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类—节教学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湿热类—节教学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湿热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八章 湿热类温病 13节概述一、概念:湿热类温病是由湿热病邪、暑湿病邪所 导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主要包括湿温、暑湿、伏暑等。概述 二 特点:1、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缠绵难 愈,病情复杂多变。2、既有湿热偏重的特征,又有伤 阴伤阳的不同转化。概述 三 治疗:以化湿清热为主,并注意分解湿 热,顾阴护阳。第一节 湿 温 一、概述 (一)定义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初起 以湿热阻遏卫气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 病。讨论:1、湿遏卫气证表现: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2、好发季节:多发于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 之季,全年均可发生.(二)沿革(二)沿革 1、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 “
2、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2、伤寒杂病论以半夏泻心汤为代 表,辛开苦降、寒温同用,对后世治疗湿 温有启迪。沿革 3、晋王叔和脉经首述湿温的病因证治 病因:“尝伤于湿,因而中喝,湿热相搏”主证:“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治法:“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4、朱肱类证活人书提出“白虎加 苍术汤主之”为本病治疗的主方。5、刘河间提出“治湿之法,不利小 便,其治也。”创制天水散(六一散).沿革 6、清叶天士温热论将温病分为 风温和湿温两大类别,并论述湿热 为患的病理机制.7、薛生白首撰湿温专著专著湿热病篇。8、吴鞠通首立湿温专病专病,确立其为独 立病种。(三)范围
3、 现代医学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 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流行乙型脑炎、某 些肠道病毒感染、流感等季节,表现 类似湿温可参考。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与发病 外因-湿热病邪 内因-太阴脾土内伤 饱食困脾 过逸脾滞 久饥脾馁 劳倦脾乏等 发病发病-内外合邪内外合邪 薛生白:“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 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吴鞠通:“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 感时令之湿”。(二)病理 三个特征 病变中心-脾胃 主要病理变化-阻滞气机、困阻清阳 基本病变-邪气羁留气分 初期病理 1 邪遏卫气或 邪阻膜原 2 湿象偏重 薛生白:薛生白:“邪由上受,直趋中道,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故病多归
4、膜原。”中期病理留恋气分,脾胃为中心留恋气分,脾胃为中心 极期病理 气分湿热化燥伤阴可引动肝风,易损伤肠 络,出现闭窍,动风,动血等证,此与温热类 温病病 机相类,但 以易肠络损伤而致大便下 血为特征.湿热化燥伤阴动风动风动血闭窍闭窍 后期病理 湿重热轻-寒化伤阳,出现“湿胜阳微”热重湿轻-化燥化火伤阴,入营血,迫血 动血,甚出血过多气随血脱 脾胃虚弱-余邪未净,胃气未醒,脾虚不 运 湿热困阻中焦湿 热 蕴 毒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损伤阳气寒 湿湿困中焦蒙上流下化 燥 伤 阴或动风动血深 入 营 血损 伤 肠 络大 便 下 血蕴阻中焦化燥络伤便血邪阻膜原太阴内伤气分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恢复期湿
5、热病邪邪遏卫气初 四、辨证治疗原则:四、辨证治疗原则:(一)辨析要点(一)辨析要点 1、辨清湿热偏盛程度是关键。着眼点 发热、汗出、口渴、二便、舌苔、脉象。2、辨别病位上下浅深 3、审证情虚实转化(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1、总原则总原则 分解湿热,湿去热孤。分解湿热,湿去热孤。吴塘:吴塘:“徒清热则湿不退,徒去湿则热愈炽徒清热则湿不退,徒去湿则热愈炽”。2 祛湿方法祛湿方法 (1)根据湿热偏重判断祛湿清热的主根据湿热偏重判断祛湿清热的主次次 湿重热轻湿重热轻-苦温芳化,燥运脾湿为主,苦温芳化,燥运脾湿为主,辅以苦寒清热。辅以苦寒清热。湿热并重湿热并重-辛开苦降,化湿清热并重辛开苦降,化湿清
6、热并重 热重于湿热重于湿-清泄胃热为主,清泄胃热为主,兼以苦温燥湿。兼以苦温燥湿。祛湿方法 (2)根据三焦部位选择祛湿方法 湿郁上焦-宣肺化湿为主,酌加芳化。湿阻中焦-温运化湿为主,酌选苦温、辛开、芳香之品。湿流下焦-淡渗利湿为主。(三)湿温初起治禁“三禁三禁”-禁汗禁汗 禁下禁下 禁滋阴禁滋阴 吴鞠通:“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 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 解。”湿温论治湿温论治 1 1 邪遏卫气邪遏卫气-藿朴夏苓汤、三仁汤、雷氏宣疏表湿法藿朴夏苓汤、三仁汤、雷氏宣疏表湿法 2 2 邪阻膜原邪阻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雷氏宣透膜原法 3 3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湿重热轻困阻中焦-雷氏芳香化浊法
7、合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 4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湿热并重困阻中焦-王氏连朴饮王氏连朴饮 5 5 热重湿轻蕴阻中焦热重湿轻蕴阻中焦-白虎加苍术汤白虎加苍术汤 6 6 湿热蕴毒湿热蕴毒-甘露消毒汤甘露消毒汤 7 7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 至宝丹至宝丹 8 8 湿热化燥络伤便血湿热化燥络伤便血-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9 9 湿胜阳微湿胜阳微-薛氏扶阳逐湿汤薛氏扶阳逐湿汤 10 10 余邪留恋余邪留恋-薛氏五叶芦根汤薛氏五叶芦根汤 11 11 余邪留扰余邪留扰,气阴两伤气阴两伤-薛氏参麦汤薛氏参麦汤身
8、热 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二)沿革 清以前皆以暑兼湿立论清以前皆以暑兼湿立论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冒暑毒,加以着湿,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沿革 张元素张元素 :“:“所发暑病多夹湿,宜渗泄之法,所发暑病多夹湿,宜渗泄之法,以五以五 苓散为主方治之。苓散为主方治之。”王伦王伦明医杂著明医杂著:“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好。”李梴医学入门 “夏月,人多饮水食冷,治宜利湿,杂以消 导,祛暑宜香薷饮、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和中 宜大小承气汤。”清叶天士幼科要略中强调“暑必兼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