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思想政治教育 过程 及其 规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五章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第一节第一节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一)品德和道德 1 1、定义 道德: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人格倾向,
2、但人格所包含的并不都是品德。2 2、区别:A、前者是社会现象,后者是个体现象。某些优秀人物的品德成为社会典范而存在,可以流芳千古,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一般人是做不到的。B、道德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需求,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一种完整的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的逐步反映。C、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品德的发展虽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但还要受心理规律的制约,品德具有一定的共性,D、道德主要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的对像,而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像。3 3、联系 离开了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的品德,社会道德是
3、基础。道德和品德可以相互转化;个人良好的品德可以丰富社会道德。(二)思想品德结构 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基础地位:发端、动力、条件基础地位:发端、动力、条件 思想思想 精神、意识、精神、意识、认识的一部分认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而不是它的全部,它不仅全部,它不仅包括一部分理包括一部分理性认识,而且性认识,而且还包括许多逼还包括许多逼近理性认识过近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程中的感性认识,甚至片面识,甚至片面认识认识政治观政治观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重要地位重要地位:A A、核心要
4、素、核心要素B B、社会内容、社会内容C C、决定着思、决定着思想品德的性想品德的性质和方向质和方向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此处指品德行为,它是受教育者经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一,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第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基本问题 需要:源泉 动机:内在动力 认知:开端 情感:催化剂 信念:航标灯 意志:调控器 行为: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环境
5、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的思想品德影响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积极地、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概括: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补充:道德行为补充:道德行为一、特点一、特点A、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知情意行不能截然分开,当产生道德认识的时候必然伴随着道德情感。维知派的动机论:强
6、调道德认识 行为派的习惯论:强调道德行为 B、具有顺序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个别到一般,现象到本质 C、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道德的时候,不一定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必然顺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二、人在接受社会道德的时候其心理发二、人在接受社会道德的时候其心理发展过程展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行为(一)道德认识(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道德概念道德评价道德信念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的评价,对道德情感、现象、行为的一种认识。定向作用,辨别功能,对人的方向具有定向功能;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动力,道德认识是
7、一个整体,多侧面,多维度,由一系列组成。2、形成和发展的过程:A、理性化: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概念的形成要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教师讲授的关键在于道德概念的讲述,包括内涵和外延。道德评价是人掌握道德知识的运用,是衡量人道德成熟的标准。B、社会化:道德完成的一个主要过程,我们要知道所处的社会或者所处的群体对我们的期待,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包括政治社会化,性别角色化,道德社会化。再社会化:主动:从中国到美国,从乡村到城市的入乡随俗。被动:改造罪犯 3、检测 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柯尔伯格),俄国做过一实验,考察儿童的利他主义行为,结论是儿童的利他行为和年龄成正相关。心理
8、学家最常采用编故事,创设两难情境,让被试做出选择,从中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4、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同化、顺应、守恒、平衡)他发现人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发展几乎是一致的。A、儿童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他律道德:受自身价值标准以外的重要他人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自律道德:受自身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B、人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即行为的效果到行为的动机C、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到公道的公正。明白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在13岁后,追求公平时还想到道义、人道主义的公平,有同情、怜惜之心。5、建立个体良好的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是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对所面临的人和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又比较执著的肯定或
9、者否定的内心倾向,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态度定势影响着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接受多少教育者所输入的道德信息。(二)道德情感(二)道德情感 含义: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内容:有自尊感、羞耻感、责任感 形式:有直觉的、形象性的、论理性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发
10、生:知觉得到他人的情绪、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情绪自我知觉自我敏感度(个人对自己身心的知觉注意和关心程度,自我敏感度高则容易产生道德情感。但如果过分关注自身,不走出来,就会妨碍对他人情感的理解)3、移情序列训练法:实验组 对照组(中学生)方法:要求回忆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要大家讨论要每个人写一篇作文将心比心反馈,老师对作文进行评讲把参加实验的人和对照组的人都去做好人好事 结论:青少年的移情体验和他行为成正相关 4、如何培养:注意个体早期的道德情感教育,尤其是同情心教育;知情结合;通过美育陶冶;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在活动中以境育情,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活动。(三)道德价值取向(三)道德价值取向1、道德
11、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对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作出判断时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个体坚信不移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来源于道德需要。2、形成:选择,赞赏,行动道德价值指征是有稳定的,易变的,道德价值取向不等于价值观,更多的是行动,包括价值评价、动机、理想等,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取向,但两者并不相等,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可改变价值取向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而呈多样性,价值观更复杂。但有时会有相分离的情况,在实践行动中,会修正改变原有的价值观。3、培养 A、美德袋的教育模式:由教育者先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中挑出某些被认为是重要的行为规范,由教育者教给受教育者
12、,最终使个体形成高尚的道德价值观。理论假设:教育者要清楚的知道所要传授的美德;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权威,可以向学生灌输各种美德;只要教育者灌输,受教育者就会接受,而且所接受的正是教育者所灌输的。这种模式的方法主要是谆谆教诲式的传授和讲授,再辅之以榜样。缺点:没有处理好知识性的概念接受和价值性的概念接受。优点:提供给学生认知信息。B、道德价值观澄清 理论假设:文化是多元的,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定的道德价值准则,道德教育任务就是要掌握所属文化的道德准则。价值来源于经验,因为不同的经验产生不同的价值,不同的个体产生不同的经验,所以价值是相对的,不能传授的,教师的功能就是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自己去辨
13、析,判断。优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反对死板的灌输,采取诱导的方式。缺点:建立在相对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文化除差异外也有一些人类共有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建立人类共性的价值体系。认为价值观是不能干预的。人本主义对价值观采取功能干预,而行为评论认为是价值干预。纯粹的功能干预是不可能的,对受教育者的诱导本身就全是价值干预。(四)道德行为(四)道德行为1、道德行为是由某种道德动机驱使而做出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道德行为不等于有道德行为。2、种类:美国心理学家佩克等人经研究将道德行为分为以下几类:非道德行为:无是非观念,不了解对他人是否有意义,他人无法判断,常见于婴幼儿,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自我中心
14、行为:行为从满足个人欲望出发,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儿童身上常见,成人身上难以预料。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为了遵从社会传统的习俗,集体的决策,受权威人物影响产生,不是自己的主张。良心主义的行为:以内心是否感到内疚,惭愧为特点,不受外力影响产生,是内心激发。理性的利他主义行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利他的行为。3、产生过程:产生包括复杂的心理成分,有认知,情感等。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物将人的道德行为过程概括为: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行为,这四个阶段并非线性的。第二节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特点及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特点及基本环节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15、的基本要素定义定义地地 位位备备 注注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是整个思想政治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查资料,清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所指及关系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客(教育客体)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和教育环体施加影响的对象教育活动的依托者,也是教育效果的体现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介体教育介体(教育内(教育内容和教育容和教育方法)方法)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各种活
16、动方式和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双边活动的中介教育环体教育环体(教育环(教育环境)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基本要素分析:社区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受教育者方面考虑)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受教育者方面考虑)1、内化阶段。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自身各种思想、心理的矛盾运动,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内容,将其变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意识。内化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检验阶段反馈检验阶段 2、外化阶段。内化只是把外在
17、的社会要求变成了个体的品德意识。个体是否真正认同社会要求,认同的程度如何,最终要通过思想品德行为来检验;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使人们产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进一步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行为习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外化。3、反馈检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品德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更好的行为。第三阶段实际上是第二次教育过程的开端。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教育者方面考虑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教育者方面考虑)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18、。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构思轮廓,设计细部);优选方案(价值标准,总体最优标准,最优损益平均值标准)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传导观念,提高受教育者认知;引导受教育者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培养品德践行能力(重视情感和信念的培养;提出行动要求并促使内化;指导选择行为方式;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行为和习惯)3、信息反馈,评估控制。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1、社会性和可控性。2、集体性和实践性。3、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性。4、长期性与反复性。第三节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一、思想政
19、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为什么它是基本矛盾呢?首先,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其次,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最后,这个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这些具体矛盾主要有:1、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觉悟,使他们更好地认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要求;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更新观念,使他们能正确把握社会要求。2、教
20、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者一方。解决这一类矛盾,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者的人格修养,改善工作方法。3、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第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第二,社会要求与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第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类矛盾,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出努力,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5、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教育介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要求;教育介体相对稳定,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显著变化。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