波传播的总时距曲线是通过计算地震波传播的总时间时间t t,以及相应的接收点离开激发点,以及相应的接收点离开激发点距离距离x x。当计算一系列。当计算一系列(t,x)(t,x)值后

    4、,就值后,就可得到可得到R R2 2界面的反射时距曲线。界面的反射时距曲线。l传播方向必然满足透射定律传播方向必然满足透射定律 PVV21sinsin)(221tghtghx221121coscos22VhVhVABVOAt2023-2-157平均速度的导出平均速度的导出;l2)l2.均方根速度及时距曲线方程均方根速度及时距曲线方程l1)均方根速度及时距曲线方程;均方根速度及时距曲线方程;l2)2023-2-158水平层状介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水平层状介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Horizontal Layer Media Condition Reflection Time Distance E

    5、quation 2023-2-159l1平均速度的导出平均速度的导出 Average Velocity Deductionl由层状介质,射线是折射线,由层状介质,射线是折射线,按折射线写出速度方程按折射线写出速度方程:lV=S/Tl =2(S1+S2)/2(T1+T2)l =(S1+S2)/(T1+T2)l其中:其中:lS1=h1/cos1,S2=h2/cos22023-2-1510V=(L1+L2)/(t1+t2)t1=h1/cos1/V1,t2=h2/cos2/V2,L1=h1/cos1,L2=h2/cos2 V=(h1/cos1+h2/cos2)/(h1/cos1/V1+h2/cos2/

    6、V2)2023-2-1511l把射线看成直射线把射线看成直射线 即即1=2,也就是把这种水也就是把这种水平层状介质看成是单层均匀介质平层状介质看成是单层均匀介质(替代层替代层),把,把模型看成是一个厚度模型看成是一个厚度H=h1+h2的均匀介质的均匀介质(Even Media),这时波的射线是直射线,这时这时波的射线是直射线,这时的的波速就是波速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Average velocity)。2023-2-1512l平均速度表达式平均速度表达式:lVa=(h1+h2)/(h1/V1)+(h2/V2)=H/Tl推广到推广到n层:层:l Va=hi/(hi/Vi)=hi/til从图中可知

    7、,波沿射线传播,但这时的从图中可知,波沿射线传播,但这时的波速既不是波速既不是V1,也不是也不是V2,而是以一种而是以一种平均速度平均速度Va传播,加权平均传播,加权平均Weight Average;2023-2-1513l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总的传播时间之比。l 2023-2-15142平均速度的特点平均速度的特点average Velocity Character (1)平均速度与平均速度与X无关;无关;l(2)平均速度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加平均速度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加权平均;权平均;l(3)当当X=0时,法线入射,时,法线入射,1=

    8、2=0,所以所以cos=1,所以所以Va=V,平均速度在平均速度在X=0 处是处是正确的正确的.2023-2-15153时距方程及特点时距方程及特点T-X Equation and Characterl有了平均速度后,也就是把多层介质有了平均速度后,也就是把多层介质单层均单层均匀介质,因此,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具有与均匀介质,因此,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具有与均匀介质一样的形式;只是方程中匀介质一样的形式;只是方程中VVa代替,代替,hH代替。代替。l水平多层水平多层Horizontal/level Layers:lt=(X2+4.H 2)1/2/V,t2=t02+X2/V2,t0=2.H/Vl多层

    9、斜界面多层斜界面:Dip Layers:l t=(X2+4.H.X.sin+4.H 2)1/2/V2023-2-1516时距曲线特点时距曲线特点l1。双曲线。双曲线;lt2=t02+X2/V2l2。深层反射界面的时深层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比浅层反射界距曲线比浅层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要缓。面的时距曲线要缓。l(深层的平均速度比浅深层的平均速度比浅层的平均速度大,相应的层的平均速度大,相应的视速度也是深层大于浅层)视速度也是深层大于浅层)2023-2-15174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Exist Problems/questionsl平均速度没有考虑在层状介质中波实际平均速度没有考虑在层状介质中波实际上

    10、是按斯奈尔定律按折射线传播的事实,上是按斯奈尔定律按折射线传播的事实,即没有考虑折射效应,若要考虑折射效即没有考虑折射效应,若要考虑折射效应时就要用到均方根速度,故引进了应时就要用到均方根速度,故引进了均均方根速度方根速度(Even square Root velocity)概概念念 2023-2-15182.均方根速度及时距曲线方程均方根速度及时距曲线方程Even Square Root Velocity and T-X Curve Equationl1均方根速度及时距曲线方程均方根速度及时距曲线方程 Even Square Root Velocity and T-X Curve Equat

    11、ion.2023-2-1519(1)建立波沿折射线传播时间参数方程建立波沿折射线传播时间参数方程 Set Up Time Parameter Equationl 2023-2-1520l两层两层:l t=2.(S1/V1+S2/V2)l =2(h1/cos1/V1+h2/cos2/V2)l多层:多层:l t=2.(hk/(Vk.cosk)-(1)2023-2-1521lA 求求coskl由由 sin1/V1=sin2/V2=.sink/Vk=P l 所以所以 sink=Vk.Pl将将l cos k=(1-sin2 k)1/2=(1-Vk2 P2)1/2 代入代入(1)式式l得:得:l t=2.

    12、hk/(Vk.(1-Vk2 P2)1/2-(2)2023-2-1522lB.化简化简(2)式式l对对(1-Vk2 P2)1/2幂级数展开,略去高次项幂级数展开,略去高次项l由二项式展开公式由二项式展开公式:lF(x)=f(0)+f(0)x+f”(0)x2/2!+.l(1-Vk2 P2)-1/2 l =1+(Vk2 P2)/2+1*(Vk2 P2)2/(*4)+l =1+(Vk2 P2)/2l(1-Vk2 P2)1/2=1-(Vk2 P2)/22023-2-1523lB.化简化简(2)式式lt=2.hk/(Vk.(1-Vk2 P2)1/2l =2*hk/Vk*(1+Vk2P2/2)l=2hk/V

    13、k+hk*(Vk2P2)/Vkltk=hk/Vk*coskl消去消去hlT=2*hk/Vk+2hk/Vk*(Vk2P2/2)l=t0+2tk*Vk*cosk/Vk*(Vk2P2/2)2023-2-1524lB.化简化简(2)式式l代入代入cosk=(1-Vk2 P2)1/2=1-(Vk2 P2)/2lt=t0+tk.Vk2.P2-(tk*Vk4P4/2)l略去高次项略去高次项lt=t0+tk.Vk2.P2 -(3)l这是一个含有参数这是一个含有参数P的方程,其中的方程,其中P是未知数,要解是未知数,要解该方程,必须再建立另一个带参数该方程,必须再建立另一个带参数P的方程,联立两的方程,联立两方

    14、程才可消去方程才可消去P,求得解,求得解,再建立再建立X的方程的方程 2023-2-1525(2)建立建立X的方程的方程 Set up Distance(X)EquationlX=2.(X1+X2+)=2.(hi.tg1+h2.tg2+)l =2.hk.tg k=2.(hk.sink/cosk)l =2.(hk.Vk.p/(1-Vk2P2)1/2-(4)2023-2-1526lA 化简化简(4)方程方程(Simplify Equation)l1/(1-Vk2P2)=(1+Vk2P2/2)l X=2.hk.Vk.P(1+Vk2P2/2)l =2.hk.Vk.P+hk Vk3P3 l =2.hk.

    15、Vk.P -(5)lhk=tkVkcosklCosk=(1-Vk2 P2)1/2=1-(Vk2 P2)/22023-2-1527l(3)联立联立(3)与与(5)l t =t0+tk.Vk2.P2 l X=2.hk.Vk.P -(6)l解方程组,两边平方方程组,略去高次项,解方程组,两边平方方程组,略去高次项,消去参数消去参数P、hk.l用到:用到:t0/2=tk,得得(7)式式lt2=t02+X2/(tk.V2k)/tk)-(7)l令令 V2=tk.V2k)/tk2023-2-1528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Even Square Root Velocity)l t2=t02+X2/(tk.V2

    16、k)/tk)-(7)l 令:令:V=(tk.V2k)/tk)1/2 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l t2=t02+X2/V2 时距曲线方程时距曲线方程l均方根速度定义均方根速度定义(Even Square Root Velocity):把层状把层状介质的波的高次曲线看成是二次曲线,此时波所具有介质的波的高次曲线看成是二次曲线,此时波所具有的速度叫均方根速度的速度叫均方根速度(Even Square Velocity)2023-2-15292均方根速度的特点均方根速度的特点(Even Square Root velocity Characterl(1)与与X无关;一般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无关;一般均

    17、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l(2)当入射角很小时,均方根速度较准确,随当入射角很小时,均方根速度较准确,随X增大均方根速度精度降低增大均方根速度精度降低l(3)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比较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比较l 在在X=0处,平均速度比均方根速度的精度高;处,平均速度比均方根速度的精度高;l 在在X较小时,均方根速度比平均速度精度高。较小时,均方根速度比平均速度精度高。2023-2-15302023-2-1531l时距曲线方程:时距曲线方程:l当用波速为均方根速度,总厚度为各层当用波速为均方根速度,总厚度为各层的厚度之和,以均匀介质替代了实际水的厚度之和,以均匀介质替代了实际水平层状介质后,平层状

    18、介质后,时距曲线方程时距曲线方程可写成可写成l t=(X2+4.H 2)1/2/V2023-2-1532l(1)共炮点时距曲线共炮点时距曲线仍是以炮点仍是以炮点(t轴轴)为对为对称 轴 的 双 曲 线称 轴 的 双 曲 线hyperbola;l随着埋深随着埋深H的增加的增加(均均方根速度也增大方根速度也增大),则,则V*也增大,所以,曲也增大,所以,曲线变得平缓。线变得平缓。2023-2-1533l假设地下有一个水平界面假设地下有一个水平界面R,界面以上的界面以上的地层介质是连续介质,波速地层介质是连续介质,波速V(Z),O震震源,源,S接收点,界面上接收点,界面上A点为反射点,反点为反射点,

    19、反射波到达界面射波到达界面A的旅行时的旅行时tA及横坐标及横坐标XA的的2倍,倍,l即:即:X=2.XAl t=2.tA2023-2-15342023-2-1535l由第一章公式可确定由第一章公式可确定XA,tAl X=2.P.V(z)/(1-P2.V(z)2)1/2.dzl t=2.1/(V(z).(1-P2.V(z)2)1/2 ).dz l这就是水平界面连续介质反射波时距曲这就是水平界面连续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它是以射线参数线方程,它是以射线参数P为参数的参数为参数的参数方程组方程组-圆方程圆方程 2023-2-15362023-2-1537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Pass

    20、age 2 Multi Reflection T-X Curvel一。一。产生多次波的地质条件及多次波的产生多次波的地质条件及多次波的类型类型l1 产生多次波的地质条件;产生多次波的地质条件;l2。多次波类型l二二 时距曲线及其特点时距曲线及其特点l1 1。全程多次波的时距方程。全程多次波的时距方程l2时距曲线的特点时距曲线的特点2023-2-1538l1 产生多次波的地质条件产生多次波的地质条件(Geology Condition)l 波向下传播时,遇到波阻抗界面波向下传播时,遇到波阻抗界面反射到地反射到地表表(如自由面,海面如自由面,海面)-因为,他们是良好的反射因为,他们是良好的反射界面

    21、界面该波又向下传播该波又向下传播遇到强反射界面遇到强反射界面又向又向上传播上传播又向下,形成多次波又向下,形成多次波(多次反射波多次反射波)。l产生条件产生条件(Condition):强反射界面,如低速带底强反射界面,如低速带底界面、不整合面、火成岩界面、海水面、海底面界面、不整合面、火成岩界面、海水面、海底面.2023-2-1539l全程多次波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度界面发生反射在某一深度界面发生反射的波经过地面反射后,向下在同一界面的波经过地面反射后,向下在同一界面上又发生反射,并来回多次上又发生反射,并来回多次。l 非全程多次波非全程多次波:(层间多次波层间多次波),如声波,如声波的回响共

    22、鸣;的回响共鸣;2023-2-15402023-2-1541二二 全程多次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全程多次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 Multi reflection T-X Curve and characterl(以二次波为例以二次波为例)l模型:倾斜平界面模型:倾斜平界面R,倾角倾角,上倾放炮,上倾放炮,下倾接收,界面产生二次波,波速下倾接收,界面产生二次波,波速V,界界面法线深度面法线深度h。l1 1。时距方程。时距方程(T-X equationT-X equation)l设想把设想把R界面上的二次波变成某个假想界界面上的二次波变成某个假想界面面R上的一次波,此时,很容易写出界面上的一次波,此时

    23、,很容易写出界面的时距方程。的时距方程。2023-2-15422023-2-1543l 做法:做法:把把R界面向下翻转界面向下翻转180度,得度,得R界界面,这时面,这时B与与B以以R为对称,这时为对称,这时R上二上二次波路径次波路径OABCS可变成了可变成了R界界面上的一次波路径面上的一次波路径OABCS,R 界面界面的虚震源的虚震源O1*,R界面界面的法线深度的法线深度h h,R与与R对称,对称,R界面相当于地面绕界面界面相当于地面绕界面R以以AC为对称轴旋转为对称轴旋转180度所形成的,度所形成的,R界面上视倾角界面上视倾角=2.,所以它的时距方所以它的时距方程相当于界面上倾方向与程相当

    24、于界面上倾方向与X正向相反的情正向相反的情况况。2023-2-1544lR界面的一次波方程(界面的一次波方程(等于等于R界面二次波界面二次波方程)方程)lt=(X2+4.h.X.sin+4.h2)1/2/Vl式中式中 ,h=OO.sin=OO.sin2,l OO=h/sin,l所以将:所以将:=2.l h=h.sin2/sin 代入上式代入上式lt=(X2+4.h.X.sin22/sinl +4.h2 sin22/sin2)1/2/Vlt2V2=l X2+4.h.X.sin22/sin+4.h2 sin22/sin22023-2-1545l推广到推广到n 次全程多次波时距曲线方程:次全程多次波

    25、时距曲线方程:lt=(X2+4.h.X.sin2n/sinl+4.h2 sin2n/sin2)1/2/V l即倾角为即倾角为的倾斜界面的倾斜界面R上的二次波变成上的二次波变成了相当于视倾角为了相当于视倾角为2界面法线深度为界面法线深度为h的假想界面的假想界面R上的一次反射波。上的一次反射波。2023-2-15462时距曲线的特点时距曲线的特点(T-X Curve Characterl(1)仍为双曲线仍为双曲线(Hyperbola),且极小点仍位于且极小点仍位于界面上倾界面上倾(Up)方向,但偏移距方向,但偏移距(Migration Distance)比一次波比一次波偏移距大偏移距大,l X二次

    26、波二次波=4.X一次波一次波 ;l(2)多次波多次波t0与一次波与一次波t0时间近似成倍数关系;时间近似成倍数关系;lx=0时时,t01=2.h/V=2.h.sin2/(V.sin)l =t0.sin2/sinl =t0.2.sincos/sin=t0.2.cosl当当很小时,很小时,cos1,所以,所以,t0=2.t02023-2-1547l(3)假想界面的视倾角与假想界面的视倾角与R界面的视倾角界面的视倾角成倍数关系;成倍数关系;=2.l以上两点是识别多次波的标志。以上两点是识别多次波的标志。l(4)多次波的产生与地下岩性无关多次波的产生与地下岩性无关(是干扰是干扰波波)。l(5)极小点位

    27、于界面的上倾方向。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2023-2-1548第三节第三节 绕射波时距曲线绕射波时距曲线Passage 3 Time distance Curvel一时距方程及特点一时距方程及特点Time distance Equation and Characterl二二 产生绕射波的地质条件产生绕射波的地质条件Geology Condition2023-2-1549l 地质条件:岩性突变点,断点,地层尖地质条件:岩性突变点,断点,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l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当遇到岩性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传播,当遇到岩性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尖灭点,

    28、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等,这些点会成为新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等,这些点会成为新震源,而产生一种新的球面波,这种波震源,而产生一种新的球面波,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最常见的是最常见的是断棱和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的绕射波,我断棱和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的绕射波,我们以断棱绕射波为例来讨论它的时距曲们以断棱绕射波为例来讨论它的时距曲线线。2023-2-15502023-2-1551l1时距方程时距方程l 地质模型:直立断层,断地质模型:直立断层,断点点D,深为深为h,D在地表投在地表投影点为影点为M,O1M=d,O1S=X lTd=(OD+DS)/Vl =

    29、(h2+d2)1/2l +(X-d)2+h2)1/2/V l时距方程时距方程(Time Distance Equation)2023-2-15522 时距曲线时距曲线特点特点Characterl(1)双曲线双曲线hyperbola;l(2)极小点在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点的正上方;l(3)在测线不同位置激发时,所得绕射波时距曲线在测线不同位置激发时,所得绕射波时距曲线互相平行互相平行.即当炮点位置沿测线移动时,只改变即当炮点位置沿测线移动时,只改变d值,而绕射波曲线的形状和极小点位置不变。值,而绕射波曲线的形状和极小点位置不变。l因为路径增加了因为路径增加了d,h不变,所以在传播时间中增不

    30、变,所以在传播时间中增加了一个常量,所以极小点与断点位置有对应关加了一个常量,所以极小点与断点位置有对应关系,可据系,可据绕射波极小点来确定断点绕射波极小点来确定断点。这是绕射波。这是绕射波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个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个重要作用重要作用。2023-2-15532023-2-1554l(4)当当X=2.d时,反射波,绕射波曲线相切,时,反射波,绕射波曲线相切,即具有即具有相同的斜率相同的斜率。可用求两条曲线在。可用求两条曲线在S点点斜率的方法证明,斜率的方法证明,l(5)绕射波时距曲线比绕射波时距曲线比l具有相同具有相同t0时间的反时间的反l射波射波曲线弯曲曲线弯曲。2023-2-

    31、1555l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小结: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小结:1)1)在绕射点上产生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在在绕射点上产生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在R R上激上激发深度为发深度为h/2h/2的水平界面上形成的反射波时距曲的水平界面上形成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相比,其形状一样,同为双曲线。线相比,其形状一样,同为双曲线。2)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要绕射点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要绕射点R R的正上方,的正上方,而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激发点而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激发点O O的正上方,极小点的坐标为:的正上方,极小点的坐标为:Lxmin122minhhLvt2023-2-1556l绕射

    32、波时距曲线的特点小结: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小结:3)3)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射线射线RMRM既是反射线又是绕射线,所以在既是反射线又是绕射线,所以在M M点点上两者时间相等,视速度相同,斜率一致,上两者时间相等,视速度相同,斜率一致,绕射波时间总是大于反射波时间。绕射波时间总是大于反射波时间。4)4)由于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比由于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比t t0 0值的反射波时值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大,当用一次反射波的时差进距曲线弯曲大,当用一次反射波的时差进行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所以校正后行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所以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形状仍

    33、然是曲线。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形状仍然是曲线。2023-2-15572023-2-1558l与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类似,但与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类似,但有差别:倾角大,反射系数不稳定,会有差别:倾角大,反射系数不稳定,会出现反相位现象。出现反相位现象。l断面反射波具有忽强忽弱、时隐时现波断面反射波具有忽强忽弱、时隐时现波形变化和断续出现形变化和断续出现 等特征。等特征。2023-2-1559l回转波指在凹曲界面上的反射波。回转波指在凹曲界面上的反射波。l当曲面圆弧半径小于界面的埋深时,才能形成回转波;相等时集当曲面圆弧半径小于界面的埋深时,才能形成回转波;相等时集中于一点;中于一点;大于时

    34、,只能形成正常的反射波。大于时,只能形成正常的反射波。1.形成条件:形成条件:l21;l 。2.传播特点:传播特点:l临界角外滑行波先于入射波到达界面上任何一点;临界角外滑行波先于入射波到达界面上任何一点;l折射波射线相互平行,同相轴为直线;折射波射线相互平行,同相轴为直线;l折射波存在一定折射波存在一定“盲区盲区”;l折射波的折射波的“屏蔽效应屏蔽效应”。第四节地震折射波第四节地震折射波c一、折射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v1,z1v2,z2c0)cos(1 cossin/)(coscos11222112111211ivhtivvvhtgivhtgivhvhtttvBCvOBtvOCt代入上式化简

    35、得:将记:滑行波到达时间:入射波到达时间:二、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2cos22cos22cos21100011000110100vtghvhtttvxtvtghvhvxvtghvxvhtcciiicccc称为“交叉时”其中:简写:曲线方程:、二、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盲区”,的交点;线反向延长线与时间轴为时距曲时,;斜率为,时距曲线为直线曲线特征:、OMcOMixhtghxttxv0012012直达波直达波反射波反射波折射波折射波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的实际记录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的实际记录?记录上识别折射波、如何从野外地震:折射波的识、3直达波、反射波别三、多界面水平层

    36、状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传到接收点的时间差。沿地面以速度直接径传播时间与从激发点在数值上等于沿实际路注:折射波的延迟时交叉时的概念。、1101221vtvOMvONtvxttiii三、多界面水平层状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cos(2cos2cos2cos2cos2)()(210121102002121102001202211110202202110nkkkkniiiiivhvxtnvhvhvxtvhvhttvAEvDEvADvOFvEFvOAvOFvEFvDEvADvOAttvxt层:对于线:二层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直线方程去曲线关系:多层水平截面折射波失多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第五节透射波与反射波垂直

    37、时距曲线第五节透射波与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VSP(垂直地震剖面垂直地震剖面)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常规地震:2D非常规地震:3D、4D、VSP、地震CT等。(VSP)(反反VSP)(井间地震井间地震)一、水平层状介质透射波时距曲线:221zdvtniiiivHHvHt2111二、有偏移距的均匀介质直达波时距曲线。偏移距:炮点到井口的距离d。三、两层介质,水平界面含偏移距d,向上反射波时距曲线。时距曲线方程:22)2(1zHdvt四、两层介质,倾斜界面,含偏移距,上倾方向激发的上行四、两层介质,倾斜界面,含偏移距,上倾方向激发的上行波时距曲线。波时距曲线。上行波:上行波:反射波从界面向上反射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反射波从界面向上反射直接到达接收点的波 -双曲线双曲线22)cos2()sin2(1zldlvt五、两层介质,倾斜界面,含偏移距,上倾方向激发的下行波时距曲线。下行波:波从震源出发,向下入射到界面,再反射回地面,又从地面向下反射到达井中的接收点的波。曲线方程:直达波、上行波、下行波时距曲线关系22)cos2()sin2(1zldlvt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2章多个界面地震波时距曲线-勘探地震学教程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7125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