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基本要求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基本要求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层 房屋 抗震 加固 基本要求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l一.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l二.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主要内容l 1.地基基础的抗震加固l 2.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l 3.多层及高层混凝土房屋的抗震加固l 4.内框架与底层框架砖房抗震加固l三.单跨框架结构校舍加固案例l四.多跨框架结构校舍加固案例21.建筑抗震鉴定是建筑抗震加固的前提 现有建筑抗震加固前,应依据其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后续使用年限和结构类型,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相应规定进行抗震鉴定。现有建筑抗震加固时,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及相应的抗震措施和抗震验算要求,应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1.0.3条的规定执行。3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适用范围 经抗震鉴定评定为
2、需要加固的现有建筑。先鉴定后加固原则 以抗震鉴定结论为加固目标 不适用于新建建筑、烂尾楼、危险房屋、古建筑及属于文物的建筑。43.抗震加固的基本流程框图54.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提高综合抗震能力的原则(承载力、整体性)针对原结构存在的缺陷,强调整体加固,找出使结构达到设防目标的关键,尽可能消除原结构不规则、不合理、薄弱层等不利因素。结合使用功能、施工方法、环境影响和经济方面的要求,选择相应的加固方案。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的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的结果,综合分析现有建筑的现状和加固目标,提出合理适用的加固方案。例如: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采用提高承载力、提高变形能力或既提高承载力又提
3、高变形能力的方法;当原结构的结构体系明显不合理时,宜优先采用改变结构体系的方法。6 可供选择抗震加固方法 A.需提高承载力、刚度:两者均需提高(增设构件、加大截面)仅需提高承载力(钢构套、粘钢、粘碳纤维布)仅需提高变形能力(增设连接构件、钢构套)B.结构体系明显不合理:优先增设构件改善结构体系,同时提高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C.整体性连接不良:增设拉结构件,以提高变形能力为主74.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保证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尽可能减少对原结构构件的损坏;加固构件与原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加固后应避免出现新的薄弱层:保证新旧构件的协同工作。充分利用地基基础现有承载能力 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
4、响;尽可能减少地基加固工程量加固,所增重力不大时,可不做地基验算与地基处理。84.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抗震加固验算的特殊要求 加固后刚度和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变化不超过原来的10%和5时,可不计算地震作用变化的影响;宜计入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影响;加固计算宜采用专门的公式;计算时应采用实际有效截面、材料强度;计算时要考虑新旧构件协同工作程度的影响;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取值。材料的要求 材料强度宜提高一级;加固材料的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对于特殊加固材料的耐久性问题,应提供相关的检验报告,并在设计中予以说明。95.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
5、力的计算 验算公式:S 1s 2sRs/Rs 1s加固后的整体影响系数 2s加固后局部影响系数 Rs加固后计入应变滞后等的构件承载力 Rs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 Rs=R0+R=R0(1+R/R0)=R0 加固增强系数 105.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 砌体结构:s1s 2s 0 0=A/(Ab0)0楼层原有不计构造影响的抗震能力指数 加固增强系数(规程中给出了具体值)1s、2s按加固后取值的整体与局部影响系数 115.抗震加固综合抗震能力的计算 钢筋混凝土结构:s1s 2s ys ys=Vys/Ve Vys楼层加固后的受剪承载力(协同系数0.60.9)Ve楼层小震弹性地震剪力(按加固后计
6、算)1s、2s按加固后取值的整体与局部影响系数 12131.地基基础的加固是在抗震鉴定的前提下实施的。现有地基基础的处理需十分慎重,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地基基础的加固可简单概括为:提高承载力、减少土层压缩性、改善透水性、消除液化沉降,以及改善土层的动力特性等方面。2.现有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而增加荷载时,应按地基基础实际承受荷载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必要时尚应进行地基沉降变形计算。建筑地基最终沉降变形量由已完成的地基沉降变形量和后期产生的地基沉降变形量组成。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地基基础加固的必要性和提出加固方法的建议。常用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包括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加大基础
7、底面积法、锚杆静压桩法等。143.抗震加固时,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验算。其中,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应按加固后的情况计算,而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仍按加固前取值。fsE=s fsc fsc=c fs fsE 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s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fsc 长期压缩-固结作用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 地基承载力压缩-固结作用提高系数 fs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54.当地基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作下列处理:l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内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l当基础底面压力设
8、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及以上时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的措施。5.当地基或桩基的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作下列处理:l基础顶面、侧面无刚性地坪时,可增设刚性地坪。l沿基础顶部增设基础梁,将水平荷载分散到相邻的基础上。166.对液化地基、软土地基或明显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可采取下列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l提高建筑的整体性或合理调整荷载。l加强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当可能产生差异沉降或基础埋深不同且未按1/2的比例过渡时,应局部加强圈梁。l用钢筋网砂浆面层等加固砌体墙体。171819202122231.按砌体房屋不同功能时的损
9、坏程度区别对:对静力下出现损坏,以各承重墙柱等的加固为主,抗震鉴定不合格的,则以整个结构总体功能的恢复为主,而不要求每个构件都完全恢复功能。2.对非刚性结构体系的房屋,应选用有利于消除不利因素的抗震加固方案;当采用加固柱或墙垛,增设支撑或支架等保持非刚性结构体系的加固措施时,应控制层间位移和提高其变形能力。243.为防止加固后内力重分布形成新的薄弱部位或导致薄弱部位转移,加固后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0%。当加固后使本层超过相邻下一楼层的20时,则需要同时加固相邻下一楼层。4.同一楼层中,自承重墙体加固后的抗震能力不应超过承重墙体加固后的抗震能力,否则,应增强相应
10、承重墙体。5.当选用区段加固的方案时,应对楼梯间的墙体采取加强措施。257.当现有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超过规定限值时,应采取下列抗震对策:当房屋的总高度超过规定而层数不超过规定的限值时,应采取高于一般房屋的承载力且加强墙体约束的有效措施。对于中小学校舍,当现有多层中小学砌体房屋的层数超过规定限值时,应改变结构体系或减少层数;也可改变用途,不再作为校舍使用,按丙类设防使用,并符合丙类设防的层数限值。当采用改变结构体系的方案时,可在两个方向均匀增设总厚度不小于120mm的钢筋混凝土双面夹板墙。当丙类设防且横墙较少的房屋超出规定限值一层和3m以内时,应提高墙体承载力且新增构造柱、圈梁。26加固后
11、的楼层和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s1 2 0加固后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 不计入构造影响时 V VR0计入构造影响时 V 1 2 VR027l砖墙修补、灌浆和拆砌 提高已开裂或局部强度过低的墙体抗震承载力。修补可恢复到未开裂时的承载力,压力灌浆可按比原砂浆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估计其承载力,拆砌则按新墙体计算承载力。l面层或板墙加固 提高墙体承载力,增加楼板支承长度。l增设抗震墙 改变受力分配、传力途径,总体上提高房屋抗震承载力,减少薄弱部位。28l包角、镶边 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对柱墙垛、墙角、门窗洞加固,提高构建承载力和变形能力。l外加构造柱 提高房屋延性和抗倒塌能力,提高局部易损墙段的承载力。l外加
12、圈梁 提高楼盖整体性,增加墙体的连接性能和稳定性,提高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改善房屋总体变形能力。l钢拉杆 加强纵横墙连接,替代内墙拉通的圈梁,作为后加构造柱的横向支承点参与作用,加强山尖墙的出平面稳定性。29l支撑和支架 加强屋盖的整体性,改善屋盖构件稳定性,适当提高刚度。l托梁 增加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l钢筋混凝土现浇叠合层 增强预制楼、屋盖的整体性。l锚筋和锚杆 加强局部的连接性能。30 抗震加固方案的确定,应根据抗震鉴定的结果,针对房屋存在的具体问题,综合选择合理、有效的加固手段。l当某楼层抗震承载能力不足时,可选择普遍或集中于若干墙段用面层或板墙加固的方案,也可增设抗震墙。l
13、当具有明显扭转效应的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优先在薄弱部位增砌砖墙或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或在原墙加面层;也可采取分割平面单元,减少扭转效应的措施。l现有的空斗墙房屋和普通粘土砖砌筑的墙厚不大于180mm的房屋需要继续使用时,应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板墙加固。l墙段承载力稍差而整体性不良时,可不直接加固墙段而利用构造柱提高其承载力。31l承重墙段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选择面层或板墙加固等,也可结合外加构造柱加固。l对于承载力明显不足的砖柱、墙垛,可选择型钢或现浇钢筋混凝土包角或镶边,或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l变形缝一侧的敞口墙,抗震加固时可选择增设墙体或钢筋混凝土框的加固
14、方案。l纵横墙连接较差时,可采用钢拉杆、锚杆、外加构造柱或圈梁加固。l构造柱或芯柱设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增设外加加柱;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并在纵横墙交接部位设置可靠拉结的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构造柱。32l圈梁设置不满足时,在外墙圈梁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内墙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代替;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并在上下两端设置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圈梁。l楼、屋盖构件支承长度不足时,可选择增设托梁方案,也可选择钢筋混凝土叠合层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的措施。l支承大梁等的墙段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砌体柱、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钢筋网砂
15、浆面层、板墙加固。l超高女儿墙、烟囱等,可选择降低高度的方案,也可结合屋面防水维修增设锚固措施。33l面层加固技术 水泥砂浆面层 钢筋网砂浆面层 钢铰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 强制性条文: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强制性条文: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1 钢筋网应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固定于墙体上;钢筋网应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固定于墙体上;钢筋网四周应采用锚筋、插入短筋或拉结筋等与楼板、大梁、钢筋网四周应采用锚筋、插入短筋或拉结筋等与楼板、大梁、柱或墙体可靠连接;钢筋网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柱或墙体可靠连接;钢筋
16、网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10mm,钢筋,钢筋网片与墙面的空隙不应小于网片与墙面的空隙不应小于5mm5mm。2 2 面层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面层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1.0。34高强钢铰线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 技术简介:将钢铰线网片敷设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区域,再在其表面涂抹聚合物砂浆。其中钢铰线是受力的主体,在加固后的结构中发挥其高于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聚合物砂浆有良好的渗透性、粘结强度和密实程度高,它一方面起保护钢铰线网片的
17、作用,同时将其粘结在原结构上形成整体,使钢铰线网片与原结构构件变形协调。在结构受力时,通过原构件与加固层的共同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其刚度和承载能力。高强钢绞线网片聚合物乳液及粉料配套锚固件35 加固工艺流程被加固构件保护层凿除构件表面清洗网片下料、锚固拉环安装聚合物砂浆抹灰喷涂施工钻孔安装网片至预紧36l 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适用于抗震能力相差较大的情况。板墙加固设计时,静力荷载由原砖墙承受,板墙仅承受地震作用。强制性条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墙体时,应符强制性条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墙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合下列要求:1 1 板墙应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与原有砌体墙板墙应
18、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与原有砌体墙连接;其左右应采用拉结筋等与两端的原有墙体可靠连接;连接;其左右应采用拉结筋等与两端的原有墙体可靠连接;底部应有基础;板墙上下应与楼、屋盖可靠连接,至少应底部应有基础;板墙上下应与楼、屋盖可靠连接,至少应每隔每隔1m1m设置穿过楼板且与竖向钢筋等面积的短筋,短筋两设置穿过楼板且与竖向钢筋等面积的短筋,短筋两端应分别锚入上下层的板墙内,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短筋端应分别锚入上下层的板墙内,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短筋直径的直径的4040倍。倍。2 2 板墙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板墙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
19、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系数应取1.01.0。37增设抗震墙加固技术 增设砖砌抗震墙 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适用于抗震能力相差大、横墙间距较大的情况。新增抗震墙宜选用与原墙相同砖或砌块。增加抗震墙后,抗震鉴定中涉及横墙间距的内容均应按增设抗震墙后的情况进行调整。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时,原墙体砌筑砂浆强度不宜低于M2.5,厚度可为140160mm,混凝土C20。38l 外加圈梁、构造柱、钢拉杆加固技术 加强整体性连接与局部构造要求,鉴定可靠,经受过地震考验。强制性条文:采用外加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加固房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外加柱
20、应在房屋四角、楼梯间和不规则平面的对应转角处设置,并应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和层数在内外墙交接处隔开间或每开间设置;外加柱应由底层设起,并应沿房屋全高贯通,不得错位;外加柱应与圈梁(含相应的现浇板等)或钢拉杆连成闭合系统。39l 外加圈梁、构造柱、钢拉杆加固技术 2 外加柱应设置基础,并应设置拉结筋、销键、压浆锚杆或锚筋等与原墙体、原基础可靠连接;当基础埋深与外墙原基础不同时,不得浅于冻结深度。3 增设的圈梁应与墙体可靠连接;圈梁在楼、屋盖平面内应闭合,在阳台、楼梯间等圈梁标高变换处,圈梁应有局部加强措施;变形缝两侧的圈梁应分别闭合。4 加固后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圈梁布置和构造的体系影响系
21、数应取1.0;墙体连接的整体构造影响系数和相关墙垛局部尺寸的局部影响系数应取1.0。40l 外加圈梁、构造柱、钢拉杆加固技术 外加柱设置的位置应合理,还应与圈梁或钢拉杆连成封闭系统;外加柱、圈梁应通过设置拉结钢筋和销键、锚栓、压浆锚杆或锚筋与墙体连接;外加柱应有足够深度的基础;圈梁遇阳台、楼梯间、变形缝时,应妥善处理;拉杆应按照替代内墙圈梁的要求设置,并满足与墙体锚固的规定,使拉杆能保持张紧状态,确实发挥作用。4142434445464748 921地震495051l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加固时应根据房屋的实际情况选择加固方案,分别采用主要提高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主要
22、增强结构变形能力或改变框架结构体系的方案。2.加固后的框架应避免形成短柱、短梁或强梁弱柱。3.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加固后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计算和取值。52l加固后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加固后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 s1s 2s ys ys=Vys/Ve 1)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进行抗震验算时,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第6.2节规定的计算公式,对框架结构可选择平面结构计算;2)抗震承载力验算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规定计入构造的影响。3)构件加固后的抗震承载力应根据其加固方法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第六章确定。53l抗震加
23、固手段的基本作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手段,大多与一般的加固手段相同,但从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角度,列出其基本作用:(1)修补、灌浆、喷射:使耐久性不足、局部损伤或出现裂缝的构件,恢复原有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2)钢筋混凝土外套加固:同时增大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和耐变形能力,有时也加强连接的可靠性。(3)钢构套加固:主要通过约束原有构件以提高耐变形能力,有时也可提高受剪和受弯承载力。(4)增设墙体、翼墙和支撑等加固:提高整个结构的抗震承载力和刚度,并通过内力重分布减少某些构件的受力。54(5)粘钢加固:代替纵向钢筋或箍筋,可提高承载力、变形能力而几乎不增加刚度。(6)支托、拉筋和钢夹套加固: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