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专题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42785
  • 上传时间:2023-02-14
  • 格式:PPT
  • 页数:92
  • 大小:966.5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专题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近代 政治制度 专题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绪论v一、政治制度的含义v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v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v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v五、参考书目v一、政治制度的含义v(一)什么是政治?v(二)什么是制度?v(三)什么是政治制度?v(一)什么是政治?v 前资本主义时期对“政治”的认识:v1、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v v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v v3、政治就是争权夺利。v v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v v 近代以来对“政治”的认识:v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v v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v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v v

    2、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不等于权术。v政治是什么?v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改革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v(二)什么是制度?v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v广义的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v狭义的制度是指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v(三)什么是政治制度?v政治制度,从广义范围理解,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的构成形式;从狭义范围来理解,就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和采取的方式。v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

    3、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关系:v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v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指国体和政体的统一。v政治体制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v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v研究对象:v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有关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其中,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对象。v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v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

    4、过程,以及因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及过程)v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文化教育、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政治制度的表现形态)v3、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所依托的思想)v4、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与政治制度相关的制度)v5、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

    5、的规定和举措,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缺少的内容。(政治制度的运行)v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v民国以前:民国以前:v1、君主、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以政权和神权作为制定制度的标准,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在现代化过程中,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依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v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强,显示示出政治制度的集权化、严密化、严酷化和任意化的特点.v5、中国一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

    6、家,不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其他民族集团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v6、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人治的特点.7、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力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用不同的对待方法.v民国以后:民国以后:v1、西方民主政治的传入,使中国出现了宪政、西方民主政治的传入,使中国出现了宪政运动,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运动,建立了民主共和国。v2、军阀混战使中华民国畸形发展,出现了军、军阀混战使中华民国畸形发展,出现了军阀政治。阀政治。v3、国民党一党专制使共和体制有名无实。、国民党一党专制使共和体制有

    7、名无实。v4、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真正实现了主权在民。、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真正实现了主权在民。v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v(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1、必须注意学以致用.2、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用现代理论为指导,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纳入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总体中来进行考察,认识和总结其发展基本规律和特点,给予正确的评价.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不断加深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识,在正确理解和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基础上,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多元文化的特点.v(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

    8、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五、参考书目v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v林代昭等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v史远芹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v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v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v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v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v袁继成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9、1991年。v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v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v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v朱国汉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部分 清 朝 的 政 治 制 度总论: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第一讲:皇帝制度与中央决策系统第二讲:清朝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三讲: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第四讲:清朝的文官制度第五讲:清朝的司法、监察制度第六讲:清朝的边疆行政体制*第七讲:清朝的军事制度*第八讲:清朝的财政管理制度*第九讲:太平天国的官制小结:清朝政治制度评议总论: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v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与其

    10、它封建朝代一样,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v第一阶段:顺治到康熙前期v第二阶段:康熙前期到雍正初年v第三阶段:雍正初年到道光二十年v第四阶段:道光二十年到咸丰十年 v第五阶段:咸丰十一年到宣统三年v中央机构和官制的演变:v中央行政:中枢、日常行政、皇室系统v中枢(议政王会议、内阁、军机处、总署、责任内阁)v日常行政(六部)v皇室系统(宗人府、詹事府)v地方机构和官制的演变:v一般地区v特别行政区v边远地区第一讲:皇帝制度v第一节、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 v第二节、垂帘听政制度v第三节、太监制度v第四

    11、节、陵寝制度v第一节、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 v皇权的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v皇权的本质:君主专制v一、皇帝和皇权v1、神化皇权(君权神授)v2、维护皇权(礼乐制度、名位制度)v3、皇权制度的核心(皇位继承)v二、清代以前皇帝制度的演变v1、创立和逐步完善v2、进一步发展v3、加强和巩固v三、清代皇帝制度的演变v1、旗主贝勒公议共举的立嗣制度v2、康熙帝立嫡长子为太子的活动v3、秘密立储制度v4、懿旨钦定储位v第二节、垂帘听政制度v1、清代的后宫制度v2、垂帘听政制度的发轫v3、慈禧太后的三次垂帘听政v第三节、太监制度v1、清代太监制度的设立及其完善v2、清代惩罚太监的则例v3、清

    12、代对犯法太监的责罚方式v4、晚清太监事件v第四节、陵寝制度v1、帝、后陵的规制v 九券四门式 五券二门式构造v2、清西陵 v 4座皇陵、3座后陵、若干公主和妃子园寝v 雍正 嘉庆 道光 光绪v3、清东陵 v v 5座皇陵、14个皇后、136个妃嫔v顺治 康熙 乾隆 咸丰 同治 西太后、东太后第二讲:清朝的中央行政体制v第一节、中央决策及其运行v1、进呈题奏本章 v2、密折陈奏 v3、御门听政 v4、派出钦差大臣v5、外出巡视v第二节、中枢机构的运行及其变迁 v1、议政王大臣会议 v2、内三院 v3、内阁(通政使司)v4、南书房 v5、军机处v第三节、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v1、六部 v吏部、v户

    13、部、v礼部、(太常寺 、鸿胪寺、国子监)v兵部、(太仆寺)v刑部、v工部v2、理藩院v3、翰林院v4、詹事府 v5、起居注馆v*都察院 *大理寺 v第四节、晚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动v1、总理衙门v2、总税务司署v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v4、督办政务处v5、资政院v6、责任内阁v预备立宪机构:v外务、度支、民政、陆军、法部、邮传、理藩、农工商、礼、学、吏第三讲: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机构v第一节、清代政区划分与地方行政机构v第二节、清代特别地区之地方官制 v第三节、清代地方基层组织 v第一节、政区划分与地方行政机构v一、地方行政机构v(一)地方行政区划v(二)地方行政职官设置v二、直省地方机构与文武官制v

    14、(一)总督及总督衙门v(二)巡抚及巡抚衙门v(三)布政使v(四)按察使v(五)道员v(六)知府v(七)直隶厅及散厅v(八)直隶州及属州v(九)知县及衙门 v三、清代专职性地方机构及其官制v(一)管理漕务之地方官制河道总督、漕运总督)v(二)管理河务之地方官制v 河道总督、漕运总督v(三)管理盐务之地方官制v(四)管理学务之地方官制v(五)地方税务官制v四、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中的地方机构v(一)巡警道v(二)劝业道v(三)提法使司v(四)地方审判厅及检察厅v(五)交涉使司v(六)谘议局v(七)各省调查局v(八)各省清理财政局v第二节、清代特别地区之地方官制v一、管理京城地方之各机构v二、陪都盛京官

    15、制v三、顺天府官制v四、奉天府官制v五、管理陵寝地方之官制v六、东北地区之官制 v第三节、地方基层组织v一、里甲制度v二、保甲制度第四讲:清朝的文官制度v第一节、清朝官员的选举途径v第二节、官员的任用方式v第三节、官员的品衔及待遇 v第四节、官员的考绩与奖惩v 第五节、官员的监察 v第六节、请假与致仕制度 v第七节、幕客、吏胥制度 v第一节、清朝官员的选举途径v一、科举v二、学校v三、萌生v四、捐纳v五、荐举v六、议叙v七、吏员考职 v第二节、官员的任用方式v一、月选v二、拣选v三、开列v四、特简v第三节、官员的品衔及待遇v一、官员的品衔v二、官员的待遇v第四节、官员的考绩与奖惩v一、考绩v1

    16、、京察v列题 引见、会核 v2、大计v考题 会复 v二、奖惩v 1、行政奖励v 议叙 v 2、处分 v 罚俸、降级、革职v 第五节、官员的监察v一、内部监察v二、外部专业机构监察v御史系统 谏官系统v第六节、请假与致仕制度v一、请假仕制度v二、致仕制度v第七节、幕客、吏胥制度 第五讲:清朝的司法、监察制度v第一节、司法制度v第二节、监察制度v第三节、清末司法制度改革v第一节、司法制度v 三法司制v一、刑部v二、都察院v三、大理寺 v第二节、监察制度v 风闻监察 参劾制度 v第三节、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v一、法部v二、大理院(四级三审制)v三、律师制度的传入第六讲:清朝的边疆行政体制v第一节、边疆

    17、地方机构与官制v第二节、晚清边疆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v第三节、边疆施政的特点 v第一节、边疆地方机构与官制v一、新疆地区官制v二、蒙古及其害地区之官制v三、西藏地区官制v四、土官制度v五、西南边疆 v 钓鱼岛 琉球岛v第二节、晚清边疆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v一、新疆建省v二、台湾建省v三、东北改制v第三节、边疆施政的特点v一、边疆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v大权集中,小权分散 v二、边疆的民族政策v(一)、因俗而治 v 倡导喇嘛教、贡赏制度、年班制度v(二)、满蒙联姻v(三)、边疆民族政策的本质*第七讲:清朝的军事制度v第一节、清朝的军事体制v一、八旗兵制v 禁旅八旗 驻防八旗v二、绿营兵制v第二节、

    18、兵役、编制、装备、俸饷v一、八旗v二、绿营v第三节、卡伦、马政、驿站v第四节、晚清军制的调整v一、湘军v二、淮军v第五节、西式军制的引进v一、新建陆军v二、新军*第八讲:清朝的财政管理制度v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v一、国家政府部门系统v二、内务府系统v第二节、财政收支概况v一、财政收入v二、财政支出v第三节、财政管理制度特点v 一、财政权高度集中v 二、财务奏销审计制度v 三、编制财政预算*第九讲:太平天国的官制v第一节、太平天国的中央机构与官制v 一、太平天国的中央机构v 二、太平天国的官制v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治机构与官制v一、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治机构v二、太平天国的地方官制v第三节、太平

    19、天国的乡官制度v一、乡官制度v二、乡兵制度v第四节、太平天国的军事制度v一、太平天国的军事系统v二、男营、女营制度v第五节、与政治制度相关的其他制度v一、铨选制度v二、保举制度v三、升贬制度v四、考试制度v五、招贤制度v六、女官制度第二部分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v总论:民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特征v第十讲: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v第十一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v总论:民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特征第十讲: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 v第一节、临时宪法体系的创设v一、湖北军政府和中华民国鄂州约法v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与中华民国临时 v 政府组织大纲v三、孙中山让位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v第二节、临时政府的中央

    20、行政体制v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v二、北京临时政府的内阁制v第三节、临时政府的地方行政体制v一、地方行政建制v二、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v第四节、临时政府时期的议会制度v一、临时参议院的产生与组织机构的设置v二、临时参议院的职权及其行使v三、临时参议院的议事规则v四、第一届国会选举制度v五、第一届国会的组织制度v第五节、临时政府时期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第十一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v第一节、中华民国约法与袁世凯帝制v一、“政治会议”与中华民国约法v二、袁世凯复辟帝制v第二节、临时约法时期的中央政制v一、皖系北洋军阀v二、直系北洋政府v三、奉系北洋政府v第三节、北洋军阀政府的地方行政体制v一、

    21、省级行政机构及其职权v二、道级行政机构及其职权v三、县级行政机构及其职权v第四节、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军事v一、中央军事制度v二、地方军事机构建制v第五节、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v一、官之等阶v二、官之选任v三、官之惩戒v四、官之保障v第六节、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党与政党制度v一、政党的分合v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合作第三部分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制度第十二讲: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府机构第十三讲:国民党统治时期议会与选举第十四讲: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党派与团体第十五讲:国民党统治时期地方自治与基层社 会控制第十二讲: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府机构v第一节、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v一

    22、、早期国民政府v二、五院制v三、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v四、行宪政府的成立v第二节、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地方政府机构v一、省制v二、县制v三、市制及行政督察专员制第十三讲:国民党统治时期议会与选举v第一节、代议制度的引进与认识v第二节、民国初年的国会v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v二、南京临时参议院v三、北京临时参议院v四、第一届国会之选举v五、国会的第一次解散与恢复v第三节、南北国会之争与国会的终结v一、非常国会v二、安福国会v三、第一届国会之终结v第四节、袁世凯、段祺瑞时期的国会替代物v一、袁世凯时期v二、段祺瑞时期v第五节、训政时期的民意机构v一、国民会议v二、国民参政会v三、国民大会选举v第六节、

    23、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v一、制宪国大v二、行宪国大v三、立法院选举v四、监察院选举第十四讲:国民党统治时期政治党派与团体v第一节 近代政党的发轫v一、政党思想的传入v二、近代政党的发端v第二节 国会中的政党与政治派别v一、国民党v二、统一党v三、共和党v四、民主党v第三节、政党改造与新型政党的产生v一、中国社会党v二、中华民国工党v三、中国国民党的改组v第四节、训政时期的党治与党的建设v一、训政纲领v二、内部派别活动v三、安内攘外政策v四、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建立 v第五节 国共之外的政党与政治团体v一、中国青年党v二、中国民主社会党v三、中国农工民主党v四、中国民主同盟v五、抗战胜利后出现的小党派v

    24、六、政治协商政治的产生与特征第十五讲:国民党统治时期地方自治与基层社会控制v第一节、地方自治的构想v一、地方自治的政治理论构想v二、地方自治的表现形态v第二节 民国初年的各级地方议会与选举v一、各级谘议局的作用v二、第一届省一会选举v三、县议事会、参事会v四、袁世凯的地方自治v五、徐世昌的县自治法v六、城镇乡议事会v七、徐世昌的市乡自治法v第三节 省宪运动与联省自治v一、地方之联省自治运动的民主性v二、省自治的实施内容v三、联省自治时期的县市自治v四、联省自治时期的村自治v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各级地方议会与选举v一、贯彻县市自治法的参议会v二、战时临时参议会v三、新县制下的县市自治v四、战

    25、时乡保自治v五、战后省参议会的选举与终结第四部分人民民主政权时期的政治制度v第十六讲: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v第十七讲:抗战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v第十八讲: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第十六讲: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v第一节第一节 苏维埃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苏维埃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苏维埃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其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组织形式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1苏维埃政权性质2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v第二节中华苏维埃时期政治制度v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过程。中央苏维埃政权的体制由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中央人民委员会、最高法院、中央革

    26、命军事委员会构成。苏维埃选举制度、检察制度、司法制度。第十七讲:抗战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v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制度。v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议会制度v 由各级参议会、代表会、村民大会组成。v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地方行政制度v 三级制和四级制。v第四节 抗日民主政权司法制度。v抗日民主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抗日民主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抗日战争时期,各敌后根据地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而只有地方性政权,其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在政治组织形式上采取参议会制度。1抗日民主政权性质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确立,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完成了

    27、苏维埃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的过渡。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成立了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建立了敌后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所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形式上属于中华民国的地方政权。但在其性质上,则既不同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也不同于苏维埃工农民主专政,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力量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主力是工人和农民。v2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形式抗日民族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参议会制度。v 参议会制度是

    28、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由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过渡而来的。这一制度在陕甘宁苏维埃政府向抗日民主政权转变的初期,曾称议会制度。1938年7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作出了在各省、市召开参政会的决定。参议会制度的基础原则。第十八讲: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过程。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由军事管制制度、大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等构成。人民民主政权司法制度。v解放区人民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解放区人民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1解放区人民政权性质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挑起全面内战,使国内阶级关系发重大变化,人民大众和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各解放区不断加强政权建设,相继建立了华北人民政府、东北人民政府、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等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并在北京、长沙等城市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这些新建立的政权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已经不同于抗日民主政权,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几个革命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其基础是工农联盟、专政对象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v2解放区人民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军事管制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专题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4278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