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圆锥的体积(4)-北师大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圆锥的体积(4)-北师大版.doc》由用户(伏特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圆锥的体积4-北师大版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1.4 圆锥 体积 北师大 下载 _六年级下册_北师大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11页12页圆锥的体积2、 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结构特点:教材内容采用问题引入探索验证巩固练习的结构特点,注重学生探索,总结出规律的过程。(2)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圆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最后一种立体图形,且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3、学情分析(1) 学生的认知基础: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探索圆锥体积的基础,在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探索过程,从而理解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2)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
2、生经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到过程。(3) 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学生猜想和验证的过程。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倒过程,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测、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5、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
3、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6、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合理猜测、实验操作、迁移类比、总结归纳。7、媒体资源:PPT课件、ipad镜像投屏。8、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小麦堆图片。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师:你会求圆锥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生观察图片。生1:好大的一堆小麦,小麦堆是圆锥形的。笑笑想知道这堆小麦的体积是多少?要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产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PPT课件,把学生带人数学情境之中。小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培养学
4、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实施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环节安排了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这一问题,揭示本课课题。探究新知1.类比猜想师:如何得到圆锥的体积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师:那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什么体积有关?有什么关系呢?师:那怎么办呢?师:很好。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我们把它称作等底等高。那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 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体他们的体积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生:我认为是圆柱体。因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侧面都是曲面。所以我猜圆锥的体积会与圆柱的体积有关。生:我觉得圆柱的
5、体积大,圆锥的体积小,我不同意,有的圆锥还比圆柱大呢。不能随便觉得谁大谁小。生:我觉得可以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圆柱和圆锥,这样有可比性。学生开始讨论,猜测并说明猜测的依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推测,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确定实验的条件和标准,让实验有的放矢。小结:通过猜想,激发学生探索、验证的兴趣。当然,猜想的结果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分别。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必要的引导:提供实物供学生观察,并提醒学生猜想要有依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渗透学习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教师的建议是在教给学生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