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文史常识的高考复习备考对策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59713
  • 上传时间:2023-02-15
  • 格式:PPT
  • 页数:51
  • 大小:39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文史常识的高考复习备考对策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文史 常识 高考 复习 备考 对策 课件
    资源描述:

    1、文史常识的高考复习备考对策文史常识的高考复习备考对策桐城八中 周霞2013年4月10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界文明灿烂辉煌,多姿多彩。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内容。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出现对文史常识的考查,借助文史常识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体现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已成为高考试题中的一大亮点。一、考题回放 1.(2010高考安徽文综题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考查点:古代陶瓷发展

    2、难度:A 答案:C 2.(2010高考安徽文综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考查点:史学常识 难度:A 答案:B 3.(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 B C 答案:B 难度:C 考查点:儒家思想 4.(2

    3、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3题)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答案:A 难度:C 考查点: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5(2012年安徽文综第12题)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中属于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考查点:中国书法艺术 难度:A 答案:C 在高考试题中,对文史常识的考查题量不大,考查的内容较广泛,有

    4、教材中的,也有教材外的;考查的难度倾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试题材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高考是我们一线教学的指挥棒。针对这些试题的特点,复习备考时,重在多多积累文史常识,提高学生利用文史知识解题的能力。二、备考对策 1、全面准确地识记历史教材中的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文化思想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能力。这些内容是文史常识蕴含量最丰富的版块。复习时要求学生准确识记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概况及原因,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成就及特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发展和三次工业革命成就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影响,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及科技成就,中外文学艺术影视的发展,古今中外文艺

    5、名家、名作、所属流派等等。这些知识的复习如果仅靠教师的平铺直叙可能会泛泛其谈流于形式而显得沉闷枯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看到的实物导入,从影视的片段或场景导入,从材料情境导入,从典型试题导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形象描述、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让学生看到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一幅幅风光迤逦的画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部分内容复习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基本能力。例如复习中国书法,除了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更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书法字体的关键特征,这就提升了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和识别能力。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学生分析领悟:隶书的蚕头雁

    6、尾、如龟似鳖;楷书的规矩严整;草书的放纵流畅;行书的规矩与流动相结合。同样复习西方文学美术的发展,结合作品分析各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风格特征,分析的越深入,领悟的就越透彻,辨别作品的能力也就越高。2、拓展教材,发掘文史常识。新课程强调的是课程观,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高考命题专家要动用各种资源来命题,我们怎样从教材内外善于发现文史常识呢?(1)由生活联想到历史知识 生活皆学问,生活中处处都有知识。从近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联想新民主主义不同时期部队服饰和番号的变化知识;由玉米、甘薯食物联想新航路开辟和对世界交流的影响;由石窟庙庵建筑联想世界三大宗教知识;由城市名称汉阳、江阴联想地

    7、理山川知识;由汽车标识联想汽车、飞机的发明,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中国的石油开采和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建成,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由电影电视网络联想世界和中国的影视与互联网的发展情况;由生活谚语“清明前后,种瓜栽豆”联想二十四节气知识,节气和农事安排相关的有关谚语。由生活联想到的历史知识应该是生活性强、趣味性强,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2)由社会热点联想到历史知识 由三农问题联想古今中外土地制度、农业政策和民生问题和社会保障;由辽宁号航母联想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由钓鱼岛问题联想中日、中美、中俄关系。(3)历史在现实中的遗影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有些历史的影响深远久长,现实中能看见历

    8、史的影子。例如姓氏中郑、吴、宋等起源于封国名,当今鲁、晋等省份的简称都是分封制的遗影。百家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4)从文化遗产中寻觅 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遍地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艺术形式不仅是保护的对象,也是我们寻觅丰富的文史知识的来源。3、重视安徽地方史知识的积累 地方史是近年来各地高考自主命题的一大特色,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考试资源。近几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文史常识的设计体现了浓郁的安徽地方特色,因此复习时应注重有关安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知识的

    9、教学,关注安徽的历史文化与当今安徽的社会发展情况。现将安徽地方史知识提纲列举仅供参考:第一部分 安徽传统文化艺术 1)道家学说:老子、庄子(2)管仲(颍上人)改革(3)天文历法: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4)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创立(5)桐城文派:清初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主张散文宣扬儒家思想,倡导唐宋古文传统,形成桐城文派,在清代文坛产生重大影响(6)新安理学(7)新安画派(8)徽商与胡雪岩(9)徽派建筑(10)佛教与九华山(11)道教与齐云山(12)吴敬梓著儒林外史(13)黄梅戏第二部分 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1)姚莹(桐城人)-安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2)李鸿章与洋务运动(3)刘

    10、铭传(肥西人)与台湾(4)陈独秀与近代革命(5)王明(金寨人)和他的左倾错误(6)王稼祥(泾县人)与遵义会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7)皖南事变(8)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9)和平将军-张治军(巢湖人)(10)文化名人-胡适(绩溪人)(11)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歙县人)(12)凤阳大包干(13)开放城市(14)两弹元勋-邓稼先(怀宁人)(15)211工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4、利用已考过的文史常识题积累文史常识和提升解题能力。已考过的文史常识题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试题的训练积累知识,增强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2007年全国文综I卷第1

    1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了解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和庙号等称谓的含义。【例2】(2008年全国文综I卷第12题)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解析】考查学生明确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地理名称【例3】(2008年海南历史单科卷第1题)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

    12、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解析】考查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干支纪年问题。【4】(2009全国一第12题)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C.谥号D.行业【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较早在中央机构就设有的重要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考查官职名称。【5】(2011年全国文综第12题)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三、文史常

    13、识整理 文史常识:史料运用、天干地支、生肖称谓、风俗节日、衣食住行文化、姓名称谓、古代纪年、官职称呼、天文历法地理、文史体裁(诗、赋、词、曲、小说;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科举考试等。(一)史料运用 1、史料分类:(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2)、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2、史料辨伪的四种基本方法。(1)从目录上来辨别其真伪。(2)从古书所引用的材料来鉴别其真伪。(3)从古书的内容来鉴别其真伪。(4)从古书的文法、体例、风格来鉴别其真伪。此外,实物史料还可以从制作原料、手迹

    14、、款式等方面来辨别其真伪问题。(二)纪年法 1、帝王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用。2、干支纪年:该纪年法始于汉朝,与年号纪年法同时并用。它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单配单,双配双,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例:今年癸巳年,那去年是壬辰年,明年甲午年,后年是乙未年年,依次类推。3、生肖纪年: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来记人的出生年,就称为生肖,又叫属相;十二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年循环一次。4、民国纪年法: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5、公元纪年法:我国从中华人民共

    15、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的。(三)时辰(三)时辰 夜夜半半鸡鸡鸣鸣平平旦旦日日出出食食时时 隅隅中中日日中中日日昳昳晡晡时时 日日入入 黄黄昏昏人人定定时辰时辰子子丑丑寅寅卯卯辰辰巳巳午午未未申申酉酉戌戌亥亥现代现代时间时间232311113 335355757797991911 1111113131313151515151717171719191919212121212323中国古代还有报更(打更)计时法,把夜间分中国古代还有报更(打更)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一更(为五更:一更(19-2119-21时)、二更(时)、二更(21-2321-23时)、时)、三更(三更(23-123-1时)、四

    16、更(时)、四更(1-31-3时)、五更(时)、五更(3-53-5时)时)(四)避讳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其字号则无必要。1、避讳的四类对象:避帝王: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避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始祖皇帝之名,有的避周公之名,避老子之名。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2、避讳的三种主要方法 改字法:对避讳之字不用,另择他字代替。缺笔法:用本字而省缺笔划。空字法:将本字空而不写,

    17、或画以“口”,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五)谥号、庙号、年号 1、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谥号。2、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3、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如明太祖洪武,清高宗乾隆。4、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5、陵号 帝王身后,一般要立三号:谥号、庙号、陵

    18、号。庙号、陵号则为皇帝专有,这是皇家的祖先祭祀和葬仪。著名的陵号,有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也葬在乾陵,但因为她晚年退位,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去世,所以没有自己的陵号,照皇后葬仪),明十三陵,还有清东西陵。(六)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寒食:清明前两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禁火三日 清明:四月初,踏青扫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9、”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七)二十四节气(七)二十四节气春季春季立春立春2 2月月3535日日雨水雨水2 2月月18-2018-20日日惊蛰惊蛰3 3月月5-75-7日日春分春分3 3月月20-2220-22日日清明清明4 4月月4-64-6日日谷雨谷雨4 4月月19-2119-21日日夏季夏季立夏立夏5 5月月5-75-7日日小满小满5 5月月20-2220-22日日芒种芒种6 6月月5-75-7日日夏至夏至6 6月月21-2221-22日日小暑小暑7 7月

    20、月6-86-8日日大暑大暑7 7月月2222日日-24-24日日秋季秋季立秋立秋8 8月月7-97-9日日处暑处暑8 8月月22-2422-24日日白露白露9 9月月7-97-9日日秋分秋分9 9月月22-2422-24日日寒露寒露1010月月8-98-9日日霜降霜降1010月月23-2423-24日日冬季冬季立冬立冬1111月月7-87-8日日小雪小雪1111月月22-2322-23日日大雪大雪1212月月6-86-8日日冬至冬至1212月月21232123小寒小寒1 1月月5-75-7日日大寒大寒1 1月月20-2120-21日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

    21、大寒 附桐城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相关的有关谚语:“谷雨前,好种棉”、“清明前后,栽瓜种豆”、“麦到小满昼夜黄”、“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推后”(指双季早稻播种)、“小满插秧家把家,芒种插秧普天下”(指单季稻)、“寒露油菜霜降麦”、“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还可种绿豆”、“处暑荞麦白露菜”(八)明清科举考试 1、等级:(1)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2)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3)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4)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22、”,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九)地理山川 1、阴阳: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2、区域名称:中原、关中、江南、江东、江河、岭南、塞北、关内外、九州、西域等 3、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十)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简称【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史记】我国第一

    23、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部收录儒家经典(2)史部收录史书(3)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宗教。(4)集部收录

    24、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即诗词汇编。(十一)其他 1、中国姓氏起源:(1)以氏为姓氏(2)以国名为姓氏(3)以邑命为姓氏(4)以居住地为姓氏(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6)以官职位姓氏(7)以技艺为姓氏(8)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9)以谥号为姓氏(10)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2、年龄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3、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谢谢指导!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文史常识的高考复习备考对策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5971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