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第一、二册+选择性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鲁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第一、二册+选择性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教版 高考 地理 地舆 一轮 复习 温习 必修 第一 选择性 知识点 考点 提纲 汇编 实用 必备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_鲁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鲁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第一、二册+选择性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目 录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 走进桂林山水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御 第 1 页 共 181 页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
2、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宇宙:是时间、空间的统一体。 特点: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2.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气体和尘埃。(1)恒星: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发光发热。(2)星云:云雾状天体,密度小体积质量大。(3)行星:自身不发光,绕着恒星运动的球状天体(4)流星体: 在行星际空间,进入大气层形成流星,落到地面叫陨石。(流星现象和陨石不属于天体)(5)彗星:绕太阳运动,冰物质组成,有云雾状外表,彗发背离太阳方向形成彗尾,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公转方向与地球相反。(6)卫星:绕着行星运动。(彗星、流星体、小行星一般都属于太
3、阳系)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7)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C 太阳系B 银河系A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直径10万光年 其他恒星系 137亿光年 河外星系注:1.仙女座不是天体系统,仙女座星系是天体系统 2.狮子座流星雨来自太阳系二、太阳(一)太阳系构成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2.八大行星分类小行星带的位置:“火烧木头灰烬多”,即小行星带位 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4、、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3.地内行星(水、金)可能会发生凌日现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可能会发生冲日现象(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1个天文单位);(2)太阳光每秒30万千米,到地球需8分钟;太阳辐射只有1/22亿到达地球。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高温高压的条件,4H He)3.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4.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外力作用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
5、;(3)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太阳能。(4)作为新能源,丰富、廉价、清洁、可再生5.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全球年太阳辐射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递减)6.青藏高原地区为什么太阳能丰富: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7.为什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白天气温高;晚上 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晚上温度低。8.四川盆地为什么太阳辐射少: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消散,阴雨天多,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9.常考城市太阳辐射
6、多少:拉萨、西宁最多,兰州乌鲁木齐其次,成都、重庆最少(三)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周期约11年1.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太阳活动主要发生太阳外部的大气层,其结构主要有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类型类型发生位置特点地位太阳黑子光球层黑子由于比其它区域温度稍低,故显得暗一些。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耀斑色球层温度相对较高区域,显亮,能量巨大。耀斑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同步起落)太阳活动标志之一日珥喷射的气体呈弧状,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日冕结构短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带电粒子,破坏太阳风的流动。规模
7、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气候,太阳活动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机率增加。(2)干扰大气电离层 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3)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两极地区产生极光;(高纬度国家挪威、瑞典、芬兰、俄、加夜晚可见)。三、地球 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公转同向、共面、近圆性)2.稳定的光照自身条件3.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大气保温4.适于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能吸引大气5.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外部条件“安
8、全”和“稳定”“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拓展:地球大气对生命存在、发展的作用1.以氮和氧为主,可供生物呼吸。2.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3.减少了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4.大气层的存在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地球历史的记录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在未受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2)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及遗迹。化石是确定其所在地
9、层的年代和推断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2.地质年代表(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1.地球的起源:大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1)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壳。(2)广泛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圈。(3)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2.地球上生命的开始: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1)大约5.4亿年前,地球的生命出现了
10、一次大爆发。此后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2)大约180万年前,人类诞生了。代纪开始年代细菌、植物演化动物演化海陆变迁矿产形成新生代第四纪180万人类诞生新近纪古近纪6500万被子植物繁荣七大洲四大洋出现中生代白垩纪生物大灭绝成煤期侏罗纪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鸟类出现, 恐龙繁荣分裂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三叠纪2.5亿恐龙出现盘古大陆形成古生代二叠纪生物大灭绝成煤期石炭纪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泥盆纪种子植物出现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志留纪陆上裸蕨出现奥陶纪海生藻类繁盛鱼类出现寒武纪5.4亿生命大爆发三叶虫元古代25亿成铁纪太古代38亿细菌地球
11、初期46亿地球形成三、地球演化过程1.生物演化(1)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的生物到多细胞的生物。 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人类。(2)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陆生裸蕨植物的出现,标志着植物开始向陆地扩展。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大量从海洋向陆地扩展,覆盖全球。(3)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诞生、兴盛,另一些生物出现衰退和灭亡。2.海陆变迁(1)大约3亿至2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最近的一个泛大陆(盘古古陆)形成,当时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2)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两个大陆。(3)距今约6 500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
12、洋的轮廓初步显现。(4)此后又经过6 500万年的分裂和漂移,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格局。3.构造运动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4.矿产形成(1)成矿期: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2)注: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利用生物化石也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石灰岩;静水环境形成页岩;火山活动形成玄武
13、岩;在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3)注: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运动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通过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S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P快固体、液体、气体地震中心地表先感觉
14、到上下颠簸(纵波),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横波)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圈层范 围特 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组成物质为岩石,上层为不连续的硅铝层(大陆厚海洋薄或无);下层为连续的硅镁层。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厚度约2800千米,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400千
15、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以铁镍为主,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形成地球磁场),内核呈固态。3.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气体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16、“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A.对流层高度: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1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夏季大于冬季。B.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其原因是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近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有时逆温现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2)平流层A.自对流层顶向上50公里高度,为平流层。B.主要特征:
17、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有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
18、吸收,使大气增温,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说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大气把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3)应用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在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温室大棚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早春地膜是阻隔地
19、面辐射;秋季果树下地膜是反射太阳光,增加光效。(4)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分布状况。如: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5)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分析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三、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
20、的比较方法(1)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2)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 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 气压: CDAB。 温度: DCAB 。 过程:地面冷热不均(D地区热,C地区冷)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D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D形成低压,C形成高压。高空A形成高压,B形成低压)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地面风由C流向D,高空风由A流向B)。(3)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高凸低凹)。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7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