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全面版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全面版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疗器械 不良 事件 监测 工作指南 全面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 n目的:为全面推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规范、指导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各方的工作 n依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规定 n适用对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公民、法人、其他相关社会组织。指南 主要内容:n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要求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要求 n公众、法人、其他相关组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要求 n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工作要求 n有关说明和附件有关说明和附件 一、有关说明一、有关说明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
2、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3、严重伤害,是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危及生命;(2)导致机体功能的永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3)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免上述永久性伤害或者损伤。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与质量事故、医疗事故的区别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是由于产品的设计缺陷、已经注册审核的使用说明书不准确或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的,但其产品的质量是合格的产品的质量是合格的。(2)
3、医疗器械质量事故主要是指其质量不符合质量不符合注册产品标准等规定注册产品标准等规定造成的事故。(3)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摘自卫生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6、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指导开展医疗器械再评价工作的依据,不作为医疗纠纷、不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和处理医疗器械质量事故的依据。医疗诉讼和处理医疗器械质量事故的依据。二、MDR工作指南n(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4、(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n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主体之一;n2.建立建立并履行本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主动发现、收集、报告和控制经营的医疗器械发生的所有可疑不良事件,按时报告按时报告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不良事件;n配备专(兼)职人员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n4.积极组织宣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n监测记录监测记录,形成档案;n6.主动配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收集其产品发生的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n建立并履行可追溯制度;建立并履行可追溯制度;n建立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总结备查建立年度医疗器械不良
5、事件监测总结备查制度制度;n9.积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对干预“事件”的处理;n10.其他相关职责。n(二)指定机构与人员配备要求(二)指定机构与人员配备要求 n指定部门负责指定部门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并建议由企业的副职及以上人员担任负责人。n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员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n(1)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n(2)熟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相关法规;n(3)具有医学、医疗器械相关专业背景;n(4)熟悉本企业所经营产品的相关信息;n(5)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n备有足够经费备有足够经费以供监测工作的开展。n
6、(三)应建立的主要监测制度和程序(三)应建立的主要监测制度和程序 n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职责,包括部门及各级人员职责;n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法规宣贯、培训制度;n3.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收集、报告和控制工作程序;n4.发生突发群发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n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档案保存管理制度;n6.便于产品追溯的管理制度;n7.其他相关制度(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总结备查制度)。n(四)主要工作步骤要求(四)主要工作步骤要求n(1)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主动向使用单位使用单位收集其经营的医疗器械发生的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也可通过用户用户投诉等途径收集;n(2)医
7、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建立便捷、有效的(、书面、网络反馈等形式)收集渠道,以方便用户提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n(3)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主动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反馈其收集的所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情况。n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注册为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用户,保证该系统正常运行,并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通过该系统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报告。注:报告途径:n企业应到我局申领账号、密码,登陆网站:,在网上上报。(注册时需填写MDR上报单位注册信息表)n网上上报有困难的,企业可直接填写书面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我局,我局监测中心协助企业进行网上上报。n(1)个案报告(可疑医疗
8、器械不良事件报告)n导致死亡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个工作日工作日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所在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n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15个工作日个工作日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向所在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n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向所在地省(区、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的同时,应当告知相关医疗器械生产企业。n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认为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但是应当及时告知告知被越过的所在地省(区、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
9、测技术机构。n(2)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nA、发现或知悉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立即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小时内填写并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nB、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积极配合各级监管配合各级监管部门部门对“事件”的调查、处理,并按照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应急预案及时响应。nC、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主动配合医疗器械配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企业收集有关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并提供相关资料。n以上以上ABC三点可作为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三点可作为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n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认
10、为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但是应当及时告知被越过的所在地所在地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n(3)年度汇总报告n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在每年1月底之前对上一年度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并保存备查。注:年度总结主要内容包括:n企业基本信息n企业经营产品信息n上报器械不良事件的情况汇总及分析(事件发生情况、报告情况、事件描述、事件最终结果、企业对事件的分析、企业对产品采取的措施、涉及用户的联系资料等)n发现或知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及时告知告知其产品的生产企业。同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重复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采
11、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暂停销售、暂停使用),并做好事件涉及产品的停用、封存和记录保存等工作。n获知行政监管部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针对严重不良事件采取控制措施后,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应及时积极配合及时积极配合。n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对医疗器械突发、群发不良事件应高度重视,及时发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在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同时应当积极配合各级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理。并按照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有关应急预案,配合监管部门、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及时响应。n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建立监测档案,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标明的使用期后2年,但是记录保存期限应当不少于5年。记录包括:可疑医疗器
12、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现、收集、报告和控制过程中的有关文件记录。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网上填报与纸质填写要求四、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举例谢谢!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规定基本内容与基本规定冯鸣冯鸣 一、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内容一、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内容n 在这部分中将向大家介绍税收征收管在这部分中将向大家介绍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七项基本的工作内容。要想更理工作的七项基本的工作内容。要想更准确的了解征管工作的各项内容,需要准确的了解征管工作的各项内容,需要准确的掌握理论内含,因此,在以下的准确的掌握理论内含,因此,在以下的讲解中,将向大家一一介绍各
13、项征管工讲解中,将向大家一一介绍各项征管工作的概念,帮助大家理解税收征管工作作的概念,帮助大家理解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内容。的基本内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七项基本的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七项基本的工作内容作内容n(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n(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n(三)帐薄、凭证管理的概念与内容三)帐薄、凭证管理的概念与内容n(四)纳税申报制度的概念与内容纳税申报制度的概念与内容n(五)税款征收制度概念与内容(五)税款征收制度概念与内容n(六)税务检查的基本概念与内容(六)税务检查的基本概念与内容n(七)法律责任的概念与内容(七)法律责任
14、的概念与内容(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n、概念、概念n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组织税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组织税收收入是税收基本职能之一,任何税收制度必须通收收入是税收基本职能之一,任何税收制度必须通过税收征收管理才能实现。具体说:通过税务登记过税收征收管理才能实现。具体说:通过税务登记管理将税源纳入税务机关的监控中;通过纳税申报管理将税源纳入税务机关的监控中;通过纳税申报管理掌握纳税人涉税资金运动情况;通过税务检查管理掌握纳税人涉税资金运动情况;通过税务检查督促纳税人依法接受税务机关的管理;通过为纳税督促纳税人依法接受税务机关的管理;通过
15、为纳税人服务培养纳税意识,形成全社会依法纳税环境。人服务培养纳税意识,形成全社会依法纳税环境。这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保证了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这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保证了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因此,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是税收工作的一个永库。因此,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是税收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恒的主题。(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n、解读:、解读:n 税收征收管理是国家征税机关依据国家税收税收征收管理是国家征税机关依据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对纳税人应纳税额组织入库的一种一定的程序,对纳税人应纳税额组
16、织入库的一种行政活动,是将税收行政活动,是将税收 贯彻实施到每个纳税人,贯彻实施到每个纳税人,有效地组织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的一系列活有效地组织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个概念。动的总称。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一个概念。(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n、理解:、理解:n 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它呢?在征收与缴纳的我们应该怎么样理解它呢?在征收与缴纳的过程中,征收方是税务行政主体过程中,征收方是税务行政主体税务机关。税税务机关。税务机关是国家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的执法主体,即务机关是国家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的执法主体,即税务行政主体。它是指享有
17、税收行政职权,能以税务行政主体。它是指享有税收行政职权,能以自已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自已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缴纳方,税务行政管理行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缴纳方,税务行政管理行政人政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单位。法律、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单位。法律、法规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单位是税务法规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单位是税务行政管理的相对人,是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行政管理的相对人,是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体,必须按照
18、法律、法规的规定 接受税务机关接受税务机关的管理。的管理。(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一)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n2 2、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n 税收征收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基层税务机关日常大量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可从宏观宏观与微观微观上进行理解。因时间关系,宏观宏观内容我们不在这里讲解了,待大家在工作岗位上自学理解。从微观微观上理解主要包括:征收、管理、检查征收、管理、检查三个方面。这三大方面直接在工作环节上具体划分为税务登记、帐薄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法律责任六个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
19、补充又相互制约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每一环节都有其具体的方式、条件、时限和严格的程序要求,这些将在下面的讲解中了解到。(返回)(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n概念概念n 税务登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税务登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第一步。为什么要进行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第一步。为什么要进行税务登记呢?因为通过税务登记,可以使税务机关务登记呢?因为通过税务登记,可以使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了解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便于有效地组织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况,便于有效地组织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二)税务登
20、记的概念与内容(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n解读解读n 什么是税务登记呢?什么是税务登记呢?税务登记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登记,并据此对纳税人实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登记,并据此对纳税人实施税务管理的一种法定制度。从事生产、经营的施税务管理的一种法定制度。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其他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都应当依纳税人以及其他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都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的种类包括开业登记、法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的种类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停业和复业登记、外出经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停业和复业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营报验登记等。(二)税务登记的概
21、念与内容(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n税务登记证件应当载明的内容税务登记证件应当载明的内容n 办理税务登记就要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税务办理税务登记就要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税务登记证件是纳税人接受税务管理,承担纳税义务登记证件是纳税人接受税务管理,承担纳税义务和享受有关纳税权利的证明,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和享受有关纳税权利的证明,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税务登记证件应当载明的内容有:具有重要意义。税务登记证件应当载明的内容有:纳税人名称、统一代码、法定代表人、详细地址、纳税人名称、统一代码、法定代表人、详细地址、经济性质、经营方式、经营范围(主营、兼营)、经济性质、经营方式、经营范围(主营、兼营)、
22、经营期限和证件有效期限等。经营期限和证件有效期限等。(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n税务登记证件的种类及适用范围税务登记证件的种类及适用范围n 税务登记证件的种类包括税务登记征及其副本、临时税务登记证件的种类包括税务登记征及其副本、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税务登记证件由县级以上主管税务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税务登记证件由县级以上主管税务机关核发。什么样的企业发税务登记证?什么样企业发临机关核发。什么样的企业发税务登记证?什么样企业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在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中有明确规定时税务登记证,在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中有明确规定 。对。对下列纳税人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下列纳税人核
23、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1 1、从事生产、经营、从事生产、经营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纳税人;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纳税人;2 2、从事生产、经营虽未、从事生产、经营虽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纳税人。对下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纳税人。对下列纳税人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列纳税人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1 1、从事生产、经、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营的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2 2、有独立的生产、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承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承租人;包费或租金的
24、承包承租人;3 3、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n办理税务登记、发税务登记证件的作用办理税务登记、发税务登记证件的作用n 办理税务登记、发税务登记证件对企业或经办理税务登记、发税务登记证件对企业或经营者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可大了:营者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可大了:n纳税人在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持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在办理下列事项时,必须持税务登记证件:到到 开立账户;到税务局申请减、免、退税;申开立账户;到税务局申请减、免、退税;申请办理延期申
25、报;延期缴纳税款;领购发票;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领购发票;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征收管理证明;办理停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征收管理证明;办理停业、歇业;和其他有关税务事项。业、歇业;和其他有关税务事项。n由此可以看出,税务登记证件是纳税人生产经营由此可以看出,税务登记证件是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合法通行证。的合法通行证。(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二)税务登记的概念与内容n税务登记的内容税务登记的内容n开业税务登记开业税务登记n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包括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