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基础课件第1章教材.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机电一体化基础课件第1章教材.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基础 课件 教材
- 资源描述:
-
1、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讲课 60学时,实验6学时共计66学时 主讲:肖继学Email:xjxg_163_ 1绪论 1.1机电一体化概念机电一体化概念 1.2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 1.3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原理及其组成要素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原理及其组成要素 1.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广义接口和控制软件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广义接口和控制软件的作用 1.5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1.6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7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1机电一体化概念机电一体化概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大规模集成
2、电路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迅速地应用于机械工业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发展到加工中心,继而出现了具有柔性功能的自动化生产线、车间、工厂,为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MT)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大幅度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适应了市场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使传统机械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 System)的出现,推动了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及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紧密结合,并发展为综合性的热门学科。1.
3、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日本从1971年开始,就敏感地提出“Mechatronics”这个英语合成的名词。其中,词首Mecha表示Mechanics(机械学);词尾tronics表示Electronics(电子学)。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年提出具有通用性定义:即“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它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技术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所以具有指导性的定义。美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和应用得最早的国家。如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1952年)、工业机器人(1
4、962年)都是美国研制成功的。数控机床数控机床 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 我国一般认为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的统称,还将柔性制造系统(FMS)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制造工程包含在内,这是对机电一体化的准确定义。有人认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应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产生出来的新一代的机电产品”,这是机械电子化的概念。区分机电一体化或非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是计算机控制的伺服系统,其它都是与此匹配的部分。蒸汽机和电动机的出现为机械产品提供了动力,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机械产品提供了智力。实践证明,现有机械产品的电子化,需要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综合集成
5、的技巧,使机械装置、电子技术和软件工程之间相互适应和匹配,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系统尽可能地达到最优。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1.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结构最优化整体结构最优化 在传统机械产品中,为了增加一种功能,或实现某一种控制规律,往往靠增加机械结构的办法来实现。例如,为了达到变速的目的,采取一系列齿轮组成的变速箱;为了控制机床的走刀轨迹而出现了各种形状的靠模;为了控制柴油发动机的喷油规律,出现了凸轮机构等等。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过去笨重的齿轮变速箱可以用轻便的电子调速装置来部分替代;精确的运动规
6、律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软件来调节。由此看来,在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时,可以从机械、电子、硬件、软件四个方面去实现同一种功能。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在这个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整体结构最优的系统。这里所说的“最优”不一定是什么尖端技术,而是指满足用户的要求的最优组合。它可以是以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精确、灵活、价廉等等许多指标中用户最关心的一个或几个指标为主进行综合衡量的结果。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质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渗透和综合,以实现系统最优化。2系统控制智能化系统控制智能化 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工业的自动化最主要的区别之一。电子技
7、术的引入,显著地改变传统机械那种单纯靠操作人员,按照规定的工艺顺序或节拍,频繁、紧张、单调、重复的工作状况。可以依靠电子控制系统,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协调各相关的动作及功能关系。有些高级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还可以通过被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根据任何时刻外界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以实现最优化工作和最佳操作(即: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ES)。大多数机电一体化系统都具有自动控制、自动检测、自动信息处理、自动修正、自动诊断、自动记录、自动显示等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整个系统按照人的意图(通过给定指令)进行自动控制,一旦出现故障就自动采取应急措施,实现自动保护等功能。在某
8、些情 况下单靠人的操纵是难以完成的,例如危险、有害、高速的工作条件,或有高精度要求时,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是有利的,而且是必要的。3操作性能柔性化操作性能柔性化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入,能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个传动机构的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系统来协调。在生产对象更改只需改变传动机构的动作规律而无须改变其硬件机构,只要调整一系列指令组成的软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软件可以由软件工程人员根据要求动作的规律及操作事先编好,使用磁盘或数据通信方式,装入机电一体化系统里的存储器中,进而对系统的机构动作实施控制和协调。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在操作系统设计上大多采用操作冗余设计,正常
9、工作时由计算机控制,在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由操作人员通过控制面板的控制按钮进行操作以完成该次工作,避免因计算机故障而报废被加工工件的情况出现,可以保护重要的加工零件。目前远程操作也是研究的热点,具体技术包括无线传感;数据融合,远程控制等新技术,有学者认为是本世纪前半叶,机械学科的前沿领域。1.1.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其它技术的区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其它技术的区别别机电一体化一词经常被人误解或与其他技术混淆,为了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这里作简单说明。1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 传统机电技术的操作控制大都以基于电磁学原理的各种电器(如继电器、接触
10、器等)来实现,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机械本体和电气驱动界限分明,整个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软件。机电一体化技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机械部件和电子器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整个装置包括软件在内,具有很好的灵活性。2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并行工程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并行工程的区别 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微电子、计算机、控制和电子技术在设计、制造、使用等各阶段有机结合在一起,十分注意机械和其他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并行工程是将上述各种技术尽量在各自范围内齐头并进,在不同技术的内部进行设计制造,最后完成整体装置。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自
11、动控制技术的区别 自动控制技术的侧重点是讨论控制原理、控制规律、分析方法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构造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自动控制原理及方法作为重要支撑技术,将自动控制部件作为重要控制部件。它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和方法,对机电一体化装置进行系统分析和性能估测,但机电一体化技术往往强调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本身。4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区别 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是将计算机作为核心部件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和改善系统性能。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而不是计算机应用本身。计算机应用技术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1.2机电一体化的共性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共
12、性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和人体相似。人体通过感官得到的各种信息,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经大脑思维处理,调节并指挥各部分动作。机电一体化系统则由各种检测传感元件或检测子系统,收集各种信息(如位置、速度、加速度、温度、力、力矩、环境等),然后传给信息处理中心(如CPU),经过处理和调整,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传动系统进行工作,各个小系统通过接口联结,形成完整的系统。整个系统按软件给定的范围进行调整,使各子系统协调动作,完成系统的工作。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是:1检测传感技术检测传感技术 传感与检测装置是系统的感受元件,它与信息系统的输入端相联,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输送到信息处理中
13、心。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主动调节的环节,它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传感与检测的关键元件是传感器。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包括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变化成系统可以识别的,与被测量有确定对应关系的有用电信号的一种装置。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得信息,并能应用于相应的应用环境中,且具有高的可靠性。2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换算、存贮和输出技术。信息处理的硬件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可编程序控制器和数控装置等构成硬件支撑平台。软件技术实现信息的数字处理。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计算机与信息处理中心实
14、时控制整个系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3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在此两类理论指导下对具体控制装置或控制系统进行设计、设计后对系统进行仿真、现场调试、使系统可靠地投入运行等。由于控制对象种类繁多,所以控制技术的内容极其丰富,例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越来越多的与计算机控制技术联系在一起,成为机电一体化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执行系统和机构
15、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伺服驱动的动力类型包括电动、气动、液动。由微型计算机通过接口输出信息至伺服驱动系统,再由伺服驱动器控制它们的运动、带动工作机械作回转、直线以及其它各种复杂的运动。伺服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常见 的伺服驱动装置有电液马达、脉冲液压缸、步进电动机、直流伺服电动机和交流伺服电动机。近年来由于变频技术的进步,交流伺服驱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高质量的伺服驱动单元,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5精密机械技术精密机械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求精密机械减轻重量、减少体积、
16、减小变形(特别是热变形)、提高精度、提高刚度、改善动态性能,而且还应延长机械部分的使用寿命,提高关键零部件的精度和刚度。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使零部件模块化、标准化、规格化,从而提高维修效率,减少停工时间。6系统总体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将总体分解成若干功能单元,找出能完成各个功能的技术方案组,再把功能与技术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包括的内容很多,例如接口转换、软件开发、微机应用技术、控制系统的成套性和成套设备自动化技术等。即使各个部分的性能、可靠性都很好,如果整个系统不能很好协调,系统也很难保证正常运行。
17、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接口包括电气接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软件接口。电气接口实现系统间信号连接,机械接口则完成机械与机械部分、机械与电气装置部分的连接,人机接口提供了人与系统间的交互界面,软件接口提供软件代码共享与复用。1.3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原理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原理及其组成要素及其组成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程系统,它是由相互关联的若干种类(如机械、流体、电磁、光、热、声等)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的有机整体,并具有整体性(集合性)、关联性、目的性和相对性等四个基本属性,缺一就不可能构成一个有目标的工程系统。1.3.1机电
18、一体化的功能构成原理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原理 从现代设计方法学的观点来看,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的,是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单独的或组合的)进行预定的变换(含加工、处理)、传递(含移动、输送)和保存(含保持,存储,记录)。所以,系统的目的均可用这三种主功能及其复合来表示。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要实现其目的,必须具备如图1.1所示的四种内部功能。其中主功能是实现系统目的所必需的,它表明了该系统的主图图1.1 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 要特征和功能;任何系统无论多少都需要能量(动力功能);为使系统正常的动作,信息处理和控制(信息与控制功能
19、)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还要将系统各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空间配置,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功能或支撑功能)。关于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除了主功能的输入与输出之外,还要有能量输入和控制信息输入,如果有人或其他系统的外部控制输入,则必须有从外面了解控制状态的控制输出。同样,也需要了解能量输入状态的监视系统。此外,任何系统都会遭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外扰),这种外扰通常是有害的。整个系统除了有目的地输出(有用输出)之外,还会有无用的输出(既废弃输出),废弃输出有时对环境影响很大,这在系统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对于结构功能,除了面向主功能的输入和输出之外,还要承担外扰,废弃输出,能量和控制输入/输出的连接任务。上述
20、四种内部功能,既可有与其相应的各自独立子系统,也可有一个子系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情况,以便使整个系统更为紧凑。上述这种抽象的功能构成原理图,既有利于设计或分析各种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又有利于开拓思路,便于创造发明。例如,根据三种不同的主功能及其不同的输入,组合起来可形成9大类型的系统或产品,但不一定都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见表1-1主功能输入-输出组合实例1变 换物 质材料加工或处理机2传 递物 质交通运输机3保 存物 质自动化仓库、包装机4变 换能 量动力机械5传 递能 量机械或流体传动6保 存能 量机械或流体蓄能器7变 换信 息电子计算机、仪器8传 递信 息通信系统、传真机9保 存信 息存储
21、器、录像机表1-1 不同主功能及输入输出的组合 此外,对于主功能的加工机构,其运动方式不同,也可构成不同用途的机械,例如,金属切削机床是根据工件与刀具相对运动产生切削所用的原理来进行加工的,但工件与刀具的运动方式不同,就有不同用途的机床,见表1-2。工件运动刀具运动切削加工机床实例1旋 转旋 转内、外圆磨床,滚齿机2旋 转直 线车床3直 线旋 转铣床、镗床、平磨4直 线直 线刨床5不 动旋转及直线钻床、铰孔、功丝6不 动直 线拉床、插床表1-2 不同相对运动加工的金属切削机床 对于现有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我们可以利用功能原理图来进行研究分析。图1.2是数字控制(Number Control NC
22、)机床的功能原理构成的实例。由于未指明主功能的加工机构,它代表的具有相同主功能及控制功能的一大类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如金属切削数控机床,电加工数控机床,激光加工数控机床以及冲压加工数控机床等。显然,由于主功能的具体加工机构不同,其它功能的具体装置也会有差别,但其本质是数控加工机床。图1.2 数控机床的功能构成 1.3.2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要素机电一体化的功能构成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 对于一般的机器,是由本质上不同的部分发动机、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构成。但是,现代的机器是机电一体化的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机器,它们除了上述三个构成要素之外,还需要有计算机和传感器,从而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
23、柔性自动化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即有五个本质上不同的基本要素: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如图1-3所示,从仿生学观点来看,类似人的构造和功能,但不一定是拟人形,如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械。从人的五大要素来说,内脏建立了用能量来维持人的生命和活动条件(动力);五官接受外界的信息(传感器);手、脚作用于外界(执行器);头脑集中处理和协调全部信息,并对其它要素和它们之间的连接进行有机的统一控制(计算机);骨骼和肌肉用来把人体连成一体,并规定其运动(机构)。显然,无论是人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其五大要素本身的性能及其融合、协调得越好,则整个系统最优,其最终目标是具有人工智能的灵巧机器。内脏五官头脑骨骼
24、手脚动力传感器计算机机构执行器 A B图1.3 人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要素1.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广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广义接口和控制软件的作用接口和控制软件的作用 1.4.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1机电一体化系统工程机电一体化系统工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复合交叉型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生产是含有能量流、信息流等多参量、多输入/输出的复杂系统,构成系统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是运用完整性、集中化、拓扑结构、终极性、逻辑同构等概念,探求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模式、原则与规律的理论与方法。它把整体性原则作为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从系统观发展而成的一门科学。一般系统应该包括三个方
25、面:1)适用于一切(或一定的)种类的系统理论和数学系统理论。2)系统技术,或称系统工程。3)系统哲学。自觉地运用系统工程的观念和方法,把握好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规律,对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的成败有关键意义。广义地说,系统工程包括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自动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所采用的各种组织管理技术。狭义地说,系统工程包括对系统的分析、综合、模拟、最优化等技术。系统工程是一门工程学方法论。常用方法和步骤为:1)建立模型(描述系统每部分及其性能的只测定准则和决定系统重要特征的数量关系)。2)最优化(把系统可调部分调到最佳性能)。3)系统评价(对系统设计进行鉴定)。控制论是研究生物(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