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习任务群的内涵.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习任务群的内涵.docx》由用户(丹乡武阿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语文 新课程 标准 解读 学习心得 学习 任务 内涵 下载 _教研教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202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习任务群建构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基于政策要求、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三重背景。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学习任务群归属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体现了“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彰显了“以语文实践为中心”的学科理念。就其外部结构而言,六个任务群之间体现了认知发展逻辑和文本分类逻辑;而就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内部结构而言,则体现为语文范本、语文经历和语文知识的“合金”。【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定篇,语文经历,语文知识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2、)以及包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十六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通观本次课程修订,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以课程内容结构化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其中,语文新课标建构的学习任务群获得了较大关注和认可。正如修订指导专家组组长、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所说:“在本次课标修订中,不少学科在课程内容结构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改革步伐,如语文学科提出任务群,其他学科提出大观念大主题大单元等。”那么,语文新课标为什么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体现语文课程内容结构化特点的?以下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一、以学习任务群建构语文课程内容的背
3、景语文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建构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基于政策要求、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三重背景。1. 落实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政策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崭新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教育的育人导向更为明晰,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下简称“三种文化”),仅2019年以来,教育部就陆续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4、等文件,国家教材委员会也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这些文件均从指导思想和目标内容等方面对课标和教材提出了新要求,成为课标和教材的修订政策背景。语文作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特定的学科内容决定了它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将语文学科定位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和“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可见党和国家对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视。此次修订的语文新课标独立设置“课程内容”部分,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
5、式,将三种文化作为重要主题和载体形式,正是为了凸显语文学科的以文化人功能,增加三种文化在语文课程内容中的辨识度。2. 破解基础教育高耗低效的教改难题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二十多年来,尽管我们在变革旧的学习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教育的应试倾向依然明显,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沉重。畸形的学业竞争不但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导致严重的社会焦虑和行业内卷。从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可以看出,学业负担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治理全局的问题。而从教学改革的视角来看,落实减负政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减负
6、”或者说“物理减负”,即通过对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同一学科内部彼此交叉、重合的知识进行梳理、归并,删繁就简,使课程内容从“多而杂”转向“少而精”,以此达到减负之目的。正如布鲁纳所说:“无论某一知识领域有多么复杂,它总是可以被一套相对不那么复杂的方式所表现,从而使其对人而言易于接受并掌握。”语文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内容,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中繁杂的知识点归并到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目的就在于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为例,用“实用性文本”这一上位概念统领之前的记叙文、说明文、调查报告、消息通讯等诸多文体术语,并按照交际功能这一标准归并到“实用”这个“收纳箱”里,既可
7、以使学生的文体认知结构更为清晰,同时强化和凸显了该类任务的“实用交际”功能,从而有利于该类文体教学实现“由零散到整合”“由泛文学化到凸显文体本质”“由静态到动态”的进化。第二种方法是“相对减负”或者说“心理减负”。从本质上来说,负担是人受外物作用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凡属心理体验的东西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才会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生对于学业负担的体验也不例外。以阅读为例,当学生读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时,往往会废寝忘食,达到一种“情绪化的阅读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连续的、高强度的阅读对于阅读者来说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成为一种享受。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目的
8、就在于通过改变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让课程内容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僵硬变为鲜活,从无趣变为可爱,通过增强其吸引力和意义感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3. 符合课程内容研究的国际趋势回顾课程研究的历史,“内容结构化”一词大致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起的学科结构中心课程运动。该运动的发起者布鲁纳认为:“每门学科都具有一种结构、一种合理性、一种完美性。所以,对于课程组织来说,可适当地将知识加以结构化,以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里的“结构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就是由专家学者根据知识的归类,找出各种原理原则作为某一学科的结构;二是教学方式的结构化,就是将这些内容以适当
9、的方式组织起来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提出学科结构中心课程三十年之后,布鲁纳的教育观从单纯的认知结构转向了复杂的文化理解。他认为:学校乃是整个文化大陆板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受教者获得对该文化的体认、理解和认同,而非内在心灵的独角戏。由此,布鲁纳开始关注人的认知结构之外的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情境和文化场域,开始关注认知结构与生活世界的互动关系。他的这一思想演变,与美国另一位学科结构中心课程运动的重要倡导者施瓦布的认识不谋而合。在施瓦布看来,学科基本知识和原理这些事实性知识属于学科内容的“实质结构”,而这些知识和原理赖以存在的外部世界及其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则属于学科的“句法结构
10、”。只有当课程从事实转变为关系、从静态转变为动态时,课程对于学生才是真正富有意义的。受学科内容结构化思想的影响,我国课程研究界对课程内容属性的理解也不断丰富和加深。早在十余年前,王荣生教授就认为,语文课程内容大致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在语文课程中必须研习的文化、文学的经典作品(即“定篇”);二是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语文经历。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则从普通课程论的视野出发,将课程内容区分为对象性内容、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三类。对象性内容“是精选的学科知识,是可以计划和预设的课程内容”;过程性内容“是实施的课程内容,即学习者在学习对象性内容的过程中,还必须同时学会学习,学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