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语言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方法技巧).doc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5166517
  • 上传时间:2023-02-15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14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语言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方法技巧).doc》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 2023 高考 复习 诗歌 语言 鉴赏 专项 练习 参考答案 方法 技巧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诗歌语言鉴赏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炼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题于越亭张祜扁舟亭下驻烟波,十五年游重此过。洲觜露沙人渡浅,树稍藏竹鸟啼多。山衔落照欹红盖,水蹙斜文卷绿罗。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注于越亭:原为唐代元晦所建,游人多喜登临此处。洲觜:水渚,水洲边的小块陆地。绿罗:绿色的绫罗绸缎。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诗人行止,一个“重”字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B.沙洲水浅,鸣鸟藏林,一少一多、一显一隐勾勒出别具情味的空寂景象。C.时至中秋,诗人独在异乡,羁绊于客旅,不由得泛起断肠的静夜之思。D.这首诗题咏胜迹,首联

    2、侧重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侧重抒情,布局妥帖。2.颈联中的“衔”“蹙”历来被誉为炼字的典范,请对其加以鉴赏。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楚州韦中丞箜篌唐张祜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宋黄庭坚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注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昭华,驸马王诜(字晋卿)家的侍女。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祜诗首二句以比喻、拟声的手法,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与美妙动人的

    3、音色。B.黄庭坚诗首二句造语新奇,将闻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C.两首诗的末两句都着眼于听者感受的对比和变化,由此展现出音乐的巨大魅力。D.张诗将音乐写出金玉满堂之感,体现了丰腴的情韵,这有别于黄诗的清雅风格。2.有人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请赏析两首诗中“一时”与“何时”的妙处。二、诗眼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登西山望硖石湖白居易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注】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今况故居,作此诗。太守此处是诗

    4、人的自称。书台,即顾况读书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听觉着笔,再写所望之南湖,写出了诗人循声望湖的现实情境。B.颔联不断变换视角由高远的“烟”“落日”,写到低近的“路”“新苔”。C.诗人回忆与顾况论诗的情景,至今还记得当时恩师壮志难酬的苦闷。D.诗歌语言平实晓畅,无生僻词语或典故,具有自诗的典型风格特点。2.颈联的诗眼是哪个词?请简要分析。二、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

    5、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C.颈联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观描写诗人傍晚远眺之实景。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2.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诗句含义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

    7、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四、

    8、诗句作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

    9、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清夜琴兴白居易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注】正始音:此处指纯正的乐音。元化:造化,天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笔四句,写演奏之前,以月光、空林等意象,营造静寂之境。B.中间四句,写琴音因木性而清越;心境恬然,琴声也纯正平和。C.最后两句,写纯正的琴音合于自然,天地澄澈如水,意境深远。D.诗人秋夜听人奏琴,并借此琴境抒怀,表现内心的孤寂与安宁。2.“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10、”这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五、赏析诗句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1、。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这首词大概是在绍兴五年(1135),作者因病退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用“忆”字开篇,直接展开往事,回忆与“豪英”午桥宴饮、把酒临风之事。B.“长沟流月去

    12、无声”有“月涌大江流”之妙,用桥下的宁静反衬桥上的欢声笑语。C.下片借景抒情,表情达意真切感人,表达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D.词的尾句“古今多少事”包含丰富内容,“渔唱起三更”表现了寂寞悲凉的情绪。2.请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妙处。六、语言特色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

    13、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

    14、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七、艺术风格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寻雍尊师隐居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峰高耸,绿壁摩天,雍尊师隐居之地高远非凡,远离尘嚣,让人忘记时间的流逝。B.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上分别书写了行寻的艰难和听泉的沁心,再现了寻者的举止情态。C.颈联色彩丰富,青牛、白鹤巧妙点缀,优美静谧的环境暗寓了诗人想要成仙的心情。D.全诗格调浪漫飘逸,

    15、笔法细腻而娴熟,再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2.诗歌尾联“清幽隽永,韵致悠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燕歌行(节选)庾信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注】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修书系箭上射入城中,燕将自杀,城拔。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很容易触发人们的感伤情绪,诗歌开头对秋天的环境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五、六句用“无箭竹”“乏水源”描绘

    16、战争条件的恶劣,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C.诗歌结尾运用鲁仲连退敌的典故,表达了对战争早日结束,征人能够回家的殷切期盼。D.这首诗音韵和谐富有美感。三四句使用叠词,全诗转韵与情景变换结合,流转自如。2.有人评价庾信的诗歌“于悲感之中见风骨”。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附:参考答案和方法技巧一、炼字一、【答案】1.A2.“衔”“蹙”两字是颈联的诗眼,用字生动传神。“衔”即含,有宏大的吞吐气势;“蹙”即收缩,有微观的细节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特征。夕阳似乎被山衔起,水光潋滟一如美人蹙眉,两字写尽美景之韵致。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衔”“蹙”两字描绘了于越亭周围黄昏夕阳时的山光

    17、水色。美景融入诗人的即时情感,从而情因景生,妙意天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错误,首联有故地重游之意,写诗人乘一叶扁舟,行经于越亭下,停舟暂驻,面对一江浩渺的烟波,十五年后旧地重游,不由得感叹万端,由一个“重”字就认为“饱含十五年来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有过度解读之嫌;再结合全诗分析可知,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衔”“蹙”是颈联的诗眼,诗眼即诗句中用得传神的字词,解答此题,一般要先解释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再指出修辞手法及艺术技巧。就本题而言,先分析“衔”“蹙”两字在句子中的含义,“衔”即“含”

    18、,这里写“山衔落照”,好似山含着落日,有宏大的吞吐气势;“蹙”即“收缩”,有微观的细节特点,“水蹙斜文”是说风吹过水面波动,水纹闪闪。再从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分析,以“衔”形容“山”,以“蹙”形容“水”,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以人的特征,太阳徐徐西落,与山顶等高时,似乎被山衔起,连同倾斜的光辉就是一顶红帽子,青山顿时有了美丽迷人的面容,楚楚动人。风吹过来,水波涟涟,流亮闪熠的水纹犹如卷不到尽头的炫目的绫罗绸缎。一切景语皆情语,“衔”“蹙”两字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于越亭周围黄昏时夕阳辉映下的山光水色,“欹红盖”“卷绿罗”形象的描摹,“红”“绿”色彩鲜明的着色,“欹”“卷”动作的

    19、奇特想象,使诗句富含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传神。据此分点作答即可。二、【答案】1.A2.“一时”写出甲光才触的一刹那,音乐的微妙变化已被将醉未醉的听众感受到了,由细微之处更体现出音乐的魅力;“何时”表明诗人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盛夏的闷热,也暗示笛声已营造出清凉的氛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错误,首二句从比喻、象声写弹奏之状与音声之美。这里“千重钩锁”指竖式箜篌二十余根弦丝如钩连锁结。撼,摇动,指弹奏者拨动弦丝,因而发出金铃一般悦耳的声音。下句承上“撼金铃”,再写箜篌音声之美。这两句并没有描摹箜篌的形制和状貌。故选A。2.本题考查学

    20、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才触一时醒”。正值满堂人将醉未醉之时,甲光才触的一刹那,人们从“欲醉”中一下醒来。“甲光才触”表明音声起了变化,音乐的微妙变化已被将醉未醉的听众感受到了,由细微之处更体现出音乐的魅力。“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诗人听着悠扬的笛声,陶醉在动听乐声里,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盛夏的闷热。听着笛声,诗人能联想到凉风,暗示笛声已营造出清凉的氛围。【方法技巧】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

    21、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释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第三步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明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二、诗眼一、【答案】1.C2.颈联的诗眼是“闲”。“闲”紧承前句“居民地僻常无事”,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闲”也是诗人能登山赏景的重要原因。“闲”暗含了诗人面对政治斗争深谙进退取舍之道的人生智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22、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至今还记得当时恩师壮志难酬的苦闷”错,尾联“惆怅”指诗人回忆恩师而产生的伤感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明确诗眼是“闲”,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由诗歌注释“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和“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居民地僻常无事”可知,此时诗人担任杭州刺史,在官任上无所事事,只好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两句写诗人因为闲来无事,只好游山玩水;由“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可知,诗人忆及当初在长安意气风发,谈诗论句,如今却只能怀着无限惆怅之情,独登高台,体现了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

    23、的无奈。诗人因为官场党争而不得已请求外放,在外做官期间,尽管内心无奈,却又能通过山水来怡养性情,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二、【答案】1.C2.诗眼是“愁”,首联万里点出了官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C.“实景”说法有误。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

    24、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这首诗为写景抒情诗,而全诗在写景之前,以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故诗眼为传情之词“愁”。首联中,“蒹葭”,即芦荻,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

    25、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颔联中,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中,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

    26、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中,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方法技巧】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炼字有两种类型: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

    27、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三、诗句含义一、【答案】1.C2.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

    28、择。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

    29、,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二、【答案】1.C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

    30、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

    31、(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方法技巧】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一般先简单的翻译或描述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概括特征,最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手法和注释等内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四、诗句作用一、【答案】1.D2.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

    32、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

    33、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二、【答案】1.D2.一曲终了,余音袅袅,万物止息,秋夜深沉;烘托出了琴音的纯正平和,营造了和谐宁静的意境;以此句收束演奏,并为结句意境的升华做出铺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

    34、秋夜听人奏琴”错误。是白居易自己抚琴,不是听别人弹琴。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效果的能力。“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意思是一曲谈罢,已经是秋夜深沉,曲声袅袅,余音缭绕,万物平息。“群动息”“秋夜深”,写出了曲罢秋夜寂寂,万物宁静,以曲音袅袅衬托环境的宁静与和谐,也烘托出了琴音的纯正平和;琴声纯正平和,合于自然,以此句收束演奏,为句“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意境的升华做出铺垫。【方法技巧】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

    35、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五、赏析诗句一、【答案】1.BE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1.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有误。第三句重点表现的

    36、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情景,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有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作者表达的是要为国家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故选BE。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炼句题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指明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是怎样使用该手法的;最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赏析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

    37、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见闻与感受。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先分析表现手法,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二、【答案】1.C2.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

    38、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能力。C.“下片借景抒情”错,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意思是: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亮。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

    39、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杏花”点明节令,“疏影里”点明具体时间,“吹笛”点明事件,友人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富有诗情画意,极具感染力。【方法技巧】(一)赏析诗句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2.把握句式特点类型特点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3.关注表达技巧有的运用修辞手法,

    40、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4.注意句子位置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二)解题步骤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六、语言特色一、【答案】1.D2.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

    41、,通俗易懂。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

    42、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二、【答案】1.B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

    43、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2.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

    44、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45、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方法技巧】语言风格主要有:1.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2.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3.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4.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5.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6.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7.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8.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9.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10.富有哲理:也称理趣,即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这种哲理或存于诗歌的某一联中,一般为最后一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整首诗都在说理,一般见于宋以后诗歌中,如苏轼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虽只是两问,实是苏轼巧妙地回答了琴与指的辩证关系。11.淋漓尽致:指诗歌写得详尽透彻,或对某些东西暴露的彻底。七、艺术风格一、【答案】1.C2.画面清幽。尾联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的江水笼罩在暮色中的图景。用语隽永。“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诗歌语言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方法技巧).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6651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