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53372
  • 上传时间:2023-02-15
  • 格式:PPT
  • 页数:76
  • 大小:545.0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 内科学 总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的一门临床学科。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1.定义1 1)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传统医学(临床医学),其特点:一是中医:传统医学(临床医学),其特点:一是

    2、比较原始的解剖学;二是临床经验;三是以人比较原始的解剖学;二是临床经验;三是以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医疗认识为基础,在中国古代们长期的生活和医疗认识为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取象一比类一类推的方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取象一比类一类推的方法,形成中医理论的雏形,再通过临床实践验法,形成中医理论的雏形,再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地充实提高,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目证,不断地充实提高,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前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自自然,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西医:西医:现代医学(实验室医学),其特点:来现代医学(实验室医

    3、学),其特点:来源于生理解剖学,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源于生理解剖学,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找,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应。2)内科与外科的区别:)内科与外科的区别:内科、外科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古代了。古时候,大内科、外

    4、科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古代了。古时候,大夫只能对体表疾病进行手术,而体内疾病只能靠非手夫只能对体表疾病进行手术,而体内疾病只能靠非手术方法治疗。所以手术科就叫外科,不手术的为内科术方法治疗。所以手术科就叫外科,不手术的为内科。目前手术可以在身体的任何地方进行,但名字还叫。目前手术可以在身体的任何地方进行,但名字还叫外科,古名沿用至今。外科,古名沿用至今。目前是这样划分的,凡是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疾病目前是这样划分的,凡是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疾病划归外科学的范畴,凡是不需要外科手术来治疗的疾划归外科学的范畴,凡是不需要外科手术来治疗的疾病归到内科。病归到内科。2中医内科疾病的性质、分类、命名中医内科疾

    5、病的性质、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及发病学特点 中医内科学属于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中医内科学属于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水平。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由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外感病是由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所致。内伤病是由于七情、火)和疫疠之气所致。内伤病是由于七情、饮食劳倦、气血津液敷布失常及病理代谢、饮食劳倦、气血津液敷布失常及病理代

    6、谢产物所致。产物所致。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主要是以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主症、体征为依据。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胸痹心

    7、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胸痹心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断面临新课题。断面临新课题。发病学特点发病学特点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一)体质因素(一)体质因素 1、体质特殊性、体质特殊性 2、体

    8、质差异、体质差异 (二)病邪因素(二)病邪因素 1、影响病证属性、影响病证属性 2、影响发病形式、影响发病形式 3、影响发病部位、影响发病部位 (三)情志因素(三)情志因素 (四)行为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五)时间因素(六)地域因素(六)地域因素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一)萌芽(殷商时代到 周朝)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胃肠痛、蛊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食医、兽医。(二)奠基(春秋 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

    9、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充实(宋金元时期)1.1.病因学病因学、症状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隋代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葛洪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不内外因。(1)病因学(2)症状学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784条,对胸壁的症条,对胸壁的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代孙思

    10、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疮疡。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每发则小便至甜至甜”的特征。的特征。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提高。(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白虫;谷皮治脚气。白虫;谷皮

    11、治脚气。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2.2.学术理论的创新:学术理论的创新: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脾胃;李东垣重脾胃;朱丹溪提倡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金元四大家(四)形成(明清时代)(1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杂病用丹溪明代

    12、(3 3)王肯堂证治准绳;王肯堂证治准绳;(4 4)张介宾景岳全书;张介宾景岳全书;(5 5)秦景明症因脉治;秦景明症因脉治;(6 6)李宗梓医宗必读;李宗梓医宗必读;(7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8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具重要意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张氏医通张氏医通辨证录辨证录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证治汇补证治汇补医学心悟医学心悟医林改错医林改错 血证论血证论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篇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清代 三三.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一)发热(一)发

    13、热 发热是他觉或自觉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是内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阴阳失调的一种病理反应。一般来说,有“阳盛则热”和“阴虚发热”两种基本病机。发热能耗气伤津,损害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发热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发热方式有急性发热、慢性发热;热势有微热、低热、高热、灼热等。急性发热:发热起病急,病程较短,通常热势较甚或伴恶寒,多为外感病邪所致。慢性发热:发热起病缓,病程较长,低热多见,亦有高热者,以内伤发热最多。发热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外感表证的表现。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的表现。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若伴舌红绛,为营分发热或阴虚发热

    14、;若舌有瘀点瘀斑,多为瘀血发热。潮热:每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如潮汛之准时,多为阴虚发热或湿温发热的表现。高热:又称壮热、蒸蒸发热,表现为肌肤灼热,体温多在39以上,多为外感发热,阳明经证的特点。低热:一般体温在372-38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五心烦热:表现为手心、脚心发热和心烦,多为自觉发热,体温不一定升高,或时伴烘热感,多为阴虚发热或肝郁发热的表现。(二)咳嗽(二)咳嗽 咳嗽是肺气急促上逆,奔迫于声门发出咳嗽是肺气急促上逆,奔迫于声门发出“咳咳”样声响,常伴咯痰特征的一种症状,古有咳谓样声响,常伴咯痰特征的一种症状,古有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之分,实际难以无

    15、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之分,实际难以截然划分。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肺截然划分。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其他脏腑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咳嗽日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咳嗽日久,也能耗损气津,损害机体,剧咳还会造成久,也能耗损气津,损害机体,剧咳还会造成不良后果。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咳嗽的不良后果。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咳嗽的发作有急性咳嗽、慢性咳嗽。临证时应了解咳发作有急性咳嗽、慢性咳嗽。临证时应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以及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以及加

    16、重的有关因素。还需注意痰的有无和痰的色、加重的有关因素。还需注意痰的有无和痰的色、质、量、气味。质、量、气味。急性咳嗽,伴寒热症状者,多为外感所致,有急性咳嗽,伴寒热症状者,多为外感所致,有风寒、风热、燥邪等病因。风寒、风热、燥邪等病因。慢性咳嗽,伴喘促、心悸、胁痛等症状者,多慢性咳嗽,伴喘促、心悸、胁痛等症状者,多 为内伤所致,由肺或其他脏腑病变所引起。为内伤所致,由肺或其他脏腑病变所引起。昼咳甚: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多为昼咳甚: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多为 外感咳嗽。外感咳嗽。晨咳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晨咳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 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

    17、热咳嗽。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夜咳甚:黄昏或夜间咳嗽加剧,单声咳者,多夜咳甚:黄昏或夜间咳嗽加剧,单声咳者,多为阴虚咳嗽;若咳嗽伴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痰,为阴虚咳嗽;若咳嗽伴白色泡沫痰或粉红色痰,心悸气喘者,多为水饮凌心射肺所致。心悸气喘者,多为水饮凌心射肺所致。咳声响亮,为实证咳嗽;咳声低怯,为虚证咳咳声响亮,为实证咳嗽;咳声低怯,为虚证咳嗽;咳声重浊,为风寒或痰浊咳嗽。嗽;咳声重浊,为风寒或痰浊咳嗽。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寒内热即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寒内热即寒包火;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寒包火;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干咳少痰,多属燥热或阴虚;咳

    18、而痰多,多属干咳少痰,多属燥热或阴虚;咳而痰多,多属痰湿或虚寒。痰湿或虚寒。(三)气喘(三)气喘 气喘又称喘息、喘逆,是呼吸气息急促,气喘又称喘息、喘逆,是呼吸气息急促,呼吸困难的一种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呼吸困难的一种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过程中,其基本病机是各种种内科疾病过程中,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肺气上逆、肾气失纳,病变涉原因导致肺气上逆、肾气失纳,病变涉及肺、肾和心、肝等脏腑,病理性质有及肺、肾和心、肝等脏腑,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的不同。临床应了解呼虚、实、寒、热的不同。临床应了解呼吸气息的深浅、病程经过、年龄、体质、吸气息的深浅、病程经过、年龄、体质、伴发症及舌脉特征等

    19、。伴发症及舌脉特征等。年轻体壮病气喘多为实喘;年老体虚病气喘多为虚喘。新病过程中气喘,多实喘;久病过程中气喘,多虚喘。热病过程中气喘,多实喘;大失血或大汗、大吐、大下后突然出现气喘,多属虚喘,甚至是元气败绝的危候。喘而气盛息粗,呼吸深长,脉浮大滑数有力者为实喘;喘而气弱息微,呼吸浅表,慌张气怯,脉微弱或浮大中空者为虚喘。喘而汗出,腹满身热,脉洪大有力者,为实热证;喘而汗出,汗出如油,面青肢冷,六脉似无,为元气欲脱之危候。喘而痰嗽,为痰热或痰湿壅肺;喘而痰涌,喉中如拽锯,神昏厥逆者,为痰闭或肺失治节,百脉瘀阻的重症。;喘而以呼出为快,多病在肺;喘而以深吸为快,多病在肾;喘而夜甚不能平卧,伴咳泡沫

    20、痰者,多为水饮射肺;喘因情志诱发,多为肝郁犯肺。(四)口渴(四)口渴 口渴是自觉口干,渴欲饮水的一种自觉口渴是自觉口干,渴欲饮水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症状,为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机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口渴的程度有口干、微渴、大渴、饮不口渴的程度有口干、微渴、大渴、饮不解渴、渴不思饮。临床时应结合饮水的解渴、渴不思饮。临床时应结合饮水的多少、喜冷饮热饮、伴发症如发热与否、多少、喜冷饮热饮、伴发症如发热与否、口味异常、小便多少,尤其是舌苔厚薄、口味异常、小便多少,尤其是舌苔厚薄、舌上津液多少等进行分析。舌上津液多少等进行

    21、分析。口不渴,津液未伤,为寒证或表证;口口不渴,津液未伤,为寒证或表证;口渴,津液已伤,为热证或里证。渴,津液已伤,为热证或里证。渴喜凉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舌渴喜凉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舌质淡者,为阳气虚,气不化津;渴不喜质淡者,为阳气虚,气不化津;渴不喜饮,口粘腻,舌苔腻者,为湿浊阻滞,饮,口粘腻,舌苔腻者,为湿浊阻滞,津液不能上潮。津液不能上潮。发热而渴者,热在气分;大热大渴大躁,发热而渴者,热在气分;大热大渴大躁,脉洪大,为阳明经证;口渴舌燥,腹满脉洪大,为阳明经证;口渴舌燥,腹满便秘,为阳明腑实证;发热口渴,但渴便秘,为阳明腑实证;发热口渴,但渴不思饮,舌红绛者,为热在营分。

    22、不思饮,舌红绛者,为热在营分。夜间口渴,多为阴津不足;口渴,但漱夜间口渴,多为阴津不足;口渴,但漱水不欲咽,舌上有青紫瘀斑者,为瘀阻,水不欲咽,舌上有青紫瘀斑者,为瘀阻,不能上布津液。不能上布津液。渴而口苦者,多为胆火内炽;渴而口酸渴而口苦者,多为胆火内炽;渴而口酸者,多为木火伤津;渴而口咸者,多为者,多为木火伤津;渴而口咸者,多为肾水不足;渴而口甜,舌苔腻者,多为肾水不足;渴而口甜,舌苔腻者,多为湿热。湿热。渴而小便甜或小便浊,或善食易饥者,渴而小便甜或小便浊,或善食易饥者,多为消渴病;烦渴脉数,小便不利,为多为消渴病;烦渴脉数,小便不利,为热人膀胱,气化不利热人膀胱,气化不利。(五)腹痛(

    23、五)腹痛 腹痛是以腹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自觉症状,是腹痛是以腹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自觉症状,是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腹部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或腹部脏腑失于致腹部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或腹部脏腑失于气血的温煦濡养,因虚而疼痛。临床时应结合气血的温煦濡养,因虚而疼痛。临床时应结合腹痛的部位、疼痛性质、发作缓急、持续时间、腹痛的部位、疼痛性质、发作缓急、持续时间、伴发症状等进行分析。伴发症状等进行分析。腹痛急发,多属实证;腹痛慢性发作,多属虚腹痛急发,多属实证;腹痛慢性发作,多属虚证。证。腹痛隐隐,多属虚证;腹痛剧烈,多属实证。腹痛隐隐,多属虚证

    24、;腹痛剧烈,多属实证。腹痛喜温喜按,痛属虚寒;腹痛据按,按之痛腹痛喜温喜按,痛属虚寒;腹痛据按,按之痛甚,痛属实证。腹痛而腹软,多属虚证;甚,痛属实证。腹痛而腹软,多属虚证;腹痛而腹满硬,多属实证。寒凝腹痛,腹痛而腹满硬,多属实证。寒凝腹痛,脉必沉迟;热积腹痛,脉必数大。脉必沉迟;热积腹痛,脉必数大。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

    25、痛在厥阴;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虫痛。(六)胸痛(六)胸痛 胸痛是以胸部疼痛为痛苦的一种自觉症胸痛是以胸部疼痛为痛苦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见症状,为内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脉,状。其基本病机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脉,气血不通而疼痛,一般为实证,病邪有气血不通而疼痛,一般为实证,病邪有寒、热、痰、瘀,但也有本虚标实证。寒、热、痰

    26、、瘀,但也有本虚标实证。临床时应分析疼痛的性质、牵连部位及临床时应分析疼痛的性质、牵连部位及伴随的症状等。伴随的症状等。胸痛憋闷,有压榨感,多为气滞、痰阻;胸痛憋闷,有压榨感,多为气滞、痰阻;胸痛如刺,夜间为甚,多为血瘀阻滞。胸痛如刺,夜间为甚,多为血瘀阻滞。胸痛连脘腹,手不可触者,寒热结胸;胸痛连脘腹,手不可触者,寒热结胸;胸痛连胁,病在肝胆;胸痛痛连左手尺胸痛连胁,病在肝胆;胸痛痛连左手尺侧者,为胸痹心痛;胸痛痛引肩背,发侧者,为胸痹心痛;胸痛痛引肩背,发热呕恶者,为肝胆湿热;胸痛痛连肩背,热呕恶者,为肝胆湿热;胸痛痛连肩背,脉沉紧者,为寒凝心胸。脉沉紧者,为寒凝心胸。胸痛伴发热咳嗽,咳则

    27、痛甚,为肺热络胸痛伴发热咳嗽,咳则痛甚,为肺热络伤;胸痛伴咳吐脓血痰,为肺痈;胸部伤;胸痛伴咳吐脓血痰,为肺痈;胸部隐痛,咳嗽无力,多为肺气虚弱,余邪隐痛,咳嗽无力,多为肺气虚弱,余邪未尽的肺热病后期,也可见于肺痨;胸未尽的肺热病后期,也可见于肺痨;胸痛伴心悸,病在心;心胸卒然大痛,持痛伴心悸,病在心;心胸卒然大痛,持续不解,面青肢冷,脉微细者,为心脉续不解,面青肢冷,脉微细者,为心脉闭阻不通,特称闭阻不通,特称“真心痛真心痛”以示危证。以示危证。(七)饮食异常(七)饮食异常 饮食异常是指患者的食欲、食量改变的饮食异常是指患者的食欲、食量改变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内科疾病,其中一种症状,可见于

    28、多种内科疾病,其中尤以脾胃疾病更为常见,其基本病机是尤以脾胃疾病更为常见,其基本病机是脾胃的功能紊乱,运化失常。通过了解脾胃的功能紊乱,运化失常。通过了解饮食情况,可以测知胃功能的强弱,判饮食情况,可以测知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临床除应了解食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临床除应了解食欲、食量的异常外,还应结合其他症状欲、食量的异常外,还应结合其他症状一道分析。一道分析。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淡者,为脾胃气虚。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属湿邪困脾。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

    29、痛胀痛,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属肝胆湿热。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和。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和。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者,多为胃火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者,多为胃火亢盛;兼大便溏泻者,多

    30、为胃强脾弱;亢盛;兼大便溏泻者,多为胃强脾弱;若兼见消瘦多尿或尿有甜味者,则为消若兼见消瘦多尿或尿有甜味者,则为消渴病之征。渴病之征。喜食异物者,多为虫病之兆。喜食异物者,多为虫病之兆。(八)汗出异常(八)汗出异常 汗出异常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或无汗,是汗出异常是指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或无汗,是内科疾病中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内科疾病中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基本病机是津液的生成、敷布失常所致。通过分析汗出异津液的生成、敷布失常所致。通过分析汗出异常的性质,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常的性质,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和疾病的轻重等。临床时应了解汗量实、阴阳和疾病的轻重等。

    31、临床时应了解汗量多少、汗的粘稠度、汗出时间、汗出部位及主多少、汗的粘稠度、汗出时间、汗出部位及主要兼症等情况。要兼症等情况。无汗: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脉浮无汗: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脉浮紧者,为外寒束表;若在发热过程中无汗,兼紧者,为外寒束表;若在发热过程中无汗,兼皮肤干皱无弹性,舌红绛者,为邪热人营伤阴;皮肤干皱无弹性,舌红绛者,为邪热人营伤阴;若长期无汗,兼口、眼干燥或关节疼痛者,为若长期无汗,兼口、眼干燥或关节疼痛者,为燥证。燥证。自汗:一般指日间汗出,动则益甚,兼见畏寒、自汗:一般指日间汗出,动则益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气虚、阳虚。神疲、乏力等症,属气虚、阳

    32、虚。盗汗:是指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常兼潮盗汗:是指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常兼潮热、颧红等,多为阴虚内热,阴津被扰所致。热、颧红等,多为阴虚内热,阴津被扰所致。战汗:多见于热病过程中,寒热战栗,表情痛战汗:多见于热病过程中,寒热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常见于正邪交争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常见于正邪交争之时,为疾病的转折点。如汗出后热退脉缓,之时,为疾病的转折点。如汗出后热退脉缓,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的表现 汗出不畅:发热汗出不畅

    33、,身热不扬,汗出粘汗出不畅:发热汗出不畅,身热不扬,汗出粘手,伴脘痞纳呆,舌苔黄腻,为湿热病。手,伴脘痞纳呆,舌苔黄腻,为湿热病。大汗不已:兼见发热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大汗不已:兼见发热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者,为里热亢盛,蒸津外泄所致;冷汗淋漓,者,为里热亢盛,蒸津外泄所致;冷汗淋漓,汗出粘手,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汗出粘手,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乃阳气暴脱,津随阳泄之亡阳证。绝者,乃阳气暴脱,津随阳泄之亡阳证。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者,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

    34、黄者,是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所致;头面多汗,兼见头是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所致;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的危象。半身汗出: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半身汗出: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有汗,而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有汗,而另一侧则经常无汗,无汗侧为患侧,多另一侧则经常无汗,无汗侧为患侧,多由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由经络阻闭,气血运行

    35、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等病人。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等病人。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为手足心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为脾胃有病或肝经郁热累及于脾,脾不主脾胃有病或肝经郁热累及于脾,脾不主津,津淫于四末。津,津淫于四末。(九)头晕(九)头晕 头晕是指病人自感头部发昏,周围景物头晕是指病人自感头部发昏,周围景物好象在旋转,人有要跌倒的感觉,轻者好象在旋转,人有要跌倒的感觉,轻者闭目即止,重者不能站立,若兼眼花目闭目即止,重者不能站立,若兼眼花目眩者称为眩晕。头晕可见于外感或内伤眩者称为眩晕。头晕可见于外感或内伤疾病,其基本病机是风火痰瘀等病邪侵疾病,其基本病机是风火痰瘀等病邪侵扰清

    36、窍或闭阻脑脉、或正虚脑失所养。扰清窍或闭阻脑脉、或正虚脑失所养。临床时常结合伴随的症状进行分析。临床时常结合伴随的症状进行分析。头晕耳鸣:兼见面赤、口苦咽干,为肝阳上亢头晕耳鸣:兼见面赤、口苦咽干,为肝阳上亢所致;兼见腰膝酸软,遗精健忘者,为肾精亏所致;兼见腰膝酸软,遗精健忘者,为肾精亏虚所致。虚所致。头晕目眩:兼寒热、口苦咽干,为外感少阳证;头晕目眩:兼寒热、口苦咽干,为外感少阳证;兼面色不华,心悸失眠,为气血亏虚;多在头兼面色不华,心悸失眠,为气血亏虚;多在头项运动时发作,颈僵肩沉,甚则活动转侧受限,项运动时发作,颈僵肩沉,甚则活动转侧受限,为三阳脉阻之项痹。为三阳脉阻之项痹。头晕头痛:恼

    37、怒加重者,为风阳、肝火上扰清头晕头痛:恼怒加重者,为风阳、肝火上扰清窍;外伤所致,或舌有瘀点瘀斑者,为瘀血阻窍;外伤所致,或舌有瘀点瘀斑者,为瘀血阻络。络。头晕呕吐:舌苔白腻,或眼球震颤者,为痰浊头晕呕吐:舌苔白腻,或眼球震颤者,为痰浊上蒙。上蒙。(十)乏力(十)乏力 乏力是指疲乏无力,为多种内科疾病的乏力是指疲乏无力,为多种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是气血亏虚或湿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是气血亏虚或湿困阳气,肢体失于温煦濡养所致。临床困阳气,肢体失于温煦濡养所致。临床时应结合相伴的症状进行分析。时应结合相伴的症状进行分析。乏力气短:伴汗出心悸,舌淡脉弱者,乏力气短:伴汗出心悸,舌淡脉弱者,为

    38、气虚。为气虚。乏力身重:伴纳呆脘痞,苔腻脉濡者,乏力身重:伴纳呆脘痞,苔腻脉濡者,为湿困;伴面色萎黄,便溏或稀便,食为湿困;伴面色萎黄,便溏或稀便,食少腹胀者,为脾虚夹湿。少腹胀者,为脾虚夹湿。乏力头晕:伴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乏力头晕:伴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为气血亏虚;伴腰膝酸软,目眩耳鸣者,为气血亏虚;伴腰膝酸软,目眩耳鸣者,为肝肾亏虚。为肝肾亏虚。乏力身黄:伴纳呆呕恶,腹胀或胁痛,乏力身黄:伴纳呆呕恶,腹胀或胁痛,苔黄腻者,为肝胆湿热。苔黄腻者,为肝胆湿热。十一)呕吐十一)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随胃气上逆经口而出呕吐是指胃内容物随胃气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症状,为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的一种

    39、症状,为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外感、内伤都可引起,其基本病机一,外感、内伤都可引起,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或内伤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外感或内伤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呕吐也是机体对胃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呕吐也是机体对胃内异物的一种反射性动作,可帮助机体内异物的一种反射性动作,可帮助机体排除胃内的有害物质,但超出正常保护排除胃内的有害物质,但超出正常保护性反应的呕吐会耗损人体的气津,加重性反应的呕吐会耗损人体的气津,加重病情。临床时应结合呕吐的病程、呕吐病情。临床时应结合呕吐的病程、呕吐物的性质气味、呕吐的声势、伴随症状物的性质气味、呕吐的声势、伴随症状进行分析。进行分析。急性

    40、呕吐,多属实证;而慢性呕吐,则急性呕吐,多属实证;而慢性呕吐,则有虚有实,如舌苔腻浊,脉象有力者,有虚有实,如舌苔腻浊,脉象有力者,一般为实证,如舌淡脉弱无力者,多属一般为实证,如舌淡脉弱无力者,多属虚证。虚证。干呕无物:伴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干呕无物:伴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为胃阴不足。为胃阴不足。呕吐酸水:伴脘胁胀痛,与情志有关者,呕吐酸水:伴脘胁胀痛,与情志有关者,为肝郁犯胃。为肝郁犯胃。呕吐酸腐:伴脘腹胀痛,恶闻食臭,为呕吐酸腐:伴脘腹胀痛,恶闻食臭,为饮食停滞。饮食停滞。呕吐苦水:舌红苔腻,脉弦者,为胆胃郁热。呕吐苦水:舌红苔腻,脉弦者,为胆胃郁热。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胃气虚寒或痰饮

    41、内阻。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胃气虚寒或痰饮内阻。呕吐出赤豆汁样血性内容物或伴柏油样黑便者,呕吐出赤豆汁样血性内容物或伴柏油样黑便者,属血证吐血的主要症状;属血证吐血的主要症状;呕吐而二便闭者,为关格、癃闭之征。呕吐而二便闭者,为关格、癃闭之征。喷射状呕吐,多为脑病;呕吐频作而伴高热,喷射状呕吐,多为脑病;呕吐频作而伴高热,项强,头痛剧烈,时有抽搐者,为热毒燔炽,项强,头痛剧烈,时有抽搐者,为热毒燔炽,冲逆阳明,引动肝风。冲逆阳明,引动肝风。十二)大便异常十二)大便异常 大便异常是指大便的便次、性状及颜色大便异常是指大便的便次、性状及颜色等方面异于平常,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等方面异于平常,是多种疾病的

    42、共有症状,主要与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状,主要与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及胃气的顺将失常有关,也能反映疾导及胃气的顺将失常有关,也能反映疾病的寒热、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临床病的寒热、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临床时除应了解大便的便次、性状及颜色气时除应了解大便的便次、性状及颜色气味外,还应结合其伴随症状一并分析。味外,还应结合其伴随症状一并分析。大便秘结:身热口干者,为热伤津液;大便秘结:身热口干者,为热伤津液;伴腹满拒按疼痛,苔黄厚干燥,为热结伴腹满拒按疼痛,苔黄厚干燥,为热结腑实之证;若不小便又无矢气,腹满疼腑实之证;若不小便又无矢气,腹满疼痛呕吐者,为关格证;若大便干燥难解,痛呕吐者,为关

    43、格证;若大便干燥难解,伴口干舌红少津者,为阴虚肠燥;若大伴口干舌红少津者,为阴虚肠燥;若大便干燥难解,面色不华,心悸舌淡者,便干燥难解,面色不华,心悸舌淡者,为肠道血虚不润;若大便并不结燥,甚为肠道血虚不润;若大便并不结燥,甚或大便先硬后溏,解便困难者,为气虚或大便先硬后溏,解便困难者,为气虚或阳虚通降无力。或阳虚通降无力。虚坐努责:指无大便而有便意,虽经努虚坐努责:指无大便而有便意,虽经努力解便而无便可解者,常伴解便后气短力解便而无便可解者,常伴解便后气短疲乏,为气虚下陷之兆。疲乏,为气虚下陷之兆。大便次数增加:便稀如水,为湿盛或脾大便次数增加:便稀如水,为湿盛或脾虚所致之泄泻;便色黄糜臭秽

    44、,为湿热虚所致之泄泻;便色黄糜臭秽,为湿热泄泻;大便不爽,里急后重,为湿热壅泄泻;大便不爽,里急后重,为湿热壅滞所致之痢疾。滞所致之痢疾。大便完谷不化,多为脾虚运化无力;若大便完谷不化,多为脾虚运化无力;若大便臭秽,腹胀痛者,为伤食所致。大便臭秽,腹胀痛者,为伤食所致。大便色白,兼身目发黄,身痒者,为肝大便色白,兼身目发黄,身痒者,为肝胆湿热阻滞。胆湿热阻滞。大便脓血,为痢疾之征;大便色黑如柏大便脓血,为痢疾之征;大便色黑如柏油样,为胃肠络伤之远血;大便带色红油样,为胃肠络伤之远血;大便带色红鲜血,为肛门近血,多见于热伤肠络或鲜血,为肛门近血,多见于热伤肠络或瘀血、瘀热阻肠之痔疮。瘀血、瘀热阻

    45、肠之痔疮。一般大便次数逐渐减少,由稀转软,由一般大便次数逐渐减少,由稀转软,由黑转黄,为病顺,反之则为病逆。若病黑转黄,为病顺,反之则为病逆。若病重期间,大便突然失禁,排便次数陡增,重期间,大便突然失禁,排便次数陡增,多是阳气下陷的表现,当特别注意。多是阳气下陷的表现,当特别注意。(十三)小便异常(十三)小便异常 小便异常是指小便的次数、量、颜色、小便异常是指小便的次数、量、颜色、气味及解便感觉等方面异于平常的一种气味及解便感觉等方面异于平常的一种症状,其基本病机是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症状,其基本病机是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因此,小便变化不仅和津液代谢失常。因此,小便变化不仅是肾与膀胱病

    46、变的主要症状,也是观察是肾与膀胱病变的主要症状,也是观察体内津液盈亏及病情顺逆的指征。体内津液盈亏及病情顺逆的指征。小便色黄短少,主热;小便清长者,主小便色黄短少,主热;小便清长者,主寒;小便色红,为尿中带血,多为尿血寒;小便色红,为尿中带血,多为尿血或血淋的症状;小便色白如米泔浑浊者,或血淋的症状;小便色白如米泔浑浊者,为膏淋或尿浊为膏淋或尿浊 尿中有砂石者,为石淋的主要症状;尿尿中有砂石者,为石淋的主要症状;尿中有脓者,为重症淋浊;小便静置后分中有脓者,为重症淋浊;小便静置后分层,上层有凝块如膏脂者,为膏淋。层,上层有凝块如膏脂者,为膏淋。尿有甜味者,为消渴病;尿有臊臭气味尿有甜味者,为消

    47、渴病;尿有臊臭气味者,为下焦湿热,气化不利。者,为下焦湿热,气化不利。尿频:尿急尿痛而每次尿量少者,为淋尿频:尿急尿痛而每次尿量少者,为淋证;尿频而不痛,但小便余沥不净,尤证;尿频而不痛,但小便余沥不净,尤以夜尿多者,为阳气虚,膀胱气化不利;以夜尿多者,为阳气虚,膀胱气化不利;老年男性而尿频,排尿不畅者,为肾虚老年男性而尿频,排尿不畅者,为肾虚瘀阻。瘀阻。尿少:水肿病过程中常见尿少。热性病尿少:水肿病过程中常见尿少。热性病过程中,发热口干者,为热伤津液;若过程中,发热口干者,为热伤津液;若小便量极少,甚至无尿者,为津液枯涸,小便量极少,甚至无尿者,为津液枯涸,化源告竭之危象。若水肿病后,尿少或

    48、化源告竭之危象。若水肿病后,尿少或尿闭,伴浮肿、呕恶,为癃闭之水毒内尿闭,伴浮肿、呕恶,为癃闭之水毒内蓄;尿少而小腹充盈,则为膀胱气化不蓄;尿少而小腹充盈,则为膀胱气化不利或尿道阻塞所致尿液内蓄,前者属虚,利或尿道阻塞所致尿液内蓄,前者属虚,后者属实。后者属实。尿多:指全日总尿量增多,若小便清,尿多:指全日总尿量增多,若小便清,乏力畏寒者,为阳虚气化失利;若伴善乏力畏寒者,为阳虚气化失利;若伴善食喜饮,身体消瘦者为消渴病的主要症食喜饮,身体消瘦者为消渴病的主要症状。状。十四)水肿十四)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湿滞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水肿是指体内水湿滞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

    49、浮肿的症状,严重者还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症状,严重者还可伴胸水、腹水,其基本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对可伴胸水、腹水,其基本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代谢失调。临床时应了解浮肿的程度,水液的代谢失调。临床时应了解浮肿的程度,见面目虚浮,手足发胀,但压无凹陷,称为潜见面目虚浮,手足发胀,但压无凹陷,称为潜在性水肿;若仅踝肿,按之凹陷易复,为在性水肿;若仅踝肿,按之凹陷易复,为度度浮肿;较重者,浮肿过膝,按之凹陷没指,不浮肿;较重者,浮肿过膝,按之凹陷没指,不易恢复,为易恢复,为度浮肿;更重者全身浮肿,腹大度浮肿;更重者全身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为胸满,卧则喘促,为度浮肿。临床时还应了度浮肿。临床

    50、时还应了解水肿的发病经过及伴随症状。解水肿的发病经过及伴随症状。急性起病,多由外邪所致的阳水;慢性起病,急性起病,多由外邪所致的阳水;慢性起病,多为内伤所致的阴水。多为内伤所致的阴水。身半以上肿甚,其病属阳;身半以下肿甚,其身半以上肿甚,其病属阳;身半以下肿甚,其病属阴。病属阴。始于头面,伴恶风或疮痍者,多为风水相搏,始于头面,伴恶风或疮痍者,多为风水相搏,其病在肺;始于下肢,伴面白,身倦畏寒者,其病在肺;始于下肢,伴面白,身倦畏寒者,为气不化水,其病在脾肾。为气不化水,其病在脾肾。伴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者,为水湿化热或湿伴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者,为水湿化热或湿热壅盛;伴心悸、唇紫、脉虚数或结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5337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