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同名472)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语文教案(同名472)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语文 教案 同名 472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大学语文教案大学语文教案主讲教师:宁稼雨主讲教师:宁稼雨授课对象:南开大学远程学院授课对象:南开大学远程学院绪言o大学语文课程的历史回顾o教学目的热爱母语语言文学 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提高表达能力 加强综合素质o教材和教学计划o教学方法和要求o考核方式中国诗歌概述o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诗歌中国诗歌o第一节:中国诗歌概述o一、先秦诗歌一、先秦诗歌o1,诗经o作者:o诗经中只有少数作品可以知道作者的姓名,多数只能推测是由公卿列士所献或采自民间,有些作品可能经过乐官的整理加工。中国诗歌概述o内容:内容:o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政治
2、、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作品中都有形象的表现。o类型及演变:类型及演变:o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语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大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中国诗歌概述形式:形式:o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带有很强的节奏感的二节拍的四言句,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
3、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中国诗歌概述o2,楚辞o楚辞的文化土壤:o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使楚国的文化突出地表现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高洁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o楚辞的意象o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中国诗歌概述o楚辞楚辞的形
4、式的形式o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以杂言为主,长短不一,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的“骚体”,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o楚辞楚辞的影响的影响o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都会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中国诗歌概述o二、秦汉诗歌二、秦汉诗歌o1,乐府o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o2,五言诗o汉代产生了新的
5、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o3,主要作家作品中国诗歌概述o三、魏晋南北朝诗歌三、魏晋南北朝诗歌o1,变化与特点o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我国的诗歌艺术在题材的拓展、抒情的深度、表现形式的精致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o2,建安诗歌o建安文人的创作反映了动乱中人们所经受的乱离之苦。乱世同时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他们渴望能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建安诗歌带
6、有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中国诗歌概述o3,竹林诗歌o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政治险恶,“竹林七贤”等诗人们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o4,太康诗风o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只有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喊出了寒士的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在当时独树一帜。中国诗歌概述o5,东晋南北朝诗歌o玄言诗o山水诗o宫体诗o陶渊明o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
7、,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中国诗歌概述o四、唐诗四、唐诗o1 1,唐诗的特点,唐诗的特点o初唐诗歌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o2,盛唐诗歌,盛唐诗歌o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中国诗歌
8、概述o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o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o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关注生民疾苦,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理想色彩、浪漫情调已经逐渐消退,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o3,中唐诗歌o大历诗人,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气骨顿衰。中国诗歌概述o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片面地学习杜甫诗风中奇崛这一个特点,形成了韩、孟诗派。o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形成了通俗易懂的元、白诗派。o长庆以后,士人心态内敛。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
9、片诗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中国诗歌概述o五、宋代诗歌o1,雅俗之变o实现宋诗对于唐诗的新变的关键,正是由于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o2,题材变化o宋代诗人采取“以俗为雅”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o3,情感o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中国诗歌概述o4,艺术风貌o宋
10、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o5,特长o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中国诗歌概述o六、元明清诗歌o1,元代诗歌o元初的诗文作家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深。到了中期,元人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人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而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之弊。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诗人则大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由于未能取法乎上,所以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o2,明代诗歌o 在明初诗歌方面最有影响的是以杨士奇为代表的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自称宗法杜甫而追求声调格律的茶陵诗派。中国诗
11、歌概述o到了明代中期,诗坛上前后七子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复古运动。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些复古派在反对台阁体的空泛和八股文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隐含着对文学自身独立性的肯定。o3,清代诗歌o清初的进步作家,民族意识十分强烈,对现实的认识也更加深刻。o康熙时期的诗坛主将王士禛,以神韵为宗旨,创作力主“超脱”。o清中叶的诗歌领域中,王士禛的“神韵”说的影响仍然很大。主张“温柔敦厚”的沈德潜,更是典型的台阁体诗人;o稍后,翁方纲的“肌理”说,表现了考据学对诗歌的影响。中国诗歌概述o七、现当代诗歌o1,现当代诗歌定义o中国现当代诗歌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用白话写作,反映科学、民主、革命
12、等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而代之以适合现代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新的形式的诗歌。o2,白话诗o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1日刊载了胡适的白话诗八首。1920年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即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诗歌概述o3,二十年代o1921年郭沫若的女神出版,以狂飚突进的精神展示了“五四”精神,诗歌塑造了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自由诗的形式和雄奇的风格为新诗开拓了道路。o文学史上称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湖畔诗人”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诗人个性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与女神中叛逆、创造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形成互补。中国诗歌概
13、述o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先后后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由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o20年代后期又兴起象征派诗风。李金发效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以其生涩的意象和暗示性的隐喻,表现人的幻觉、潜意识以及对人生隐秘的探求,作品富于感伤情调和颓废气息,欧化味道很重。同样受西方象征派诗风影响的还有著名诗人戴望舒。中国诗歌概述o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
14、诗人,包括戴望舒和“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现代派”。他们坚持“纯诗”的观念,力求将东、西方诗歌审美艺术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思;他们重视诗的思维、诗的情绪、诗的内在韵律,而并不注重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o4,三、四十年代诗歌o“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是30年代的另一诗潮,他们已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中国诗歌概述o艾青的诗歌从感觉出发,注重诗歌的色彩,强调捕捉瞬间感受,具有广阔的象征意义。o臧克家是贴近现实、有强烈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纯
15、朴的作风、缜密的结构描绘苦难的中国大地和底层民众的生活;他讲究诗的凝练含蓄,苦心推敲出许多精彩的名句,经得起反复推敲咀嚼。o“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他们的创作趋向现实主义,追求诗歌的政治性和战斗性,从时代变革潮流中吸取诗情,同时注入诗人的个性,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诗歌概述o“九叶派”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他们也被称为“中国新诗派”。他们大都是校园诗人出身,从战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体验;他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陶冶,
16、力求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方式,追求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的结合,探求诗歌表达的“戏剧性”,让诗歌更深入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生活的复杂性。代表诗人有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中国诗歌概述o5,五、六十年代诗歌o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讴歌党与革命领袖,讴歌社会主义,讴歌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常见的主题。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o6,八十年代诗歌o归来者主要是“胡风分子”、“右派”和文革搁笔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或反思文革,或反映真实生活,或沉思知识分子命运,或探索生命悲剧的意义
17、,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o“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他们用不同于传统的形式手法表达对现实的怀疑和想象。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中国诗歌概述o在“朦胧诗”尚未退潮时,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开始涉足诗坛,他们最终成为90年代主潮的“新生代”。o这一诗人群比较庞杂,影响较大的有以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还有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o他们的共同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崇高、反英雄;艺术上的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这些反叛性、实验
18、性的创作是对中国诗坛传统的大胆挑战,其中不乏有创新品格的佳品。但也有不少诗歌,价值立场混乱,作风粗俗平庸。先秦两汉诗歌o第二节:先秦两汉诗歌o一,诗经秦风蒹葭o1,诗经简介与本篇题解o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内容上从各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句式以四言为主,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o蒹葭选自诗经秦风,主要抒写一个痴心的青年追求意中人却不能如愿的那种无可奈何、怅然若失的心情。先秦两汉诗歌o2,作品串讲o3,艺术特色分析o此诗共三章。首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深秋早晨河边苍苍的芦苇
19、沾满白霜的景象,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哀婉,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这两句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是主人公凄婉心境的流露,情景相谐。三、四句写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徘徊,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但无奈伊人“在水一方”,这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这几句诗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后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伊人欢会艰难之情。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可见主人公之执着之情,但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又加重了惆怅之情。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先秦两汉诗歌o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
20、呆滞之弊。o4,思考与练习o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书?o本诗的主旨是什么?o试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o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先秦两汉诗歌o二、诗经诗经卫风卫风氓氓 o1,本篇题解o这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叙述她恋爱、结婚和婚后被欺辱、被抛弃的经历。诗歌通过弃妇和丈夫在情义、行为等方面的比照,控诉了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表现了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悲愤与悔恨,以及她与负心人决裂时的果敢坚决。o2,作品串讲o3,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o氓诗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对比,写出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女子饱受压迫和凌辱的社会现实。先秦两汉诗歌o4,比兴手法的运用o比兴手
21、法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比,是打比方,兴,是托物起兴。在氓诗中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人由新鲜柔嫩的桑树叶起兴,引出女子内心对爱情婚姻的沉痛感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正值青春年华,容颜娇媚,男子对她的爱情也枝繁叶茂。o5,思考与练习o简述氓诗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o举例说明氓诗比兴手法的运用。o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先秦两汉诗歌o三、楚辞楚辞九歌九歌湘君湘君 o1,“楚辞”简介与本篇题解o“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地的一种诗体。其名称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地方色彩。西汉刘向汇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人仿作,编成专书,名“楚
22、辞”。“楚辞”又因离骚之名被称为“骚”或“骚体”。o九歌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祀音乐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共十一篇。湘君和湘夫人都是祭祀湘水之神的诗。本篇由灵巫扮女神湘夫人,唱辞中表现她对男神湘君的期盼,但久待不至,因而怨恨生悲。是楚国人祭湘水男神的乐歌。先秦两汉诗歌o2,作品串讲o3,内容主题o湘君的内容主要是表现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思恋和怨恨的复杂心情,具有悱恻动人的艺术魅力。o4,富于生活情趣的浪漫色彩 o通过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来体现爱情憧憬o以叙述性的描写,表现女主人公追寻爱情而不畏险阻的精神。o写神的灵异的同时,又写出了神的人性。先秦两汉诗歌o5,思考
23、与练习o九歌主要包括哪些篇目o谈谈本篇的内容和主题。o湘君中是如何刻画抒情主人公心理活动的?o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先秦两汉诗歌o四、四、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 o1,古诗十九首简介与本篇题解o古诗十九首是较早的汉末文人五言诗,作者已不可考。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收入文选时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诗多写下层文人的彷徨失意和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抒情真挚,语言朴素,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o 本篇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此诗以一个思妇的口吻,委婉真切地写出女子对远行在外的游子的思念之情。全诗笔触委婉、曲折而又一往情深,情调朴素自然。先秦两汉诗歌o2,作品
24、串讲o3,委婉含蓄的抒情o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o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o4,用典凝练自然 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之句;“道路阻且长”是袭用诗经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之句 先秦两汉诗歌o5,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o简要解释古诗十九首o分析本诗在艺术上的两大特色 o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魏晋南北朝诗歌o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诗歌o一、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一)(其一)o1,作者简介与本篇题解o归园田居是陶渊明
25、的一个组诗,凡五首,历来被称为陶渊明的代表作。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躬耕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从诗中所写榆柳荫后、桃李罗前的物候看,本诗当作于归田的次年(406)。o作者认为自己酷爱自然、任真率性之“心”与沉浮官场的“形”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前者战胜后者。在他看来,弃官归田是实现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他弃官如此坚决,以至后来遇到天灾人祸的各种打击也决不回头,就因为他确信自己的理想和志趣是正确的。魏晋南北朝诗歌o2,作品串讲o3,归田守拙之乐的抒写o这首诗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为前段,后十二句为后段。其中,从“方宅十馀亩”到“虚室有馀闲”十句,写了归田守拙的乐趣。通过“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