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教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西医学教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 医学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国第一部中西医比较教材中国第一部中西医比较教材 中西医学比较中西医学比较一、中西医学比较的历史一、中西医学比较的历史(一)鸦片战争以前(一)鸦片战争以前 (二)鸦片战争至(二)鸦片战争至1949年年1、西医进入中国的双重性质、西医进入中国的双重性质2、三种态度、三种态度3、中西汇通派及其作用、中西汇通派及其作用(代表人物: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代表人物: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三)(三)1949年以后的三个阶段年以后的三个阶段1、1949-1966 2、1966-1977 3、1977-二、中西医学的可比性二、中西医学的可比性(一)不可通约性(一)不可通约性 (二)可比性
2、(二)可比性三、中西医学比较的内容三、中西医学比较的内容(一)历史及文化背景(一)历史及文化背景 (二)方法论(二)方法论(三)两种医学体系(三)两种医学体系 (四)临床与预防(四)临床与预防(五)医学模式拓展下的比较(五)医学模式拓展下的比较第二节第二节 中西医学比较的意义中西医学比较的意义一、促进医学发展一、促进医学发展二、促进经济发展二、促进经济发展三、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医学三、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医学第一章第一章 历史的启示历史的启示第一节第一节 同源同源一、本能救护与劳动创造医学一、本能救护与劳动创造医学二、从巫医合一到巫医分家二、从巫医合一到巫医分家三、轴心时代辉煌的医学三、轴心时代
3、辉煌的医学(一)(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与与希氏全集希氏全集的惊人相似之处的惊人相似之处1.1.同处于文明的奇迹时期同处于文明的奇迹时期 2.2.都抛弃巫术与迷信都抛弃巫术与迷信3.3.都强调整体观念都强调整体观念 4.4.都注重动态平衡都注重动态平衡5.5.都强调哲学指导都强调哲学指导 6.6.都强调临床观察都强调临床观察(二)(二)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与与希氏全集希氏全集同中有异同中有异1.1.功能与结构的偏重不同功能与结构的偏重不同 2.2.哲学思辩的地位不同哲学思辩的地位不同3.3.理论的普适与局限不同理论的普适与局限不同第二节第二节 异流异流一、中西医圣的不同范式一、中西医圣的不同范式(一
4、)张仲景与临证医学范式的确立(一)张仲景与临证医学范式的确立1.张仲景成就的历史背景张仲景成就的历史背景2.张仲景的成就张仲景的成就(1)理法方药为一体)理法方药为一体 (2)确立辨证施治原则)确立辨证施治原则(3)方剂学的确立)方剂学的确立 (4)内外妇儿各科的贡献)内外妇儿各科的贡献(二)盖伦的解剖生理研究(二)盖伦的解剖生理研究1.盖伦成就的背景盖伦成就的背景2.盖伦的成就盖伦的成就二、中西医圣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二、中西医圣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一)中医(一)中医1 1、张仲景确立了中医范式、张仲景确立了中医范式(1 1)定位于)定位于“仁术仁术”(2 2)临证医学范式)临证医学范式2 2、昌
5、盛的中医(张仲景之后、昌盛的中医(张仲景之后-近代)近代)3 3、中医昌盛的主要原因、中医昌盛的主要原因(1 1)强大而统一的中国为中医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强大而统一的中国为中医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 2)宽容和兼容并包的文化和学术氛围)宽容和兼容并包的文化和学术氛围(3 3)文人当政对学科的重视)文人当政对学科的重视(4 4)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对外开放和学术交流(二)西医(二)西医1 1、盖伦确立了西医范式、盖伦确立了西医范式(1 1)纯粹理性)纯粹理性 (2 2)结构与功能、基础与临床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基础与临床的关系2 2、曲折发展的西医、曲折发展的西医(1 1)黑暗的中世纪与神学的
6、婢女)黑暗的中世纪与神学的婢女(2 2)文艺复兴以后迅速崛起的西医)文艺复兴以后迅速崛起的西医第三节第三节 殊途同归殊途同归一、中西医的冲突与融合一、中西医的冲突与融合 二、共创现代医学二、共创现代医学第二章第二章 文化背景与两种医学文化背景与两种医学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与健康文化与健康一一.文化与人类行为文化与人类行为二、文化与躯体健康二、文化与躯体健康(一)对身体健康标准的影响(一)对身体健康标准的影响 1.1.常态标准常态标准 2.2.理想标准理想标准(二)影响生理反应(二)影响生理反应 (三)影响行为而影响健康(三)影响行为而影响健康三、文化与心理健康三、文化与心理健康(一)对心理健康标
7、准的影响(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影响 1.1.常态标准常态标准 2.2.理想标准理想标准(二)影响心理致病(二)影响心理致病(三)影响心理治病(三)影响心理治病(四)影响心理调节方式(四)影响心理调节方式 第二节第二节 中西文化与中西医学中西文化与中西医学一、中西语言文字与中西医学一、中西语言文字与中西医学(一)中西方文字的差异及其对医学的影响一)中西方文字的差异及其对医学的影响1.1.中西方文字差异中西方文字差异2.2.对医学的影响对医学的影响(二)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对医学的影响(二)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对医学的影响1.1.语体差异语体差异 (1 1)综合语与分析语)综合语与分析语 (2 2
8、)文学语体与科技语体)文学语体与科技语体2.2.语意差异语意差异 3.3.对医学的影响对医学的影响属性属性集约性集约性稳定性稳定性构词灵构词灵活性活性艺术性艺术性中国文字中国文字 视觉视觉强强强强强强强强西方文字西方文字 听觉听觉弱弱弱弱弱弱弱弱二、中西哲学与中西医学二、中西哲学与中西医学(一)中国哲学与中医(一)中国哲学与中医1.易易与中医与中医(阴阳、五行、藏象、辨证、恒动等)(阴阳、五行、藏象、辨证、恒动等)2.道家与中医(道法自然、辨证等)道家与中医(道法自然、辨证等)3.儒家与中医(仁术、实用理性等)儒家与中医(仁术、实用理性等)2.2.西方哲学与西医西方哲学与西医(实物中心论、还原
9、论、纯粹理性、逻辑实证主(实物中心论、还原论、纯粹理性、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等)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等)三、文化的其他方面与中西医学三、文化的其他方面与中西医学(一)文学艺术与医学(一)文学艺术与医学 (二)文化的其它方面与医学(二)文化的其它方面与医学第三节第三节 中西医学共有的文化精神中西医学共有的文化精神一、医学与人文精神一、医学与人文精神(一)以人为对象和目的(一)以人为对象和目的1、只有以人为目的才能被人们所追求、只有以人为目的才能被人们所追求2、为人服务的科学必须接受人的规范的约束、为人服务的科学必须接受人的规范的约束(二)医学的主体和对象是人,研究和服务都离
10、(二)医学的主体和对象是人,研究和服务都离不开人文方法不开人文方法(三)医学充实和丰富着人文精神(三)医学充实和丰富着人文精神 二、医学与科学精神二、医学与科学精神(一)什么是科学精神(一)什么是科学精神(二)科学精神五要素(二)科学精神五要素1、献身科学、献身科学 2、纯粹理性、纯粹理性3、怀疑的意识、怀疑的意识 4、批判的理性、批判的理性5、谦恭的态度、谦恭的态度第三章、中西医学认知方法比较第三章、中西医学认知方法比较第一节第一节 西医的认知方法西医的认知方法一、构造自然观、一、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 二、要素质与还原方法二、要素质与还原方法三、证实、证伪
11、与实验方法三、证实、证伪与实验方法 四、西医的逻辑特征四、西医的逻辑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的认知方法中医的认知方法一、有机自然观、机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一、有机自然观、机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 二、系统质与朴素的系统方法二、系统质与朴素的系统方法三、三、“道道”与心悟诸法与心悟诸法 四、中医的逻辑特征四、中医的逻辑特征第四章第四章相异的基础理论相异的基础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的理论中医的理论一、哲医文浑然一体一、哲医文浑然一体 二、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二、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三、中医全息论三、中医全息论 四、机能为核心的藏象学说四、机能为核心的藏象学说五、物质基础五、物质基础 六、病因学说六、病因学说七
12、、着眼于健、立足于调节七、着眼于健、立足于调节第二节第二节 西医的理论西医的理论一、两次分化以后的西医理论一、两次分化以后的西医理论 二、结构学科与机能学科二、结构学科与机能学科三、病因学说三、病因学说 四、着眼于病、立足于防治四、着眼于病、立足于防治五五.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第三节、中西医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融状况第三节、中西医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融状况一、西医对中医在研究方法上的影响一、西医对中医在研究方法上的影响 二、西医对中医理论研究的影响二、西医对中医理论研究的影响第五章第五章 殊途的临床殊途的临床第一节第一节 艺术化与科学化艺术化与科学化一、医学与文学艺术一、医学与文学艺术(一)作为
13、科学的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特征(一)作为科学的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特征1.真与美是统一的真与美是统一的(1)美以真为基础)美以真为基础 (2)真以美为表现)真以美为表现(3)真与美有共同的形式)真与美有共同的形式2.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3.科学与艺术都强调创造力科学与艺术都强调创造力4.艺术对科学有重要作用艺术对科学有重要作用(二)作为艺术的医学(二)作为艺术的医学1.作为人的学科必须体验和表达人的感情作为人的学科必须体验和表达人的感情2.作为价值学科必须体现主观价值作为价值学科必须体现主观价值3.追求美,表现美追求美,表现美 4.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抽象与具象的统一 5.
14、个性化个性化二、艺术味较浓的中医临床二、艺术味较浓的中医临床三、科学性较强的西医临床三、科学性较强的西医临床第二节第二节 辩证与辩病辩证与辩病一、中医辨证一、中医辨证(一)辨证模式选择的依据(一)辨证模式选择的依据(二)中医辨证的优势与不足(二)中医辨证的优势与不足1.优势(优势(1)辨证观)辨证观 (2)整体观)整体观 (3)执简驭繁)执简驭繁 (4)重视病人的主观感)重视病人的主观感受受2.不足(不足(1)模糊)模糊 (2)主观性太强)主观性太强 (3)忽视定位诊断()忽视定位诊断(4)与现代科技脱节)与现代科技脱节二、西医辩病二、西医辩病(一)辨病模式选择的依据(一)辨病模式选择的依据(
15、二)西医辨病的优势与不足(二)西医辨病的优势与不足1.优势优势 (1)客观明确客观明确 (2)思路清晰思路清晰 (3)手段先进手段先进 (4)疗效可靠疗效可靠2.不足不足(1)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2)人文与科学的分离人文与科学的分离3.应当注意应当注意:(1)医患两次主观加工医患两次主观加工 (2)病症的潜隐性病症的潜隐性 (3)手段的不精确性手段的不精确性 (4)资料的难以完整性资料的难以完整性 第三节第三节 五彩缤纷的中西医治疗五彩缤纷的中西医治疗一、中医治疗特征一、中医治疗特征(一一)中医治则特征中医治则特征1.调理原则调理原则 (1)调人调人 (2)调气调气 (3)调平调平2.
16、治本原则治本原则(1)知本知本 (2)求本求本 (3)治本治本3.自和原则自和原则(二二)重视功能病重视功能病,重在调节功能重在调节功能(三三)哲理化的治则和治法哲理化的治则和治法1.治则治则 (1)预防为主预防为主 (2)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3)知常达变知常达变 (4)扶正驱邪扶正驱邪 (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6)调节平衡调节平衡,以平为期以平为期 (7)个体化个体化,特殊性特殊性二、西医治疗特征二、西医治疗特征(一一)对特异性病因的对抗治疗对特异性病因的对抗治疗(二二)重视结构病和对结构的修理治疗重视结构病和对结构的修理治疗(三三)科学化、技术化的诊治科学化、技术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