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A卷+B卷2套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131519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02.9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A卷+B卷2套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必修 下册 第八 单元 达标 测试 套汇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

    2、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

    3、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

    4、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

    5、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

    6、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

    7、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

    8、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

    9、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3分)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护孙犁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

    10、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

    11、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

    12、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

    13、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来找我了,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

    14、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

    15、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一九五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6、3分)A.转移过程中不断蹚水过河,情况紧急,来不及穿鞋就在手里提着,而刘兰过河以后总要穿上鞋,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心理,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B.刘兰从小就成了童养媳,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饿,所以当村上动员小看护时,她表示要“坚决参加”,这是她与悲剧命运抗争的必然选择。C.小说借老康的话,使读者了解刘兰的身世经历,既解释了前文她的笑和年纪不相称的原因,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推进作了铺垫。D.两个妇女帮忙来做筱面,和面时“把手上的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这一描写是为了说明虽然“我”嘴上没说,但实际很嫌弃。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题目“看

    17、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B.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我”是受伤者也是被看护的对象,又是这个故事的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客观上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C.“像流动的水银”,比喻新颖,既写出莜麦微动的姿态,也写出了来到荒凉的繁峙县北部的我们,在夜色中看到成熟麦田时的失望之情。D.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如面对熟透了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就体现了我们严格遵守部队严明的纪律。8.作家铁凝曾经说过,她怀念像“水生嫂”这样的女性,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分析女主人公刘兰

    18、的这一特点。(6分)9.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征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盩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

    19、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

    20、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节)注释:盩(zhu)厔(zh)尉:官职名。蠲(jun)贷:免除租税,借放钱粮。灾沴(l):灾害。閺(wn)乡:地名。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B.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

    21、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C.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D.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冠,文中即弱冠之意。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C.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

    22、十种,历代不同,例如太宰、大司徒、尚书令等。D.谥,即谥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只有皇室成员死后才有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评价,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文章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体恤民情,因为早情,请求免去江、淮两地的赋税,可惜皇帝没有采纳。C.白居易刚正不阿,在殿中答对时,辩论鲠直,直音皇帝的错误,皇帝因此不满。D. 白居易的文章内容真实,辞句晓畅,他最长的是写诗,他的诗歌在当时流传甚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

    23、必斥之!(2)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14.白居易把百姓放在心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我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注】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课号。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

    2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再不拯救,将后悔莫及。B.“闻说北风吹面急”一句中,“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敌军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C.作者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又如一篇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D.全词多处用典,有古人古事,如唐代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的张巡、许远等;也有化用的诗句。用典使表达含蓄委婉,因此这是首婉约词。16.有人说本词是时事策,是人才论,是志愿书,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

    25、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3) 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

    26、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物质匮乏年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甚至难免_。老行当,扎根生活,一招一式,总能给人以启迪。在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中记载了历经两个打箔人68小时约3万多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无论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在老行当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职业因时而变。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触手可及,播放露天电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

    27、:这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随着时代 _的发展,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_,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_。

    28、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_: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_,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1.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

    29、乃见,一一垂丹青。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者刘兆玄提出教育应涵盖“五识”,即学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学识,指学问知识,能提升我们认知水平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常识,指日常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见识,指见解,是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反思,能使我们有“远见”“卓识”。胆识,即胆量,指敢于实践,敢于挑战,敢于创新,能决定我们做事的执行力。赏识,是对人或事物的欣赏,能使我们悦纳他人与自己,享受

    30、生活。请从“五识”中任选三“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2.答案:D解析: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

    31、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答案:C解析:A.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于古诗

    32、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C。4.答案: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解析: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33、”,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

    34、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5.答案: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分析运

    35、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6.答案:D解析:D.“为了说明虽然我嘴上没说,但实际很

    36、嫌弃”错误,为了说明她们一开始不知道卫生,为后文她们的改变作铺垫。故选:D。7.答案:C解析:C.“失望之情”错误,来到荒凉的繁峙县北部的我们,在夜色中看到了村庄和成熟的麦田,应是表明欣喜之情。故选:C。8.答案:要求进步,积极进取。部队动员小看护,刘兰不顾婆婆阻拦坚决参加,投身抗日洪流中,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顽强坚韧,勇于担当)在反“扫荡”的转移中一路搀扶负伤的“我”,并跟“我”一同到高山上的村庄养伤,悉心照料,没有一句怨言。在组织上两次把“我”转移时,刘兰在荒凉、凄冷、恶劣的环境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热心助人,与人为

    37、善)虽然有过悲惨的童养媳的人生经历,但她依然主动热心帮助老四等村庄中的青年妇女,给她们讲卫生课,改变她们的生活习惯,给她们的后代造福。解析:从“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可见,她要求进步,积极进取。从“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

    38、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可见,她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帮“我”裹伤,搀扶“我”,随我转移而毫无怨言等,可见她面对艰难坚韧顽强,勇于担当,毫不动摇。当她得知山顶上妇女很难养活孩子时,她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且“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

    39、后代造福”可见,她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9.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看护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人物形象的“诗意美”。小说塑造了以刘兰为代表的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追求进步、不畏困难的女性群体形象,表现百姓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小说情节简单,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正面叙写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小说内容情感的“诗意美”。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表现农村女性的成长,刻画她们的精神面貌,发掘她们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小说语言的

    40、“诗意美”。小说语言清新隽永,鲜活优美、凝练简洁。虽然环境恶劣,但几段景物描写的语言使小说具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小说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没有刻意雕镂,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画面,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示例二:我认为本篇小说不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本篇小说多次描写环境的恶劣,浪漫气息不浓。如环境“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 本篇小说多处描写战争的紧张和抗日的艰难,反映了抗战的现实。如几次写到情况紧急,女孩带着伤员在山中跋涉的艰难。本篇小说有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如开篇写“日寇对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及“队伍渐渐拉散”“敌

    41、人的飞机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等。解析:认为“诗化”,可从材料二“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推知,诗意化包含人物的形象美。本文中的刘兰,就是一个美与善的女性形象,她童养媳出身,却能够坚决跟上部队做看护,任劳任怨地劳动,同情并关心与自己境遇差不多的妇女们,努力学习进步并教给她们卫生知识等,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从“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中对照,本文情

    42、节上也不离奇曲折,也不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与残酷,淡化了情节,只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仿佛在日常相处中渐渐了解熟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这让文章充满写意般的诗意。另外,“诗歌”本身具有重描写与抒情的特征,文中语言和环境描写充满诗意,如“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乏美感,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到诗意美。从情感上来说,作者刻画出的刘兰,虽在苦难中成长,但却并不着重刻画人物的苦难,而是展现了她积极进取、乐于成长的一面,对于群像妇女们,也同样写出她们的成长,如“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43、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她们从前也许有苦难的过往、不好的习惯,但那是因为她们不知道这些知识,一旦她们知道了,便迸发出学习进步的精神,这种内在的灵魂美、情操美,富有诗意。也可以认为本文不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因为本文大部分是在紧张艰难的抗战与负伤转移中度过,随处可见环境恶劣,如沙滩行军蹚水过河,转移过去山上“更加荒凉”“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再次转移时“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可以认为小说多次描写环境

    44、的恶劣,浪漫气息不浓。情节上大多都是战争形势的紧张和艰难,如“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可以认为小说多处描写战争的紧张和抗日的艰难,反映了抗战的现实。文中情节虽然没有大的波澜,但背景始终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日寇对晋察冀

    45、扫荡了三个月”“队伍渐渐拉散”“敌人的飞机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等,这些都冲淡了小说的诗意特征。10.答案:A解析:“乃丐外迁”中间不能断开,“外迁”意思是“调任外官”,做“丐”的宾语,排除BC两项。“钟泄其水”中间不能断开,“其水”做“泄”的宾语,排除D项。译文: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请求调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故选A。11.答案:D解析:D.“只有皇室成员死后才有谥号”错误,并非皇室成员死后才有谥号。故选D。12.答案:B解析:B.“可惜皇帝没有采纳”错误。根据原文“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

    46、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可知,皇帝采纳了白居易的建议。故选B。13.答案:(1)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要贬斥他。(2)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听凭他自己选择官职。解析:是:这个人。拔擢:提拔。叵:不能。译文: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要贬斥他。迁:升官。素:向来。听:任凭、听凭。译文: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听凭他自己选择官职。14.答案:体恤民情,请求免除百姓赋税;有仁爱之心,请求宽赦囚犯;为民办实事,兴修水利工程。解析:根据原文“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

    47、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可知,白居易因为百姓遭受旱灾,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且多放出一些宫里人。根据原文“度支有囚系閺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可知,度支司有囚犯拘禁在関乡狱中,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上奏请求完全赦免他。根据原文“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可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众依赖它饮用。15.答案:D解析:“婉约风格”错,本词应为豪放词。从题材内容上看,本词以军情国事等重大题材入词:从艺术表达上看,其慷慨陈词,笔力雄壮,字里行间洋溢着刘克庄匡国救时的激情和远大抱负:这些都符合豪放词的特点。16.答案:时事策:词开头就尖锐地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已经到了紧要关头,统治者却麻木不仁,“问长缨”句提醒统治者应关注请缨报国志士的呼声。“闻说”两句写出了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以边境战事点明时局。“投鞭”句借典故具体写出了时局的危险。人才论:“未必”二句抒发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试卷A卷+B卷2套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3151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