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五章-医学与医学模式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54001
  • 上传时间:2023-02-15
  • 格式:PPT
  • 页数:68
  • 大小:20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五章-医学与医学模式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西医结合 导论 第五 医学 模式 课件
    资源描述:

    1、大家好大家好2殷殷 鑫鑫陕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陕西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医学的产生与发展2.医学模式及其演变和进化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了解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与发展2.掌握医学模式定义,西医学模式的演变,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的研究内容。4一一 西方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医学的产生与发展二二 中中 医医 学学 的的 产产 生生 与与 发发 展展三三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与发展5 医学作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是同步的,巴甫洛夫说“一有人类,便有医学一有人类,便

    2、有医学”。因此,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通俗的说,疾病是与生俱来,最为常见的。6l 古人类化石和干尸证实,人类祖先们的身躯始终处在病魔阴影的笼罩下。在这些实物上,人们发现了诸如骨折、骨瘤、关节炎、骨髓炎、佝偻骨折、骨瘤、关节炎、骨髓炎、佝偻病、软组织损伤、梅毒、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病、软组织损伤、梅毒、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留下的痕迹。留下的痕迹。l 对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研究结果也表明,死于11岁以下的约占岁以下的约占40%。可见原始社会并非黄帝内经所云人“皆度百岁而去”,而是多病短命、疾苦交加的。7那么医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即关那么医学到底是如何产生

    3、的?即关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理论和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在看法上存在着种种分歧和争论,学说,在看法上存在着种种分歧和争论,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食同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之爱、医食同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动等。动等。8 所谓医源于动物本能,是说药物和治疗技术都是起源于人类(或者动物)生来就具有的某种“本能”。如:鼠类中毒要饮泥水;狗受伤会舐其伤口,生病则吃稻草;埃及红鹤大便秘结时会用嘴呷水插入肛门以导便;非洲熊知道用菖蒲治疗胃病;老

    4、虎中毒箭后食青泥以解毒;黑猩狸不仅会用树枝剔牙、抠鼻,还会在伤口流血时寻觅树叶敷贴以止血。美国灵长类研究所,甚至拍摄了一组令人惊奇的镜头-当一只初生的黑猩猩停止呼吸时,它的母亲居然采用了与人类“口对口人工呼吸”相似的方法,救活了这只幼仔。因此,可以说动物本性的自疗救护行为是人类因此,可以说动物本性的自疗救护行为是人类医疗活动之原型。医疗活动之原型。9 (一一)古代的西方医学古代的西方医学 (公元前(公元前450年年-公元公元4世纪)世纪)作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希腊、古罗马医学,其成就辉煌,对于后世西方医学以及世界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医史学界公认其为西方医学的重要渊源之一。10古

    5、希腊医学古希腊医学(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与神话医学(神灵医学阶段)与神话医学(神灵医学阶段)荷马史诗是记载早期希腊医学思想发展和医疗情况的重要资料。(战伤141例,涉及解剖、镇痛、包扎等医疗知识,有专职医师和护士)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诸神与医学相关:太阳神阿波罗 阿波罗的儿子阿斯克雷庇亚,是希腊最受崇敬的医神。阿斯克雷庇亚还有两子两女:大女儿海吉亚卫生之神。二女儿巴那塞亚药物治疗之神 神灵医学阶段11粘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性质冷湿咸 热湿甜 热干苦干冷酸器官位置 头心肝脾(胃)季节冬春夏秋(2)希波克拉底及其医学希波克拉底文集学术思想:生理:生理:人是一个整体,有机体与外环境相适应。病理:病理:四

    6、体液学说。四体液学说的主要思想列表如下:医生道德修养:医生道德修养:誓言、论医生、医理12 余谨直誓,医药诸圣及上下神只实鉴证之,余必就余之能力 与判断,履行誓约。余当尊业师如父母;与之同甘苦通有无,视其家属如昆季。倘彼等愿学医,余当传之以业而不取酬。对于吾子,与吾师之子及凡宣此誓之生徒,余当尽心训导之,对于未尝宣誓之人,余将弗教。余必依吾能力与判断,以治病人,永不存损害妄为之念,人有求毒药者,余绝不予之,亦决不自提期议。余永不施术堕胎。余必保持行为与学术之圣洁。余将不施刀割,即使对于真患胱石者亦然,余只让当地之匠人为之。凡入人家,皆为治病,余决不作任何谬妄损害之企图,尤不冒渎人身,不论其为自

    7、由男女或奴隶。医学处世,凡所见闻有不应宣泄者,余当永守秘密。余信守不渝,神其许我声名永著,事业常昌;如背誓言,愿得其反。13l 南方医科大学教师誓言南方医科大学教师誓言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为不辱传承文明、培育新人之神圣使命,为不负人类于教师,为不辱传承文明、培育新人之神圣使命,为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之光荣称号,我们庄严承诺:灵魂工程师之光荣称号,我们庄严承诺:l 修身厚德,行为世范。修身厚德,行为世范。正心修身,厚德施教。虚怀若谷,诚正心修身,厚德施教。虚怀若谷,诚实谦下,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有真意,不

    8、粉饰,为人师表,实谦下,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有真意,不粉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不媚权贵,固守情操,尚德明志,宁静致远。半生行为世范。不媚权贵,固守情操,尚德明志,宁静致远。半生不羡麒麟阁,愿作春蚕永吐丝,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终身不不羡麒麟阁,愿作春蚕永吐丝,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终身不悔。悔。l 学为人师,诲人不倦。学为人师,诲人不倦。一盏明灯,三尺讲台,焚膏继晷,伏一盏明灯,三尺讲台,焚膏继晷,伏案面壁。孜孜苦求,精勤于业,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坚持科案面壁。孜孜苦求,精勤于业,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坚持科学,求真务实,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含英咀华,学高为师。学,求真务实,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含

    9、英咀华,学高为师。传道解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命不息,诲人不倦。传道解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命不息,诲人不倦。l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国大计、教育为本,身处讲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国大计、教育为本,身处讲台,胸怀天下。变革创新,开拓奉献,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胸怀天下。变革创新,开拓奉献,严谨笃学,与时俱进。14 希波克拉底文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

    10、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明通过经验,实际观察和正确推理,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宝贵材料;但是由于没有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所以它只能有一定限度而且不免笼统。”15卡斯蒂格略尼评价:卡斯蒂格略尼评价:“希波克拉底虽然并不像那些错误的说法那希波克拉底虽然并不像那些错误的说法那样,是医学科学中的完人,但是,他的确样,是医学科学中的完人,但是,他的确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端。”这个决定性倾向就是科学和理性。也正这个决定性倾向就是科学和理性。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说希波克拉底开创了西方是基于此,我们说希波克拉底开创了西方医学医学。16古罗马医

    11、学古罗马医学盖伦:是继希波克拉底之后最伟大的古代医学家。其知识之渊博,著述之丰富,实属少有。现存的83部亲笔著作内容:解剖学、生理学、脉学理论、卫生学、饮食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临床各科、以及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自传材料等,堪称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171 解剖学,证明胃壁、肠壁、子宫壁等不是均匀同质的,而是分为几层;肌肉有结缔纤维和神经分支;将人体骨骼分为长骨和扁骨,将骶骨以上的24块椎骨分为颈、胸、腰三段。2 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证明动脉含血;证明尿液是由肾脏形成的,与膀胱无关。首次证明脊髓的节段性功能。错误:垂体是个过滤器,动脉和静脉不互相沟通

    12、等错误:垂体是个过滤器,动脉和静脉不互相沟通等。18医学校的建立 意大利萨勒诺医学院流行病学的成就 建立卫生法规,兴办医院和隔离场所,改善医学教育。19(三)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医学(三)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医学(16-17世纪)世纪)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维萨里(比利时)人体之构造是第一部完整的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标志着实是第一部完整的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标志着实验医学的开始。验医学的开始。生理学的确立哈维(英国)血循环恩格斯的评价:“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立为一门科学而把生理学确立为一门科学”20(四)(四)18世纪后的西方医学世纪后的西方医学118世纪莫尔干尼病理解剖学的建立

    13、,莫尔干尼病理解剖学的建立,改变了西方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开始了以寻找病改变了西方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开始了以寻找病灶为目的的历史。(临床解剖学)灶为目的的历史。(临床解剖学)2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实验医学进一步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等为主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基础医学学科体系,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形成,并有力推动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发展,使西方医学以至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医学。21 3 19世纪中叶,细胞学说的建立对促进基础医

    14、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从形态学的意义讲,它使许多旧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即更加微观的细胞水平,并分化出一些新的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理学、细胞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这些学科的形成是现代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现代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22 4 20世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以分子生物学为主要依托,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医学深入到分子水平,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第二个里程碑。235以20世纪初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物理学第三次技术革命物理学为开端为开端,在技术上则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学的研究与应用为标志。医学科学在这场革命的带动下,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出现

    15、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医学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各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体网络化趋势;医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的改进;医学科学的社会化趋势等。24二中二中 医医 学学 的的 产产 生生 与与 发发 展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医学阶段之后,至战国时期其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经秦汉得到进一步完善。最终建立了以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精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辨证论治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

    16、学理论体系。25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26(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骄傲与悲哀骄傲与悲哀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中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说明阶段,为中国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内经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医学史上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虽然已经历了近二千年,但内经阐述的医学基本原理,至今仍是中医各科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源泉。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中国医学最重要的经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中国医学最重要的经典,指导、规范着一代又一代医药学家的临床实践典,指导、规范着一代又一代医药学家的临床实

    17、践和思维。和思维。27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用内经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治疗,在很多方面能够达到现代西方医学难以达到、无法解释的医疗效果。甚至使不少西方学者瞠目。一部两千年前的医学著作,竟然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在科学史上确属罕见。就内经而言,无疑是它的幸运和骄傲。然而作为一门科学,理应后浪推前浪,不断创新,各领时代风骚。内经内经今天的地位,今天的地位,表明当今的中医学术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相比,表明当今的中医学术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相比,还没有质的飞跃,古代的幽灵还时时左右着今还没有质的飞跃,古代的幽灵还时时左右着今天的一切。天的一切。就中医这门学科而言,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28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

    18、理论体系。其中伤寒论以六经辨治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治杂病。该书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9(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功用及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该书不仅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和“七情各合”等药性理论,将中医的治疗理论通过中药与临床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为临床组方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上述典籍不仅构筑起中医学的理论框架,而且已卓有成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独特理论体系。30(二)中医

    19、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1)脉经(晋代王叔和编撰)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2)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3)综合性著作: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外台秘要王焘新修本草唐政府颁布31 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 四大医学流派:(1)刘完素刘完素河间学派(寒凉派).以宋金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以探讨火热病机、善用寒凉药物来治疗火热病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一个学术流派。贡献:贡献:打破了和剂局方一统天下的沉默局面;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六气

    20、皆能化火以及三阴三阳结为热证的崭新理论;变革了辛温法,及时的总结和提出了以辛凉解表和寒凉清热治疗热病的治法与方药。32 (2)张从正攻邪学派,在祖国医学领域里,以宋金著名医家张从正为代表,力主病由邪生,治病善用寒冷攻邪为中心学术内容的一大医学流派。贡献:发展了内经发病学观点;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的祛邪三法;继承和发展了刘完素的火热学说。因此,对温病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33(3)李东垣补土学派:以探讨脏腑病机及其辨证治疗为研究课题的一个医学派。贡献:丰富了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为明代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朱丹溪滋阴学派:以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为代表的,以阐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为中心学术思

    21、想,以善用滋阴降火为治疗特点的一个医学流派称滋阴学派。贡献:丰富了祖国医学治疗内伤杂病的内容。对温补学派和温病学产生了一定影响。34 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吴有性温疫论“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创见性观点。(2)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在本草学方面取得了新成就。35(3)温病四大家叶天士叶天士温热论温热论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卫气营血学说,奠定了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专门论述了妇人温病的病理特点和治则,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36薛生白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篇 湿热病发病多

    22、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少阳的变证。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37 吴鞠通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

    23、之为三焦辨证。王孟英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 集温病学之大成;对暑、湿、火三气辨证尤有阐发,把传染病、流行病的理论从认识到治疗推向了一个新阶段。38(一)(一)中西医汇通思想中西医汇通思想萌芽萌芽时期时期l (17(17世纪中叶世纪中叶1919世纪中叶世纪中叶)(二)(二)中西医汇通派中西医汇通派形成形成时期时期l (19(19世纪中叶世纪中叶2020世纪中叶世纪中叶)(三)中西医结合(三)中西医结合研究时期研究时期l (20世纪中叶至今世纪中叶至今)39l 从16世纪中叶开始有西方医药传入中国,至17世纪中叶,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逐步扩大,中西医汇通思想在中医界开始萌芽。l1 提出中西医提出

    24、中西医“汇通汇通”思想的第一人方以智思想的第一人方以智l 主要贡献:l(1)在物理小识中介绍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有关人体解剖、生理的一些新的医药知识。(2)首次提出“脑主记忆”、“脑筋(脑神经)司运动感觉”等含有中西汇通之义的学术主张。40主要学术观点:l 中西医在基础理论方面可以汇通。中西医在基础理论方面可以汇通。l(1)以西方古代的“四元素”学说融合中医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提出了“太极元行学说”和“命门元神学说”。l(2)采用西医的胎生学说解释命门学说,试图从基础理论方面找出中西医学的共同点。41l 鸦片战争后,“欧风东进”。医学界面对西方医学大量的传入中国,产生了“全面西化”、“废止中医”

    25、、“保护国粹”、“中体西用”及“中西医汇中西医汇通通”等不同主张。在中西医汇通方面,有以下四位主要的代表医家。42l 唐宗海(1862一1918年),著有中西医汇通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医书五种,成为我国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l 他首次明确提出:“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无所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是。”l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近代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会贯通,折中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折中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取则不远。”43l 朱沛文(约生于19世纪中叶),著华华洋藏象约

    26、纂洋藏象约纂。l 首次提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l 强调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以弥补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缺乏细致了解的不足。44l 张锡纯(1860-一1933年),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l 主张:“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l 确立“衷中参西”的汇通原则,对中西医药物并用进行了大胆尝试,创制了石膏阿司匹林汤,首开了中西药联用创制了石膏阿司匹林汤,首开了中西药联用的先河。的先河。为中西医汇通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l 石膏阿司匹林汤l 治疗外感发热并关节红肿热痛时,则以石膏配伍西药阿司匹林,石膏可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阿司匹林解热镇痛,二者合用,疗效倍增

    27、。l 45l 恽铁樵(1878一1935年),著群经见智录群经见智录、药庵医学丛书等。l主要学术观点:l(1)“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中医革新,别无他径,唯汇通l(2)“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中医发展l(3)“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求同存异46l 这一时期,中西汇通还得到官方的支持和认可,洋务派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中:l 提出了提出了“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的主张的主张。l 光绪皇帝也称:“医学一门,关系至重,极应另立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以期医学精进考求中

    28、西医理,以期医学精进。”l 然而到了20世纪初,由于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在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废止旧医派”,严重影响了中医和中西医汇通的正常发展。47l 新中国建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背景,中西医结合的问题被重新提出来,并开始了新的研究和探索。l 初步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开创阶中西医结合研究开创阶段段和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阶段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阶段 48l(1)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l 1954年卫生部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做出决定,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研究中医。l 1955年卫生部举办全国

    29、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培养了第一批中西医结合专家。l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中国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以提高”。l 于是全国各地相继举办“西学中”班,培养了一大批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人才。49l 临床研究方面临床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病证相关性、辨证规律、辨证标准等研究。l 在实验研究方面在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针刺麻醉临床研究、中药方剂临床应用研究、中药现代药理及化学研究、舌诊、脉诊研究等。l 在基础实验研究方面在基础实验研究方面,上海于1963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种阳虚动物模型,开辟了中医药现代动物实

    30、验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开展了中医“肾”本质的现代研究,揭开对中医“证”本质现代研究的序幕。l 50l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l(1)从政策上明确地把中西医结合列为发展我国医学的三大力量之一,明确肯定了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西医“并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51l 1978年开办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1981年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专科和本科教育,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l 1981年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同时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l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列出“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国家教委批准了中西医结合临床重

    31、点学科点及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点。l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选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2l系统开展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研究。l病证结合的研究更加规范深入。l中药新药开发及剂型改革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l 如“生理性肾虚”、“潜隐证”、“微观辨证”、“急性虚证”、“急瘀证”、“高原血瘀证”、“血瘀证临界状态”,“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瘀滞期阑尾炎”、“蕴热期阑尾炎”、“毒热期阑尾炎”、“菌毒并治”、“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等。53一一 医学模式的定义医学模式的定义二二 西方医学模式的演变西方医学模式的演变三三 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中医学模

    32、式及其特点四四 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研究 54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识的高度概括,也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医学观,包括生命观、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预防观、医学教育观等。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55l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自然辩证法领域。l 医学模式是医学理论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

    33、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发展规律,从而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l 医学模式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医学模式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56 二、西方医学模式的演变二、西方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鬼神作怪与天谴神罚,死亡是天神召回灵魂。对疾病的治疗,虽然也采用一些自然界中的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使用,但主要还是祈求神灵巫术;但主要还是祈求神灵巫术;要想健康无病,也要求助和感动神灵要想健康无病,也要求助和感动神灵。57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是

    34、伴随着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吸收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和认识,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古典医学理论体系,有力古典医学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地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583、机械论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 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变化。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这种模式忽视了人类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594、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医学观和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相应的医疗卫生观。这种模式对健

    35、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疾病与病因的单因单果的模式上,即健康是宿主、即健康是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变化,致病因子的致病能力增强,人群抵抗能力下降,使平衡受到破坏就可生病,符合传染病为主的疾病谱的著名“流行病学三角模式”。因此,这一因此,这一模式对揭示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是适用的。模式对揭示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是适用的。60局限性:只考虑病因中的生物学因素、环境中自然环境以及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而忽略了忽略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即使以生物因素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与防治上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样要受到人的社会活动、

    36、人际交流和生活聚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615、生物、生物-心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这一模式认为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也可以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至人的个体,以及由个体、家庭、社区、人类社会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数。62 三、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三、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 中医学中,找不出“模式”两字,但寻绎从内经起,迄止今日的医学文献,都可依稀辨出一个贯穿始终的传统。即立足于环境(天),着眼于形神即立足于环境(

    37、天),着眼于形神(人)(人),来认识和解决一系列医学问题。这一传统可视作为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原先人们并不关注和计较中医的模式问题。随着舶来的“模式热”,中医学中的这一问题也很快成了研讨的“聚焦点”。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已的见解,提出了“整体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健康医学模健康医学模式式”、“生命生命-心神心神-环境医学模式环境医学模式”、“自然自然-社会社会-形神医学模式形神医学模式”、“天人相应模式天人相应模式”、“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等多种模式。63l1、注重整体l 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强调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形与神的整体性,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十分重

    38、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642、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的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首先要认识人。653、个体辨证:中医学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在对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始终注意区别整体状态下的具体的“人”,形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病因、诊断、治疗4.取法自然:从养生防病角度讲主张顺应自然,从治疗疾病角度讲主张自然疗法。66四、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研究四、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研究(一)中、西两种医学模式

    39、比较(一)中、西两种医学模式比较 中医学模式:哲学-医学 西医学模式:自然科学-医学67中医学模式中医学模式现代西医学模式现代西医学模式基本特征哲学一医学模式科学一医学模式整体观元整体:人由天地之气生(道一天一地人)合整体:人由部分构成(人一器官分子一基因)人体观有自然、社会、思维属性生物学客体形神观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只注意到心理疾病观强调人病之“失调”强调病人之“病灶”治疗观因人论治病之人据病而治人之病研究重点侧重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把握 侧重人体内部结构、层次的分析68(二)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的构建(二)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的构建1要符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需要2要以现有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模式为基础3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4要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实践相结合5要考虑当前和今后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五章-医学与医学模式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5400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