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专题 复习 十四 传统文化 经典 阅读 课件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优质课件1.(2017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2分)(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答案答案(1)德行言语(2)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
2、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优质课件解析解析(1)如果能记得论语先进中评判孔子弟子的那段话,就很容易。如果不记得,可以根据所给的文段做推断。子贡赞赏颜回(即颜渊),孔子也赞赏他。在论语中,孔门学子崇尚的学问主要是做人的学问,故可推断颜渊属于“德行”标兵。在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很多,从第一段材料中也可看出子贡很会说话,故可推断子贡为“言语”标兵。(2)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在学生面前称赞另一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同自己说话的
3、学生同等的地位上,说自己也不如。包含两重意义:很平易近人,说“我和你一样”,放低姿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善于赞扬,也善于鼓励,对某方面较落后的学生,既承认他的差距,又不是批评他促他进步,而是说“我和你一样”,包含着我陪你一起追赶的意思。译文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好一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颜回听说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可以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同意你的话,不如啊。”(论语公冶长)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论语述而)优质课件2.(2016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墨
4、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答案(1)去无用之费(2)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优质课件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形式为填空,实质是要概括本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本段文字,从圣人为政说起,谈到节省费用对为政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
5、见,本段文字的中心即是从为政需要谈节约费用,即原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这便是符合要求的答案。(2)回答“为政”思想,即治理国家的措施。这一小段文字有三个层次,从文中句号也可看出来。第一个层次是论点,圣人施政的结果;第二个层次为不掠夺土地,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而去无用之费;第三个层次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墨子的“为政”思想即可。译文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培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
6、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优质课件3.(2015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案答案(1)浩然之
7、气(2)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解析(1)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2)分别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的一致。优质课件4.(2014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答案(1)择友(2)第一问
8、: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解析(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从字顺即可。优质课件5.(2013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5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
9、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案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解析(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
10、空难度大。(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优质课件1.(2015福建,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B组 统一命题、省(
11、区、市)卷题组答案答案(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2)要点“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优质课件2.(2015北京,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论语侍
12、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
13、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优质课件答案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
14、例1)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优质课件解析解析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
15、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然后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优质课件3.(2013福建,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
16、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答案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1)抓住“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和“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可以得出“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的观点。(2)孔子的话
17、重在强调“宽厚待人,少责备别人”,而孟子的话重在强调“要从自身找原因”。读懂原文是关键。优质课件1.(2012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C组 教师专用题组优质课件答案答案(1)贵人贱马。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
18、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解析(1)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于,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问马,只不过是后问。(2)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优质课件2.(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9、(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韩非子:(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优质课件解析解析(1)全文的内容很
20、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韩非子的“法”字,答案就很容易得出。(2)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从文中找出两种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可。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可以免除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我完善,要的是那种使人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
21、该实行法治。优质课件3.(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案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解析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译文“一般来说,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
22、的规律。”优质课件4.(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优质课件解析解析(1)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
23、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2)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时)不到他苦思冥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表达不出时,不去启发他。提示给他某一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出其他几个方面,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了,那我们这些学生还记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话了吗?四季照常运行,万物依然生长,天说过什么话了吗?”优质课件1.(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212
24、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为政(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3)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韩非子六反三年模拟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优质课件(1)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
25、2分)(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4分)答案答案(1)庶民,富民,教民。(2)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制民之产”,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解析解析(1)从第一段中可找到核心词“庶”“富”“教”;第二段讲治国要先“制民之产”,使其“足以事父母”“足以蓄妻子”,然后“驱而之善”。(2)第三段韩非子讲的角度就与孔孟不一样,他强调父母不能溺爱子女,不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财物,由此延伸到国君治国,也不能让老百姓太富有,财物富足了,人就会懒惰,懒惰了就会犯罪,社会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