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与高考暨后期复习策略研究(127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与高考暨后期复习策略研究(127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心 素养 物理 教学 高考 后期 复习 策略 研究 127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与高考备考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与高考备考暨后期复习策略研究暨后期复习策略研究高考命题改革的逻辑路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知识为本”“以人为本”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既有融合更有超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影响2019年高考命题的三个重要纲领性文件:2016年提出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一点四面”要求),强化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出重
2、拳修改考纲,逐步与新高考方案接轨。研发新情境试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考试中心国务院2014年9月,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命题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提出“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意见。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一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二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面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面加强创新能力的
3、考查,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一面贯彻一点四面的高考改革主题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一体 核心立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一体四层四翼”四层 四翼 考查目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一体四层四翼”在往届高考物理试题中的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1.考察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2.考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体现综合性3.考察生活中的物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4.考察探究性和开放性,体现创新性 2019高考:关注
4、“一体四层四翼”,继续关注“物理核心素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物理核心素养”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物理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能量观及其应用等要素,能用这些观念描绘自然界的图景第一
5、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物理核心素养”2、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物理核心素养”3、实验探究 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
6、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 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物理核心素养”4、科学态度与责任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能正确认识科学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和
7、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新高考我国高考的重大改革已全面启动,2020年将陆续进入“3+3”模式,2018年河北等8省进入新高考走班式教学,2021年实行新高考,四川大概在2022年实行新高考,当然2019年是全国性多地(上海、浙江除外)现行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2019年的高考要完成对“3+3”模式或“3+1+2”、“3+2+1”的衔接与过渡;所以总体应该平稳,不会有大起大落!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高考改革及新高考高考改革及新高考课标课标考纲考纲说明说明 考题考题 研考纲,明确考试标准研考纲,明确考试标准
8、考试大纲是命题依据考试大纲是命题依据考试说明是命题参考考试说明是命题参考课程标准是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是教学依据 2019年物理考试大纲和说明的变化变化一:变化一: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一段第一句,由原来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变化二:变化二: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的“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变为“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变化三:变化三: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
9、的“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变为“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变化四:变化四: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的“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变为“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变化五:变化五:题型示例部分例12由原来的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0题换成了2018年全国卷I的第20题。【原题】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运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
10、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答案】BD【说明】本题结合地球所处的近太空卫星目前的实际状况,将卫星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原因限制为一个因素进行设问,考查考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关系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难度适中。【换后换后】20172017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
11、波。根据科学家们复原的过程,在两颗中子星合并前约根据科学家们复原的过程,在两颗中子星合并前约100 s100 s时,它们相距约时,它们相距约400 km400 km,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每秒转动,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每秒转动1212圈,将两颗中子星都看作是质圈,将两颗中子星都看作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由这些数据、万有引力常量并利用牛顿力学知识,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由这些数据、万有引力常量并利用牛顿力学知识,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星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星 ()A A质量之积质量之积 B B质量之和质量之和C C速率之和速率之和D D各自的自转角速度各自的自转角速度【答案答案】BC【说明说明】
1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考生运用万有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考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规律等,通过分析推理做出正确判断。试题以最新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规律等,通过分析推理做出正确判断。试题以最新的科研成果设计问题情境,引导考生关注宇宙、关注科学,提高学习科的科研成果设计问题情境,引导考生关注宇宙、关注科学,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该题属于较难的试题。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该题属于较难的试题。19年年18年年情境:解题情境:解题解解决问题决问题说明:知识说明:知识核核心素养心素养2019年物理考试大纲和说明的解读1考点内容不变考点内容不变2018
13、年和2019年的考试大纲中考点、考点级别、考点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均无大的变化。现在正处于新旧高考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考点内容的几乎不变是为了保障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这就预示着高考命题也会保持稳定的原则,即继续坚持“一体四层四翼”的原则不变。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于一体的核心立场,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为考查目标,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为考查要求。所以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在考查方向上和难度上会与2018年基本持平。2.考核目标指导方针微调考核目标指导方针微调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变化一、变化二、变化三和变化四都是考核目标指导方针的变化。变
14、化一加上“思想道德素质”,这与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保持一致的,高中物理的教学也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变化二加上了“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变化三加上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变化四加上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8年发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中提出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物理核心素养目标,物理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变化四与这一核心是相通的;物理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要素就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
15、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和品质”,变化二和变化三也就是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要素的具体表现。3.题型示例变化题型示例变化题型示例是高考命题的指挥棒,指引着高考题的方向,也就像高考题的影子,考试大纲的说明中题型示例部分例12由原来的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0题换成了2018年全国卷I的第20题。换后的题用引力波这一最新的科研成果设计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引导考生关注宇宙、关注科学,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由此可见万有引力与航天在201
16、9年高考命题中仍是高考热点。考纲: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一、注重难题,忽略基本一、注重难题,忽略基本 随着一轮复习的结束,学生的能力有了随着一轮复习的结束,学生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势必会形成不愿意做比较简单显著提高,势必会形成不愿意做比较简单的题目,或者对基础的知识不够重视,因的题目,或者对基础的知识不够重视,因而会在一些简单题目上出现问题,但是在而会在一些简单题目上出现问题,但是在学生自己出现错误后,总是认为
17、自己马虎学生自己出现错误后,总是认为自己马虎所致,认识不到本质的问题!所致,认识不到本质的问题!tantanHHFWsinsinHHFWcos1 FsW AFB 16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间设墙面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始终减小,
18、N2始终减小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先减小后增大20122012年年动态变化问题动态变化问题【答案】BmgN1N21、正交分解法(列方程)2、图解法3、极限法图解法ACBO三角形相似法 例题、如图所示,物体如图所示,物体G用两根绳子悬挂,开始时绳用两根绳子悬挂,开始时绳OA水平,水平,现将两绳同时顺时针缓慢转过现将两绳同时顺时针缓慢转过90,始终保持,始终保持角大小不变,角大小不变,且物体始终静止,设绳且物体始终静止,设绳OA的拉力为的拉力为T1,绳,绳OB的拉力为的拉力为T2,则,则在此旋转过程中在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