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131497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8.0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必修 下册 第六 单元 达标 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B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

    2、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

    3、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固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

    4、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

    5、论。(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材料二: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

    6、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

    7、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愈是古文

    8、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 )(3分)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

    9、(马厌谷)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梦与现实郭沫若上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姐姐妹妹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吧。阳光是这么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在这个背景之中,

    10、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泰戈尔的英文诗。读到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了他一只花圈。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美。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下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

    11、的帆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重新再卷。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一条革带。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她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憨笑。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痕。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我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来驱逐。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

    12、了。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唉!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那围在腰间的两件破衣,不是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1923年冬,在上海6.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节结语“我这只是一场残

    13、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中的“残缺不全”“适意”既概括了梦境,也凸显梦境虽不尽如人意却美好。B.文中小女儿把布带投到路心,跑到一边憨笑,用竹竿驱逐两三个孩子等细节,写出了小女孩的天真单纯,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C.文中“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表现眼前这对母女的生活状况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悲剧。D.文中上节泰戈尔笔下盲目的女郎是作者心中美好理想的象征,下节中的盲眼女丐是现实中的悲剧形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上节描写兆丰公园“月光一样的太阳”、“幽闲”树木、白的蝴蝶、黄的蝴蝶等自然环境,

    14、渲染了梦境的美好适意。B.文中“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蝴蝶的灵动活泼。C.文章构思巧妙,下节对盲眼女丐及其女儿细腻的描写,与上节对梦境的描述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实质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文章结尾处写“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卒章显志,表达了我对这一对母女的同情但又无能为力的主题。8.文章以“梦与现实”为标题,有何用意?(6分)9.“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在文中反复出现,它有何深意?请你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二、古代诗

    15、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杜建徽,字延光,新登县人。父棱,两浙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副使。徽少强勇,不与诸弟类。尝于山庄构小茅斋,辄私署军州押衙,纪于栋。乡里见焉惊,因闻于棱。棱亦加责,徽对曰:“大丈夫何止一军事押衙耶?”始从军,无事人之志。及棱归武肃王,乃从父命而尽心于吴越。开平中,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徐绾之叛,徽驰自新登,时贼将聚木焚北门,徽使持火钩取其木,先焚之,遂不得聚,贼计遂罢。时有劝王东保会稽,徽按剑曰:“事苟不济,当同死于此。必东渡,亦售命于贼耳。”武肃王纳之。睦

    16、州陈询之贰吴越也,王以徽为询姻娅,颇疑之,乃使马绰伺其意。徽曰:“陈氏负恩背义,自贻覆族之祸,徽既姻娅,义当见疑。然累书以谕之,皇天后土,苟或鉴照,则拔城获书,方明徽心耳。”俄有睦州厅吏来降,持徽所遗书至。武肃王嘉叹久之,赐徽钱一百万。武肃王每会王人,必指之曰:“此杜丞相,今日尘忝多其力也。”忠献王时,其孙昭达为内衙都监使,盛治第宅,强徽观之,曰:“乳臭儿不谙事乃尔。”后昭达果以罪诛。及春秋高,尚能骑射。尝击球于广场,兴酣,有宿中箭镞自臂中飞出,人皆壮之。初,棱将亡,散家财与诸子,惟徽但授一笏。棱曰:“此吾历任所秉者,唯汝能传之。”徽历官自武安都将、国子祭酒,至泾源、昭化等军节度使,累官吴越国

    17、丞相兼中书令,封郧国公,皆自国初至忠献王以来奏授也。凡子弟孙侄,多连姻公室,朱紫车马充溢门庭,有国以来莫比其盛。卒年八十八,谥曰威烈。(选自吴越备史)【注】武肃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尘忝:谦词,意为自身才能不足,有辱于所任职位。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B.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C.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

    18、至今存焉/D.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姻娅,指亲家和连襟,我国古代六亲之一。后泛指姻亲,即有婚姻关系的亲属。B.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所拿手板,用于记录君命,亦可记所要陈奏内容以防遗忘。C.国子祭酒,国子监的最高长官。国子监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也是教育管理机构。D.朱紫,指红色和紫色的官服,古代常用服色来区别官位,朱紫是低阶官员的服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建徽特立独行,胸怀大志。他年少时就表现出秉性

    19、卓异的一面,不甘于屈身下位,志向非同凡俗。B.杜建徽尽心国事,平叛有方。徐绾发动叛乱,他迅速前往应敌,指挥手下巧妙破坏了叛贼的焚门之计。C.杜建徽察微知著,富有远见。孙子昭达大肆兴建住宅,他预言昭达将招致杀身之祸,后来果然应验。D.杜建徽深受重用,名位尊隆。从武肃王到忠献王,对他都屡加封赏,他家族兴盛,自身也位尊寿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事苟不济,当同死于此。必东渡,亦售命于贼耳。(2)尝击球于广场,兴酣,有宿中箭镞自臂中飞出,人皆壮之。14.陈询叛变时,武肃王为什么怀疑杜建徽?后来为什么又消除了对他的怀疑?(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

    20、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题。登高咏菊尽罗隐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注】兰荪:一种香草。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要时:迎合时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说深秋菊花迟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荪炫耀芬芳的时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B.“阳和”指春煦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用语浅俗,饱含豁达之意。C.颈联上句运用反间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阶”,暗指诗人沉沦下层、晋升失路。D.诗歌照应紧密,“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

    21、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等张本。16.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简要贯析尾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描写了深受触动的琵琶女第三次演奏时,曲子更为悲悯动人,以至听者无不唏嘘的场景。(2)韩愈师说中“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3)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而终有所成的他在登顶泰山之际,忽然想起荀子劝学中关于高山与风雨的论述“_,_”,顿悟了它所描绘的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22、题。文物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但它们在过去往往“居庙堂之高”,令公众_。近年来,文物也逐渐“活起来”了,以各种群众_的形式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日益火爆的“考古盲盒”更是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一股“博物馆热”,让人们在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考古探宝”般的体验。河南博物院将流行的文物和“盲盒”结合起来,将青钢器、元宝、铜佛和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题材属性则分为镇院之宝、馆藏和民间藏物这三类属性,涵盖青铜器、玉器和陶瓷器等。其实,“考古盲盒”2020年下半年就开始生产,销量一直不错。去年12月,一位网友在直播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的开盒过程中,7致使无数网友围观,这种方式直接带火了这款“

    23、考古盲盒”的销售。“不掐点去官网购买,不可能买得到,”有网友说,“买过一个之后,简直_。”考古盲盒的玩法也很有代入感玩家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挖土,再细细地扫去浮尘,神秘的“宝贝”慢慢呈现全貌。挖掘过程中,玩家亲身参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_。18.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3分)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B.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C.我远远地望见了那条明如玻璃的带子故乡的河。D.“亲爱的妈妈,您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20.文中第二段标序

    24、号的句子中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_。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 ),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_,一个村落醒来了

    25、。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_,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晚曦殆尽,黑幔渐渐把乡野吞噬B.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C.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晚曦殆尽D.黑幔渐渐把乡野吞噬,晚曦殆尽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6、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教育家罗家伦先生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而鲁迅先生却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海明威则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感悟和思考。注意要辩证地看问题。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C.“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于文无据。故选C。2.答案:D解析:A.“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27、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是“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B.“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目可以看作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C.因果关系颠倒。故选D。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布局、引入议论增加虚字等。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故选C。4.答案: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

    28、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解析:通读材料一第一段总写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由“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下文第二、三、四段;中间三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具体阐述了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一段,采用程千帆先生的话总结了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因此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通读材料二,第一段“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

    29、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反复强调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竞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进一步阐述文不能代替诗,强调了诗的文学核心的地位;第三段“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

    30、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阐述了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因此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5.答案:“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嵋的气劳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

    31、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解析:“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韩愈诗歌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二是认为他的诗不是诗。这两层意思都要结合材料分析。筛选材料一的关键语句,如“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我们可以完成对沈括话语的第一层意思的分析,即答案;筛选材料一中对“以文为诗”意义阐述的相关内容,如“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在韩愈

    32、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完成对沈括话语的第二层意思的反驳,即答案;提炼材料二中关于诗文关系的内容,如“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进一步反驳沈括话语的第二层意思,即答案。6.答案:B解析:B.“完全不懂

    33、生活的艰难”错误。由“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来看,小女孩用竹竿驱逐两三个孩子是在保护妈妈,她也懂得一些生活的艰难。故选B。7.答案:D解析:D.“卒章显志,表达了我对这一对母女的同情但又无能为力的主题”错误。并非“卒章显志”,主题应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不满,对理想、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选D。8.答案:(1)精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节写梦境之美,下节写现实之悲。(2)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主题。作者笔下的梦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不满。解析: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梦境之美,下部书写现实之困境。梦想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

    34、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鞭挞,同时也表达了对贫弱者的同情。凸显了小说的主题。9.答案: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盲人母亲和她女儿生活异常艰难,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坚韧。启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要坚强乐观,要珍惜美好生活。解析:深意:“人到了这步田地”在文中指的是盲人母女艰难困苦的生活,“也还是要生活下去”表现盲人母女坚强的活下去,反复强调,突出了盲人母女生命力的顽强,意志力的坚韧。启示:生活中,遇到艰难险阻,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要以坚强的毅力与磨难作斗争,顽强地生活;遇到顺境,要懂得珍惜。10.答案:A解析: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

    35、,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曰“马冢”,至今存焉。11.答案:D解析:朱紫是高位官员的服色或服饰。12.答案:C解析:“预言昭达将招致杀身之祸”错。13.答案:(1)事情如果不成功,就应一起战死在这里。如果一定要东渡,也是把命送给叛贼。(2)他曾经在广场上打球,兴致正浓之际,有早年所中的箭头从胳臂中飞出,人们都钦佩他豪壮。解析:参考译文杜建徽,字延光,新登县人。他的父亲杜棱,曾任两浙行军司马和镇海军节度副使。杜建徽小时候强悍勇猛,和他的弟弟们不同。他曾经在山村中建了座小茅屋,就私下任命自己为军州押衙,在屋中处理事务。乡里的人看到后很吃惊,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杜棱。杜棱也责备他

    36、,他回答说:“大丈夫又何止做一军事押衙呢?”从最初参军,就不喜欢侍奉别人。等到杜棱归顺武肃王,才听从父亲的命令一心辅佐吴越。开平年间,杜建徽和武肃王的弟弟钱铎救援姑苏,路上遇到敌人,被逼到河边,河上桥梁断裂,他于是鞭打战马直接渡河,等到上岸后马死了,于是埋葬了它,称为“马冢”,那马冢至今还在。徐绾叛变时,杜建徽从新登驰援,当时叛贼打算聚集木材焚烧北门,杜建徽派人用火钩把木材钩出来,先烧掉它,木材无法聚拢,叛贼计划落空。当时有人劝说武肃王向东退守会稽,杜建徽按着宝剑说:“事情如果不成功,就应一起战死在这里。如果一定要东渡,也是把命送给叛贼。”武肃王听从了他的建议。睦州的陈询背叛吴越,武肃王因为杜

    37、建徽与陈询有姻亲关系,对他很有疑心,就派马绰去窥探他的心思。杜建徽说:“陈氏忘恩负义,会招致灭族之祸,我与他是亲戚,按理应当受到怀疑。但我已多次写信规劝他,天地神灵或许可以明鉴,只有攻下他的城池获得我写的书信,才能证明我的忠心。”不久有睦州官吏投降,带来了杜建徽的书信。武肃王赞赏感叹了很久,赏赐给杜建徽一百万钱。武肃王每次接见客人,一定指着杜建徽说:“这是杜丞相,今天我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主要靠他的力量。”忠献王时,杜建徽的孙子杜昭达担任内衙都监使,大肆建造自己的府第,强拉杜建徽观看,杜建徽说:“小孩子不谙世事竟到了这个地步。”后来杜昭达果然因获罪被杀。等到杜建徽年事已高,依然能骑马射箭。他曾经

    38、在广场上打毬,兴致正浓之际,有早年所中的箭头从胳臂中飞出,人们都钦佩他豪壮。当初,杜棱临死前把家中的钱财分散给儿子们,只给杜建徽一个笏板。杜棱说:“这是我历来做官所持的,只有你能传下去。”杜建徽的官职从安都将、国子祭酒,到泾源、昭化等军节度使,连续做官到吴越国丞相兼中书令,封为郧国公,都是从建国初到忠献王以来授命的。他的儿孙子侄,很多与公室联姻,官服车马充满门庭,建国以来没有比杜家兴旺的。杜建徽八十八岁病逝,谥号威烈。14.答案:第一问:因为杜建徽与陈询有姻亲。第二问:杜建徽曾多次写信规劝陈询,有人带着这些信来降,证明了杜的忠诚。解析:15.答案:B解析:B.“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这一理

    39、解不准确,该句是说菊花得不到春天的一点恩惠,隐喻自身沉沦,怀才不遇,“饱含豁达之意”这一赏析也不当,应是“幽怨愤德之意”。A、C、D三项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16.答案:(1)表现手法:上句用典陶渊明爱菊,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开尽的菊花拟人化,因为陶公逝世后再也难遇知己,所以那残菊伤心落泪。(2)情感:诗人登高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想象残菊缀露是因为知己陶公已去而泪痕斑斑,抒发了诗人如同菊花一样因为清高孤介的品格而遭冷落、无知己的愤懑之情。解析:尾联用典,兼用拟人手法,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

    40、爱菊之陶公,而伤心落泪,这一比拟联想自然,想象合理,形象鲜明,尾联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熟典,隐喻自己高洁孤介的品格,以及世无知音,横遭冷落、排挤的苦闷。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此句运用了用典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写有大量关于菊花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等,所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所以“陶公没后无知已”一句就是运用了陶渊明爱菊逸事这一个人人熟知的典故,交代自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了。同时,“露滴幽丛见泪痕”一句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泪痕”一词将菊花人格化,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爱菊之陶公,而伤心落泪,这一比

    41、拟联想自然,想象合理,形象鲜明。其次,在情感内涵方面,尾联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熟典,通过将菊花带露想象为菊花因失去作为知己的陶公而伤心落泪,隐喻自己高洁孤介的品格,以及世无知音,横遭冷落、排挤的苦闷。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17.答案:(1)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1.凄,座;2.卑,羞,谀;3.焉。18.答案:敬而远之;喜闻乐见;欲罢不能;油然而生解析: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敬若神明:像敬重神一样尊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根据语

    42、境,应选择“敬而远之”。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根据语境,应选择“喜闻乐见”。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骑虎难下: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为形势所迫,又难以中止。根据语境,应选择“欲罢不能”。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根据语境,应选择“油然而生”。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示语意的转折。B.表示意思递进。C.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均为解释说明。D.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20.答案:(1)语句:1:修改为:河南博物院将流行的“盲盒”和文物结合起来。(2)语句

    43、:;修改为:题材属性则分为镇院之宝、馆藏和民间藏物这三类。(3)语句:;修改为:其实,“考古盲盒”在2020年下半年就开始生产,销量一直不错。(4)语句:;修改为:去年12月,一位网友直播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的开盒过程。(5)语句:;修改为:吸引无数网友围观。解析:2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从时间上看,先是“晚曦殆尽”,后有“乡野渐渐被黑暖吞噬,排除CD;从句式上看,陈述对象是乡野、村落,所以用被动句,排除A。故选B。22.答案: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却又好像很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上文“不是河湾、

    44、小树和苍苔”可知句式应为“而是”,根据下文“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推知这里应填“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第二空,前面写灯火醒来,一个村落才苏配;根据“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村落醒来”可知,此处应填“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第三空,根据上句“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可知这里应是语意的转折,可填“却又”的句式,根据下句“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越着黑走上个干折百回“推知应填“却又好像很远”。23.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引语给出了成为强者的三个条件,“最野蛮的身体”,即要有强健有力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即要有精神文明;“不可征服的精神”即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信念。这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但作文要求“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在三者之中比较权衡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身体”乃是基础,“文明”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不可征服的精神”是知难而上、永不退让的必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并合理阐释。参考立意: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文明素养、精神的健康是成为强者的重要条件。坚定的信念、顽强不屈的精神是披荆斩棘的利剑。成为强者,身体健康是基础,文明与精神是更高要求。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B卷(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3149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