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护士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护士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播 途径 和易 宿主 护士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目录目录4123 7653项目三项目三 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1.了解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的种类及职业暴露的途径。2.熟悉标准预防原则。3.掌握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方法及意外暴露后的处理要点。4.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对医疗用具及环境能提出修改方案。学习目标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认识生物性职业认识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因素1任务二任务二2任务三任务三3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掌握掌握不同传播途径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疾病的职业防护职业防护 了解生物性职业了解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
2、生条件危害的发生条件任务一任务一1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任务一任务一 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护士接触后是否发病及病情的轻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种类、暴露的剂量和方式、护士本身的免疫状况等。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感染方式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呼吸道呼吸道空气、飞沫、尘空气、飞沫、尘埃、皮屑埃、皮屑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病毒
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病毒(麻疹)、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病毒(麻疹)、冠状病毒(冠状病毒(SARSSARS)、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带状疱疹病毒(水痘)、鼻病毒(普通感冒)等痘)、鼻病毒(普通感冒)等消化道消化道污染水或食物污染水或食物甲肝病毒(甲肝)、戊肝病毒(戊肝)、脊甲肝病毒(甲肝)、戊肝病毒(戊肝)、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腹泻)、其他肠道病毒等(腹泻)、其他肠道病毒等破损的皮肤粘破损的皮肤粘膜或直接接触膜或直接接触手术或护理意外、手术或护理意外、人为威胁或伤害人为威胁或伤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乙肝病毒人
4、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乙肝病毒(乙肝)、丙肝病毒(丙肝)等(乙肝)、丙肝病毒(丙肝)等虫媒虫媒昆虫叮咬昆虫叮咬乙脑病毒(乙脑)乙脑病毒(乙脑)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感染方式细菌种类及所致疾病细菌种类及所致疾病呼吸道呼吸道空气、飞沫、尘埃、空气、飞沫、尘埃、皮屑皮屑炭疽杆菌(肺炭疽)、脑膜炎奈瑟菌炭疽杆菌(肺炭疽)、脑膜炎奈瑟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溶血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猩红热)、结核杆菌(肺结链球菌(猩红热)、结核杆菌(肺结核)等核)等消化道消化道污染水或食物污染水或食物炭疽杆菌(肠炭疽
5、)炭疽杆菌(肠炭疽)破损的皮肤粘膜或破损的皮肤粘膜或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手术或护理意外、人手术或护理意外、人为威胁或伤害为威胁或伤害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感染或败血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感染或败血症)、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梅毒症)、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梅毒螺旋体(梅毒)等螺旋体(梅毒)等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真菌感染的发生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最主要的是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皮肤黏膜一旦受损,真菌就易入侵。大多数真菌对人无害,有些真菌对人体健康还非常有益,如酵母菌。真菌产毒以及致癌的真菌条件致病真菌 按其侵犯机体的部位和导致机体产生的
6、临床表现又分为浅部感染真菌:与护士职业危害关系最为密切深部感染真菌:如新生隐球菌条件致病真菌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 种类 原虫蠕虫昆虫:与护士职业危害关系较为密切 昆虫伤害方式 直接危害主要包括叮咬、吸血以及引起变态反应等 间接危害主要指其传播致病微生物,如蚊子传播疟疾、登革热。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护士工作的环境是生物性职业危害护士工作的环境是生物性职业危害集中的地方,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因集中的地方,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素主要是病毒、细菌、真菌、寄生
7、虫等。其中病毒引起的职业危害最常见,也最其中病毒引起的职业危害最常见,也最多见。多见。任务小结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任务任务二二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任务二2感染源感染源传传播途播途径径易感宿主易感宿主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任务任务二二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23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原携带者已感染的患者是最重要的感染源;病原携带者也是另一主要的感
8、染源。护士自身护士自身护士的肠道、上呼吸道、皮肤、泌尿生殖道及口腔黏膜上寄居有人体正常菌群,或来自环境并定植在这些部位的微生物,引起自身感染或成为感染源。环境储源环境储源被病原体污染的门把手、水池,被细菌污染的呼吸机,长期放置的食物,公用物品如门把手等,均有可能带有病原微生物,成为不可忽视的感染源。感染源感染源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任务任务二二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231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接触传播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经血液体液传播经血液体液传播 血液
9、及血液制品各种诊疗仪器和设备4经水或食物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 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5经生物媒介传播经生物媒介传播传传播途播途径径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任务任务二二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21医院工作的所有人员包医院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括:医生、护士、技师、卫生保洁员等,在医院工作的相关人员均是易感宿主。生物性职业危害中的易感宿主主要指:生物性职业危害中的易感宿主主要指:护士易感宿主易感宿主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任务任务二二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当
10、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当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护士)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护士)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构成感染链,将导致感染发生。护士生构成感染链,将导致感染发生。护士生物性职业危害的感染源主要是已感染的物性职业危害的感染源主要是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护士自身和环境储患者及病原携带者,护士自身和环境储源也是不可忽视的感染源。传播途径主源也是不可忽视的感染源。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体液要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及经生物媒介传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及经生物媒介传播。易感宿主主要指护士。播。易感宿主主要指护士。任务小结项目三项目三
11、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生物性职业危害的发生条件任务任务三三 3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五、五、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二、二、隔离与预防原则隔离与预防原则 三、三、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四、四、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六、六、经其他途径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其他途径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技术任务任务三三 概念概念隔离对象隔离对
12、象防护原则防护原则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部位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将所有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既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预防由医务人员传至患者。(1)正确洗手。(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3)正确处理污染物品。(4)正确处理锐器。(5)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3、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五、五、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一、一、实施标准预防实施标准预防 三、三、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四、四、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六、六、经其他途径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其他途径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如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的传播,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
14、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1234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建筑布局符合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相应的规定。56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五、五、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一、一、实施
15、标准预防实施标准预防二、二、隔离与预防原则隔离与预防原则 四、四、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六、六、经其他途径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经其他途径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案例和分析提示案例和分析提示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 1234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16、案例和分析提示案例和分析提示 12008年4月,某大医院口腔科病房接疹患者时,将1例麻疹患儿误诊收入院,3名同病房的患儿都应急接种免疫球蛋白,但仍有1例发生麻疹。同时,在将本患儿转诊到传染科时,导致1名新上岗护士感染。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案例和分析提示案例和分析提示 1(1)该新上岗护士为什么会传染到麻疹?(2)如果你是当事人,知道如何采取防护措施吗?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17、人群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普遍易感。麻疹患者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麻疹患者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也可以经污染的双手传播,很少者也可以经污染的双手传播,很少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结合相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结合相应传播途径而采取隔离与
18、预防措应传播途径而采取隔离与预防措施。施。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应对各种传播方式的防护措施应对各种传播方式的防护措施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2患者的隔离患者的隔离(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
19、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3)应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手部皮肤破损时戴乳胶手套。(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 。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清
20、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2脱防护用品的程序穿戴防护用品的程序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
21、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具体要求遵循相关的有关规定。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相关的规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2穿戴防护用品的程序穿戴防护用品的程序脱防护用品的程序脱防护用品的程序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3接触经空气中的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过1m左右)短距离传播的
22、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措施。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患者的隔离患者的隔离(1)遵循隔离与预防原则。(2)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3)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内,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医务人员的防护(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
23、用后的物品。(2)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3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41 患者的隔离 2 医务人员的防护3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2次,体温超过 37.5及时就诊。4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
24、,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5 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消毒技术规范。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护措施4患者的隔离患者的隔离(1)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2)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3)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4)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医务人员的防护医务人员的防护(1)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2
25、)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3)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应按程序穿脱(同前)。任务任务三三 项目三项目三 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掌握生物性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技术 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 6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