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犯罪心理学4教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最新犯罪心理学4教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犯罪心理学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机制概述一、犯罪心理机制概述(一)机制的概念(一)机制的概念 在心理学研究中,一般将产生心理或行在心理学研究中,一般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为的生理化学过程统称为机制。化学过程统称为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将机制定义为一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将机制定义为一种(或一组)有目的的反应方式,认为人种(或一组)有目的的反应方式,认为人的活动包括驱力和机制,驱力发动机制,的活动包括驱力和机制,驱力发动机制,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机制可以转化为驱力。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机制代表由压抑而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机制代表由压抑而产生的无意识的行为动因。生的
2、无意识的行为动因。n 连续杀人。对连环杀手而言,渴望不断地改进并试验新的杀人手法,就像毒品一样诱惑着他们,令他们根本停不下手来。n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觉的过程,他渐进的、自觉的过程,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行为。(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犯罪人的需要有两个特点: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地位。2、畸形的、膨胀的需要。(二)品德缺陷与意志力的缺乏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又称不健全人格,是个体因社会化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它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三)萌发犯罪意向 犯罪意向(简称犯意),即行为人实施犯罪活
3、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1、形成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指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它是行为人推动、引发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一般来说,它历经犯罪意向(朦胧的犯罪意图)、行为动机(有了明确的指向和侵害目标)、犯罪决意(由意志决定转向意志执行)三个环节,在此之后,才能引发犯罪行为。犯罪动机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1)萌发阶段,(2)过渡阶段。(3)定型阶段。(4)消失阶段。犯罪动机也会出现循环周期:某种强烈需要心理紧张犯罪动机形成犯罪行为实施犯罪需要的满足(或放弃、代替)心理紧张解除犯罪动机消失(强烈需要的再现再次产生心理紧张)在个体具有犯罪意向的基础上,行为人进入
4、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的阶段,存在以下心理机制:(1)刺激和情境的诱发。(2)自我调控机制的作用。(3)动机的斟酌与选择。n 2、确定犯罪目的。、确定犯罪目的。n 犯罪目的,是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犯罪目的,是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n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紧密联系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紧密联系的,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一致的,而在另一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一致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有所区别。犯罪动机、犯罪些情况下又有所区别。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目的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的联系。(五)犯罪决意 当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均已
5、产生和确定时,也就进入了犯罪决意阶段。犯罪决意是指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做出了最后决定。1、行为手段的选择。2、行为时机的捕捉。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内外化机制 (一)概念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的基本含义是: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内外化过程的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n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表明:n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n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n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n4、内外化机制的运行。(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内化,就是个体经由言
6、语、模仿、学习、实践等中介,将客观现实转化为主观映像,逐渐形成思想意识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将一定的精神文化转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的过程。研究个体犯罪心理内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就是要揭示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2、模仿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强化机制 (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外化,是指由主观的、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行为活动的转化。研究个体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主要是揭示行为人将其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一)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
7、基本变量 系统(二)基本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 1、刺激信息的输入过程:2、信息的选择过程:3、信息的输出过程:4、信息的反馈过程:5、信息的加工过程:n(三)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的三种形态n1、刺激反应形态(或SR法则)n2、个体反应形态(或OR法则)n 3、前后反应形态(或RR法则)n n 三、量变质变机制n(一)质与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n(二)主体犯罪前社会化的缺陷n 1、不完全的社会化n(1)知识经验与技能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n(2)社会规范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n(3)家庭与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完全社会化。n(4)特定年龄阶段的不完全社会化。n(5)文化冲突方面造成的不完全社会化
8、。2、错误的社会化 错误的社会化是指少数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反社会的精神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反社会观念,养成恶劣的生活习惯(如流浪、吸毒、淫乱),形成反社会的个性心理,以致同正常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极易走向违法犯罪。(三)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机制 由模仿到认知选择;由主观认同到角色化扮演;由错误的自我评价和行为反馈到犯罪意向的萌发,从而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n 四、防御机制n 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n 防御机制可分为攻击反应、退却反应和妥协反应三大类。n (一)合理化作用n 1、
9、否认责任n 2、否认损害n 3、否认被害人n 4、责备批评者n 5、效忠团伙 (二)投射作用 1、利用投射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2、利用投射构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 3、利用投射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责任 (三)认同作用 1、在群体犯罪中模仿。2、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3、冒充。(四)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n 五、犯罪行为发生的模式 (一)常见模式 常见模式是指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基本符合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实施犯罪行为比较自觉的一种模式。1、渐变型。(1)原发型。(2)继发型。2、突变型。(1)由人际冲突引发的突变型。(2)由回避危险引起的突变型
10、。(3)由特定气氛引起的突变型。3、机遇型。(1)机会型。(2)境遇型。n (二)特殊模式 特殊模式是指其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别于上述的一般过程和模式,或者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意识状态比较模糊。1、习惯型。2、朦胧型。3、变态型。第三节:国外关于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 一、本质相异论 犯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同普通人相比较,是本质上完全不相同的人,这就是本质相异论。可分为生理上的异质论与心理上的异质论两种。二、犯罪倾向论 认为正常人与犯罪者都存在着侵害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犯罪倾向。两种人之间只有倾向程度的不同,不存在生理上或心理上质的区别。犯罪行为的发生,乃是外界情境诱惑对个体犯罪倾向的驱动。
11、只要情境诱惑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好人”也会犯罪。三、欲求不满论 这种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反映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犯罪观。人类社会中之所以有犯罪,究其根源还在于人类的本性。四、刺激反应论 从外部刺激力上寻求犯罪的机制,把犯罪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应答。五、心理冲突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企求的目标有时难以实现或不可能全部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心理冲突”。如果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引起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障碍而导致心理疾病。n 六、动机作用论n 在需要和目的之间存在着动机,动机是决定行为方向的关键性因素,这就是动机作用论。n 七、防卫机制论n 防卫机制是在缓和失败带来的痛苦,减少认知的不
12、协调,平复心理上的创伤时,为度过心理危机、安抚自我而欺骗自己、歪曲现实,为维持心理平衡而自动地、无意识地起作用的一种心理机能。n 八、犯罪亚文化论n 这一理论强调,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因素是促进犯罪的动因和机制,不认为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是由心理异常或生理异常引起,而强调模仿机制和环境影响的作用。n n 第五章: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犯罪主体在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基础上,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和犯罪后,所经历的动机变化、深度变化和心理状态的变化。n 案例分析:邱兴华杀人的心理分析n 因为怀疑妻子被一名男子摸了一下,于是杀了
13、那名男子,因为担心其他人会妨碍自己逃跑,于是将其他9名无辜者杀害。这是陕西省男子邱兴华对他在一家道观制造特大杀人案所给出的理由。n 惨案发生在2006年7月16日深夜,47岁的邱兴华乘其他人睡熟之机,用弯刀和斧头一连杀害10名道士和香客,年龄最大的是一名63岁的老婆婆,最小的是一名12岁的男孩。被他怀疑骚扰过妻子的道观主持熊万成,更是双眼被剐,心肺被掏出并被切成丝抄。n 之后,邱兴华在山林中藏匿了一个多月,躲过了数百名公安人员蹲点的警察逮个正着。n 被捕后,邱兴华袒露,他的杀人计划还没有结束,他还想杀掉妻子、妻兄以及其他几个与他“有仇”的人。n n 邱兴华杀人动机分析:兴华杀人动机分析:n 嫉
14、妒,是一种升级为强烈愤恨的令人不满的恐惧,嫉妒,是一种升级为强烈愤恨的令人不满的恐惧,是由于害怕失去,或害怕不得不与他人分享一个所爱是由于害怕失去,或害怕不得不与他人分享一个所爱的人的好感而产生的。的人的好感而产生的。n 嫉妒,还是一种瘾,有这种瘾的人总要把话题扯到嫉妒,还是一种瘾,有这种瘾的人总要把话题扯到令令“幸福的亲密关系幸福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的情境中去。遭到破坏的情境中去。n 嫉妒,还是一种需求,嫉妒的人需要把自己看成是嫉妒,还是一种需求,嫉妒的人需要把自己看成是伴侣的不公和恶意的受害者。伴侣的不公和恶意的受害者。n 摘自摘自羡慕与嫉妒羡慕与嫉妒,瑞士心理学家维雷,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
15、娜卡斯特著卡斯特著n 维雷娜维雷娜卡斯特认为,嫉妒心太重,是因为卡斯特认为,嫉妒心太重,是因为自我价值感过低。价值感低到他们不敢直视自我价值感过低。价值感低到他们不敢直视自己,所以他们会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受自己,所以他们会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受挫的原因。挫的原因。n 当一个人的嫉妒心明显上升时,一般也恰当一个人的嫉妒心明显上升时,一般也恰恰是他受到的打击最多最重时。譬如邱兴华,恰是他受到的打击最多最重时。譬如邱兴华,他自结婚后就怀疑妻子不忠,就很容易吃醋,他自结婚后就怀疑妻子不忠,就很容易吃醋,但不会因此动手折磨妻子,这种情形只是到但不会因此动手折磨妻子,这种情形只是到最近一年多来才严重恶化
16、。而这一年,也恰最近一年多来才严重恶化。而这一年,也恰恰是他受到的打击最多最重的时候,因为这恰是他受到的打击最多最重的时候,因为这些打击,他的自我价值感受到了根本性的挫些打击,他的自我价值感受到了根本性的挫败。这种挫败感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所以败。这种挫败感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所以他要经过嫉妒来把它转嫁给其他人。他要经过嫉妒来把它转嫁给其他人。n 假若亲密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我有问题,而是伴侣有问题。”但是,他们难以承受伴侣只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而离开自己,这种直接的否认所带来的打击,对嫉妒心超强的人来说是不能承受的。所以,他们宁愿认为,一定是有一个第三者插进来,所以伴侣才
17、背叛自己。这种逻辑,是他们“嫉妒上瘾”的重要原因。n 由此,当强烈的嫉妒发生时,被责怪不忠的人,不要轻易相信这真是自己的错,相反要看一下嫉妒者是不是遭遇了过重的挫折。如果是,那么帮他度过挫折,比强调自己的坚贞,更能化解他的嫉妒心。n 一、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n(一)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表现n 1、从动机到行为的发展变化。n 2、犯罪动机的多极化趋向。n 3、动机变化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变化。n 4、动机变化最终影响人格状况的发展变化。n 犯罪动机的不断加强和发展的多方向性,必然会带动行为人整个人格状况的恶化。n(二)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成n1、动机的实现。n2、动机的派生。n3、动机的转移。n(1)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