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基础理论(同名492)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44548
  • 上传时间:2023-02-14
  • 格式:PPT
  • 页数:183
  • 大小:13.0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基础理论(同名492)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 基础理论 同名 492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王小林主讲:王小林1绪绪 论论 内内 容容中医学简介(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科学?中中医学简介(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科学?中医科学吗?中医在科学中的位置?中医学的文医科学吗?中医在科学中的位置?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化特征?)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情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情况?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成书年代、作者、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成书年代、作者、内容?内容?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和基本内容?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和基本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主要)特点?什么是整体

    2、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2中医学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财富的总和。的总和。狭义:狭义:精神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行为方式等。度、行为方式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

    3、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和谐。和谐。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五四”)前的中国文)前的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特点。特点。3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整体观:“人(生物、心人(生物、心理)理)自然自然社会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的整体医学模式人命至重人命至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医学的出发点和的医德观: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道主义归宿;人道主义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

    4、恒动观:气,运动,阴阳。:气,运动,阴阳。动态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治与养生。动态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治与养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忧患意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忧患意识,预防预防思想思想。4中医中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中医中医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中,吸收了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中,吸收了古代朴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为基础,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学说的合理内核为基础,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医中医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医学探究对

    5、象的自然属中医学探究对象的自然属性。性。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物候、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物候、地质、生物、心理、解剖)为中医奠定地质、生物、心理、解剖)为中医奠定科学基础科学基础。中医中医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人社会属性人社会属性疾病的社会疾病的社会原因原因 中医学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受古代社会科学中医学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受古代社会科学(政治、法律、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的(政治、法律、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的广泛影响广泛影响。古代科学伦理规范使中医沿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古代科学伦理规范使中医沿正确、健康方向发展。“仁仁者爱人者爱人”、“医乃仁

    6、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大医精诚”。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中国的生命科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中国的生命科学。生物生物-心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5中医中医-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一般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一般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术(应用)科学、工程科学。术(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医道: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医道: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特征。的特征。医术:防治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医术:防治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应用学科应用学科的特征。的特征。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6中医中

    7、医-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也。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也。医者:意也,艺也医者:意也,艺也祛除疾病,祛除疾病,增添快乐的技艺。增添快乐的技艺。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综合体。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综合体。7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达,学术开条件: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达,学术开明。医家对以往医药实践进行系统整理。明。医家对以往医药实践进行系统整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难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神神农本草经农本草经等的问世等的问世标志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形成。内经内经

    8、:理论著作。分:理论著作。分素问素问和和灵枢灵枢各各9卷,卷,各各81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托名黄帝,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托名黄帝,内内经经标志着从经验到理论。标志着从经验到理论。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理论著作,:理论著作,3卷,约成书于西卷,约成书于西汉。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临床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临床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宋宋林亿等整理后分林亿等整理后分伤寒论伤寒论和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3卷,最早的药物著作。约成书于东卷,最早的药物著作。约成书于东汉。药汉。药365,分上中下三品。,分上中下三品。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9、魏晋隋唐魏晋隋唐继承经典:继承经典:杨上善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太素王冰王冰次注黄帝素问次注黄帝素问(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创新:创新:晋晋王叔和王叔和脉经脉经隋隋巢元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晋晋皇甫谧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唐唐孙思邈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翼方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宋金元背景:哲学流派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背景:哲学流派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发展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刘完素(守真):金刘完素(守真):金河间人,火热论,寒凉河间人,火热论,寒凉派派张从正(子

    10、和):金张从正(子和):金河南睢州人,攻邪论,河南睢州人,攻邪论,攻下派攻下派李杲(明之):金李杲(明之):金真定(河北保定)人,脾真定(河北保定)人,脾胃论,补土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义乌人,相火论,养阴派朱震亨(彦修):义乌人,相火论,养阴派(丹溪丹溪)10李杲张子和朱丹溪刘完素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明清(中期)(中期)继承整理:继承整理:全书:全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类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医部全录(共万卷,康乾年(共万卷,康乾年间)、间)、类经类经、名医类案名医类案、证治准绳证治准绳丛书:丛书:古今医统正脉古今医统正脉医宗金鉴医宗金

    11、鉴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温病学派:吴又可温病学派:吴又可温疫论温疫论叶天士叶天士温热病篇温热病篇薛生薛生白白湿热病篇湿热病篇吴鞠通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王孟英王孟英温热经温热经纬纬温补学派、命门学说: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温补学派、命门学说: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李中梓“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乙癸同源”,王清任王清任医林改错医林改错李时珍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近代(1840-1949)鸦片战争,西医传入,鸦片战争,西医传入,1859年全国教会医生年全国教会医生28,1936年教会医院年教会医院426所。所。“

    12、旧学旧学”与与“新学新学”、“中学中学”与与“西学西学”之争。之争。极度缓慢发展,中西汇通派唐宗海、朱沛文、极度缓慢发展,中西汇通派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等,陆渊雷、谭次仲中医科学化思潮。恽铁樵等,陆渊雷、谭次仲中医科学化思潮。张锡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13现代中医发展现代中医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预防为主,团结中中西医西医”的指导方针。的指导方针。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上批示: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是一个伟

    13、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现代化服务。14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关于中医的科学性英文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知

    14、识,学问,17世纪传入我世纪传入我国,学者据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而后致知”译译“格知格知”“”“格致格致”。明治维新时。明治维新时(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指指“分科的学问分科的学问”,译为,译为“科学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引入中国。年康梁将其引入中国。科学: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辞海辞海

    15、“运用范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的知识体系。”当前的当前的“科学科学”不等于不等于“正确正确”、“唯一唯一”。“科学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科学”还不接受还不接受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大写意大写意”生命科学。生命科学。15要多角度要多角度“透视透视”中医(陈贵廷)中医(陈贵廷)立足实践看中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立足

    16、实践看中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和经验。临床疗效。实践和经验。临床疗效。“经验是才智之父,经验是才智之父,经验是知识之父,经验是科学之父。经验是知识之父,经验是科学之父。”着眼特色看中医:天人相应、经络学说、辨着眼特色看中医:天人相应、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性味归经证论治、性味归经放眼世界看中医:放眼世界看中医:1998-2002的的5年间,我年间,我国接待国外访问团国接待国外访问团1775批。世界各国有中批。世界各国有中医诊疗机构医诊疗机构19000多。回归自然。多。回归自然。与时俱进看中医: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看中医: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中医与西医16中医学

    17、学科体系的分支中医学学科体系的分支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史、医古文经典方面:医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经典方面:医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家学说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针灸学、温病学、推拿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肿瘤针灸学、温病学、推拿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肿瘤 学、中医护理学学、中医护理学方药方面:方剂学、中药学方药方面:方剂学、中药学养生保健方面

    18、:气功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养生保健方面:气功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17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气一元论、阴阳、五行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医诊断学)诊法、辨证(中医诊断学)养生、预防、治则养生、预防、治则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恒动观念恒动观念辩辩证观念证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法)(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法)19整体观念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9、。性的认识。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不可分割。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的认识。认为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认为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境

    20、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强调和突强调和突出从整体和普遍联系的思维模式是中医学思出从整体和普遍联系的思维模式是中医学思维和理论的突出特点,称为整体观念维和理论的突出特点,称为整体观念。这是古这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贯穿于中医生理、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辨证、治疗等整个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病理、诊断、辨证、治疗等整个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内容内容 形体结构:脏腑相互关联形体结构:脏腑相互关联 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皆气所化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皆气所化 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机能活动:

    21、协调和谐互根互用机能活动:协调和谐互根互用 (包括生理上、病理上、诊断、治疗)(包括生理上、病理上、诊断、治疗)天地之气与人体天地之气与人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昼夜晨昏与人体昼夜晨昏与人体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地域方宜与人体地域方宜与人体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政治、经济、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政治、经济、地位、地位、军事、情志军事、情志 2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络系统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五个系统,把全身组织作用,组成五个系统,把全身组织

    22、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表里相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通过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的机能活动。2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天人关系一直是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天人关系一直是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活

    23、动影响自然。人类人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活动影响自然。人类活动受自然制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活动受自然制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23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贯穿始终贯穿始终生理:脏腑功能的发挥还要脏腑间的协调、生理:脏腑功能的发挥还要脏腑间的协调、经络的联络。经络的联络。“阴平阳秘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乃制,制则生化”。病理:脏腑病变相互影响,系统内病变相互病理:脏腑病变相互影响,系统内病变相互影响,正邪的辩证关系。影响,正邪的辩证关系。诊断:诊病要全面了解,四诊合参;察外可诊断:诊病

    24、要全面了解,四诊合参;察外可知内。知内。预防:顺应四时、昼夜阴阳更替,遵循人体预防:顺应四时、昼夜阴阳更替,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治疗:探求病原,整体调治;因时因地因人治疗:探求病原,整体调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制宜。24辨辨证论治证论治概念概念症(广义的症(广义的“症状症状”):包括症状、体征、):包括症状、体征、社会行为异常。机体的异常感觉、异常表现。社会行为异常。机体的异常感觉、异常表现。症状:病人患病时主观感觉到的异常现象,或症状:病人患病时主观感觉到的异常现象,或为异常感觉或为某些病态改变。为异常感觉或为某些病态改变。体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

    25、四诊检查及其体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及其它检查方法,客观查得的患病机体异常变化它检查方法,客观查得的患病机体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现象。所引起的现象。社会行为异常:指病人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异社会行为异常:指病人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哭笑无常、失语、活动不常,如烦躁不安、哭笑无常、失语、活动不自如,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等。自如,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等。2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概念概念病: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导病: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导致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致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脏腑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脏腑生

    26、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在病因作用下,机体生命活动表现异常,在病因作用下,机体生命活动表现异常,在发生、发展在发生、发展过程过程中具有一定中具有一定规律规律的概的概括。括。26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概念概念证,含证据、证验、征验等义。是中医学特有概念。证,含证据、证验、征验等义。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核心。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核心。证: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证: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

    27、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并指明方向。证的内容:证的内容:标志着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一些最基标志着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一些最基本的反映状态和类型;本的反映状态和类型;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揭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揭示病理变化的范围、部位和机能异常的特点;示病理变化的范围、部位和机能异常的特点;反反映中医病因学发病论的基本观点或某些特有观念;映中医病因学发病

    28、论的基本观点或某些特有观念;概括了某些外感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固有的阶段性,概括了某些外感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固有的阶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进或动态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进或动态变化。(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7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概念概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辨清疾病的原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

    29、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的过程。又叫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的过程。又叫施治。施治。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论证、确立其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据,论证、确立其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过程。既要辨证又要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既要辨证又要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8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概念关系概念关系症症:构成:构成“证证”和和“病病”的要素。个别或部分本质。的

    30、要素。个别或部分本质。证证:具有内在联系的放映疾病:具有内在联系的放映疾病阶段性本质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的症状集合。同一时点或时段。横向。合。同一时点或时段。横向。病病:有内在联系,具有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纵:有内在联系,具有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纵向。全部过程本质。向。全部过程本质。辨证辨证是决定施治的是决定施治的前提和依据前提和依据;认识问题。以论治;认识问题。以论治来检验。来检验。论治论治是辨证的是辨证的目的和归宿目的和归宿。解决问题。以辨证来指。解决问题。以辨证来指导。导。举例:咳嗽、低热、五心烦热、痰中带血丝,舌红少举例:咳嗽、低热、五心烦热、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脉细数苔,脉细数肺

    31、结核肺结核阴虚火旺阴虚火旺滋阴降滋阴降火火29医学模式模式:可以作为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模式:可以作为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医学模式(医学观念):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医学模式(医学观念):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动态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动态的,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的,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平、趋向和目标。神灵医学模式(夏商周)神灵医学模式(夏

    32、商周)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医)(中医)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生物-心理心理-社会医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学模式(现代医学)30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三才一体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包括集体自身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包括集体自身的阴阳平衡、集体与环境的阴阳平衡。的阴阳平衡、集体与环境的阴阳平衡。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机体与自然环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协调,表现为机境、社会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协调,表现为机体自身的阴阳失衡。体自身的阴阳失衡。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治病求本,本治病求本,

    33、防重于治的防治观。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三才和谐,三因制宜。整体观,个体于阴阳。三才和谐,三因制宜。整体观,个体化。化。31第一章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第一节 气一元论(精气学说)气一元论(精气学说)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32哲学哲学科学科学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是关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般规律的学问(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34、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科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哲学与科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33中医学中医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中医学直接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中医学直接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这是由于古代科技很不发达的缘故。古这是由于古代科技很不发达的缘故。古代的其它自然学科也是一样。代的其它自然学科也是一样。与中医学关系最重要的是气一元论、阴与中医学关系最重要的是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35、。阳五行学说。34第一节第一节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气的含义,气的医学含义一、气的基本概念:气的含义,气的医学含义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物质性物质性)运动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中介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二)说明(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疾病的防(四)指导疾病的

    36、诊断(五)指导疾病的防治治35气一元论的形成与发展气一元论的形成与发展古人对古人对世界本原世界本原的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是什么?的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引起了当时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引起了当时“百家争百家争鸣鸣”,后来百川归海,后来百川归海元气论。元气论。世上一切事物都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气是自然哲学概念。气是自然哲学概念。气,本义为云气,以后引申,凡与云气相类似的气,本义为云气,以后引申,凡与云气相类似的现象都可归为气。现象都可归为气。宋朝张载是宋朝张载是元气元气(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论论的集的集大成者。明清王夫

    37、之、戴震都对元气论发展做过大成者。明清王夫之、戴震都对元气论发展做过贡献。近代谭嗣同、孙中山进行过阐发。贡献。近代谭嗣同、孙中山进行过阐发。近几年,国内外对此很感兴趣。英国李约瑟近几年,国内外对此很感兴趣。英国李约瑟“辐辐射能射能”,何祚麻,何祚麻“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36气的基本概念气的概念,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的演变过气的概念,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的演变过程:西周末年伯阳父论地震:程:西周末年伯阳父论地震:“夫天地之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

    38、有地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震。”汉代著作中称汉代著作中称“元气元气”,认为元气是构成,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不等同于世界的本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不等同于世界的本原。原。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却很少提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却很少提“元气元气”,宋张载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宋张载把气与虚统一起来,“虚空即气虚空即气”,“太虚即气太虚即气”,明代王廷相、王夫之等进,明代王廷相、王夫之等进一步发展其说。一步发展其说。37气的哲学含义气的哲学含义气的含义:气的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常识概念的气(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气气”前加一限定性前加一限定性词,指科学某一特定

    39、学科中词,指科学某一特定学科中特定的某种物质特定的某种物质。是一种极。是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物质实体。如水气、云。如水气、云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2.哲学范畴的气: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哲学范畴的气: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的存在运动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相当于西方哲学的“物质物质”(几乎同义,(几乎同义,但又稍有不同),与思维相对。但又稍有不同),与思维相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3.泛义的气:泛指泛义的气:泛指任何任何(一切)(一切)现象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包括物质现

    40、象和精神现象。或者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气的不同形态,一现象。或者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气的不同形态,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切现象都根源于气。“气气”的三层含义在中医学气一元论中均有所及。的三层含义在中医学气一元论中均有所及。38古文中古文中“物物”、“质质”、“气气”的区别:的区别:物物指指个体实物,个体实物,质质指有固定形状的实物指有固定形状的实物体体(与(与“用用”相相对)对)或指事物内部的或指事物内部的质质(与(与“形形”相对),(质范畴比相对),(质范畴比物小),物小),气气泛指客观物质存在的观念泛指客观物质存在的观念(“质质”与与“能能”的统一)。的统一)。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最

    41、重要(最高)的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最重要(最高)的范畴和哲学思想。范畴和哲学思想。气是物质与功能(质与能)的辩证统一。气是物质与功能(质与能)的辩证统一。“气气”与西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物质物质”概念相似又有不同:概念相似又有不同:物质:广袤性,不可入性,惰性物质:广袤性,不可入性,惰性(惯性)(惯性)。气:可入性,包容性,渗透性,运动性,实体性。气:可入性,包容性,渗透性,运动性,实体性。39气一元论深深影响中国文化气一元论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中国语言文字至今仍有很多中国语言文字至今仍有很多“气气”:气愤、气焰、生气、元气、气急败气愤、气焰、生气、元气、气急败坏、气壮山河、气度非凡、气宇轩坏、

    42、气壮山河、气度非凡、气宇轩昂、气势磅礴、脾气急躁昂、气势磅礴、脾气急躁现代汉语辞典现代汉语辞典收入收入“气气”词词75个,个,辞海辞海收入收入193个。个。40气的医学含义气是中医学的概念体系中最基本也是含义最复杂的概气是中医学的概念体系中最基本也是含义最复杂的概念。有很多含义。既表示物质又可表示功能。念。有很多含义。既表示物质又可表示功能。中医中医大辞典大辞典收入收入“气气*”词词209个。个。划分:划分: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生理之气: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五脏六腑之气,生理之气: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五脏六腑之气,营卫之气

    43、,宗气。营卫之气,宗气。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戾气。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戾气。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气是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气的运动变化也是人体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气的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的规律。生命过程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生命的规律。生命过程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是形与气的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是形与气的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4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运动是

    44、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42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气是宇宙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世界、万(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世界、万物)物)的本原的本原(本始物质、基本元素)。是天地万物统一(本始物质、基本元素)。是天地万物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性的物质基础。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宇宙个宇宙。宇宙物质形态有多样性,其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形态有多样性,其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气本为一,分为二(阴阳),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气本为一,分为二(阴阳),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天

    45、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交感而而形成的。形成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是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气也是人是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气也是生命的本原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基本物质。,是构成生命基本物质。素问素问宝命全形宝命全形论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难经八难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者,人之根本也。”医权初编医权初编“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

    46、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弱,气散则死。”“”“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人与天地相参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43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但人能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但人能“应四时应四时”、“知万物知万物”。形神关系:形,物质、形体;神,精神、功能、形神关系:形,物质、形体;神,精神、功能、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内经内经“形与神俱形与神俱”。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有形体

    47、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神统一学说是养生延年、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神统一学说是养生延年、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形神学说包括三方面问题: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形神学说包括三方面问题: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机体与生命功能的关系、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机体与生命功能的关系、精神与肉体的关系44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一元论认为,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处于运动气一元论认为,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宇宙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都是气运变化之中。宇宙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动的结果。运动是气存在形式及

    48、固有属性运动是气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内经内经称气的运动为称气的运动为“变变”(质)(质)、“化化”(量)(量),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无不根源于气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运动。物质(气)运动的根源在于物质自身的内在矛盾。气物质(气)运动的根源在于物质自身的内在矛盾。气自身具有运动能力,自身具有运动能力,内经内经称为称为“气有胜复气有胜复”(克(克制与反克制)。制与反克制)。阴阳相错阴阳相错(交错、交感、交互作用)是气运动变化的(交错、交感、交互作用)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即: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根本原因。即: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

    49、和宇宙总规律。和宇宙总规律。45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运动的具体表现的具体表现形式形式是:上下、是:上下、升升降、出入降、出入、动静动静、聚散聚散、清浊等。、清浊等。动静互涵:气本身存在运动变化和相对静止的功能。动静互涵:气本身存在运动变化和相对静止的功能。动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气的阴阳属性通过动静动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气的阴阳属性通过动静相感表现出来。相感表现出来。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即含静,动静互涵为万变之宗,是动静互涵为万变之宗,是生命活动的要谛生命活动的要谛

    50、。气化形化气化形化:形指具体物象,气聚成形;气是物质基础,:形指具体物象,气聚成形;气是物质基础,散而为气。散而为气。气化是由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形化是万物气化是由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形化是万物由气化生以后的形体遗传由气化生以后的形体遗传,即成形之物的代代相传。,即成形之物的代代相传。天地万物总处在形气转化的过程中;气化而形,形返天地万物总处在形气转化的过程中;气化而形,形返于气。宇宙如此,人体亦如此。于气。宇宙如此,人体亦如此。46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感应,即交感相应,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阴阳感应,即交感相应,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阴阳交感)。有感必应,相互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同名492)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4454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