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2010 2019 十年 高考 历史 分类 汇编 专题 25 选修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解析 下载 _真题汇编_高考专区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 -20192019) 历史历史 专题专题 2525(选修(选修 1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1.(2019 年全国卷)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 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 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 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 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 革仿照
2、周礼 ,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 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 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 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 次比较彻底的区分, 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 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 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 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
3、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 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 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 (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 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 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 照周礼,设公、 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 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 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 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
4、商鞅变法 影响从打破世卿世、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 统一等角度概括。 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 考虑。 2.(2019 年全国卷)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 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 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 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 急剧没落, 生活艰难, 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 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5、。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 8 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 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 胜的意义。 【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 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 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 主义。
6、【解析】 (1)作用: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 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 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根据所学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 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 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 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 资本主
7、义等角度概括。 3.(2019 年全国卷)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 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 年,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 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 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 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 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 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 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
8、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 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 性质。 【解析】(1) 原因: 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认为民 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 重视和支持, 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 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 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 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
9、重立典法 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 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 根据材料制度局 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 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4.(2019 年江苏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 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 元祐以降, 指凡公 (王安石) 所变之法, 皆曰恶法, 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 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
10、谓之良也 已。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 孙中山 全集 )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 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 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 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 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 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 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 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答案】 (1)态度:
11、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 ;前人意 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 会发生剧烈变革。 【解析】 (1)态度:根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 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 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 前人持贬斥态 度。原因:根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 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 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 (2)政策设
12、计: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 述;积极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 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根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 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主 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 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 势进行分析。 5.(2018 年全国卷)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 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 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 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
13、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 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 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 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 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 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 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 第 (
14、1) 问, 区别, 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是 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 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 前纪年法以君主 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 国各地通用。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 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 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 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 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 角度分析。&网 6.(2018 年全国卷 II)选修 1:历史上重大
15、改革回眸 材料 1949-1966 年, 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 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 识的社会风气。1977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 术委员会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 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 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 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 年 11 月, 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要求把党的知 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 年 12 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
16、,从 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 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 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背景。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 分) 【答案】 (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 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 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
17、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 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 (1)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 材料中的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 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相关史实可 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由所学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展开的;再结合所学世界史关于科技方面的相关知识可知,在 20 世 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依然方兴未艾,这也 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而得以影响到中国的科
18、技体制改革。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内容:需要结合 材料回答,由材料中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科技 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等信息可以得 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 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恢复 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可以得出恢复教 育考试招生制度;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 意见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可以得出落实知识分子 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需要根据上述内容和科技体
19、制改革 的相关背景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等知识回答。 结合前面的背景与 上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改革的内容使得我国实现科技领域拨 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和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来看, 这一改革推动科研领 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7.(2018 年江苏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 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 的弊病, 引导人们崇尚实学, 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
20、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 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 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 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 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 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 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 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 算。摘编自杨松
21、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 革。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 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 人才) 。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 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 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 尚实学, 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
22、实问题并结合时代背景从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的要求、科举 制的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等角度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 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 更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和材料二信息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 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 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打击旧学、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新 式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 化的弊病等方面分析。 8.(2017 年全国卷)选
23、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 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 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中共十二大再次 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 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1985 年 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 高低、 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
24、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 科研、 文化、 卫生事业单位, 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 自治区、 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 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 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 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 点。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 义。 (7 分)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 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