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试题语文.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试题语文.pdf》由用户(青草浅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北京 门头沟 高三一模 试题 语文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门头沟区 2020 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 高 三 语 文20203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8 页。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2试卷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请使用 2B 铅笔填涂,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作答。 4.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智慧的古人从葳蕤草木中选择了茶叶,自此开启世人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在千 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茶叶承载着泱泱中华文明,跨越无尽的山海,推动各个民族以茶会友、因茶结缘。 按照唐代“茶仙”陆羽的说
2、法,中国人吃茶的习俗,可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唐代以前,我国产茶地 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得益于漕运改革,产自南 方的茶叶沿运河大批北上,北方饮茶风俗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极大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 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随着茶的广泛普及,唐人制茶、吃茶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唐代以前,人们除了喝茶汁,也将茶当作蔬菜, 加盐制成羹状的“茗粥”。到了唐代,“茶仙”陆羽推崇茶之真味,将茗粥斥为“沟间废水”,但仍保留 了在茶汤里加盐的做法。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加盐、辣椒等发酵制成的腌茶
3、。以茶为镜, 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 以陆羽茶经问世为里程碑,不但大江南北掀起了烹茶、品茶、谈茶的热潮,就连西域、中亚一带的 回鹘人也深受影响,尚茶成风。他们对于茶的兴趣,则是由特殊的饮食结构决定的,“以其腥肉之食,非 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为维持身体健康,他们不惜以良马换茶,自此开启了中外“茶马互市” 的历史。若所换之茶有结余,回鹘人会将它转售到丝路西段的波斯、阿拉伯地区。茶叶传入后,阿拉伯人 多在浓茶中加入糖和薄荷的独特饮法,一天至少三饮,一饮数杯,他们对茶的沉迷,与唐人相比也毫不逊 色。 茶文化于宋代再攀高峰,宫廷、民间盛行一种对茶进行
4、钻研与品鉴的“比茶大会”,世称“斗茶”或“茗 战”。这种游戏连同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演 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名为“茶香服”或“茶歌舞伎”。在今天, “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 我国航海技术及海上贸易的规模在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 茶叶在这一时期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南洋 诸国。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经由川滇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路等途径,进入了欧洲人的 视野,饮茶开始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 “世上没有什么难题是一杯热腾腾的茶所不能解决的。”
5、日本人也常说: “早饮茶, 添福运。”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将茶视为幸福之源,不仅切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和谐”精髓,也许还说明茶 文化在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方面,的确具有长期、公认的启示意义。 (取材于李颖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 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 B. 漕运改革促进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迅速发展。 C. 陆羽茶经的问世,推动了中国和世界茶文化发展。 D. 回鹘人饮茶蔚然成风,是由他们特殊饮食结构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世界各地饮茶习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现今缅甸、泰国腌茶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的茗粥
6、。 B. 茶叶传入阿拉伯后,又被他们改制成喜爱的独特饮品。 C.“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 D. 茶叶进入欧洲后,饮茶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也是最早形成饮茶文化的国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的饮茶风 俗,使得中国茶文化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早在汉代时期,茶叶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之一。公元七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来到中国购买 大量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带回了茶叶,并传至北欧、西欧甚至非洲。唐代中后期,南方多地开始频繁与 西欧通商,茶叶和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
7、。自宋代开始,茶叶依 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到了明代,政府更加积极 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推动了茶叶出口和茶文化输出。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概念来源于茶叶与马匹的互市,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和横 断山深处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 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茶文化随着 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 十九世纪,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
8、风靡全球。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唯有 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界创造了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 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 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茶本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的 氛围。茶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有利于放松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茶贸易 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使得茶文化更加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类的性格修养,促进人类文化的积 淀。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文
9、化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和”文化 精髓,与“一带一路”具有高度契合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 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体现了“和”的思想。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为核心思想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 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而文化软实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更 加快速,影响范围更广,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
10、中国 文化软实力建设。 (取材于董晓波袁梦瑶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随着茶叶逐渐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 B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明代的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 C. 茶马古道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源自中国茶文化。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茶兼具物质与文化双重属性,便于各国互相的交流与理解。 B. 茶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思想理念。 C. 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的丝路精神高度契合。 D.
11、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意义。(5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情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 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 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
12、,藻饰以辩雕, 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 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 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 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 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
13、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 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 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 此也。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 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 注 :鞟():革,去毛的皮。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鸟迹:文字。织辞:组织文字,指写作; 鱼网: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诸子:指辞赋家。正采:正色,代表雅正的好 的
14、文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若乃:至于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信:相信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乎:介词,译为“在” 诸子之徒,心非郁陶郁陶:忧思积聚 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淫:过分。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而:表顺承,译为“就” 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翳:遮蔽 理正而后摛藻摛:铺陈。 ABCD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 B.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 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如果文辞和情
15、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 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现形式;二者 关系为 “采”依附于“情”, “情”也需要借助“采”。 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断强调着形式的 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 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为文而造 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
16、。 D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得太过,如果文采 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10.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请选择两种,并结 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二)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第 11 题。(共 8 分) 1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 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17、)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 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上述论语选段和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质”各指什么?(2 分) (2)比较二者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6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15 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 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
18、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貔(xi)虎,貔和虎。泛指猛兽。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3.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19、春深锁二乔。(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赤壁南宋岳珂) D.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贺新郎元 邵亨贞) 14.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 作简要分析。(6 分)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 分) (1)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 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 也不阿附权贵, 大声疾呼 “,” (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归园田居) 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琵琶行)的感慨, 同病相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2
20、)由于新冠疫情,高三学生不能按期返校,没有老师指导和同学陪伴的复习,无心坚持。你会用劝 学中的“,”来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迎战高考。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大地的泉眼 彭程 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 一个完整的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 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小雪,大雪。 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 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 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 幻化出童年的天
21、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 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 雪。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立春,雨水。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这个童话 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 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 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
22、遥迢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 后来被赋予的。这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 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 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水的春天呵,一千 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喜悦恒久如初。 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 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