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5108425
  • 上传时间:2023-02-1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0.8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 版高二 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第一 单元 达标 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

    2、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段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

    3、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4、,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

    5、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一)填空、对话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6、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

    7、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二)兴味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

    8、,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

    9、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

    10、实现的。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3分)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

    11、南画扇)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4.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味”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4分)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木”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一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

    12、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也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3、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二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也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

    14、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当一些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三

    15、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雨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的这两句诗,成

    16、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四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到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

    17、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C.文章视角独特,

    18、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中,“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戍人的哀愁。B.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如“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郁孤台下清江水”等,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C.本文句式多整散结合,

    19、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D.本文紧紧围绕“当地名进入古诗”展开行文,从甘肃武威到阳关、蓬莱、昆仑从西汉到当下洋洋洒洒,穿古越今,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8.请分析文中画框句子的作用。(6分)(1)只有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2)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9.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扬雄字子云,

    20、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

    21、,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氏诋譬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伶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

    22、子矣。”(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选自蜀道难)10.下列对文中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于矣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

    23、诸子矣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B.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也指一年以春、秋、冬三次出猎为度。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D.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

    24、称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C.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D.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

    25、廉隅以徼名当世。(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14.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注】,只有乘肩小女随。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注】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15.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笼纱”一句,词人仅以七字便概括了贵族子弟外出观灯的气派,隽永有味,意境高远。B.“白头”二句,写自身寂寥落寞。词人慨叹孤独年老但功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C

    26、.“白头”句与“笼纱”句构成反衬,贵族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D.姜夔此词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16.本词的下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历来被后世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氓中,“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3)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2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

    28、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18.文中处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3分)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框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

    29、2题。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_。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妥善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_。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

    30、“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如火如荼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_,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A.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B.生态环境与人类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C.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昭示和警示我们D.生态环境与人类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

    31、有终。”材料二:屈原的初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的初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初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材料三: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前线。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在人生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以青年学生的身份,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提出希望与建议,并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

    32、析1.答案:D解析:“不仅仅是而且是”错,材料一原文为“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2.答案:B解析:A项“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D项“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错。材料二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特征”。3.答案:C解析:诗词的理趣是指诗词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

    33、的感悟。题李世南画扇是一首题画诗,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把静态的画面写深写活了,揭示了画的内涵,但其中并没有人生哲理、人生感悟类的理趣。4.答案: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兴味: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5.答案:(示例)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

    34、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6.答案:A解析:“每个阅读者”于文无据。7.答案:D解析:“语言虽朴实无华”错,应该是语言富有诗情画意。8.答案:(1)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中爱默生的名言,又引起下文对诗文与地名之间关系的评价以及对郁孤台事例的叙述。(2)将“那些圆圈圆点”比喻成“一个个泉眼”,形象生动,富有美感;与第一部分第二段中的“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相照应。9.答案: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

    35、生动。古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古诗词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扬子之书”与“文义至深”是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CD;“遭遇”的宾语是“时君”,动宾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错误,法言并非

    36、“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文中“象论语”,是模仿论语而作。故选C。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时人仍然十分推崇”不正确,“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晓天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可见,扬雄的文章、思想在当时并不被理解与推崇。故选D。13.答案:(1)(扬雄)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2)奔腾的急流瀑布,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急流瀑布)冲击山崖,使大石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年少热爱学习,不喜欢解

    37、经式地分析章节,训诂只是粗通而已,阅览群书,无所不读。扬雄为人朴素,处世宽缓温和,因为口吃,讲话不快,故而沉默寡言,喜好作深沉的思考,清静无为,没有嗜欲,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只是喜好辞赋。从前,蜀郡出了个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扬雄心里很敬佩,每每作赋时,总是仿照他的体式。同时扬雄感到奇怪的是:屈原的文章胜过相如,却为世所不容,他创作了离骚,自己投江而死。扬雄被屈原的文章感动而生悲,每次读的时候没有不痛哭流涕的。扬雄认为君子如果得到机会时就大干一番,没有用武之地时,就像

    38、龙蛇一样蛰伏隐居,能不能有机遇是天命,何必要自己投水而死呢?为此,扬雄写了一篇文章,将文章从岷山投到长江里,以哀悼屈原。孝成帝时,宾客推荐扬雄的文章与司马相如的赋很相似,他跟从皇帝狩猎,游观奢侈,穷妙极丽,他认为过于奢侈、豪华、富丽、广大,不是尧、舜、成汤、文王实行射猎之道。因此,略作校猎赋进行讽谏。哀帝时,丁明、傅晏、董贤等人专权。依附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当时扬雄正在起草太玄,用以自守,淡泊清静。扬雄看到先秦诸子各自因为自己的思想不相同,互相争锋,他们大致都诋毁圣贤之人;虽然这些思想浅薄不深,但长期流传会影响大道,使一般人逐渐接受其影响而不知它本身是不合圣道的。到太史公司马迁记载六国之

    39、事,历楚、汉,记麟止,与圣人记载不同,对正确与错误的看法与经书颇不合。因此常常有人问扬雄有关这些问题,扬雄常模仿经典之言回答,最后撰成文十三卷,并模仿论语,名曰法言。扬雄以病免职,复召为大夫。他的家向来贫寒,他又嗜酒,很少人去他家。刘歆曾经读过他的书,对扬雄说:“白白地苦自己!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晓太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扬雄笑而不答。扬雄活到七十一岁,于天凤五年去世。那时,大司空王邑对桓谭说:“你曾经赞美扬雄的著作,它的书真能传到后世吗?”桓谭说:“一定会流传后世的。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

    40、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选自蜀道难)14.答案:对屈原的态度: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

    41、,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扬雄的处世态度: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可知,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结合“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可知,扬雄认为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

    42、合”错误,艺术手法上主要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的手法。故选D。16.答案: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花满市,月侵衣”写灯月交映,景色宜人,“少年情事老来悲”则表达物是人非、人隔天涯的伤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情事是回忆少年时之乐事,老来悲则写此时词人的落拓与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下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的妙处。作答本题,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效果。“花满市,月侵衣”,是上片“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少年情事老来悲”,则是说见此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少年时观灯同游之乐事,而此时风光依旧,

    43、情事已非,翻成老来之悲,这是对比;“花满市,月侵衣”,是乐景;“少年”句则是哀情,是冷笔。以乐景写哀情,则倍增其哀,以冷笔处理热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17.答案:(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8.答案:还是;当之无愧;镌刻19.答案: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情;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人称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

    44、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在文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结合运用,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直接表达了对黄遵宪的赞美。20.答案:“悲愤”“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比作“秋风”,“夏日流萤”,或真实可感威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感悟”“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瘦、堆积、点亮”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的能力。作答时,要首先判断

    45、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结合修辞特点进行分析。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比喻有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可以使句子生动形象。21.答案:A解析:由前面“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后文”是人类”来看,此处应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BD。从选项本身来看,“警示”意思是“告诫示意”,而“昭示”意思是“明白地表示或宣布”,由后文“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等信息来看,应先“警示”再“昭示”,这就排除C。故选:A。22.答案:生态衰则文明衰;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保护环境的自觉。解析:第一处,由前面可知,此处是说生态和文明之间的关系,前面说“生态兴则文明兴”,那么后面相应

    46、的应是说“生态衰则文明衰”。第二处,由前面“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后面“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可知,此处应是说工业化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留下的创伤。第三处,由分号可知,前后句子的句式相近,内容相关,此处对应的是前面“热爱自然的情怀”,此处所用句式也应该是的”;由后面“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可知,此处应是说“保护环境的自觉”。23.答案:略解析:【写作指导】 本题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本题材料一是说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到达终点,做出成就;材料二引用历史上坚持初心的人物的言论,强调初心的价值;材料三针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材料中“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念和坚守。写作时还要注意“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这一要求。参考立意:初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砥砺前行,勿忘初心;愿将初心同筑梦,且以实干共践行;青春需要信念的支撑,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精神力量(初心)是人生旅途中的指路灯。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A卷(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5108425.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8《茶馆》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8《茶馆》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 3.1 《蜀道难》 课件27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3.1 《蜀道难》 课件27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 9.2《项脊轩志》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9.2《项脊轩志》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 9.1《陈情表》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9.1《陈情表》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 11.《种树郭橐驼传》ppt课件-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11.《种树郭橐驼传》ppt课件-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 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非文学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非文学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学类+论述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非文学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非文学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高二下学期期末统编版语文复习:论述类+文学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高二下学期期末统编版语文复习:论述类+文学类+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