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第六章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生职业规划-第六章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职业规划 第六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六章 职业生涯规划原理物质因素论心理动力论生涯发展论人格类型论生涯决定论超个人心理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节 物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认为这些人的个人特质如兴趣、性向、能力、人格等,大都可以用心理测试或测验等客观的方法测量出来,再勾勒出一个人的潜能。同样地,职业也可依照它所需要的个人特质的量,来描述出此工作的侧面图。职业辅导在特质因素论来说,就是根据这两项资料来指引求职者进入何种职业。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代表人物派森思威廉森第一节 物质因素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早期的特质因素论源自派森思“人事配合”的概念。在派森思那个时代,心理学尚未建立完整的体系,他以其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揭
2、示了职业辅导的三大原则:第一节 物质因素论1.清楚了解自己,包括性向、能力、兴趣、资源、潜资及其他特质。2.了解各种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及发展前途。3.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这三大原则影响了后来的职业辅导实务,且被奉为“圭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忽视人格动态的发展,缺乏个人动机、需要甚至社会因素的考虑,而仅强调当前特质的静态分析,不足以深入了解个人真正的优点、长处而善加运用。2.职业所需条件十分分歧,不易按个人特质加以刻板地区分,且其中很多涉及人格、价值观方面的变项,亦难详细陈列。3.个人所具特质很多,性向、兴趣、需要、价值观等特质之间,具有十分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
3、,不易以既有的组型、侧面图定型。物质因素论的缺点第一节 物质因素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4.强调个人特质与职业条件的匹配,比如与对环境的适应,而忽略个人主动进取的潜能。5.测验工具的使用固然可以增进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然而许多研究发现性向测验对职业成功的预测力偏低,此种现象是与此理论的辅导策略有相悖之处。6.在辅导过程中,当事人的参与程度不足,亦可能影响辅导的效果。7.抉择的历程十分复杂,但依此理论,当事人则无法具体有效地学习抉择技术。第一节 物质因素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节 物质因素论 尽管特质因素论具有上述缺点,但此模式与方法已深深影响职业辅导的实施,若能适当地运用这个理论,也可发挥其优点。
4、一个人在做职业的决定与选择时,必须先做好知己知彼的功夫,知己是要了解个人的兴趣、性向、能力、人格、需求等特质;知彼是要了解外在工作世界的状况,以及不同工作所要求的条件。根据各种测验结果与资料的分析,达成自我探索的目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节 心理动力论 心理动力论一方面强调人类的职业选择有其潜藏的心理动机,这些动机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需求的满足,职业上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与避免焦虑;另一方面则强调职业研究的发展特性,职业选择必须追溯到个体的儿童时期,甚至怀孕阶段对人格成长的影响。代表人物:鲍定。心理动力论的理论基础源自心理分析学派。心理分析学派探讨的是个人内在的深层的动机与情绪,但传统的
5、心理分析学派并不重视职业方面的问题。弗洛伊德甚至认为工作是个令人感觉不愉快却又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后来兴起的新弗洛伊德学派则较重视工作的意义对个人需要的满足。真正将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用在生涯辅导的是鲍定,他深入分析了个人内在动机与需要等动机因素对个人选择职业历程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节 心理动力论 1963年,鲍定与其同事纳奇曼、赛格尔提出了八项有关此理论的基本要素,其内容隐含了“需求”与“发展”这两个要素:1.人类的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婴儿期是最简单、最早期的心理生理发展历程,它与成人阶段最复杂的智力与生理发展是息息相关的。2.需求满足的本能,就复杂的成人行为与简单的婴儿行为而言,并没
6、有两样。3.每一个人需求的类型在人生的前六年就已经决定,只有少部分可能在人生的后期得到修正。4.人所寻求的职业由其需求来决定,而其需求在其六岁前就已经发展完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节 心理动力论 5.这理论适用于所有不同年龄的人与不同类型、教育水准的工作,惟有两项例外:(1)不适用于受到外界文化或经济因素限制的人,或是受到这些外在因素刺激的人。(2)不适用于在工作上得不到满足的人。6.工作是一种婴儿期的冲动造成升华作用的表征,工作升华成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7.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可能使个人所选择的工作无法实现其心理的期望。就业机会的信息因情绪(或神经系统)而受到干扰阻隔,是属于心理机制,此为本理
7、论所关心的一个部分。8.每一种工作都可列在不同的职业群中,而各职业群均代表着不同心理需求的满足类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节 心理动力论 鲍定通过分析会计员、作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等职业,从而创造出一个“需要满足”模式。此模式可以清楚地分辨不同职业所能满足的需要、涉及的心理机制及其操作与表现方式。例如此理论假设:一个人在六岁以前,主要的内在满足是来自于咬、嚼、吞咽等口腔的攻击性活动,如果一个人一直停留于这种口腔的满足,未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则这种固着现象会表现在他的人格上,所从事的职业是与切割、磨、钻等有关的活动。虽然心理动力论对于个人内在的动力因素如需要、心理机制等特别重视,可以弥补
8、特质因素论忽略人心灵深处的缺陷,但因其过于强调内在因素,反而对于可能影响职业选择的外在因素略而不谈,甚至假定“个人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不过,为探究“过去”与“未来”的生涯辅导,注入了新的观点。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三节 生涯发展论 舒伯认为可依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三节 生涯发展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伯舒将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一)成长阶段(出生14岁)1.幻想(410岁):需求占决定因素,角色扮演在此阶段很重要;2.兴趣(1112岁):喜欢是抱负与所从事活动的主要原因;3.能力(1314岁):
9、能力占的比重较大,也会考虑工作要求的条件。主要任务是:经由家庭与学校中重要人物的认同,而发展出自我概念。此阶段的一个重点便是身体与心理成长。通过经验可以了解周围环境,尤其是工作世界,并以此作为试探选择的依据。成长阶段还可以分成三个次阶段如下:第三节 生涯发展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二)探索阶段(1524岁)1.试探(1517岁):会考虑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价值与机会。并会通过幻想、讨论、课程、工作等尝试来做试探性地选择。此时的选择会缩小范围,但仍对自己的能力、未来的学习与就业机会不是很确定,所以现在的一些选择以后并不会采用。2.过渡(1821岁):较多考虑现实的状况,并试图实现自我。3.尝试
10、(2224岁):已经确定了一个似乎是较合适的领域,找到一份入门的工作后,尝试将它作为维持生活的工作。此阶段所选择的工作范围会更小,只选择可能提供重要机会的工作。主要任务是: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的形成、自我检查、角色尝试、学校中的职业探索、休闲活动与兼职工作。探索阶段还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次阶段:第三节 生涯发展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三)建立阶段(2544岁)1.尝试(2530岁):原本以为合适的工作后来可能发现不太令人满意,于是会有一些改变,此阶段的尝试是定向的尝试,不同于探索阶段的尝试。2.稳定(3144岁):当职业的形态都很明确后,便力图稳定,努力在工作中谋取一个安定的位子。主要任务是:借着尝试
11、错误以确定前一阶段的职业选择与决定是否正确。若认为决定正确,就会努力经营,并打算在此领域久留。但亦有一些专业的领域,还未尝试就已开始建立阶段。建立阶段的两个子阶段如下:第三节 生涯发展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四)维持阶段(4564岁)主要任务是:守住这份工作,继续将它做好,并为退休做计划。第三节 生涯发展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五)衰退阶段(65岁以后)1.减速(6075岁):工作速度变慢,工作责任或性质也随之而变,以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与心理。许多人会找份兼职的工作来代替全职的。2.退休(76岁后):有些人能很愉快地适应完全停止工作;有些人则适应困难、郁郁寡欢;有些人则年迈而亡。主要任务是:体力与
12、心理能力逐渐衰退时,工作活动将改变,亦必须发展出新的角色,先是变成选择性的参与者,然后成为完全的观察者。第三节 生涯发展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四节 人格类型论 霍尔兰德的理论基础有点近似特质因素论,它把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的工作联系起来,巧妙地拉近了自我和工作世界的距离。此理论不像特质因素论冒险地建议个人去选择一种特殊的职业或工作,而是提供与个人特质相近的一群职业,引导当事人主动、积极地去探索。代表人物:霍尔兰德。霍尔兰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人格类型论后,在生涯发展、职业心理学的领域中,引发了许多有关此理论的研究,并发展出许多评量工具。契透斯基和伯根在1983年表示,在过去10年中,霍尔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