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语言文字应用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语言文字应用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语言文字应用课件 2020 年高 语文 复习 语言文字 应用 课件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专题七专题七 正确使用词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包括熟语)【语文】第三部分:语言文字应用考情精解读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目录CONTENTS考纲要求命题规律命题分析预测考点1 实词考点2 虚词考点3 熟语B.积累帮素养大提升教材中的重点熟语汇编常见易混实词辨析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常见近义成语(熟语)辨析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易褒贬误用的成语易误用对象的成语易语义重复的成语常见两用成语汇编考情精解读考纲要求命题规律命题分析预测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纲要求命题规律年份/卷别题型与分值设问方式考查内容2017全国单选题,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语境成语辨正误2017全国单选题,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语境成语辨正误2017全国单选题,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语境成语辨正误2016全国单选题,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语境成语辨正误单选题,3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虚词的正确使用命题规律年份/卷别题型与分值设问方式考查内容2016全国单选题,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语境成语辨正误单选题,3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虚词的正确使用2016 全国单选题,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语境成语辨正误单选题,3分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
3、当的一组是虚词的正确使用2015 全国 单选题,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近义成语辨析2015 全国 单选题,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近义成语辨析1.本考点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主要设题角度是辨析具体语境中的词语运用,语境意识和综合性增强,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梳理词语的意识,提高文学素养。2.成语是近几年全国卷的必考内容,有时也兼考虚词的使用,如2016年全国卷。3.目前,此类题主要以客观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但在很多人呼吁加强对“积极语用”能力考查的背景下,采用主观题形式命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命题分析预测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考点1 实词考点
4、2 虚词考点3 熟语考点1 实词考点总述考点总述实词是指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舍弃”与“割爱”,“迟疑”与“犹豫”。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同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太阳”与“日头”,“演讲”与“讲演”。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词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典例典例1 2017天津,2,3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多数人的_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_,真与美就_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
5、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_的程度。A.观点内含劳燕分飞同日而语B.观念涵义天南海北平分秋色C.理念涵养南辕北辙相提并论D.心目内涵分道扬镳分庭抗礼语文 专题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生可根据对语境的把握和对所给词语意思的理解,运用排除法解答。第一空,根据四个词语的词性和意思来判断,放在横线处都是可以的。第二空,前面的“美”是主语,“成为”是谓语,横线处应填一个名词作宾语,“内含”是动词,意思是里面含有。所以可排除A项。第三空,“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真”与“美”并不是“行动和目的”的关系。所以可排除C项。第四空,“平分秋色
6、”指双方各占一半;“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语境强调的是把美的价值提高,使美的价值与真的价值相当,故应使用“分庭抗礼”。所以可排除B项。答案:答案:D语文 专题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典例典例2 2017山东,2,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零,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冷大陆的梦幻与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
7、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迢迢旅程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锣催开,千树珊瑚奇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语文 专题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席卷系扩展B.笼罩停扩展C.席卷停扩充D.笼罩系扩充语文 专题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解析:解析:本题中第一个括号
8、中的词语在选择时需要考虑搭配对象,此句的主语是“西伯利亚的寒流”,所以此处只能选“席卷”;第二个括号中的词语选择时需要考虑语境,文段中说“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在雷州半岛上”,似乎用“系”用“停”皆可,但若选“停”,则“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应为一体,不够准确,而用“系”则不仅符合实际而且更为生动形象。“扩充”与“扩展”词义侧重点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文段中指“版图”,用“扩展”恰当,故选A。答案:答案:A语文 专题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通关方略通关方略三个角度辨析近义词三个角度辨析近义词1.1.从词语的色彩方面辨析从词语的色彩方面辨析(1)感情色彩。词语依据其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
9、词、中性词三类。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果断、聪明、节俭、维护。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如煽动、后果、抗拒、武断、狡猾、吝啬。中性词:不表示褒贬。如结果、抵抗。(2)语体色彩。有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适用于不同场合,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等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特点。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特点,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等。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死亡”不带感情色彩
10、,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2.2.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词义侧重点不同。名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与特
11、长。动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如:“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于新创造出来的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形容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属性、状态上。如:“陡峭”与“峻峭”都形容山势的高而陡,但“陡峭”着重指山的坡度大而陡直,而“峻峭”着重指山势的高而险峻。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损坏”与“破坏”,都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破坏”则是有意的。又如:“诬蔑”和“诬陷”都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实,损害别人的名誉,而后者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3
12、.3.从运用上辨析从运用上辨析(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2)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3)适用的对象不同。如: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后者用于下级对
13、上级、晚辈对长辈。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考点总述考点总述虚词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单独对虚词的考查。考点2 虚词典例典例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芙蓉街如潮的人流渐渐退去了,午夜的空寂也一样属于它,作为济南最具地域特色的一条老街,它繁华,又_于此。德国战后全民反思二战罪行,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却缺少德国人反省战争的勇气,不但不反省,_否定战争罪行,没有承担战争责任
14、的起码道德。杨振宁说,科学研究_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撑,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收获成功。A.不只反而纵然B.不止反而固然C.不止而且固然D.不只而且纵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近义虚词的能力。“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一是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根据语境应选“不止”。“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根据语境应选“反而”。“固然”,一是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一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纵然”,即使,表假设关系。根据语境应选“固然”。答案:答案
15、:B典例典例4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人机围棋大战”的前一天,谷歌董事长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场比赛 李世石输赢都代表着人类的胜利,是人类的努力才让人工智能取得了这样的突破;谷歌想做一个棋类程序,希望打造一个通用的智能计算系统,用于灾害预测、风险控制、医疗健康和机器人等复杂领域。英国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罗洛卡朋特表示,他相信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控,未来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众多世界性难题。A A/都不是但是并且况且B B无论因为不只是更是/而且C C不用说而且虽然/以此尚且D D不管何况尽管然而因此/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回答
16、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中有空格的语句与前后文的关系。第一个空格,从后文的副词“都”分析,与之对应的关联词可以是选项给出的三个中的任何一个;第二个空格,从前文的结果“人类的胜利”分析,空格应该填写表原因的关联词语;第三、四个空格,从后文的“希望”“用于”分析,与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填写“不只是更是”“是更是”;第五个空格,从和的关系分析,这个空格可以使用“并且”或不用关联词;第六个空格,从“未来将”的意思分析,这句话与前句话是并列关系,只能用“而且”。最后使用排除法可以得到答案。答案:答案:B通关方略通关方略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1.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从词性的
17、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2.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黄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3.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18、。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4.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5.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考点总述考点总述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
19、,或在人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内容和精练形式的固定短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1.成语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不耻下问。2.惯用语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考点3 熟语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3.谚语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如:(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
20、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反映了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4.歇后语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侧重成语的辨析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
21、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等,这些词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积累是成语复习的根基。要提高辨析使用成语的能力,必须大量积累易错成语。积累的成语越多,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就越强,解题的准确性就越高。积累成语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阅读积累。通过阅读教材,阅读课外读物,积累其中的易错成语。2.习题积累。通过做题,积累试题所考成语。这些成语往往是常考易错的,需要重点关注。3.资料积累。利用现成的“成语汇编”之类的材料,快速积累常考易错成语。这是成语复习的快捷方式。典例典例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中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
22、益,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大量储备石油天然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突发事件。他喜欢看书,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是文科成绩也非常好,历史知识丰富,文学功底深厚,能够识文断字,而且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一些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观点已为大家熟知,在应用领域也体现出了其自身的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将西方经济理论奉为圭臬,以此来评判我国现实、指导改革。精心设计的出场方式、系统全面的竞选纲领,无不显示萨科齐为再次问鼎爱丽舍宫已做好准备,但低迷的民调支持率以及激烈的竞争表明他东山再起之路难平坦。保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确实是一件极为细致、具体而又繁杂的工作,需要具体而微的耐心细致、同舟共济的健康心理等,要把环保
23、做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婉转悠扬的小提琴、优雅醇美的钢琴和高亢嘹亮的男女高音曲尽其妙,重庆大剧院为山城音乐迷们准备的音乐大餐将让您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世界里。A.B.C.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患得患失: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识文断字:识字(就能力而言)。指有一点文化知识。此处属望文生义。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用来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此处属望文生义。曲尽其妙:指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此处属对象错误。答案:答案
24、:C典例典例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评书艺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意思的辨析。A项,“今后”是“从今以后”的意思,“这”是
25、一个时间点,而李劼人不可能听一次评书就掌握了四川方言中幽默的精髓,因此用“以后”更恰当。B项,“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根据句意,此处用“进而”更恰当。C项,“安之若素”的意思是“(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用在此处恰当。答案:答案:D通关方略通关方略辨析成语辨析成语“十二看十二看”(上上)1.1.看是否符合语境。看是否符合语境。如: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