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宋明理学及朱熹的政治思想教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5141704
  • 上传时间:2023-02-14
  • 格式:PPT
  • 页数:39
  • 大小:186.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宋明理学及朱熹的政治思想教学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宋明理学 朱熹 政治思想 教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1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朝阳2第十章宋明理学及朱熹的政治思想第十章宋明理学及朱熹的政治思想3内容内容一、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一、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三、学科发展三、学科发展四、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四、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五、历史分期五、历史分期4一、理学的形成及概述宋明“理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别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形态。它被统治阶级捧为官方哲学,而长达六、七百年影响着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思想的发展。探讨理学产生的条件、称谓、性质、特点及其范畴演变,是有益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科学化和掌握思维发展规律的。5(一)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条

    2、件(一)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条件 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出现一种与先秦儒学和汉代经学都不同的形态,这便是宋明理学。理学亦称道学,是宋元明儒家思想学说的总称,这时候的儒家学者皆反对汉儒治经重训诂的学风,他们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所以称为理学,或义理之学。因兴于宋明时期,所以叫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的兴起,既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有关,又与学术思想本身的发展有关。它既是一定时期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和学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首先必须回到它那个时代中去考察它。6.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上看:首先,宋明理学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

    3、一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二是冶炼、制造业的发展。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说明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实践中,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的过程中,大大前进了一步,这就为理学家进行哲学概括提供了客观基础。其次,理学的兴起是农民起义和对隋唐佛道批判的结果。内忧外患的存在,促使封建士大夫一扫魏晋以来的浮华学风,而以天下为己任,重掌学术思想。7第三,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统治者现实政治和重整伦理第三,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统治者现实政治和重整伦理的需要。的需要。统一中央集权的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隋唐五代以来长期割据分裂、连年混战的局面,社会的分裂和混乱,造成了伦理的破坏和道德的败坏,这不仅削弱了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

    4、,也削弱了作为维系民族完整和团结的准则。所以,宋王朝迫切需要重整伦常,需要一种更精致、更具有权威的意识形态,即使儒学哲学化,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二程等都极力提倡重整伦理纲常、道德名教,极力使儒学哲学化。这就为时代一种即能强化伦理纲常,又能为其作理论论证的哲学理学。8.从中国古代思想自身内在逻辑的发展来看:首先,儒学本身有极大的局限性,儒学尤其是经学的先天不足哲学思辩性的贫乏,阻止了它自身的发展。针对汉唐经学训诂的反动,宋道思想家开始创造明体达用之学,一改汉儒因循章句的治经方法,而求明经义,归义理,这就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其次,儒道交融和佛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儒道杂糅的思

    5、想成为理学天理人欲的根据。后来何宴、王弼的援道入儒成了宋明理学的学术渊源,佛教的影响也是理学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9 第三,社会的发展,政治形式的需要,以及在学术上儒道佛合流的趋势和佛教思想的刺激,促使一批有识之士的儒家学者,面对社会现实,开始重新发觉传统儒学的理论价值,重整儒家的伦理纲常。所谓重整,就是除法定条文外,给伦理纲常以哲学的论证,既能使其神圣不可侵犯,又能使人易于接受,深入人心。这样,在挽救危机的前提下,儒士们把伦理与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儒学,即理学。理学重整伦理的实质就是把佛道的养身、修身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学通过修身要达到圣人治世的此岸现实世界。把佛道的出世引入儒家的治国

    6、平天下的入世。理学家们继承了孔孟的儒学传统,吸收道佛思想中有用的部分以补充传统儒学在理论上的不足。他们对以往儒学给予了重新评价,抬高了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地位,使其与六经并列,甚至高于六经。10(二)宋明理学的基本特点(二)宋明理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明显区别第一、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明显区别。一是先秦的儒学,属于当时新兴的平民学,它的矛头所向在上,是当时的贵族阶级、世袭国君、卿大夫之流,而宋明理学,则是因袭南北朝、隋、唐社会佛学的余波,其矛头所向在外,实际上是在儒学中加进了佛学。二是先秦儒家都以社会改革者自居,所以他们的政治主张偏向上层政治,在注重修身

    7、、齐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如何治国、平天下。而宋明理学的儒家的意识中多带有宗教色彩,其政治主张偏向下层教育,虽然也讲治国平天下,但以修身齐家为主。11 第二、理学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理的概念,以理为宇宙的最第二、理学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理的概念,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产生万物的本源。高本体和产生万物的本源。理学家以理代替了以往政治哲学中的天的地位,把自然、社会、人生以至人类历史上,凡是真的、善的、美的、正大光明的都称之为合乎天理,凡是假的、恶的、丑的、阴险黑暗的都称为与天理相对的人欲,应该除灭。理学家所论证的人性与天理的关系,即宇宙本体与人生及人的道德修养的关系,是关于哲学的问题。理学家籍此把儒家传

    8、统的内圣外王之道,进一步朝着关于宇宙本体与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理学家尊崇中庸,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理学家探讨宇宙本题的依据。后来二程和朱熹又重视大学,把二者结合起来,以发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从而把性与天道的问题扩展到政治、教育、道德、历史、宗教等方面。12 第三,理学是儒家哲学发展到封建社会中后期形成的完第三,理学是儒家哲学发展到封建社会中后期形成的完整的理论形态,是理论思维深化的表现,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整的理论形态,是理论思维深化的表现,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一次飞跃。先秦儒学以社会政治人伦为基本论题,董的理论有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9、、天人感应等,道教理论是道生万物,佛教哲学虽具有较高的思辩性,但归根到底还是承认彼岸神灵的存在。而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把儒佛道关心的心与性的学说融为一炉,不仅大大加强了关于宇宙本体的议论,而且将宇宙本体论、心性修养论、为学方法论连成一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形态,所以,从先秦的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次飞跃,由神学的僧侣主义演变为理学的本体论,由僵死烦琐的经学演变为简明易懂的义理之学。理学有其独特的范畴、命题和所探讨的问题,其对这些问题探讨的精深已经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所以称之为新儒学。13(三)宋明理学的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的发展阶

    10、段 理学的发展阶段与派别划分是相互交织的,也就是说,它是同一历史过程中不同侧面的表现。从纵向的时间顺序来看,大致可分为四时期,与这四个时期相对应的是濂学(周敦颐)、洛学(二程)、关学(张载)、新学(王安石)、象数学(卲雍)等派别。第一个时期是理学的奠基时期,代表人物是濂学派代表周敦颐。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创者,太极图说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主旨讲宇宙论,认为宇宙是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以此为根底,讲道德论、政治论及修养的方法,讲宇宙与万物的形成,把道德律与自然律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周敦颐以儒道结合的宇宙论,把道家的自然观与儒家的修齐治平观结合起来,为后来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4

    11、 第二个时期是理学的发展期,重新奠定了儒学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从二程到朱熹哲学体系的形成,即洛学。在二程的哲学逻辑中,理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结和概括,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洛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他们提出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其为学本于诚,以四书为标指,而达于六经为学方法以穷理为主,论证天理、人性与修养。15

    12、朱熹继承了二程之学,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和最后完成者,他的思想全面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成果。朱熹对于理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而在于总结和综合,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综合了周敦颐、张载、二程之说,对于其余各家也进行研究,同时,对于宋以前的儒家传统也加以整理和总结。从而使儒家学说臻于完善和系统化,形成了完整的新儒学的理论格局。第三个时期是理学的演化期,起始于陆九渊心学的形成,结束于王阳明心学的鼎盛。第四个时期是由于王的心学衰落导致了理学的分划与瓦解,以黄宗曦为代表的实学派,对心学提出了批判,成为当时学术思潮的主流,理学由此而结束。16二、朱熹的政治思想朱熹(1130.9.151200

    13、.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兼侍讲。庆元六年(1200年)卒。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嘉定二年(1207)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17 淳熙九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特建南湖书院,以纪念朱熹。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朱子语类等

    14、。钱穆说:“他不仅是南渡一大儒,宋以下的学术思想史,他有莫可与京的地位,后人称之为致广大,尽精微进京,综罗百代,他实当之无愧。”18(一)朱熹政治思想的基础朱熹政治思想的基础“理理”论论 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概念是理与气,他认为在物质世界存在以前就有理,理是万物的根源,没有理就没有万物,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在当时理与气的争论中,朱熹的观点朱熹的观点:一是没有精神的理,就没有物质的气,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理的衍生。“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二是气能凝聚,有能力造作东西,理借助气派生了万物。“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三是理是看不见的本体,“理在气中”,理属于形

    15、而上之道,气是事物构成的具体材料,属于有形可循的形而下的器。上述朱熹对理与气的关系的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说明宇宙间先验地存在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理。19 第一,朱熹以“理”解释宇宙,认为理不仅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本源和社会的最高法则,也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伦理规范的体现。在他看来,本体的理自身是独一无二的,是绝对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派生出来,必然有一种东西比自然更巨大、更有力,这种东西就是理。在“理”派生出万物后,他又通过“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使本体的理自己与自己结合起来,从而又反归到理,很轻松地把封建秩序解释为理。“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 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

    16、、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有以穷之,则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无纤介之疑。善则从之,恶则去之,而无毫发之累。”20 第二,朱熹以理解释太极。认为太极是理的大全,是理的最高表现形态,一切封建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太极的化身。他认为太极是无体不动的一,又按照一分为二的公式,逐次分化出具体的万物,也就是说,宇宙和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规律生成的,太极(理)两仪(阴阳)四象(春夏秋冬)八卦(天地山泽风雷水火),于是便产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这样的逻辑结构,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这种太极是至高无上的理,还能化为二气(阴阳)五行(金木

    17、水火土)万物。能化为一切封建伦理道德。21 第三,在前两者基础上,论证了“理一分殊”的原则。“理一分殊”的原则是二程提出的,“理一”就是说不同的具体事物都具有一个理,分殊就是说这一个理在不同时空中表现为多种多样,但分殊并非将“理”分割成支离破碎,而是每一具体事物都受公理的总摄,又都是理的载体。万物世界虽分殊而理一,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具一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乃撒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也就是说,道理只有一个,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22 “理一分殊”这一理论的提出,完成了儒家哲理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建构,即一与殊、同与异的对立统一,从哲学上化解了儒家许多理

    18、论上的自我矛盾,如爱有等差、人性皆善、人性皆恶等。理一分殊的政治意义在于论证三纲五常社会关系网络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依照理一,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就本身各是一个天理。在天理的笼罩下,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各个角色都必须按本分行事,天理规范着每一种行为准则,是为分殊,而每一种行为准则又都是天理,即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这种论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宗法道德的政治功能,使三纲五常的社会关系模式绝对化。23 朱熹继承先秦儒家思想,认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五种社会关系,并把这些关系及具体的规范称为五伦或五品人伦,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最重要,称为三纲,有把三纲五伦的道德规范抽

    19、象为五常,如果说三纲五伦是理想化的人类社会关系模式,则三纲五常是人类社会之纲纪,“夫所谓纲者,犹网之纲,所谓纪者,犹丝之有纪也,网无纲则不能自张,丝无纪则不能自理。一家有一家之纲纪,一国有一国之纲纪,各受其分,两尽其道,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举则目张,故三纲五常是天理之大节,治道之根本。在三纲五常中,就血缘亲属而言,父子是天伦,为五伦之首,就整个社会而言,夫妇、父子是一家之纲纪,君臣是一国之纲纪,天下之纲纪,所以君臣之纲,为天下之根本。从而以三纲五常概括了封建宗法社会关系的一般特征,并指明了统辖这种大网的要决。24(二)存天理灭人

    20、欲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儒家政治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理学的政治理论支柱。朱熹综合改造了先秦儒学的人性论,以一种新的理论全面解释人性的结构、来源、性质和演变,通过区分人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解释善与恶、自然人性与伦理人性,天命与气禀,先天与习染,以穷理尽性作为改造人性的主要途径。朱熹继承了周敦颐和张载的观点,认为性即道,道即性,性即是宇宙本体,又是人的心性,是伦理道德。他说:“太极便是性,动静阴阳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义礼智信,化生万物是万事”,即天道就是人道,天性就是人性,反之也成立。又称“天命之性,天道永存,人性常在”,这种性是先天的,是天理的体现即天理。25 性与道同体异取,在理论

    21、功能上有微妙的差别。就范围而言,“道是泛言,性是就自家身上说”。就所指的对象而言,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就率性之谓道而言,性与道相对,则性是体,道是用。有什么样的物,就有什么样的道,如牛有牛道,人有人道。总而言之,物之理在我此理之中,道的骨子便是性,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朱熹将理心性命视为同体异体的关系,从逻辑上把宇宙论与道德论、天命论、天理论统一在一起。天命之性的价值就在于从性与命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伦理规范的绝对性,并为“穷理尽性”张本。宗法道德是天理的再现,理并非远离人类和万物,而是汇归于人性和物性。人之性即天理所命,人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伦理的规范之下,道德权威主宰着宇宙万物,人类无法逃脱

    22、伦理道德编织的恢恢天网,因此,穷理尽性至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和人生目的。26 既然天理之性至善无恶,是人生所固有,是人类万物的共同本性,又怎么会化生出有善有恶的大千世界?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董的性三品说等都试图从人先天的本性解决现存世界的善与恶的矛盾,但他们都是从道德上立论,而没有能从本然之全体上解决这个问题。朱熹在张载和二程的基础上,以与天命之性相对应的气质之性,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性分为两个系列:一是天之理性生之理天命之性至善之性;一是天之气形生之具气质之性善恶之性。这就是说,天理之性为人物生之理并赋予万物以至善之性,这种性即天命之性。而气在理的参与下造就人与物的形体,为生之具,由此

    23、秉赋的的性称为气质之性。天命与气质是不可分离的化生过程的必然,人禀天之理而有生,禀天之气而有形,人有生命和形体,所以具有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27 大千世界就是由于化生过程中的气禀之差而造成的,人、鸟、昆虫、草木等皆具天理,同得天理为性,同得天之气为形,但从社会属性来看,各有不同,首先,气质之性决定人与物的差别,人在化生的过程中,得形气之正,所以具仁义礼智之全性,但动物不得其全,如蜂有君臣之义,虎狼有父子之亲,可惜偏而不全,从而把人性与物性区分开了。人与动物的差别就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依据。其次,气质之性还决定人与人的差别,气质之性内涵善恶两

    24、端,除非是圣,否则气质之性不会至善。依据同样的逻辑,人与人的差别也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贤愚、善恶、贵贱、贫富等是由气禀所注定的,是由人出生时的气候状况决定,如日月星辰(日月清明或昏暗、气候和正或寒暑反常)和阴阳五行配置(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多,但羞恶、是非之心弱,得金气重者,羞恶之心多,而恻隐之心不足,唯阴阳合得,五行具全者为之圣人),影响人的许多方面,这实际上是说人的秉性是先天注定的。28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统一的双重人性论,在理学学说的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功能和政治价值。一是它从哲学上证明了性有等差的自然之理,人类必然有圣人、君子、小人之差,人有智愚、强弱、贵贱、贫富之分,命中注定,生来如

    25、此。所以在自然之理和等级制度面前,人们只能安分守己,不可怨天尤人。二是为君主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绝对性找到了理论的支点,既然绝大多数人由于气质禀赋有资质德性方面的缺陷,那么阴阳合得,五行具全者的圣人必然为天命之君师,君主是圣贤,应高于万民之上,君权来自于对天理的把握。这就从人性论的角度肯定了封建政治秩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范。29 天命之理和气质之理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天理之性是人与物所共有的社会本性和道德良知,气质之性是特殊性,由人的气秉所决定,内含人的自然本性,是情和欲的根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天理和情欲的冲突,恢复道德良知的唯一途径是割除情欲和私利。朱熹是存天理

    26、灭人欲这一政治道德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由义与利的关系引申而来的,在义利观方面,朱熹坚持孔孟的思想,以仁义为先,以义为重,符合五常道德规范的为天理,否则为人欲。以天理指导自己的行为,还是以人欲指导自己的行为,二者有质的区别,在天理与人欲处于一体时,该如何区分?朱熹认为,能与民同乐,游乐也是天理,能安天下,好勇也是天理,能富民,好货也是天理,以理纳妾为妃,好色也是天理。30 公与私是判断天理与人欲的标准,同一种希望,循公为天下,是天理,为己是人欲。在义利关系上,公利是义,私利是利,利不仅仅是名位和财物,凡违背天理的思想行为都是利,利与私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上,朱熹把

    27、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盛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割尽人欲,复尽天理,并提出了许多修心养性的办法,如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格物致知等。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从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方面对儒家哲学思想的概括。31 朱熹把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格物穷理,或格物明理,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穷尽先验的理,他所讲的物即事,不仅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包括一切心理现象和道德规范,格物也不是认识客观世界,或客观事物本身的道理和规律,而是人如何实践三纲五常。他说:“格物,是穷得这事当如此,那事当如彼,如为人君,

    28、便当止于仁,为人臣,便当止于敬。又更上一著,便要穷得为人君如何要止于仁,为人臣如何要止于敬,乃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皆人所不能无者,但学者须要穷革得尽。事父母,则当尽其孝,处兄弟,则当尽其友,如此之类。”显然,他所谓的格物是要达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要求。不仅普通人,最高统治者也要存天理灭人欲。32 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致知,也就是推知我先天固有的知识,使所知无不尽,不会出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知其大而不知其小等,即没有达到无所不知的境地。所以,要类推,类推就是穷尽事物先天的理,如事亲尽孝道,要类推事君事长等,它的类推方法实质上是理的自我认识途径。显然,他的理不是依客观事物存在,而是客观事物

    29、依理而存在。通过这样的修养,人就可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目的是通过宗教的禁欲主义实现伦理道德的天理。33(三)正心诚意的为政论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旨在于使君主以正心诚意为治国之本。朱熹生活在宋代的混乱时期,他认为社会祸乱的根源,皆来自人心不正,尤其是君心不正,所以提出治本之道在于感人心以正人心,切身修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君主的治国之本,力主治国之本在于正君之心。他说:“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并提出为政之本在于安定国家,以去人民的动乱之苦,以君主代表天理,目的在于使君主负起君师之则,由诚意正心实践修身,进而达治国平天下的目的。34 仁政和德治在

    30、朱熹的治国方略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实行刑治,在他看来,仁德可使民自爱自律,为治本之道,刑政以权柄惩罚人民为奸作乱,为治标之法,这就是朱熹提出的“以严为本,以宽济之”的为政之方。仁德是治本之道,仁是事物先天的本原,德是指道德上的善心,是真正从人心里体现到仁,把这种善心类推到政事则是实行先王的仁政,实行仁政在于得民心,他提出“人君为政在于得民,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观点,这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术,为了得人心,他又提出了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35 在主张仁政的同时,朱熹又提出了许多严刑竣法的主张。以刑罚为推行政令的手段,以达杀一儆百,令

    31、行禁止的社会效果。一方面用以镇压人民,另一方面用以打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并把刑罚说成是仁政的一种,“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人而天下知所劝戒。虽曰杀之,而仁爱之实行乎其中。”说明对人犯的严刑是对大众的仁爱。朱熹这种为政思想的提出,是对儒家仁政学说的进一步发展。36 总之,朱熹的思想大体延续了早期儒家的精神,一是强调立身处世的原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个人的道德修行扩展为立人达人,进而造就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二是肯定教育是重要,相信人人可经过教育,变化气质,存天理灭人欲,发扬向善本性,成就理想人格。三是修养功夫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不离人群的精神,即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又要兼善天下,代天行教,显示

    32、内圣外王的生命人格,充满了锲而不舍的人生动力,博爱同情的仁者胸怀,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感。37 朱熹的哲学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他继承了以往唯心主义传统,总结了以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斗争的经验教训,在某些地方还吸收了唯物主义思想资料,把我国封建社会的唯心主义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的唯心主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超过朱熹。在宋元明清700多年的历史中,朱熹的思想一直是占据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38 在程朱理学兴盛的时候,陆九渊建立了一个与之抗衡的“心学”哲学体系,认为朱熹的理是脱离了万物形而上的本体,而主张理气、道气是体一而名二,试图从事物的合一、同一方面去探索认识世界。但他不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而是把客观世界纳入心中,以吾心去统一世界,从而使他离真理更远。王阳明不甘心陆九渊心学的失败,提出了吾心良知的心学,他认为理学的天理主宰支配自然、社会、人事,个人是被动的,消极的,人的独立存在的价值被取消了。所以他用吾心良知取代了天和天理,从而突破了天的一统局面,吾心占据了主宰万物的最高的本体地位,这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在客观上却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成了封建纲常伦理的破坏者,甚至成为进步思想家反封建制度的武器。这是王本人最初没有预料到的,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理学的最后瓦解。39思考思考1、朱熹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简述朱熹的正心诚意的为政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宋明理学及朱熹的政治思想教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4170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