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8章-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保障学 社会 救助 社会保障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第八章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n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n 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n 社会救助的甄别机制n 不同救助方式的效率问题n 中国目前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精准扶贫政策 n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n 理解社会救助的主体n 掌握贫困的定义及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n 理解社会救助中的甄别机制n 理解社会救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n 掌握社会救助的方式,理解不同方式各自的利弊及其适用范围n 了解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体系n 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导读导读 社会救助属于转移支付类项目,与社会保险类项目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保险类项目遵循保险机理,不缴纳保费便没有资格享受;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资金是由政府承担的,享受社会救助的个人不
2、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但必须符合相应的救助标准。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类项目的实施对象也不同,社会保险针对的是能劳动、有收入、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群,而社会救助针对的是弱势人群。“民本民本”“仁政仁政”“大同大同”惩戒性:贫困由懒惰造成惩戒性:贫困由懒惰造成旧旧济贫法济贫法新新济贫法济贫法:劣等处置原则:劣等处置原则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工业社会之前工业社会之前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一、古代济贫思想与工业化初期的济贫法一、古代济贫思想与工业化初期的济贫法5二、二、“贫民救济贫民救济”到到“社会救助社会救助”的理念转变的理念转变n 二战后,社会救助取代贫民救济 强调国家和社会在贫困
3、问题上不可回避的责任;贫困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救助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强调积极主动的援助扶持。三、社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利的体现三、社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利的体现n 社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利的体现 生存权 社会救助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具有“兜底线”的功能,也是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一、一、“8+1”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与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与发展沿革沿革(一)体系框架:“8+1”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n“8”: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 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 救助和临时救助n“1”: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
4、会救助一、一、“8+1”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与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与发展沿革沿革(二)发展沿革n1956年: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n20世纪90年代: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陆续建立n2003年:城市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司法救助制度n2004年: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n2005年:城市医疗救助制度n2007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n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 二、八项具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二、八项具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一)最低生活保障n是对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
5、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进行救助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n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调整。(一)最低生活保障n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补助制度的具体表现:一是实施范围由过去传统民政救济的“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人)扩大到全体城市贫困居民;二是保障资金来源由财政和保障对象所在单位分担过渡到财政负担的方式;三是提高了社会救济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减少了救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四是保障标准有了提高,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n五项基本原则:托底供养、属地管理、城乡统筹
6、、适度保障、社会参与n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内容: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和办理丧葬事宜n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方式:分散供养、集中供养(三)受灾人员救助 受灾人员救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进行抢救与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并使其脱离灾难和危险境地的“救急难”的制度安排。n自然灾害类型n救灾的对象与内容(四)医疗救助 医疗救助制度旨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重点针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 困供养人员。n医疗救助内容:参保救助、门诊救助 住院救助、疾病应急救助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五)教育救助 教育救助是对在高中教
7、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给予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六)住房救助 住房救助是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给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救助,保障其住房需求。(七)就业救助n 就业救助是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给予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形式的救助。n 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救助对象,并给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税
8、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八)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是对于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n市场失灵:部分社会救助项目属于公共品,市场上缺乏供给主体,在社会救助领域会出现市场失灵。n政府失灵:但在社会救助领域,同样存在政府失灵,即一部分群众的需求不能被满足。n“三位一体”: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空缺,即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主体的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贫困与
9、社会救助贫困与社会救助一、贫困及其衡量一、贫困及其衡量(一)贫困的定义:(一)贫困的定义:n传统理论一直将贫困视为收入低下的结果,即贫困是人们没有足够收入的状况(萨缪尔森,1992)。n从权利维度出发,贫困是指个体缺少本应享有的公民权、政治权、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n阿马蒂亚森则强调,贫困的真正含义是指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贫困,甚至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了剥削以及机会的丧失,包括低收入、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软弱无力,社会歧视等。一、贫困及其衡量一、贫困及其衡量(一)贫困的定义:(一)贫困的定义:n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缺少达
10、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的问题。贫困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而且包括精神上的贫困。一、贫困及其衡量一、贫困及其衡量 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经常性因素经常性因素突发性因素突发性因素(二)贫困的成因(二)贫困的成因一、贫困及其衡量一、贫困及其衡量贫困发生率指一国或一地区处于某个贫困线贫困发生率指一国或一地区处于某个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三)(三)衡量指标衡量指标贫困深度指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贫困深度指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