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系统学习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气候系统学习课件.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候 系统 学习 课件
- 资源描述:
-
1、2.1 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系统的组成 云宇宙空间宇宙空间地球辐射地球辐射H H2 2O O,N N2 2,O O2 2,COCO2 2,O O3 3,气溶胶,气溶胶太阳辐射变化太阳辐射变化大气大气冰冰雪雪大气成分的变化大气成分的变化陆地陆地大气陆地耦合大气陆地耦合海冰海冰 海冰海洋耦合海冰海洋耦合陆地性质、地形、植陆地性质、地形、植被和反照率的变化被和反照率的变化海底形状、盐度等的变化海底形状、盐度等的变化海洋海洋热交换热交换降水降水风应力风应力大气海洋耦合大气海洋耦合生态生态大气海冰耦合大气海冰耦合气候系统示意图气候系统示意图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几种可能途径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几种可能途径(1)
2、太阳活动地球大气电离程度大气经圈环流气候变化(2)太阳活动紫外辐射臭氧层平流层热状况气候变化(3)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地球自转速度大气和海洋环流 气候变化(4)太阳活动地球磁场核-幔边界上的地磁能量大气和海 洋状况气候变化大气圈大气圈地球大气圈是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薄薄的一层(地球半径的地球大气圈是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薄薄的一层(地球半径的0.5%厚)气体混合物。厚)气体混合物。大气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部分,是气候系统的主体部分大气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部分,是气候系统的主体部分。大气圈对于施加在其上的变化的响应时间比气候系统中任何其它分。大气圈对于施加在其上的变化的
3、响应时间比气候系统中任何其它分量短得多。量短得多。所谓响应时间,指的是施加一个小扰动到系统的边界条件所谓响应时间,指的是施加一个小扰动到系统的边界条件或边界强迫上,该系统重新平衡到一个新状态所需要的时间。或边界强迫上,该系统重新平衡到一个新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大气和气候系统其他成员间的热量、水分和物质交换是气候系统各圈大气和气候系统其他成员间的热量、水分和物质交换是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过程: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基本过程:如地如地气之间的热量、动量及水汽湍气之间的热量、动量及水汽湍流输送过程;水汽凝结时的潜热释放过程;云对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流输送过程;水汽凝结时的潜热释放过程;云对太阳
4、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过程;大气中的影响过程;大气中CO2、水汽及其他微量气体的辐射冷却和加热过、水汽及其他微量气体的辐射冷却和加热过程;地表状况的变化及气溶胶、山脉、海陆分布等都对大气圈产生重程;地表状况的变化及气溶胶、山脉、海陆分布等都对大气圈产生重要作用要作用大气圈大气圈1)结构结构2)组成及特性组成及特性:干洁空气、水汽、固态和液态微粒(气干洁空气、水汽、固态和液态微粒(气 溶胶粒子)溶胶粒子)温室气体包括:温室气体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3)动力、热力性质动力、热力性质: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小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小,特征时间为特
5、征时间为15天左右天左右.根据垂直方向上根据垂直方向上大气温度变化、运大气温度变化、运动状态、密度及成动状态、密度及成分的变化等分的变化等,将大气将大气分为分为:对流层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热层和外逸层层.大气结构大气结构8,鎂元素增加3,鈾元素減少5。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中国在延缓人造温室效应方面的具体对策:平流层气溶胶观测(研究火山爆发对气候影响)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该公约从1988年9月生效。首先,
6、把那些具有最短响应时间的系统看成是同一级的内部系统,于是就可把所有其它分量看成是外部系统。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在给定边界条件下,算出了接近实际情况的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与气温分布及对流层环流特征。生物还可以影响大气和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的产生等。如:El Nino事件,东亚季风强度指数(地球旋转、地轴倾斜和轨道运动等)(1)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热源。对于具体的大气成分来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其浓度变化也十分显著。海洋主要有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用观测的SST强迫大气环流模式,进行几十年到百年积分,看大气对SST变化的响应;要诊断是否出现某一
7、种气候异常事件,需要一个严格的定义。大气中CO2、水汽及其他微量气体的辐射冷却和加热过程;81902年发现:对流层顶20km:等温层对流层对流层 平均高度约为11km,在赤道附近可到16km,高纬度地区为8.5km.对流层温度变化的最大特点为:温度随高度递减,递减率为温度随高度递减,递减率为-6.5/km。由于上层冷,下层暖,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运动,并且由于冷、暖分布不均,从而形成各种尺度的大气运动,如高低压、锋面和台风等,带来各种天气现象。平流层平流层 温度随高度增加温度随高度增加 平流层没有山脉且不直接与陆面、海洋相接,几乎没有水汽凝结。因此,这一层大气运动不像对流层大气运动
8、那样复杂中间层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下降温度随高度下降。热层热层 中间层以上到800km,该层空气质量只有大气质量的十万分之一。由于紫外线在这一层被强烈吸收,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升高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垂直结构大气垂直结构分子量主要气体成分主要气体成分空气中的含量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按体积 平均滞留期/年氮(氮(N2)氧(氧(O2)氩(氩(Ar)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臭氧(臭氧(O3)干洁空气干洁空气78.0820.950.930.03(可变)(可变)0.000 001(可变)(可变)100.0010610410915?28.0232.0039.9444.0048.0028.96 干洁空气气体的主
9、要成分及含量干洁空气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 对于具体的大气成分来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其浓度变化也十分显著。二氧化碳CO2,大气中集中在大气圈底部,从地面到20 km高度以下这一薄层。在20 km以下的大气中一般占0.03%,到了20 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它的天然源主要是海洋脱气、甲烷转化、生物过程、岩石的风化和沉积,比如,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腐烂、燃烧等;人为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以及大量砍伐森林,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臭氧O3的形成 臭氧与氧分子是亲兄弟,臭氧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在高层大气中太阳的各种射线撞击氧分子,在紫外线撞击下
10、氧分子分解成两个氧原子,一个氧原子和其余的氧分子化合成一个臭氧分子,这就是臭氧的光化学生臭氧的光化学生成过程成过程。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加热平流层大气,形成平流层环流特征。紫外线又击碎了臭氧分子,分解成氧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成为臭氧的光化学分解过程臭氧的光化学分解过程。臭氧随高度的分布臭氧随高度的分布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南极臭氧洞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1989年 AMIP试验:大气模式比较计划,30个模式参加。每隔4万年,地球黄道与赤道的交
11、角变化一个周期;表土孢粉可以反映現代植被的結構,只要詳細比較表土孢粉、現代植被結構與所在地區氣候狀況三者間的相關性,便可由表土孢粉的分析推測該區的氣候概況。生物还可以影响大气和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的产生等。首先,把那些具有最短响应时间的系统看成是同一级的内部系统,于是就可把所有其它分量看成是外部系统。云对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过程;1975年,Lorenz把气候预报问题分为两类:水汽含量红外逸出辐射温度海洋主要有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在太阳辐射加热作用下,在大气中生成了风,在海洋中产生了洋流。第三类运动:距初始场相当远,因此不可能完全从初始场外推;此外,大的陆地冰原在高
12、达数万年的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例如在发生在更新世的冰期和间冰期中,它们起了主要作用。水汽凝结时的潜热释放过程;每隔4万年,地球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变化一个周期;工业用能部门理和生产组织方式;云对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过程;变化的时间尺度:几个月几年(上层海洋)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温室效应就因为有海洋的存在而被减弱中国气候中心,月气候监测公报 臭氧层空洞的发现 1985年年英国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地区观测发现臭臭氧层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
13、境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人类活动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对流层中不易分解,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当其进入平流层平流层后受到强烈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
14、,使臭氧浓度减少,从,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臭氧层空洞的形成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大气化学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大气动力学解释。解释。(4)美国每年10月召开的气候诊断与预测年会,每届都有会议文集传导能力(103J/m2.(2)加强对CO2分离与吸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89年 AMIP试验:大气模式比较计划,30个模式参加。用耦合模式进行一百年乃至几百年的积分,研究自然气候变率,一方面分析气候变率的空间分布(NAO),另一方面分析气候振荡的
15、时间变率;表土孢粉可以反映現代植被的結構,只要詳細比較表土孢粉、現代植被結構與所在地區氣候狀況三者間的相關性,便可由表土孢粉的分析推測該區的氣候概況。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 患者增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2)响应时间差异很大,可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图6 大洋中典型的密度铅直向分布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与驱动力大陆雪盖和海冰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变化,对短期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大陆漂移:106109年;(2)中国沿海地区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3 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地球旋转、地轴倾斜和轨道运动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加热平流层
16、大气,形成平流层环流特征。6、对流层外大气的变冷如:El Nino事件,东亚季风强度指数水圈有分布在地球上的所有液态水构成。CFCs对臭氧分析子的破坏过程对臭氧分析子的破坏过程氯氟碳化合物氯氟碳化合物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臭氧层空洞的危害 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人的皮肤癌就增加4-6,还受到,还受到白内障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南端海
17、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全盲。对人类健康影响对人类健康影响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 患者增 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对生态影响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
18、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2、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3、破坏森林。4、南极遭破坏 5、城市影响保护臭氧层行动保护臭氧层行动 1985年年4月,在奥地利首都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维也纳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国际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从。该公约从1988年年9月月生效。生效。1995年年1月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年开始,每年的,每年的9月
19、月16日为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989年年3月月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连续召开了保护臭氧层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连续召开了保护臭氧层伦敦伦敦会议与会议与公约公约和和议定书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缔约国第一次会议赫赫尔辛基尔辛基会议,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并于会议,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紧迫性,并于1989年年5月月2日通过了日通过了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所有尚未参,鼓励所有尚未参加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及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的国家尽早参加。尽早参加。到目前为止,已有到目前为止,已有150多个政府批准了这项条
20、约。多个政府批准了这项条约。中国对臭氧层的保护中国对臭氧层的保护:为加强对保护臭氧层工作的领导,我国成立了由国家环保局等18个部委组成的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编制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并于1993年得到国务院的批准,成为我国开展保护臭氧层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987年年9月月16日:签署的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5年年1月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年开始,每年的9月月16日日为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国
21、际保护臭氧层日”。表示那年溫度低、雨量少,氣候惡劣。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2)可交易许可证制度。(1)太阳活动地球大气电离程度大气经圈环流气候变化一部分太阳辐射转换成供大气和海洋环流耗散掉的能量。气候模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太阳辐射、地球本身的结构作用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第一近似可视为绝热系统,而气候系统则必须考虑非绝热加热。第二类运动:几乎完全与初始场无关,因此只考虑外强迫的作用,可以不考虑初始场做预报(敏感性试验);森林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和储存大量的CO2,是控制人造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2)中
22、国沿海地区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用观测的SST强迫大气环流模式,进行几十年到百年积分,看大气对SST变化的响应;希拉伍德 罗兰(F.二氧化碳CO2,大气中集中在大气圈底部,从地面到20 km高度以下这一薄层。二氧化碳CO2,大气中集中在大气圈底部,从地面到20 km高度以下这一薄层。(一)要解决温室效应,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协调一致的采取措施来加以解决。非周期性:随机性内部因子(3)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地球自转速度大气和海洋环流(2)中国沿海地区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1974年年,罗兰(,罗兰(Rowland)和穆连()和穆连(Molina)发现氯氟碳化合物)发现氯氟碳化合物(CFCs)会破坏会破坏平
23、流层臭氧平流层臭氧 1976年年,国家科学院发布了证实罗兰(,国家科学院发布了证实罗兰(Rowland)和穆连()和穆连(Molina)发现的报)发现的报告告1976年年,食品和药品局和环境保护机构宣布阶段性终止溶胶剂中的氯氟碳化合,食品和药品局和环境保护机构宣布阶段性终止溶胶剂中的氯氟碳化合物物(CFCs)1978年年,氯氟碳化合物,氯氟碳化合物(CFCs)在溶胶剂中的使用在美国禁止在溶胶剂中的使用在美国禁止 1984年年,约瑟夫,约瑟夫 法文法文(Josph Farman)领导的国际研究组探测到南半球春天)领导的国际研究组探测到南半球春天南极上空南极上空4%的臭氧缺损的臭氧缺损 1985年
24、年,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证实了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存在。,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证实了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存在。1987年年,签定蒙特利尔协议,签定蒙特利尔协议,呼吁全球范围的氯氟碳化合物呼吁全球范围的氯氟碳化合物(CFCs)减少减少50%1988年年,美国全票批准蒙特利尔协议,美国全票批准蒙特利尔协议 1996年年,对工业生产氯氟碳化合物,对工业生产氯氟碳化合物(CFCs)的全面禁止开始实施的全面禁止开始实施 1989年年,科学家宣布了在北冰洋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先期发现,科学家宣布了在北冰洋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先期发现 1995年年,F.希拉伍德希拉伍德 罗兰罗兰(F.Sherwood Rowland)
25、和马里奥)和马里奥 穆连穆连Mario Molina因在天气化学领域因在天气化学领域的的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奖研究而被授予诺贝尔奖 云对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过程;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这张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照片显示了2006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的景象,面积约为530.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影响大气中的热源、热汇的分布全部陆地+地球外的宇宙=气候的外系统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中国气候中心,月气候监测公报(3)海洋是地球系统CO2的最大的汇(2)对水汽循环的影响(通过蒸发、凝结过程)工业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